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园文化现状
1、什么是校园文化,中职校园文化有何特点
我们所说的的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给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一种,除了课堂教育之外的一些知识,一些可以提高学生认同感的东西。
2、校园文化的现状及原因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
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园的时代性活动等。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3、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
(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地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出入电子娱乐场所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
(三)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层次的提高。
(四)是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艺术节等,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的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
(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需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有所发展。
(七)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4、对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的研究,有没有价值
学校文化建设要具体内容很多,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学校文化、中等职校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对普通中学的学校文化与中职学校文化进行对比,理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研究中等职校学校文化的分类(组成)及其每一种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从而为中职学校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3、研究中等职校学校文化的属性,重点突出中职学校文化的特有属性。
4、研究中职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作用
5、研究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策略,为建设中职学校文化提供策略上的指导。
6、进行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把本校建设成为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文化优势突出的一流中职学校。其中主要突出以下特色:一是创立华康清职教思想(校长文化),二是改革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精神文化),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物质文化),四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文化),五是突出专业技能((学生文化),六是狠抓课程改革(课程文化),七是强化民主治校(管理文化),八是创新职业培训形式(培训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与个案研究法。一是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学校实际,选择研究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从而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律;二是针对学校的现状,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国内外已有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三是分类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不同侧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研究。
5、如何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
一、主题班会的作用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育人的阵地,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求技术过硬,更要求思想品德过硬,因此中职学校做好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中职教育和中学教育最大的区别是突出了学科的专业化,也就是说中职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重视对中职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更重视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对学生如何做人的培养,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专业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有机统一于中职生培养的全过程中。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载体,道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良好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中职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 在中职学校的诸多德育工作形式中,主题班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针对性、经过精心设计及妥善组织实施的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优于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德育课,它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二、创新主题班会形式的必要性
尽管主题班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大多数开展的主题班会情况来看,其德育功能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主流模式要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形式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主线。这也就需要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适应职场、如何适应社会和如何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的主题班会。但是,中职学校的许多主题班会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班会的主题,主题班会没有特色。许多主题班会课走形式、走过场,除了布置工作外,往往缺乏一个目的性和针对性强的班会主题,因而常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讲的尴尬局面,这样的主题班会效果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相差甚远。再者,中职学校生源学习基础较差,纪律性不强,表现欲望较弱,参与积极性不高,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较欠缺。在班主任没有重视,会前没有做过精心准备时,主题班会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
所以,创新主题班会形式,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拓宽渠道,形式创新,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就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充实。
三、具体操作建议
1.精心设计,选好主题
当前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普遍存在以下时代特征:接受信息多,思维活跃,但是非标准不清晰;成就动机强,渴望成材,但学习目的不明确;向往美好未来,盼望幸福生活,但艰苦奋斗精神差;自主自立意识强,但纪律观念、关心他人与集体观念弱;求新求美求乐,但有不思进取及时享乐倾向。
班主任应针对中职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班会。总体来说,可以根据三个年级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是第一阶段,对于新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一方面,刚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很多学生是真正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处理能为、环境适应能为较差;另一方面,据笔者问卷调查,很多学生对读中职学校的目的不明确,绝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年的主题班会重点就是经如何提高处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人相处能力,以及明确学习目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来设计主题。新生进校一年后,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题班会应培养学习怎么学习和锻炼自己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参与意识、自强自信的心理、积极向上的心态为主题,使他们形成职业兴趣,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三年级是第三阶段,学生面临就业择业难问题,此阶段的主题班会应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围绕就业面试、顶岗实习、如何创业等方面设计主题。如可以让学生畅谈面试经历、邀请往届毕业生做就业创业报告,请就业指导老师做就业创业讲座、模拟面试场景等方式开展主题班会。
为了有较强的针对性,达到预期效果,使学生愿意开、乐意开,开后有收获,事先调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到一定程度上同时困扰多数或部分学生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热点,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核心内容,加强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可以说,选好了主题就成功了一半。好的主题就像乐曲的基调,成功的主题班会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
(1)主题鲜明突出,针对性强,有吸引力
(2)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3)参加活动的学生多,群众性强
(4)具有教育性,学生的思想品德明显提高
(5)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学生的智慧和才干
2.创设多种自主教育形式
当我们听到中职校的班主任或老师普遍都有这样的认为: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管,要想管理好很难,压力很大,有的老师甚至不愿意当班主任,觉得有很大的挑战性。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客观的说,应该有学生的问题,也有老师等各方面的问题,但关键是老师的问题。老师每天都应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老师也要根据新形势,新问题大胆改革、创新管理和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情理、法理、哲理、生理、心理等全方面思想教育。
传统德育实行的是单向式灌输,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收器。现代德育必须变单向式灌输为多向式交流,创设多种教育形式,主题班会开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事前的周密设计,设计者要去研究,探寻适合于所有条件的包罗万象的方式方法。
