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专区
1、汉中风俗和巴蜀地区别无二致,为啥行政上属于陕西?
如今,人们在提到"天府之国"时,往往会想到气候温和、水旱从人的四川,而说起"鱼米之乡",可能又会想到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大片平原地区。
其实,在我国西北也有一个被誉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的"小江南",那就是陕西汉中。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汉中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地理位置险要,因此常常被各方势力争夺,不管是被分封汉中的刘邦还是三国的刘备、曹操,都对汉中非常的重视。
如果打开地图我们会发现,我国的南方、北方大约是按照秦岭-淮河一线划分的。但是,汉中作为北方省份陕西的一部分,却身处秦岭山脉以南,这不禁令人疑惑。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来看,汉中与南方的四川更加"亲近",当年刘邦被封汉王,就同时占有了汉中和巴蜀之地;数百年后,他的后人刘备在蜀地建国,也是倾尽全力夺来了汉中作为前哨站。
总的来说,汉中和蜀地可谓一脉相承,那么,为什么它后来却被划归陕西,而不是成为四川的一部分呢?
关于汉中的归属,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那时,汉中被褒国和古蜀国瓜分,褒国被认为是夏禹的后代所创,古蜀国则是蜀地先民建立的国家,两国以汉江为界,分别统治着汉中的南北。到了周朝,褒国被周天子所承认,因为当时周人称秦岭为"南山",褒国就被尊为了南山诸侯们的领袖。
春秋战国时期,褒国被庸国消灭,庸国占据汉中百余年后,又被秦、楚、巴三国联合剿灭。
周赧王三年(前312),秦国与楚国之间爆发了蓝田之战,大获全胜的秦国将作为战利品的六百里楚国土地与原本属于褒国、蜀国的土地合并,设置了汉中郡,取郡在汉水当中之意。秦朝灭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都城就是位于今汉中汉台区的南郑。正如上文所言,因为刘邦的领地还包括巴、蜀一带,所以此时蜀地和汉中的交流可以说是非常频繁的。
因为和蜀地确实渊源颇深,汉武帝在设置十三个刺史部监察全国时,就把汉中郡划分进了以蜀地为主体的"益州刺史部"。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在北方称霸的曹操想要进一步取得蜀地,便将处在战略要冲上的汉中当作了重要目标,在夺取汉中后,他派出手下大将夏侯渊、张郃率重兵把守,可见其重视。不过,没过多久,刘备便也为了拱卫自己的腹心地带北伐汉中,与曹操进行了激烈抢夺。
靠着法正、黄忠等人的精彩表现,刘备成功拿下了汉中,并效仿当年的高祖刘邦在汉中称王。此后一段时间里,汉中俨然成了蜀汉除成都外最重视的城市,它既是出川的前哨站,也是入川的重要关卡。可以说,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的"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构想,没有了汉中就几乎无法实现。
魏国消灭蜀汉后,将其原本的土地大致分为了益州和梁州两部分,今天的汉中、川北、渝北等地都被划分进了梁州,与益州割裂开来。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并不难想,作为主要势力范围在北方的政权,曹魏肯定不想再看到有人割据蜀地,扼守汉中以自立,因此,将汉中与蜀地割裂开,可以有效限制有"大胆想法"者的野心。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汉中和蜀地都被有意无意地分割开来,直到元朝建立,为了更好管理地方的统治者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身处西部的四川和陕西被合并为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不过,汉中还没能和四川叙叙旧,就在二十多年后又被划分到了"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再度与蜀地归属于了不同的行政区划。
解放后,汉中有过许多名字,如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汉中专区、汉中地区、汉中县、汉中市等等,和四川几乎再无关联。
总的来说,汉中在魏晋之前几乎是一直和蜀地有着密切联系,但后来统治者们为了防止割据政权同时控制蜀地、汉中营造一个易守难攻的局面,便有意将其划分给了大部分地区都在秦岭以北的陕西,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汉中地区指哪
汉中地区,历史行政区划名,存在于1968年至1996年,位于陕西省西南部。1968年由汉中专区改称为汉中地区;1996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中地区,设立地级汉中市。此外,亦使用汉中地区指代汉中市所在地区。
汉中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简称“汉”,北有秦岭山地,南有巴山山地,中有汉水,西接甘肃,南通四川,东北与安康、西安、宝鸡地、市相邻。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内著名文物古迹有:汉中古汉台、拜将坛、褒斜道摩崖石刻;南郑南湖国家3A风景区、山河堰;勉县的武侯祠、墓;留坝的张良庙;城固的张骞墓:洋县蔡伦墓;略阳的灵岩寺。著名的自然风光名胜有佛坪自然保护区,南郑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城固南沙湖水库,勉县温泉,疗养院等。汉中地区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李先念、徐向前在此战斗过 。
参考网络:http://ke.baidu.com/link?url=CtnhU6h39HsopOZ_yyvUO0PtCNc-_V4jEGlSQpPdzWdZs_PKpPa
3、汉中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1、位置: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它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而地理自然环境属于西南地区。
2、地貌:汉中市境北部秦岭势如屏障,最高峰在洋县昏人坪梁顶,海拔3071米。
3、气候:汉中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脉两大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潮湿气流不易北上,气候温和湿润、干湿有度。
社会环境:
1、人口:截止2018年末汉中市户籍总人口380.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5.58万人。
2、民族:汉中市居住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余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朝鲜族等。
(3)汉中专区扩展资料1、传统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西乡山区很普遍。
2、矿产:
汉中市位于秦岭构造山带域扬子板块两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是中国西部有利成矿带之一,是陕西省重要的矿产富集区。
3、著名人物:
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张良、韩信、萧何、张鲁、诸葛亮、曹操、刘备、夏侯渊、黄忠等。
4、陕西省汉中市有几个县?
