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教育论文
1、求数学教学论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TeachingThesis/MathematicsTeaching/17310611215361230331964.html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做法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TeachingThesis/MathematicsTeaching/17310611215361230331437.html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中西比较研究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TeachingThesis/MathematicsTeaching/17310611215361230331419.html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TeachingThesis/MathematicsTeaching/17290611215361230331496.html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研究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TeachingThesis/MathematicsTeaching/1728061121536123033188.html
中学数学教改新探索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TeachingThesis/MathematicsTeaching/17280611215361230331725.html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意见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TeachingThesis/MathematicsTeaching/17270611215361230331915.html
看看对您有作用吗???
怎么也不给分啊》
2、职中学生数学论文
去多查点资料、把一段一段的话凑成文章、就行了!
3、如何搞好中职数学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注重过程教学,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实践,重训练、轻能力,这使得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雪上加霜,没有过程的结果,他们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没有应用的知识,他们缺乏兴趣、巩固不了,多数教师只是重视 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结论,而忽视其中间过程。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方法是机械的记忆,生搬硬套那些数学结论。最终结果 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而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反的我们应该通过师生互动,通过合理推导,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即探究性学习——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一个数学概念的获得和应用。在这样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会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正如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个体,除了应有的共性以外每个个体又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中职学校的学生个性更加突出。他们的数学总体水平较差,而且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缺乏自信心、没有成就感、学习能力比较低。对此我们不能心灰意冷,一味的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或一棒子打死。应该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上我们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真诚的与学生交流,尤其是思维的交流。引导学生改掉一些缺点,慢慢的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听讲,多做笔记,勤于练习,善于总结归纳等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给学生授之以‘渔’,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看书,教会学生理解概念,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归纳系统一些知识内容,理解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反思将所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注重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莎士比亚说过:“爱,能使人的每个器官发挥出它双倍的效能。”同时,爱是一种教育艺术,他能在师生之间架设铺起一座通道,使教育影响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心田。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该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恶程度。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中职学生,教师要加强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其学习能力。千万不可用鄙视的眼光去对待他们。比如,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很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和信任的目光。我们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去了解、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学生有什么心里话可以告诉老师,这样由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他会更加的勤奋学习,勇于上进。另外,引导学生之间互助互学,相互鼓励也很重要。
最后,我们还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有哪些问题,学生学习有哪些困惑等等。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总之,中职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和应用型转化,“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只有看到数学能够应用到专业以及实际中去,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提高数学素养。所以中职数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而我们教师,更应该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正视中职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改革、结合所教专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我们的汗水必定会得到回报。
4、浅谈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飞速发展,大量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专学习时,对数学不感兴趣,望而生畏,成绩低下,形成了数学学习障碍,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5、谁能找几篇关于职业高中的数学类论文啊...跪求急用的...是职高不是高中谢谢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既应做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强,保证教学质量;又应克服贪多求全的心理,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彻底挣脱“题海”的束缚。本文就高中数学教材和大纲的要求,结合本人多年在高中数学教学、教研实践中如何实现“高效低负”的体会,认为教学活动中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 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能力。