常见的主题班会形式如理论式主题班会、交流式主题班会、文体型主题班会、竞赛式主题班会、纪念性或庆祝性主题班会、模拟性主题班会等等。过程设计要有条理性,悬念性,环环相扣,步步启人心扉,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强感染。要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保持高度的参与性。为此,在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设计与之人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场景设计应以宽松、简洁、通畅、和谐、适用为主要特征,要给学生轻松、优美、愉悦的感觉,总而言之不能使学生产生拘束感和不适宜感。背景物可以因地制宜,学生的座位安排以圆形为佳,这容易使学生产生集体的亲和感。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比如:讲故事、看电影、做游戏、猜谜语、演小品、说相声,让学生在活动中:说一说、演一演、练一练、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德育若能唤起学生自我思考、自主选择,那才是真正成功的德育。
3.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班主任对于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以及他们所接受的程度,要做深入了解研究,根据学生情况考虑班会的内容,目的要求和形式,再和班干部(或积极分子)进行酝酿,共同提出计划,确定主题、目的要求、会议形式和分工准备。班主任要善于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和打算,转化成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既不能指定性地布置,又不能放手不管,而是要善于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带动全体学生,积极投入会前的各种准备活动。总的来讲,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既会引又善导,即敢放又能收;第二、要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第三、班会设计中既要充分吸取以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所提供的种种半成品,进行加工,又要充分估计班会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题班会可以说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当主人,自己当参谋。不要包办代替,即使出现差错也没关系,学生是在受到充分信任的心理状态下去接受教育的,这个教育是愉快的,是自觉自愿的,使整个班会设计贴时他们,适合他们,使他们产生认同感。这也是主题班会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教师必须十分明确,发动全班学生积极投入到班会的各种准备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4.巩固成果
主题班会结束后,还应巩固成果,一般有以下做法:
(1)引导和组织学生写作文,写墙报稿、写日记、谈收获体会等。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思想进一步深化后,要求学生把思想认识写出来并在全班或更广的范围去交流,对写得好的文章,可适当进行物质奖励,以激励上进,巩固成果。
(2)引导学生落实主题班会上提出的要求,制定出具体的计划和措施。计划、措施制定出来后,班主任要引导班干部带领全班同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比如,要争做“先进班集体”,那么,一个月或一学期后,实现没有。实现了,要总结经验,表彰积极分子,再接再厉;没有实现,要查找原因,坚决纠正错误,补上不足,力争实现。
(3)引导每一个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订出个人行动计划,定期进行汇报交流,促使学生将认识转化为行动。
总之,重视了巩固和深化主题班会的成果,就能避免会上热热闹闹,会后冷冷清清的形式主义或虎头蛇尾的倾向,使思想教育工作真正收到实效。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论在主题班会的哪个环节中,班主任都要始终贯彻两个原则:一个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另一个是教育性原则,班主任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班会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四、结语
教育的领域是自由的领域。在这个自由的领域中,我们应该把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自己生命的发展权、创造权还给他自己。一苦以蔽之,教育即自由。班主任只有做个有心人,才能既“知己”、又“知彼”,从而应对自如,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中职学校的德育创新,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因此如何利用好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习到技术和文化,同时亦能维护一个和谐的校分、班风、学风,这一课题是职业学校班主任首要思考的难题。利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这种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活动形式无疑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在主题班会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班主任通过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如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同时一次有意义的主题班会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同学生关系,尽最大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增强班级凝聚力。
总之,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具有全局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不断的创新。
6、如何评价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学校与高中不同,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学校。所以中职学校的团委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中职学校的中心工作,那就是技能学习。建立学生社团有两个方向,一是建立突出中职生动手能力强特点的技能实践型社团,调动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相匹配的工作就是要选配好社团指导老师。在这类社团的建设中,就要植入职业道德意识,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就开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二是建立发展中职生其他特长的社团,尽可能搭建展现中职生活跃思维特点的舞台,以培养中职生的自信心。建立这类社团的关键是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要跟上,不能让学生玩物丧志,要与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
7、针对中职教育现状国家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政策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中职学校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首先要解决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中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
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
“够用”体现了专业要求;“会学”体现了发展潜力。并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智能型人才
架构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要发挥中职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的骨干作用,确保“基础牢,后劲足”的优势。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二)、构建的中职教育模式要科学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摒弃传统的中职学校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办学封闭、管理过死、专业面窄等弊端。中职教育应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尤其要综合考虑人才的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素质的培养;注意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教育,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
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创业潜能的新世纪人才。具体的措施如下:
1.活化办学机制,因材施教,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允许部分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实施同门进、多门
出、多层次、多规格、上下分流的三级(普高类、中职类、高职类)的“双学籍、双文凭”培养模式。应在统一招收初中毕业生(同门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愿
的原则;既可按普高模式培养,也可按中职模式培养。按普高模式培养学生,在前两年的普高课程学习结束后,又可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再次分流。不愿意参加高
考或高考未被录取却又想读中专的,根据个性特长选定专业,再按中职模式培养。继续中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考核合格后拿中专文凭;成绩优秀的,按高
职模式培养;进入第四年的高职课程学习,考核合格的拿高职文凭(多门出)。这种因材施教的三级培养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学
风的形成,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人尽其才,智尽其用的目的。另外,也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
不同层次的需求。
2.中职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立足于“前一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中职前一年按“必需”、“够用”原则,依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
程结构;使中职学生具备“宽专业、厚基础”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尤其要加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后两年根据市场经
济人才需求预测提供的信息,确定专业方向;按需增设专门化及新技术的选修课程。精选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并结合
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择业的可能性,进行专门化方向的岗位实习,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提倡“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操训
练,使中职学生具备专业大类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3.中职学校的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处于新世纪的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新世纪人才;而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应是全方位、立体的;应把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即做人重人格,做事重效能。
(三)、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合理
“发展是硬道理”,“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从这意义上来说,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转型期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应对当前职业教育的严峻挑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革和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1.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设置应在充分调查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
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然后,根
