重庆大学电机系1960年专业史料
1、重庆大学电机与电器专业怎么样?(发展情况,就业情况)
你好,我就是重庆大学的,这个专业就业形势很好,现在电机行业的发展很有前景,工作可以随便挑的,电机与电器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2、重庆大学的历史沿革
1950年,国立重庆大学更名为重庆大学;
1952年,四川大学(地质系部分)、贵州大学(地质系)、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和电机科)、西南石油专科学校(钻探和机械科)、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机械科)(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即今重庆科技学院前身)、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和电机科)并入重庆大学;
1952年,重庆大学医学院调入华西大学,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今四川大学;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部分老师调入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铁道工程专业调入西南交通大学;商学院调入当时的西南财经学院和四川财经学院,今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组成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体育系科调入西南师范学院,即后来的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农业系科调入西南农学院,即后来的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化学化工系调入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即后来的成都科技大学,今入四川大学。
1953年,重庆大学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1955年,重庆大学无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与天津大学两个专业组成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
1956年4月5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1956年,在重庆大学地质系的基础上成立四川地质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以后,学校大力恢复、重建、调整和发展人文、法学、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恢复发展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大学。
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81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6年,通过教育部“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8年,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成立。
2000年,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重庆大学。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重庆大学与香港美视电力集团合作,在文理学部中成立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是重庆大学直属的27个学院之一。重庆大学成为我国继北京电影学院之后的第二所开设影视类教育的高等学府。重庆大学成为第一所专门开设影视教育的综合类全国重点大学。
2000年,重庆大学研究生院获准设立。
2001年,重庆大学与重庆市体育局合办重庆大学体育学院。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重点共建重庆大学的协议》,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政府在2001-2003年期间给新重大投入5.4亿人民币的建设资金。
2001年,经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2002年,重庆大学法学院恢复成立。
2004年,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国家31所副部级大学之一。
2004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举行建校75周年庆祝大会。
2005年,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喜迎首批7500余名新同学。
2006年,中国重庆大学和泰国勿洞市市政局于 2006年2月19日签署了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2006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是泰国唯一一所由中国大学与泰国市政府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
2007年,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成立。
2007年,重庆大学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继续重点共建重庆大学。
2008年,重庆大学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成立。
2010年11月,由9所工业信息化部和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大学组成高校联盟。其成员包括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这九所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国家“985工程”一流大学,组成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简称“卓越大学联盟”)。
2011年3月6日,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推进中俄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
2011年6月10日,牵头建立了重庆市大学联盟,并同北京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6月份,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建立,积聚了大批知名学者。
2011年8月29日,重庆大学工程学部、建筑学部和信息学部成立,加上此前成立的文理学部,学校基本形成了“四部两院”的学术管理架构。
2010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文支持重庆大学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渝府发〔2010〕119号)。
2012年3月10日,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挂牌成立。
2012年7月5日,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
2012年7月6日,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成立,是重庆市6所大学自2011年6月合作构建“大学联盟”后迈出的实质性步伐。
2014年,重庆大学为“卓越大学联盟”轮值主席学校。
2014年,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
2016年3月1日,重庆大学与两江新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中新(重庆)国际联合研究院”。
23日,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宇航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
3、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名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创建于1936年,与土木工程系、采冶系、化学工程系等同属于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税西恒兼任电机系首任主任。税先生早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曾任重庆自来水厂总工程师。
1937年,我国著名的无线电通讯专家冯简先生来到重庆小龙坎建设当时远东功率最大的35千瓦短波广播电台,同时兼任重庆大学电机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聘请了许多知名教授来电机系任教,如金锡如、王际强、刘宜伦、毛鹤年、张钟俊、张煦、吴大榕等。
1940年,电机系分为电机、机械两系,冯简任工学院院长,闵启杰任电机系主任,金锡如任机械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闵离渝东下,吴大榕、刘宜伦曾先后兼任电机系主任。毕业于东北大学电机系的王际强先生,曾经与金锡如先生一道,受张学良先生资助赴美国普渡(Pure)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49年初,王际强受冯简聘请,来重庆大学电机系任教,并接替刘宜伦先生的电机系主任职务。
重庆解放后,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王际强先生任工学院院长。1951年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同意王辞去电机系主任兼职,改由江泽佳继任。
1952年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电机系设置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和电报电话通信两专业。
1953年学校决定取消电机系,改设电信系,任命江泽佳为电信系主任。
1955年电信系全体学生和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调往北京,与天津大学无线电系合并组建北京邮电学院。重庆大学又恢复电机系,除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外,增设电机及电器专业。江泽佳任电机系主任直至1982年12月。
改革开放以后,电机系先后更名为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学院,并增加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三个新的专业方向。2000年合校后,电气工程学院与原重庆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合并组建成新的电气工程学院,新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二级学科。徐国禹(1983年1月)、杨顺昌(1986年10月)、曾祥仁(1987年8月)、孙才新(1996年5月)、舒立春(1997年7月)、周雒维(2003年9月)先后任系主任、院长,为电气工程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求重庆大学的历史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
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
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4)重庆大学电机系1960年专业史料扩展资料: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校园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
重庆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5500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近160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累计藏书390余万册,中外期刊6000余种,数字图书馆拥有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100余个,其中,电子图书近200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65000余种,建有2个现代化电子阅览室。
中国教育科研网络重庆中心节点站设在学校。此外,还建有远程教育中心、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交互式语音教室,以及多家外国知名企业在校设立的实验室或培训中心。拥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国家重点出版社等,主办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8种。
5、重庆大学的历史?