智能资源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对人们指出了知识需随时更新与换代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若让学生得到的仅是一些公式或定理等结论或仅用于解数学题的解题术(死方法),则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更何况绝大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很少用上高中及以上的数学知识,久而久之,所学知识大部分都会忘记。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就会把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其相关专业领域中去,在工作中把这种数学能力转化成其相关的工作能力(正如电能转化成光能或热能一样)。并用思维这把“钥匙”去打开其未知的知识宝库,适应科技更新与换代的需要。因而开发智能资源,必须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思维主要依靠理论抽象的逻辑思维,培养思维品质应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进行。
解决某个未知的数学问题,开始时常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这需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大胆探索,这个探索过程正是思维能动性的表现。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此意想不到的收获。从广义上讲,一切解题的方法都是探索法。探索,应从审题开始,即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由各个条件和结论分别展开最直接的联想,提取并产生大量信息。如题目与哪些知识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供选择,甚至初步估计命题者的意图等。探索应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将已有的信息重新编排和归类;探索还应从简单的或熟悉的开始,正如做某事,需找人帮忙,你会首先想到你的亲友或邻近的人,一个看似复杂或陌生的问题总有它简单或熟悉的“配件”,以简单的情形作突破口,大胆尝试,经过运算探索后,很可能会出现一此意想不到的收获。探索是有目的的,有些问题本就有明确的结论(如证明题),这种题,在分析问题和试探每一步路时,必须时刻关注结论,做到“有的放矢”。即使无明确结论的开放题,往往也可以先“粗略估计”或猜想出结论可能是什么。“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发现之道”。由其对理论性很强的数学科学更有效。通过此探索过程逐步启发学生抽象、概括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见方法,待各种方法明朗化后,学生解决问题时靠“碰”、靠“撞”的偶然性还很强,还需把这种偶然的成功转化成必然的成功,故需再根据问题的不同需要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总结问题的“危险点”,使学生不受错误方法“先入为主”的影响,能从错误思路中退回来,从而培养思维的目的性和批判性。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设计更深层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与综合、类比与联想中,既能全面分析问题,又能分清主次,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在解决问题的各层次中,学生必能发现一些巧解或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应借此思维惯性,适度进行一题多解、多变、多用,从而在思维的发散与集中及问题的变化中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在熟练和积累中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 精心构想教法,分步实现目标。
学生学习数学,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或证明等,通过教师讲评而听懂后,往往条件反射式地把“重心”转移到结论本身或利用结论解题上去,对数学方法也往往只注意什么题型用什么方法,而对此方法的依据不重视。学生最初虽听懂了,但并未彻底掌握,更因以后“重心”转移而遗忘。如正、余弦定理,绝大部分高中生已能较熟练地运用,但若问如何证明,高三大部分学生短时内都反应不过来,等等。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是中学生学习的一共性,故教师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大部分知识或方法,若因过程不清就无法解题或直接影响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就应淡化结论,把过程讲透,并在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反复强调和运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并通过恰当设问,创设思维情境,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到过程上来。
开发智能资源,配合教学管理——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来自: 书签论文网
有一部分知识,其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在学习和运用的初级阶段作用偏小,但其结论很明(公式化或定理化等),且运用结论在解题或学习相关知识中的作用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也较浓,形成过程不够清楚对近期学习影响不大(正如第二次数学危机并不影响数学的高速发展一样)。这种情况下,不妨先满足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对教学确立个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先“走马观花”式地拖一段教学进度,待学生对结论已熟练,需转入较深层的研究时,再回过头来,采取有意识设置“陷阱”让学生先错,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研究动机,引导学生自觉由结论向过程转向,进一步解决问题。如此分步确立教学目标,再逐步深透、逐层解决的方法,比一步到位或枯燥地强调注意过程的效果应好得多。总之,开发智能资源,既不是电视娱乐中的脑筋急转弯,也不能设想用几节单一的智能开发课来解决问题。而应是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之中。
三、 建立数学思想,指导学习方法。
开发数学智能,还在于建立数学思想。没有思想,则近乎于木偶。“重技巧、轻思想”是中学生学习的又一共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解题技巧,或来自于课外读物,或来自于少部分优生的发现与创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赞赏之后,应紧接着分析其使用的条件,对其中常规、常用的应加以推广,但对部分过余特殊化的,则应向学生指出,这种巧解或“灵感”是知识和方法熟练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思维的“火花”闪现,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我们不应刻意追求巧解,而应把重点放在“通性通法”上,并将这种熟练程度再上升到一种近乎于“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一种高于技巧的技能。
弄清教材程序,了解编者的意图或介绍数学各分支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思想。如解析几何中“前言”这节课,可适当让学生了解一点数学发展史,明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是为了通过坐标系把代数与几何两大领域联系起来,并可借恩格斯对笛卡尔工作的评价帮助学生把运动和辩证法带入数学,进一步认识变量数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后面的解析法,也有利于学生重新理解前面的函数知识与方法,从而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深钻教材及大纲,开发教材例、习题及数学语言的应用等潜在功能,适度改造与深化教材,如变必然题为探索题或开放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并从中进行规纳猜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直觉能力。这样通过“重内容、轻形式;重思想、轻技巧”的引导,使学生从具体方法依据中升华到数学思想上来。
