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
1、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内容摘要】中抄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应用能力是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本文首先简单地说明了专业设置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纲领性和重要性,然后重点分析了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同时特别提出课程教学必须配合相应的综合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 专业设置, 教学方法, 综合实习
2、如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创新性的人类思维引导创造性活动的进行。近回年来,随着经济答的发展,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面对这样的教育环境,迫切需要调整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对计算机教学提出新的模式和方法。
3、如何培养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英盛观察由于中职学校招生是在许多普高招生之后,大多数是中考名落孙山的学子,普遍学生存在学业基础较差。进入中职院校后,对自己缺少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厌学等现象。
一、中职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习动机不纯
部分中职生的学习动机不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不高。有不少家长则是因为自己的子女分数上不了普高,又不忍心让他过早的踏入社会,因而才让其子女上中职,造成部分学生存在父母叫“我”读的心里,思想不求进取,学习不求进步,进职校只想混混日子。
(二)缺乏学习兴趣
社会上不少人对中职教育还是存在着偏见。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中职学校就是那些考不上普高、学习成绩差的人才去读的学校,选择职校是一种无奈之举。因而在入学时对自己的兴趣、专业的选择、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并不了解,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存在破罐子摔碎的倾向,造成对就读专业不感兴趣,缺乏上进心。
(三)缺少学习主动性
由于学生起点低,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非常被动。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是导致自信心低、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针对以上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逐步将他们引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中职老师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太好的中职生,采取合适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操能力,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培养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有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具有的,要靠后天的引导和培养形成的。针对原来学习基础较薄弱的中职学生,课堂设计更应花费心思,要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接受水平不高的现实,上课时就必须力求简明,做到深入浅出、贴近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定势,有兴趣学习.帮助学生来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许多中职生都是由于缺少目标的指引,在学习上不知道何去何从,迷失了方向。有了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业才能进步。应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行业的动态,向学生展示一幅美好的职业前景,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使他们感受到职业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兴趣。利用年轻人好胜心理,引入学习上的竞争,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出一些简单的小测验,如,五笔打字比赛、文字排版比赛等,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多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竞争后获得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可以多展示同学的作品、鼓励学生上台示范操作,并给予表扬;多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比赛,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昂扬向上的心态,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情感沟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对某科教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影响着对该科的学习兴趣。若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会对这位教师的课程分外重视,肯下功夫学好这门功课,反之则兴趣不大,甚至存在逆反心理,不认真学、不愿学。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才能其乐融融地开展学习活动。因而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进行知识传授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对于中职学生,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情感沟通,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讲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做到务实精彩,底蕴深厚,教学方法得当
往往教师渊博的知识学问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灵活机智的教学,更容易取得学生的敬佩、尊重和信任。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多些沟通,多些赞许,并做到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袒,培养亲和的师生情感。
(三)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批评要实事求是,不夸大。说话和蔼,带着亲情,有说服力,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
(四)师生交往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美学理论中有一种心理距离说,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会产生一种超物外的朦胧美感。这有利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起一个可敬可亲,又可信赖的教师形象。
师要身正,把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塑造一个令学生为之倾倒、折服的教师形象,实现学生情感的迁移,从喜欢教师到喜欢其所教的课程,从而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知识最关键的动力是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上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到新知识。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热情。
1.创设美感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美感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一种精神享受,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
例如,学习Word文档编辑软件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Word中的背景设置、文本框和图片的插入操作。若按课本内容纯粹进行教学,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效果也一般。此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引入事先以知识点制作的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展示给学生欣赏,通过绚丽的色彩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欣赏美、品味美的同时,逐渐转移到“贺卡”的设计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去刺激学生,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去学习知识。当然在提出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难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插入图片、文本框这一节时,可先告知学生其方法跟Word是一样的,在相应的菜单栏中找到相应的命令。接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怎样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文本框?”让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用旧知识带动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上面的例子是通过创设美感情境、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带着问题学习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单一的情境往往是乏味的,既便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经常使用也会逐渐失去其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除创设以上两种情境外,还可以创设如探索情境、向往情境、模拟真实情境等,交替的使用各种情境教学,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计任务驱动和分组实践相结合学习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是教师紧扣学习目标学习特点设计出来的,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分组实践”是依照学生学科知识水平高低、男女生比例进行搭配,每组4~5人,每组设立一名组长。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组间公平竞争,激励每个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通过布置各小组的任务,小组成员再进行讨论、探索、研究,最后动手完成任务。在学生讨论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场外“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互助学习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生学习Visual Basic编程软件有一段时间,已有一定的编程基础。针对学生喜欢上网聊天的特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聊天室系统。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学生才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
(三)电子提纲学习法,避免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所谓电子提纲法:是指教师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验任务,利用Word文档制作成电子提纲。老师在上课时将其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中,以供学生查询和完成实验任务。
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而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而制定的,这样往往会造成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两头靠不上。在教学中引入电子提纲法,并在电子提纲的实验任务部分,设置必作题和增加一定难度的选作题两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必作题的基础上再完成选作题,教师在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辅导、答疑时,其他学生可根据电子提纲自主学习。这样,既可以兼顾到尖子生,同时又照顾到学困生,避免其因“吃不饱”或“吃不了”而失去学习兴趣。