截至2019年,陕西省汉中市有10个县,分别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汉中市下辖区县的下辖镇(街道办事处名称)及政府驻地名称表:
汉中市下辖区县的下辖镇(街道办事处名称)及政府驻地名称表(续):
汉中市下辖区县的下辖镇(街道办事处名称)及政府驻地名称表(续):
汉中市下辖区县的下辖镇(街道办事处名称)及政府驻地名称表(续):
汉中市下辖区县的下辖镇(街道办事处名称)及政府驻地名称表(续):
(4)汉中专区扩展资料:
建国后汉中市的建制区划沿革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后,设立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1950年3月3日,陕南行政公署(简称“陕南行署”)由湖北郧县迁驻南郑市,下辖商洛、两郧、安康、汉中4个分区,直辖南郑市。
汉中分区,辖南郑县(政府驻铺镇)、城固、洋县、佛坪、镇巴、宁强、沔县、褒城、留坝、西乡10县。1950年5月,将宝鸡分区的凤县划入汉中,县城由凤州迁双石铺。
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署,设立省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行政区为南郑专区,辖南郑市及南郑、褒城、凤县等12市、县。
1953年1月,划出宁强县的张家桥、唐家坝、孙家岭、李家坝、水田坪、黎坪、元坝子、禅家岩、五郎坝、板苍坝、小褒城、挂子山乡,褒城县的钢厂、大河坝、云河、纸房,南郑县的庙坝共17乡,
设立黎坪中心区,区政府驻元坝子,直属南郑专区。1月,又将沔县的漆树坝、小河庙,房家湾3乡划入黎坪中心区。
1953年6月,南郑市改由省直辖;10月,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归汉中专区辖。汉中专员公署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1954年,四川省通江县碑坝区划归陕西省南郑县。
1957年,四川省旺苍县三道乡划归陕西省黎坪中心区。
1958年11月,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撤销佛坪县,辖区北部(秦岭主脊以北)划入盩厔县;中、南部并入洋县;东部并入石泉县;撤销黎坪中心区,辖区分别并入宁强、沔县;
撤销褒城县,辖区并入沔县和汉中市;撤销留坝县,辖区北部并入凤县,柴关岭以南的江口、留坝两公社划归汉中市。此时汉中专区辖汉中市及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宁强、凤县、沔县、略阳县。
1960年12月,凤县划入宝鸡专区。1961年8月,恢复南郑县(驻地迁于周家坪)、留坝县、佛坪县。佛坪县原秦岭以北地仍归盩厔县。1964年5月,汉中市撤销改设县。9月,沔县改名为勉县。
1968年9月2日,成立汉中专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行政权力机构;1969年1月,汉中专区改为汉中地区,行政领导机构改称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6月,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汉中地区行政公署(简称“汉中行署”),为陕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县未变。1980年7月,汉中县撤销恢复为市(县级)。
1995年,汉中地区辖汉中市及南郑、城固、洋县、佛坪、西乡、镇巴、勉县、宁强、略阳、留坝。
1996年2月21日,国务院通知,撤销汉中地区以及县级汉中市,改设为地级汉中市,6月6日,正式对外办公,7月18日,庆祝召开地区级汉中市成立大会。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县级)。
2017年8月28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汉中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7]108号),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汉中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陕政函[2017]170号]),同意撤销南郑县,设立汉中市南郑区。
南郑设区后,以原南郑县的行政区域为南郑区的行政区域,南郑区人民政府驻汉山街道西大街24号。
5、汉中的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废陕安道;2年(1913)2月,废府、州、厅制,州及厅改称县。三年(1914)1月,设立汉中道,治设于南郑,领陕南25县:南郑、褒城、沔县、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定远厅改名)、佛坪、略阳、宁羌、留坝、凤县、安康、岚皋、石泉、汉阴、宁陕、洵阳、紫阳、平利、镇坪、白河、镇安、商南、山阳。
民国十七年(1928),废汉中道,各县直隶于省,境内有南郑、城固、洋县、沔县、西乡、镇巴、宁羌、略阳、留坝、佛坪、褒城11县。二十四年(1935),省在汉中设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郑,辖南郑、褒城、沔县、略阳、凤县、留坝、洋县、西乡、佛坪、城固、镇巴、宁强(1942年由宁羌县改名)12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后,关中及西安解放,国民党陕西省军政机关南逃汉中。9月,汉中分设东、西两专员公署,东署驻城固,辖东6县,西署驻沔县,辖西6县,至解放。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后,设立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1950年3月3日,陕南行政公署(简称“陕南行署”)由湖北郧县迁驻南郑市,下辖商洛、两郧、安康、汉中4个分区,直辖南郑市。汉中分区,辖南郑县(政府驻铺镇)、城固、洋县、佛坪、镇巴、宁强、沔县、褒城、留坝、西乡10县。1950年5月,将宝鸡分区的凤县划入汉中,县城由凤州迁双石铺。