要搞好教学这个双边活动,还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天才在于积累”。数学虽主要依靠间接思维,但首先必须储备、积累丰富的基础知识等前人的直接经验,故而也要记忆。数学概念或方法的名称往往与字面上的含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内含和外延,因而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遗忘规律,结合科学的记忆方法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过程与关系,重视理解记忆和有意识与无意识相交叉的记忆方法,以提高记忆能力。指导学习方法同时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注意能力。针对数学科的特点,可通过以数学规范性的教育来实现。它包括思维过程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要做什么,应先有什么,因果关系、逻辑推理不能混乱。不少学生的解题过程总给人一种拼凑起来的感觉,正是缺泛这种规范性的原因。数学规范性还包括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规范。“数学语言是数学水平及素养的重要反映”,不会语言,等于是一个哑巴,思维也无从依靠。
四、 配合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要成材,先成人。”教书要育人,管理出效益。老师参与或配合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在搞好教学常规,保证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应结合其学科特点、社会需要、生活实践、学生个性特点及个人需要(包括近期目标与远期理想),对学生进行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前途、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健康、全面发展。否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数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其本身内容的丰富性、逻辑的严密性及思维的灵活性均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数学研究的对象及数学的作用、生活中的数学、数学高考题的研究和开发等等,都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材料。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闲谈也能富有教育意义,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管理、天文、军事、公安、体育、三峡工程等话题,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数学的美学情趣__万物皆数,与第一次数学危机,到20世纪初数学家的惊叹:“惊人的巧合:万物皆数。”让学生从这个历史经历了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伟大作用。
考试是教学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事实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既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正是当前这一主要矛盾推动了现行教育的发展。只要我们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符合教育三个面向及民族的需要,不是仅为了考试而教学,就不会走向应试教育这一弊端。处理好教学与考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不考的内容是否一定不教学。如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列部分出现了由线性递推公式推证通项公式的习题,超过了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控制了的难度要求,而处理此问题所用的待定系数法及等比数列等知识又是必须要求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故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处理线性递推等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因而不考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而又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也可安排教学。当然这要求把握好不同班级的学生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内容也不应过分澎涨,并应分清主次。另一点是要考的内容又如何去安排教学。如近几年高考数学考试中出现的应用解答题,涉及到的淡水养鱼与市场价格,人口增长与土地流失,汽车运输费用与速度等,均是当前经济与资源等热点问题的解决。其目的是要求学生具有数学应用意识,考察学生把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日常教学中注意了对相关能力的培养,解应用题必会水到渠成。因而要考的内容也应以知识、方法及能力为核心而教学,而不应是围着考题的形式而打转。
总之,教学改革既不是照他人的样而依样画葫芦,成了东施效颦;更不是墨守成规,只按惯例或教参课时安排教学。而应是在广泛吸取传统和他人教学营养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的教学原则,选择或创造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高素质必好成绩,高分也必高能。
6、求一篇关于中学数学教育的论文
高中研究型课程实施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杨英
所谓研究型课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研究型课程实施的目标
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非常强,而掩盖了认知过程(即事实认知过程并不是如此,而是零散的,开始或许只认识了一点,中间有反复,在综合许多研究以后才形成一完整体系)。这样的教材很难让人提出问题,很难让人感受到先哲们从事研究的痛苦与快乐。这样的教材削弱读者的创造力。
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甚至“挑剔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发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中,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研究型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通过研究型课程,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型课程教学过程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中心,以学生创新价值为取向,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问题,强化创造性人格和动机的培养,饱含支持、鼓励、肯定、赞扬、欣赏、接纳等评价形式,置学生于训练中充分表现。训练中灵活运用联想法、想象法、发散法、集中法、转化法、分割组合法、问题激引法、定势打破法等思维方法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技能。实验表明:专门系统思维训练课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技能。
二、研究型课程实施中创造力培养的内容
创造力是创造意识与动机、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等因素的复合体。其中创造意识与动机触及的是“想不想”创造的问题,而“敢不敢”创造主要由创造精神决定,“能不能”、“善不善于”创造与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相关。高中研究型课程实施中在培养学生立足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将创造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1.强化创造意识
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并沉浸于那种环境里的自觉思维。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努力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激情、求知欲望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化他们的创造意识。
如果采用灌输教学方式,仅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提出问题,探索未知为基础的。一上来就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头到尾非常有逻辑而缺乏对学科发展历史的回顾,这种教育缺乏创造性。
参加研究型课程,跟着导师的小组一起讨论,接触到另一种氛围,学术氛围,这能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对一个问题深入的思考,也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2.培养创造精神
要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积极进取、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目标的创造精神。