校史回顾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1935年为四川省立大学,1942年成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文、理、工、商、法、医等六大学院的国内外知名综合性大学。1952年前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重庆大学的文、理、商、法、医五个学院及工学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等被调整到其他高校,经并入其他高校的部分工科专业后,成为一所以机械、电气、动力、采矿、冶金等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多科性工业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截止1966年,全校共有6个系,15个本科专业。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重庆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与改革建设,新增了经管文法艺术体育类专业,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4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6年通过教育部“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2000年5月31日,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分别属于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大学、建设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
原重庆建筑大学的前身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是1952年由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共六所院校的9个土木、建筑系(科)合并而成。1953年并入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的土木系,195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建筑工程学院,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院校,195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截止1966年,全院共有4个系,15个专业。1978年被原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学校由一个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以土木建筑、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主要专业为特色的、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理法学等学科的建设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建筑学、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城市规划和工程管理等主干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质量评估,标志着学校土建类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部分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建筑设计、建筑装饰技术、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经营管理等方面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其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1983年集体转业改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三校合并后,为了建设好新重大,2001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重点共建重庆大学的协议》,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政府在2001-2003年期间给新重大投入5.4亿人民币的建设资金;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重点共建重庆大学的协议》。明确提出,重点推动重庆大学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尽快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此新重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全面的实质性融合,提高了办学效益,实现了优势互补,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办学实力。2001年经部市共建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4年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经教育部批准新建了网络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美视电影学院,2002年恢复成立法学院,2008年恢复成立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并于2007年将人文艺术学院调整为艺术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加强了人文科学的学科建设。
重庆大学经过八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专业学科门类设置较广,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科研设备条件较优越的大学之一;成为一所理科基础较坚实,工科实力强劲,经、管、文、法、农、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重庆大学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的中心,为国家输送了二十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达40余人 。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重庆大学先后聘请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著名学者任教;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适逢重庆成为陪都的历史机遇,汲大学名校名家之文化滋养,丰厚其自身科技文化底蕴,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女士曾于1938年、1946年两度到重庆大学为学生运动作演讲,给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的学生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6、1960年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
大事记:
1、在这一年非洲一共有17国宣布独立,因而本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它们是:喀麦隆、多哥、马达加斯加、刚果、尼日尔、上沃尔特、象牙海、乍得、乌班吉沙立、刚果、加蓬、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利亚。
2、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3、1960年4月8日,根据国务院第93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西藏地区市县行政区域划分的决定》 ,西藏1个市、7个专区、72个县、270多个区、1300多个乡的政权机构先后建立。
4、1960年5月21日,智利发生强烈地震后,地震时作时止延续一个多月,14万人死亡,方圆6百公里变成废墟。
5、1960年9月10日,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第三世界产油国,为维护本国石油利益,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开会,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6)重庆大学电机系1960年专业史料扩展资料:1960年其他事件:
7月6日~7月10日——1960年法国欧洲杯在法国举行。
8月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北京开馆。该馆于1958年开始修建,1959年建成,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专门陈列军事史料、军事文件和武器的博物馆。
8月16日——塞浦路斯独立。
8月19日——苏联太空犬Belka和Strelka乘史波尼克五号太空船开始环绕地球。
9月24日——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完工下水。
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古巴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10月1日——新疆第一所综合大学新疆大学成立。
10月1日——尼日利亚脱离英国独立。
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1月8日——美国总统竞选;共和党理查德·尼克松输给了民主党约翰·肯尼迪。
12月1日——运载有动物、昆虫和植物的苏联卫星进入地球轨道。
12月14日——雷震遭到逮捕, 《自由中国》杂志停刊。