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
2.专业改革应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宽口径”专业的课程结构优点是:弹性强、有后劲、上手快、转岗换岗适应性强,即使学生
毕业前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但配以“多方向”辅助,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爱
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也能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专业增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中职学校各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因此,增设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
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其他中职学校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
部优势和“名牌”效应。
4.专业建设应“长短结合,软硬兼施”。长线专业建设必须以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依托,短线专业应根据产业结构变化而开设。长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基础牢,
信誉好”,即应拥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设施基础,合理的师资结构基础,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基础,以及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基础,且在社会上要
有“拳头”专业的良好信誉。短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灵活、适用”,即办学灵活,能依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能起到补充、辅助“长线”专业的作用。另外,专
业建设还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资。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学风、师德建设方面要舍得花钱,要放宽眼
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重视这些“隐性资产”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发挥“一流硬件”作用,培养出“一流”人才。
(四)、中职教育的改革力度要加大
中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必须是以市场需要为中心。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围绕市场旋转。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需要是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职学校教育应把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多功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做为己任,在
新形势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增加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现有中职学生结构复杂,参差
不齐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摸底学生的入学基础和能力状况;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努力目标,分别进行“学习型”、
“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各层次学生可以“量力而行”,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中职学生潜在能
力,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为该类中职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智
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服务型”,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工,可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强调了职业技能的培训。教师要尽可能把
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在学习
过程中对不同层次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中职教育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地方及企业需要设置,这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当中职教育满足了地
方和企业需要,才能得到支持;有了支持,中职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是强调传授给中职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实用性是强调传
授中职学生专业技能;既能为中职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为中职学生毕业后的谋生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中还要突出对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
培养,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和组织劳动的变化,这要求劳动者能独立地进行学习、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所以,除
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外,劳动者还应具其他多种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交能力、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等。教学过程中,惟有这样,中职学
校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当中职学校受到欢迎时,中职学校也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
3、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以下几点:1、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
2、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
密切联系。3、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发展不需要读死书的书呆子,尤其对中职学生而言;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了求学主要目的。这就对专
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职业学校要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中职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业务的培训。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
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重点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
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相关岗位从业人员要求。进修教师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现有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让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
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同时可以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
伍,为培养出市场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建设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单靠职业学校本身是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的。
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办学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
资、实训设备,并接受中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困难,又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学校要依
靠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进行合理的课程
设置,适时的教学内容安排。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
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了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更好地接轨,学校还可以引导部分优秀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班;这些企业在取得毕业生优
先招聘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为冠名班学生提供下厂实习机会,提供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为冠名班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等。
5、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对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监控和统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同纳入中
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中职
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以巩固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五)、制订的中专招生方案要切合实际
生源就是财源,这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共识。中职招生问题是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
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广纳生源,中职学校可通过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周边学校保持联系和接触。通过当地党政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不断拓展办学的新思路、新时
空,使中职教育的办学走出窘迫的困境。实现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搞活招生机制,面向社会服务。总之,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
才,并逐渐向终身学习体系发展;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此外,目前正在试办的综合高中所采取的“延后分流”的办法也很值得中职学校借鉴。其做法是:绝大多数
初中毕业生可以满足上普通高中或综合高中的意愿,融通普高和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互补,让学生在高中的二、三年级根据志向和个人素质自由选择普教课程或职
教课程,逐渐由学校分流过渡到课程分流。有些中职学校也有自己的初中部,其初中毕业生,完全可以参照上述做法广纳生源。
中职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创出“名牌产品”。要根据本校的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按照“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
件、办出特色”的原则,确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职学校也只有靠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育品牌才能吸引和留住 学生。
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