忽略了提到科学史上存在过的一些不完整的学说、部分正确的理论(也许后来已被放弃),这样容易让学生把科学先哲当作“神仙”、而把科学发现想得过于神秘莫测,从而丧失创造欲。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参加研究型课程,重在把知识产生的过程展示给学生,把获得未知领域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不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知识产生的本来面目展示给学生们,就会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本来并不神秘,科学家也不是“神仙”,他们只是按照知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感悟事务、认知世界、了解世界,发现规律。创造是不能重复的,但认识规律是可以把握的。只要有方法、有勇气,未知世界可以被认识的。
3.激活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指的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创造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构成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是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指的是人对输入进大脑或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改造、重组、输出的能力,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操作方式方法和思维的结果上。一个人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其操作方式方法熟练、多样,思维结果丰富而正确,一般就认为此人的思维能力强;反之,则弱。就创造性思维而言,其特征表现为: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新颖、丰富、正确。根据国内外有关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提高人思维能力的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条原则是: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就要保证人能积极主动而又充分地去进行思维活动。经常不断地去思考活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毫不客气地说,“用进废退”的原则在这里是成立的。在实施这一原则过程中,如何诱发人的思考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保证人能切实而充分地进行思考?如何科学用脑?这是三个基本关键问题。第二条原则是: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保证人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能具体运用科学而富有成效的思维方式方法。没有方式方法的思维,是盲目、不得要领和低效率的思维,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学习、掌握和总结人类的优秀思维方式和方法,象对待知识那样,去学习、掌握它。在这一点上,现行教育是有严重缺陷的,只有创造教育才可解决这一问题。第三条原则是: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就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思维结论判别、选择系统。朱智贤和林祟德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论述到:“思维心理结构中有一个监控结构,其实质就是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它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定向、控制和调节。”事实上,人在思维的全过程中,无不在一个人的知识背景、情感倾向和概念是非判别标准的影响下受到监控,这种监控系统对思维过程的进行方向、策略选择和思维结果输出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一个观念陈旧、保守顺从的人,就很难在思维结果上输出新颖、独特的新思想、新想法来,就是有新颖、独特的想法,他也会在监控过程中把它排除掉。所以,建立一个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评价体系,是发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原则。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能通过有效的措施去体现上述三条基本原则,就一定能发展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为了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放到一个突出的地位上,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制定相应的思维训练大纲,这样才能把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切实地纳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其次,通过开设思维训练课程,能有效而又系统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实验中,通过每天一、二题的思维训练,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明显地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且学生对这一形式表示出了较高的兴趣和热情。依据创造活动过程中思维特点,我们还确定了思维训练的重点,即把思维训练的重点放在联想、想象、变角度思维、扩散性思维和突破思维障碍上,这对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提高创造技能
创造性技能主要包括对于新的重要信息的加工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的能力、创造成果的表达能力等,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占有信息的能力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基本要素。信息是思维的“材料”、创造的“营养”,离开了信息知识,思维就无从进行,创造就会没有“果实”。一个人只有在合理、有效、动态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才能顺利而富有成效地进行成功的创造。由此可见,信息知识在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对信息知识掌握得越多,其创造力就越高。
我们处在“信息知识激增”的时代。美国科技史家德里克.普赖斯对“知识激增”作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名著《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一书中,以科学杂志的数量和学术论文的数量为知识发展的两个重要标志,对知识总量的增长率进行了推算。其结论是:科学杂志每50年增加10倍,文章总数一直是沿着一条按指数增长的规律发展着。有人统计,以一个研究化学的科学家为例,如果他通晓各种语言文字,按每周工作40小时计算,光是浏览世界上一年内发表的有关化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就要用48年。现代科学发展的又一特点是知识陈旧的周期加快。据有关统计资料:18世纪知识陈旧周期为80—50年,19世纪至20世纪初为60年,20世纪50年代为15年,70年代为8—9年,80年代为3—5年。很显然,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那种靠通过中小学和大学阶段的一次性集中学习就受用终生的做法已经过时。我们应把占有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放到重于知识的传授位置上,这样才能适应当代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使得个人的信息知识增长与创造力发展相同步。
占有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能根据社会的变化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去主动在信息知识的“海洋”中快速搜寻、提取有用信息,以调整自已的知识结构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获取知识的过程申明显地表现出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动态性。