参考资料:网络--1960年
7、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怎么样?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依托重庆大学和辛辛那提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教学优势,强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统的知识体系,突出重庆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电气工程、通信与电子等学科的交叉和互相支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以及辛辛那提大学在实习教学领域积累的经验,发展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实习教学模式。在专业建设上与信息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由64门课程构成,美方授课23门,其中专业核心课程16门,专业基础和通识类课程7门,在课程安排上做到与美方本科培养体系接轨,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全英文授课,并选用英文原版或影印版教材。同时,在专业教育中结合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优势课程(如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高电压技术等),并且按照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的规定,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师资安排,引进的美方16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其中9门课程由美方派遣的外籍师资单独授课,另外7门由美方派遣的师资及中方教师共同授课,其余课程安排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的高水平教师授课,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均为全英文授课。最后一年,学生进行辛辛那提大学本部学习,11门课程全部由美方教师授课。
主要专业课程:工程模型、工程基础、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工程电磁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高电压技术与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等。
8、重庆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院校及简介
呵呵~刚好我是重大这个学院的~
重庆大学的这个专业归属于电气工程学院,事实上这个学院就这一个专业(到了大三会分专业方向)……但人数众多,是重大三大学院之一……(这个专业人数大概在420~500之间,看每届的招生了)
专业很不错的,在重大这个基本是公认的好专业了……很好就业
专业排名全国第5(貌似网上很有争议,但是实力是不弱的),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院院士两名……这些网上都有的,我找来点东西,贴一下……
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建于1936年,是重庆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
至2006年,学院共有教职工18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外聘院士7名、教授38人(含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及高工39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分别占41%和38%。学院有在校学生3000余人,其中博士生150余人、硕士生1300余人、本科生1800余人。
至2007年,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科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排名第五。
[编辑本段]学科设置
学院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拥有“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五个二级学科和一个自主设置招生专业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六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下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电机与电器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等6个系。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名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创建于1936年,与土木工程系、采冶系、化学工程系等同属于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税西恒兼任电机系首任主任。税先生早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曾任重庆自来水厂总工程师。
1937年,我国著名的无线电通讯专家冯简先生来到重庆小龙坎建设当时远东功率最大的35千瓦短波广播电台,同时兼任重庆大学电机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聘请了许多知名教授来电机系任教,如金锡如、王际强、刘宜伦、毛鹤年、张钟俊、张煦、吴大榕等。
1940年,电机系分为电机、机械两系,冯简任工学院院长,闵启杰任电机系主任,金锡如任机械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闵离渝东下,吴大榕、刘宜伦曾先后兼任电机系主任。
1949年初,王际强受冯简聘请,来重庆大学电机系任教,并接替刘宜伦先生的电机系主任职务。
重庆解放后,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王际强先生任工学院院长。1951年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同意王辞去电机系主任兼职,改由江泽佳继任。
1952年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电机系设置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和电报电话通信两专业。
1953年学校决定取消电机系,改设电信系,任命江泽佳为电信系主任。
1955年电信系全体学生和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调往北京,与天津大学无线电系合并组建北京邮电学院。重庆大学又恢复电机系,除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外,增设电机及电器专业。江泽佳任电机系主任直至1982年12月。
改革开放以后,电机系先后更名为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学院,并增设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三个新的专业方向。2000年合校后,电气工程学院与原重庆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合并组建成新的电气工程学院,新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二级学科。徐国禹(1983年1月)、杨顺昌(1986年10月)、曾祥仁(1987年8月)、孙才新(1996年5月)、舒立春(1997年7月)、周雒维(2003年9月)先后任系主任、院长,为电气工程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编辑本段]电气相关人物
税西恒、冯简、闵启杰、吴大榕、刘宜伦、王际强、江泽佳等一大批著名的学者,为电气工程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传统。
毕业于东北大学电机系的王际强先生,曾经与金锡如先生一道,受张学良先生资助赴美国普渡(Pure)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江泽佳先生194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并获工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电机系工学硕士学位,1981年被批准为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工理论专家,在电气工程学科领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态度以及他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作风对历届电机系的师生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实验室、研究所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国家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科学与新技术”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
“电路原理”国家精品课程中心
[编辑本段]国家重点实验室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2]
