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
1、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都有哪些
(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如铅、汞,乙烯生产过程中,有苯、甲苯、乙基苯、苯乙烯等毒物;生产丁苯橡胶过程中有丁二烯、苯乙烯、高芳烃油、亚硝酸钠、过氧化二异丙苯等几十种。
(2)生产性粉尘,如炼油生产过程中,有石油焦粉尘,使用催化剂硅酸铝粉(粉尘状)等;催化剂生产过程中,有金属粉尘、水泥粉尘等,此外,还有石棉尘、煤尘等。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仪表产生的丫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在石化行业少见。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是指生产过程的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以及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比例等。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有:
①大检修或抢修期间,易发生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②精神紧张;自动化程度高,仪表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也带来了精神紧张问题。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职工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④个别系统或器官过分紧张,如视力紧张等。⑤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可以是大自然的环境,也可以是按生产过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
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②房屋建筑或布置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③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如氯气回收、精制、液化岗位产生的氯气泄液,有时造成周围10~20m环境的 污染。
在实际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常不是单一存在的,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联合存在,常可加重对职工健康的影响。
2、职业病危害因素都包括哪些方面
《职业病防治法》中所称的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回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答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患病者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不一定就会患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的疾病也不一定都是职业病,职业病有其特定的范围,既国家规定的法定职业病,凡属法定职业病的患者,可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噪声、电离辐射及传染性病原体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如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劳动者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节因窗门紧闭而通风不良等;厂房建设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等。
3、职业危害因素分为那几类
(1)
化学因素:①各种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肿瘤;②一些不溶或难溶的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
(2)物理因素:①高温、低温引起中暑或冻伤;②高湿使两手等处发生皮肤糜烂,促使皮肤病的发生;③高低气压,如潜水员及沉箱工的减压病,高山高原地区的高山病;④噪声引起的难听或耳聋,并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不良影响;⑤振动,两上肢的局部振动引起血管痉挛、溶骨症及骨坏死。全身震动对神经系统、血管等也有不良影响;⑥电离辐射如X线、γ射线等引起的放射病;⑦非电离辐射中的微波与高频电磁场,场强过高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⑧光线、紫外线引起电光性眼炎,红外线引起白内障,照明过强过弱引起眼疲劳;⑨机械刺激或击伤。
(3)生物因素:①微生物: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职业性传染病;发霉的谷尘、蔗尘中耐热性放线菌引起的农民肺、蔗尘肺和蘑菇肺;后三种疾病都属于与免疫有关的变态反应性肺泡炎;②昆虫和尾蚴引起谷痒症和稻田皮炎;③水生动物的体液,如明虾及一些海鱼表层体液中含有能溶解皮肤角质层的特殊组分;④植物,如黄山药可引起支气管哮喘;⑤各种生物的蛋白质,如牲畜蛋白质及稻壳的细尘大量吸人后引起发热。
(4)劳动损伤性因素:主要由于有关器官及肌群等长期紧张劳动过度疲劳或不适当的强迫性体位或工具引起的职业性肌肉骨胳损伤疾患,如局部肌肉疲劳和全身疲劳,反复紧张性损伤和腰背痛等。
4、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有有毒腐蚀,易燃易爆,放射性,违章操作,生产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等。介绍如下:
1、有毒腐蚀。是指有毒并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比如浓硫酸和浓硝酸等化学物质。
2、易燃易爆。比如面粉工厂中的粉尘,在生产过程中要避免明火。
3、放射性物质。是那些能自然的向外辐射能量,发出射线的物质。一般都是原子质量很高的金属。
4、违章操作。职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冒险进行操作的行为。 基本内容 职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冒险进行操作的行为。
5、生产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机器老化容易出故障,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5、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职业来病防治法》中所自称的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患病者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不一定就会患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的疾病也不一定都是职业病,职业病有其特定的范围,既国家规定的法定职业病,凡属法定职业病的患者,可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噪声、电离辐射及传染性病原体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如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劳动者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节因窗门紧闭而通风不良等;厂房建设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等。
6、劳动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般包括哪些
劳动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般包括:
(1)劳动组织和制度的不合理,如劳专动时间过长、工属休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
(2)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如在生产流水线上的装配作业人员等。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不相适应或生产定额过高或超负荷的加班加点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由于光线不足而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的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等。
(6)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扩展资料:
一、职业病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分为很多种,这些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如有机溶剂类毒物,铅、锰等金属毒物,粉尘等)。
四、物理(如噪声、高频、微波、紫外线、X射线等)。
五、生物(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因素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如不合适的生产布局、劳动制度等)。
参考资料:
职业病危害---网络
7、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
(1)化学性因素。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有机粉尘等。作业人员长期在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条件下作业,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发生尘肺病。粉尘中的主要危害化学因素为游离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生产性毒物,如生产性化学毒物可引起急、慢性职业中毒。作业人员可能接触到的生产性毒物类型很多,取决于实际生产条件。
(2)物理性因素。
不良的气象条件:生产场所的气温、气湿、气流及热辐射构成了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在强烈热辐射、高气温、气湿等不良气象条件下作业,可能引起中暑。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不仅会引起冻伤,还会增加感冒等的发病率。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引起物质原子电离的射线或微粒子,如α、β、γ射线和中子等,可引起生物分子结构的破坏。而非电离辐射引起的伤害是灼效应,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电磁场等。
(3)生物性因素。
主要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一些生物或微生物。
防治职业病,就要改善作业环境中这些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有害因素,尽最大可能减少这些因素对健康和安全的伤害,降低职业危害,防范职业病,保证健康和安全。
(4)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全球化、国民生产总值(GNP)、财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劳动立法、医疗卫生制度,都可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如生产管理水平低、厂房建筑或设备简陋、过重体力负荷、生产布局不合理等。
(7)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扩展资料
不论是室内作业还是室外作业,地面作业还是井下作业,劳动者都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如冶炼作业的高温,井下作业的高湿,露天作业的严寒,铆接作业和凿岩作业的噪声和振动,破碎作业的粉尘,化学作业的有毒有害气体,某些作业的电磁辐射以及作业空间的照明、色彩等。
这些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对劳动者作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轻则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危害人体安全和健康。
作业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照明、色彩、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电磁辐射等。只有改善这些环境因素才能保证人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
作业环境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使作业环境保持整洁有序,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止职业病发生,因此,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如何预防职业病。
8、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哪些
《职业病防治抄法》中袭所称的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患病者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不一定就会患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的疾病也不一定都是职业病,职业病有其特定的范围,既国家规定的法定职业病,凡属法定职业病的患者,可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噪声、电离辐射及传染性病原体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如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劳动者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节因窗门紧闭而通风不良等;厂房建设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