动手能力实质上是指人的手脑协调能力。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人们就不能把头脑中的创造性构想物化为有形的物体。对于中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是一个薄弱环节,也由此而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这是因为动手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创造成果的完成和实现,而且也影响了大脑的功能。动手能力是创造力中不可缺少的一大要素。手脑协调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手脑协调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和持久性上。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应从上述四个方向上去进行。
1.切实采用各种有效的训练动手能力的方法。我们采取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如微机指法训练,美术活动训练,小制作训练,乐器演奏训练,体育劳动训练,物品拆装训练,专业技能实训和实习等。这些训练活动各有特色,互相充实,而且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兴趣爱好,使所有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练。实际效果表明,创造教育实验班的学生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后,其动手能力明显地高于未经有意识训练班级的学生。
2.建设相应的制作训练教材。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除了在各门课程和活动中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外,最好还能系统地、有针对性编排一些制作训练课题,以作动手能力训练教材之用。我们认为,这个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应当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模仿制作,如给学生一个实物和相应的材料、工具,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剖析、测绘后,重新把这个实物制作出来;第二个层次是命题制作,如给学生一些材料和工具,要求学生做一个指定的物体出来;第三个层次是创造性制作,如给学生一些材料或者不给,随便学生制作一个所想象出来的东西。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地制作训练,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系统地掌握一些制作技巧,逐步提高动手的能力。
5.塑造创造个性
创造个性拥有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想象力丰富、兴趣爱好广泛、具有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四平八稳、没有锐气、没有主见、不敢冒风险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只能是一个办事员,难以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
创造力中的个性品质要素,指的是个体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据国内外有关专家和学者对大量的有创造贡献的创造者的个性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凡是创造型的人才,他们在个性品质方面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创造力高低不同的人之间,在个性品质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共同差异。这就证明了个性品质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极密切的关系。扬振宁在访问我国某大学回答“年轻研究人员进行创造性研究的条件是什么?”时说:“我认为有三个条件,即:直观能力强、有耐心和信心。”扬振宁博士所谈的这三个条件中有两个是关于个性品质方面的。由此可见,创造个体存在着的那种不寻常的个性特征,对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是特殊而且必要的条件。一个人如越具备创造型人才的个性,他的创造力就越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将个性品质的培养纳入教育目标之中。在现行教育中,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塑造是没有给予重视的。经我们在教育活动中的观察发现,学生之间的差距首先是从个性品质方面的差异逐步拉开距离的。为此,我们在创造教育实验过程中,明确的把个性品质的塑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并让所有的学生和这个实验班的任课教师明白这一要求。例如,学生一进校,我们就请专家对他们进行有关心理测试,并从多方面去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还将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品质特征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对照,找出自己的差距,明确个性塑造的努力方向。
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在实际活动中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除了认识上的问题外,对中小学生的个性变化最能施加影响的还是各种具体的实践体验。所以我们把对学生的创造个性品质培养主要放在实际活动中进行。针对职业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侧重抓了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进取心和求知欲的培养。例如,我们通过增加体育锻练的手段来磨练学生的意志,通过帮助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而增强自信心,通过发明活动来树立新的人才观,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通过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等等,这些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型课程实施中创造力培养的途径
1.更新教师观念,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创造型教师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关键。创造教师应以极度敬业精神为前提、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较强的创造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创造型教师群体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根本。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根本。实施创造教育需要教育者学习创造教育学知识,理解创造教育本质,掌握创造性教学艺术、技能和方法,树立素质教育规格观、创造教育教学观、创造性人才培养观。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关键是教师。要使教师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让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创造力教育的内容即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着手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乐趣,切入口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重视培养过程,不急于出成果。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减少灌输性纯理论性的内容,增加有启发性、思考性、动手性、创意性、沟通交流性的内容,使学生学到新的而不是陈旧的知识,从学习中感到乐趣、增强兴趣。其做法是:
①发掘教材蕴含的创造性价值,让学生感知、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②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改组,创设“变换角度、改变角色、结果预测、组合性编写、传奇性编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③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给学生创造方法,让知识教学和创造性培养互补互促。此外,学校要求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切实找准实施创造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形成范式,有效实施创造性教学活动。