电气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方向一、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方向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涉及面广而复杂,不仅要建设强大的电网和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而且要使输配电设备具备在高海拔、覆冰雪、污秽、雷电等复杂环境中安全运行的能力,同时还要建立输配电设备及系统运行安全的保障支持系统,包括电网的在线可靠性分析评估、电网的新型安全监测装备及经济运行控制系统。实验室的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方向主要是从引发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主要源头之一,即复杂环境导致输配电设备及系统故障和运行可靠性层面开展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是国际、特别是我国电力工业目前及今后大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关键性和迫切性问题。
该方向涉及的研究单元如下:
(1)输配电装备外绝缘运行安全理论及技术
(2)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过电压理论及防御技术
(3)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可靠性理论及技术
方向二、输配电装备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估方向
运行中输配电装备绝缘缺陷的产生和劣化,以及绝缘在电场、热、机械力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老化都是导致设备故障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着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运行安全。输配电装备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估理论及技术研究方向包含输配电装备的绝缘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与安全评估、状态维修理论及技术,涉及输配电装备绝缘故障机理、老化机理、绝缘状态信息及特征量监测、故障智能化诊断、绝缘老化状况评估及寿命预测和最优维修策略等。
实验室的该研究方向是从引发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主要源头之一,即输配电装备内部自身故障层面开展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是国际上共同关注尤其是我国电力系统大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关键性和迫切性问题。
该方向的研究单元如下:
(1)输配电装备状态在线监测理论与技术
(2)输配电装备绝缘老化与寿命预测理论及技术
(3)输配电装备故障诊断与状态维修理论及技术
方向三、电工新技术及其在电力安全中的应用方向
电磁理论是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应用和发展电磁基本理论又会创造出层出不尽的电工新理论及新技术,而且这些电工新理论及新技术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中一旦得到应用,则可为提高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增添新方法。
该方向主要涉及输配电装备安全监测的特种通信、电能质量与电能变换、改变电网结构行为的异步化同步(柔性)发电、风能、氢能分布式发电及其接入方式等的理论及技术和电磁场效应及其应用。
该方向的研究单元如下:
(1)电能质量与电能变换的理论及技术
(2)新型电源与电网结构安全理论及技术
(3)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监测的特种通信理论及技术
(4)电磁场效应及其应用
[编辑本段]“985工程”创新研究平台
——电力装备安全与技术研究院
“985工程”创新研究平台——“电力装备安全与技术研究院”是国家和学校重点建设的创新研究基地,由“输变电装备安全科学及技术”、“电力系统安全科学及柔性发电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三个研究中心组成,以孙才新院士为首席科学家。
定位与目标:
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国家“西电东送、南电北供、全国联网”和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的电力发展战略,主要解决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构建国内领先,部分国际领先水平的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国家级研究平台;
在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上,成为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
特殊环境中输变电工程安全科学及技术方向
输变电装备与系统安全科学及技术方向
新型发电与新能源科学及技术方向
电工新技术及其应用方向
[编辑本段]“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4]
“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是电气学院承担的国家“211”工程在“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学科,该项目是在“九五”“211”工程——“输变电工程与电力技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主要依托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学科、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重庆市重点学科和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共同承担建设的多学科交叉的重点建设项目。
“211”工程——“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重点建设项目的特色是瞄准国家能源发展规划目标,结合西部地区特点,以现有条件和基础为支撑,开展学科和基地建设。
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在高海拔、低气压、覆冰、覆雪、污秽、湿沉降和紫外线等复杂大气环境下超高压交、直流电气设备外绝缘放电机理和特性,研究高压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及故障智能诊断技术,并建立以在线监测为基础的“状态维修体系”;
②研究现代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理论及计算方法、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电力系统微机保护装置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异步化发电技术,新型电气传动与电力电子装置及智能控制技术,供配电系统优化配置及其智能化技术等;
③研究现代电路理论及其应用、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保护、医学图像处理与成像新技术、远程医疗及通信与电刺激技术等。
该重点学科建设完成后,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输变电产业的发展,解决我国超高压远距离输电及互联网络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实现“西电东送”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编辑本段]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实验室依托于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着“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工程建设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才新教授任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理论及应用
特殊大气环境中的高电压绝缘技术 高压交、直流输电及其电网运行技术 电气设备试验及测量技术
2、高压电力系统信息的监测与管理的理论及应用
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在线智能化监测技术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高压电网综合信息管理技术
3、电工新技术及其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在高压输变电中的应用 电力生态环境保护与电磁兼容技术 电磁场理论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直至2007年底,实验室在特殊大气环境中(覆冰、污秽、酸雨酸雾和高海拔)的高电压绝缘技术研究方面整体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研究设施、设备先进,在国际国内有良好影响;在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和故障智能诊断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电磁场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直至2006年,电气工程学院获国家级科研、教学奖7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40余项,获得专利40余项,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30余项,承担省部级研究项目12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50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