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署,设立省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行政区为南郑专区,辖南郑市及南郑、褒城、凤县等12市、县。
1953年1月,划出宁强县的张家桥、唐家坝、孙家岭、李家坝、水田坪、黎坪、元坝子、禅家岩、五郎坝、板苍坝、小褒城、挂子山乡,褒城县的钢厂、大河坝、云河、纸房,南郑县的庙坝共17乡,设立黎坪中心区,区政府驻元坝子,直属南郑专区。1月,又将沔县的漆树坝、小河庙,房家湾3乡划入黎坪中心区。
1953年6月,南郑市改由省直辖;10月,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归汉中专区辖。汉中专员公署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58年11月,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撤销佛坪县,辖区北部(秦岭主脊以北)划入盩厔县;中、南部并入洋县;东部并入石泉县;撤销黎坪中心区,辖区分别并入宁强、沔县;撤销褒城县,辖区并入沔县和汉中市;撤销留坝县,辖区北部并入凤县,柴关岭以南的江口、留坝两公社划归汉中市。此时汉中专区辖汉中市及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宁强、凤县、沔县、略阳县。
1960年12月,凤县划入宝鸡专区。1961年8月,恢复南郑县(驻地迁于周家坪)、留坝县、佛坪县。佛坪县原秦岭以北地仍归盩厔县。1964年5月,汉中市撤销改设县。9月,沔县改名为勉县。
1968年9月2日,成立汉中专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行政权力机构;1969年1月,汉中专区改为汉中地区,行政领导机构改称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6月,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汉中地区行政公署(简称“汉中行署”),为陕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县未变。1980年7月,汉中县撤销恢复为市(县级)。
1995年,汉中地区辖汉中市及南郑、城固、洋县、佛坪、西乡、镇巴、勉县、宁强、略阳、留坝县。
1996年2月21日,国务院通知,撤销汉中地区以及县级汉中市,改设为地级汉中市,6月6日,正式对外办公,7月18日,庆祝召开地区级汉中市成立大会。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县级)。
6、陕西有一个地方就是三国时候的汉中.那么为什么要叫汉中!
汉中盆地是汉江上游最大的盆地。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尤亭铺,长约一百一十六公里,宽约五到二十五公里,是由汉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阶地平原。汉中市城区就处于汉中盆地平原的中部。由于纬度位置偏南和秦岭对寒潮的屏阻作用。这里气温较高,冬季也比较温和,成为我国北亚热带的一部分,也是陕西省水热条件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地理景观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具有显著的南方特色,被称为陕西的小江南。汉代以来,一直是陕南山区最大的农业中心和粮食基地。
汉中因汉江得名。作为行政建制名称,始于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设郡治于西城(今陕西安康)。东汉将汉中郡由西城迁治南郑。从此,南郑成为汉中的附郭首县。直到1954年,汉中的行政首府一直设在南郑。
南郑的名称起于西周。据《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
自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置南郑县以来,除西魏一度改置光义县外,隋唐至明清及民国,一直保留南郑县的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即将南郑县迁治县城东九公里的铺镇,并划出城区及近郊设置南郑市。1954年,改南郑市为汉中市。1961年9月划定现在的辖区范围。1964年8月改为汉中县。1980年9月又改为汉中市。
汉中作为县以上一级行政区域名称,曾有过多次变动。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占领汉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改汉中郡为汉宁郡。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降了张鲁,改汉宁郡仍为汉中郡。隋文帝统一全国,为避其父杨忠之讳,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汉中郡为汉川郡。唐代又有梁州、褒州、汉中郡等多次变更。唐德宗李适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避朱之乱,逃到汉中,乱平返都时,为褒扬汉中,特用其年号诏改梁州为兴元府。宋代未变。元初改为兴元路。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改兴元路为汉中府。清代沿用这一建制。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为汉中道;二十四年(1935年),改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治南郑县。1949年解放后,将先在湖北省内组建的陕南行政公署,移治于南郑市,统管今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辖地;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政公暑,改设南郑专区;1954年改为汉中专区;1966年改为汉中地区。
7、古代汉中是现在的哪个地区?