2.更新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技术创新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采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建立“教育信息高速公路”,建立校园广播音频网、电视视频网、校内电话网、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学校管理微机网,建立多功能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形成全校性的多媒体计算机组合课堂教学环境。以多媒体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存贮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功能和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多媒体技术集于一体,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把复杂的东西变为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把时间和空间放大或缩小,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全面提高。
1.精简基础性知识,增加应用性知识。职业高中生一般是从普通教育中落伍下来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差,而是由于他们不适应普通教育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与现行教育中重理论、轻应用分不开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适当地精简现行基础知识和降低教学要求,多增加一些便于学生运用的实用性知识,增设应用知识的实践环节,这有利于把学生从枯燥的灌输式教学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产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发现知识的不足,从而提高获取知识的欲望。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视课本外的知识学习。课本和课堂本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地方和途径,但现行教学几乎就是围着课本和课堂转,课本和课堂成了套在学生脖子上的两条“枷锁”,在这种年复一年又一年的单调课本和课堂教学中,怎能不造成相当数量的学生厌烦学习的情绪?因此,我们在创造教育实验中,除了开设专业目标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开设了许多专业之外的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创造了各种活动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多种途径去吸取知识。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知识的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发展了学生占有信息的能力。
3.重视“问题情景”的设置。人们经常接触大量的信息,但并没有把所接触的信息都存储在大脑里,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在信息的海洋里,一个人能敏感地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鉴别出来,并贮存在大脑里,为今后所调用,这才是最重要的。这里绝关键是头脑里是否预置着要搞清或有待解决的问题。头脑里装着问题,大脑就处于非常敏感的状态,一旦接触信息,就会从中把对解决问题可能有用的信息抓住不放,从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输入量。因此,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各种问题,或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对诱导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创造教育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要发明一个“智能台灯”,但这涉及到许多电子知识,这个同学为了要实现这一发明,就去主动地查阅有关的电子书籍,进行学习和研究,结果,“智能台灯”发明出来的同时,这个学生也获得了不少过去自已所不懂的知识。显然,“问题情景”的设置,确实有利于占有信息能力的培养。
3.实行互动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放下架子,实行民主教学,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为主动的积极参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交往,采用设疑、导向、启发、讨论、鼓励等方法,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顺向思维求拓展、逆向思维出新意、破定势激活思维、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领悟、创设情景、动手动脑相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促进自我发展。
它通过设立一个主题,由学生自主进行活动,教师可以提供咨询,但不过多介入。这种课程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侧重于培养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它强调自主、反省和批判的精神,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强调小组的活动。
在互动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 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 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3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4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5 不仅强调探究中的动手,更要强调动脑。
4.强化教育科研,实施“科研兴教”工程
创造力的教育和培养,必须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强有力的支持和主导,因此,要强化教育科研,建立“科研兴教”的管理体制,形成教育科研为现代化教育服务的工作思路。要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制定“科研兴教”规划,完善“科研兴教”的组织领导,做好师资培训、课题研究、信息管理、后勤服务的制度化建设等工作。
首先,加深了对课本上刚学过的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将它们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能力。课堂学习都是按一个个分立的知识点来进行的,尽管也有不同部分内容间的联系,但程度比较弱。而作科研则要求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就提醒了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课堂学习和科研之间确实有着很大的差别。平时学习都是在耕耘了千百次的土地上劳作,而科研则是用在已知世界的土地上收获的种子去开垦未知世界的荒原。事先不知道这块荒原适合种植什么作物,也不知道一把种子撒在上面会长出什么样的幼苗,可以依靠的只有经验、直觉和灵感(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牢固把握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科学研究是一种艰苦却又充满了发现的乐趣的工作,需要全部身心的投入。
让学生运用创造技法,发现新事物、提出新办法、建立新概念、创造新产品,这种活动形式学生可全面全体参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学术性格”,贯彻“求异求优、延迟评断、成功激励、实践操作”等活动教学原则,实施“脑力振荡、形象分合、探索发现、直观预见”等活动教学方法,传授创造原理,教给学生创造技法,强化学生掌握创造、发现和创造发明的技术和方法。
7、数学系毕业论文范文
(二)多归纳——总结规律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多归纳、多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达到易记好用。
如求斜率的四种方法:(1)已知两点求斜率;(2)已知方向向量求斜率;(3)已知倾斜角求斜率;(4)已知直线的一般式求斜率。又如直线的点向式、点法式、点斜式,有一个共同特点,方程中都含有。再通过练习:已知直线经过点A(-3,1),B(1,4),分别用点向式、点法式,点斜式求直线方程。
(三)勤练习——及时巩固
学习困难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需要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四)快反馈——及早纠错