古代的汉中指的是陕西省汉中市。
汉中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汉中的历史发展如下:
1、约120万年前,在汉江沿岸的今梁山镇龙岗寺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龙岗寺遗址是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超过1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存。龙岗寺古人类遗址公园的文化面貌接近北首岭中期前段,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较早的阶段。
2、夏代,境内有褒国。《国语·郑语》及《史记·周本纪》中均记有夏末褒国国君化龙故事。褒国地望约在今汉中地区中部汉江以北、秦岭以南一带。
3、商代:此地属褒国(汉江以北)及古蜀国(汉江以南)。
4、西周先后属梁州、雍州。境内仍有褒国,为周朝“南国领袖”,又称周南(国务院公布汉中为历史文化名城,称汉中上古时期为周南)。
5、春秋战国时,汉中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于秦国、蜀国。
6、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前451年,秦国进攻南郑,蜀人一时手忙脚乱,人力粮草等补给供应不上,丢失了南郑,秦左庶长修筑南郑城。蜀人在其后的10余年时间里,不断集结兵力反攻,最后将南郑艰难夺得。
公元前387年,秦国再度大举进攻蜀国,夺取南郑,但不料,蜀国再次反攻,占据南郑。
公元前312年,秦攻楚,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设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西汉初郡治迁至西城县(今安康市汉滨区境内)。东汉初郡治复还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
7、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汉中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
8、东汉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迁南郑(在今汉中市区)。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
9、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
10、晋太康十年(289年)改设汉国,不久即废。
11、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
12、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
13、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
14、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
15、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即“峡路”,路治夔州今重庆奉节)。熙宁五年(1072年)设利州路(川峡四路之一)及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16、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
17、元代为了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
18、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为府,设汉中府。
19、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府、兴安府(今安康市)。
(7)汉中专区扩展资料
汉中北依秦岭,南频巴山,中部为汉中盆地。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也承载着汉中绝大多数的人口。这里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因此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
8、汉中地区的自然概况
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秦至西汉置汉中郡(治在今安康境内)隶之。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
晋太康十年(289)改设汉国,不久即废。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24)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我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设利州路及所属兴元府,同治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南宋绍兴十年(1141)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元代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陕西之始。明洪武三年(1370)改路为府,设汉中府。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兴安府(今安康地区)。 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汉中,设陕南行政公署。1951年设南郑专区,1954年改称汉中专区,1968年改称汉中地区。1996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中地区,设立地级汉中市,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以原县级汉中市的行政区域为汉台区行政区域。新设的地级汉中市,辖10县1区。
9、汉中地区是指什么地方
汉中地区指的是陕西省西南部。
汉中地区,历史行政区划名,存在于1968年至1996年,位于陕西省西南部。1968年由汉中专区改称为汉中地区;1996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中地区,设立地级汉中市。此外,亦使用汉中地区指代汉中市所在地区。
汉中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简称“汉”,北有秦岭山地,南有巴山山地,中有汉水,西接甘肃,南通四川,东北与安康、西安、宝鸡地、市相邻。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区内著名文物古迹有:汉中古汉台、拜将坛、褒斜道摩崖石刻;南郑南湖国家3A风景区、山河堰;勉县的武侯祠、墓;留坝的张良庙;城固的张骞墓:洋县蔡伦墓;略阳的灵岩寺。
著名的自然风光名胜有佛坪自然保护区,南郑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城固南沙湖水库,勉县温泉,疗养院等。汉中地区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李先念、徐向前在此战斗过。
(9)汉中专区扩展资料:
汉中地区在陕西南部西端,区域处于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是块小盆地。汉中,得名于汉水。汉水,得名于天汉,也就是银河。古代的祭司、神官、天文学家认为祝融和共工天地大战,天倾西北,地降东南,形成了黄天厚土的世界。
所以汉中的别名也叫天汉。汉中的历史就如同汉水一般,从云雾缭绕的远方,从高山之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流过汉中的山川,也流过数千年的漫长岁月。 早在烽火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汉中就是秦、楚两国相争之地。
秦惠文王时,秦国战胜楚国,楚国不得不划地媾和,于是秦“取地六百余里,置汉中郡”。“汉中”这个名字被首次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