学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知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练习、作业、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面批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三、辩证施教,掌握学习方法
不是努力就能学好数学,但不努力肯定学不好数学。因此如何教以及如何学都得讲究方法。
(一)弃重就轻、引发兴趣
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中职,在数学的学习中,经历过太多的磨难,曾经的挫折为他们的数学学习留下了恐惧的阴影,很多同学有畏惧心理,提到数学就害怕,见到数学就头痛,甚至厌学数学。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而后了解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消除其紧张心理。最后鼓励他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还可以结合历届学生成功的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开门造车、暴露思维
中职生,尤其是高一新生作业问题很多,书写格式五花八门、条理混乱、交作业拖拖拖拉拉、有难题不合作、否则就是抄作业。他们互不交流、互不讨论、互不合作怎么能学好数学?因此教师要指导他们“开门造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听课与作业,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题要将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基础问题,先做若干个基础题,然后做综合题。课堂练习经常开展说题活动,以暴露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三)笨鸟先飞、强化预习
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非常重要。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比如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因此,要求学生强化课前预习,“笨鸟先飞”。
(四)固本培元、落实双基
中职生数学知识“先天不足”,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固本培元,优化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因此,教师要加强总结,使新旧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树。基本技能训练要多周期反复进行,练习题难度易中低水平,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通过训练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
(五)改进方法、促使理解
“上课能听懂,作业有困难”是中职学生共同的“心声”。他们不会自主学习,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在解题方法上只停留于模仿,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在数学思考方法上,限于记忆模仿型、思维定式型。实际上模仿例题做习题是数学学习失败的第一大原因,其致命弱点是缺乏对解题方法的“理解”。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设计出学生预习例题的步骤:(1)阅读例题;(2)边看边做例题;(3)默做例题,直至能够把例题规范做出来。当教师讲解例题时就能正确理解解题方法。因此,教学必须使学生向探究理解型的认识水平发展,否则不利于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张思明.勤学、乐学才能善学[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1,(2).
8、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创业教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主要做法:改变数学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优化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注重数学基本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创业技能;活化数学教材,锻造学生创业人格。
1 前言
数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同时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其中无论是理论(纯数学)还是实践(应用数学),都包含丰富的知识和思维的技巧,对于创业教育的施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
2 职业院校引入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的职业教育从2002年起获得长足发展。从规模上看,职教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1 100多万的职业毕业生,担负着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人才市场面临的新形势,拓展职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职业院校急需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创业教育。
3 数学教育中培养创业能力的主要步骤
3.1 营造和谐的时空环境,培育创业精神
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时空,让创业思想自由发展,对学生出现的奇思怪想不轻易否定。一次在讲解习题“从1―6六个数字中任取五个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求所有五位数之和”时,一位学生答为(12345+65432)*A/2。当时笔者也不知对与错,但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引导学生算一下结果是对的,是否是巧合?笔者鼓励学生说出他的理由,果然是正确的。这也让全体学生经受一次创业思维的洗礼!
另外要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学会倾诉表达。数学教学中创业情感的培养,首先应基于对数学品格的深入分析。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培养科学的创业精神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笔者在教学中总是发掘、利用数学本身内在的兴趣、情感及德育因素,利用数学史料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美感体验,使其对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个性品质,进而培养其探索创业精神[2]。
3.2 解放教学思想,培育创业品质
实施全员参与的教学策略。最早提出创业教育的柯林博尔曾这样描述具有创业素质的人,他们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具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面对冒险、危险、难题和未知时能从容自如[3]。这样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的能力;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规划和组织。笔者认为,凡是称得上伟大、壮丽的事业,都是在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拼搏之后才得以成功的。安逸、慵懒和舒适,造就不出令人敬佩的成功者[4]。
3.3 营造多元的教学环境,训练创业思维
增加活动教学,培训创业素质。通过增加学生亲身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比如进行多面体制作比赛、数学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等,让学生亲身亲手参与创造、实践,建立空间观念,亲历科学发现探索的过程。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参与调研,比如学生到超市调查采集顾客流动信息、购物分布,加深对概率统计的理解,研究商品房的采光与间距要求、分期付款的选用、让利销售的优惠对比。
3.4 营造平等的问题情境,训练创业方法
情境教学,培养思维方法。笔者在数学教学中,不是拘泥于解题训练的一招一式,而是注意思想的把握,了解数学发展的过程,让学生间接体验创业,通过“置疑――探究――释疑――应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5]。经常通过设障、立疑、巧布陷阱,引导学生思考、创业,不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而激发创业灵感的火花。数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在其中,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更重要的是学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