五、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没有继续升学的愿望,学习态度比不上高中生,在学习阶段,有些学生存在混日子的心里,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这类学生,虽没有升学压力,却存在就业压力。教学时应着重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生存专业技能。使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实用性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参观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
若教师本身对市场信息缺乏深入了解,再加上相关教材滞后,势必在培养学生上往往脱离市场需求。学生单靠书本知识和课堂的学习就有其局限性,学习时学生也会感到乏味。通过参观学习,不仅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更加广阔的计算机应用领域,拓展了视野。从而端正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和市场实践相结合,调动学习积极性
知识来源于实践,更要服务于社会。学校要把信息技术专业同当地产业的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跟某些企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再由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实习、分散实习或顶岗实习等。学生通过实践,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六、组织理论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每隔一段时间,学校有组织的举办计算机理论知识竞赛或电脑技能比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中职生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竞赛”、“电脑图像处理技能比赛”、“网页的制作发布比赛”等。不少学生,就是因为参加了这样的计算机比赛,开始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深深地喜欢上了计算机这门学科。
总而言之,只有充分了解中职生的学习现状,才能合理的设计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以热情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收获教学果实。
4、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如何培养受欢迎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34-01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中,社会上需求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这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遇。要使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教学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合理的教学定位,选择科学的授课模式。关键词:专业定位;师资力度;灵活的教学方方法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中,社会上需求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这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遇。然而,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与其相应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计算机教育显得相对而言较为落后,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今,计算机教育中的一般应用操作,如办公软件操作、上网搜索资料等,早已经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只要是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操作,即使不会的,花不了多少功夫就能学会,但是,一些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是相对缺乏的,如机关、企事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不同层次的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虽然学历不如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如大学生,但是他们在经过学习和强化训练后是完全能胜任以上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的。那么,如何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岗位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成为受市场欢迎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人才。现结合本人从教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计算机专业定位“发展是硬道理”,“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非常强的学科,必须附加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有出路。基于“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定位在操作的第一线,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不能好高骛远。专业的定位还必须紧密联系市场的需求。专业的准确定位就能决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考虑适度超前的原则。课程的设置应在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做到少而精,要以够用为目标,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但要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要以适用为度。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要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需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不断更新,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淘汰更新,以及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的产生,对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教学专业课程分布广,教学量大,知识面广,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的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注重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学校要注重组织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升华,从而更加自如地胜任教学工作。三、加大专业课开设力度,重视上机操作课现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提倡“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这一策略。因为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差、学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差,还不乏存在一些厌学情绪,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对于他们来说较为抽象、难懂。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地进行删减,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和实用的课程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掌握的技术越多越精,对将来越有利,多学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就可能多一次就业机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大部分是实用的应用软件,它们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上机实训课是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通过上机实践课能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技能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上机实践课的效果决定了教学的成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与上机实践课的比例最低要达到1:1,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达到2:1或者更高,最好是在多媒体环境下边讲边练,然后再进行综合练习。只有通过不断反反复复的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更加熟练的掌握技能,更加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可见技能是练出来的。四、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计算机作为一门专业性强,技能性强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的协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现在列出几种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享:1.兴趣驱动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化抽象为形象,化死机为生机,变压力为动力,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动力。2.任务驱动法。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围绕一个目标,几项任务来完成。适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3.项目教学法。即通过实施一个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将需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工作的方式,由自己按照实际工作完成程序,共同制定计划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在教学任务上,化繁为简,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效果。综上所述,根据市场需求和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合理的教学定位和科学授课模式的使用,都会对学生的能力开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作用,也必将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总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5、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职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而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极为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其应用已经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也已经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中职学校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能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笔者针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问题,从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及策略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相比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较低,并且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尽管有的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但是更多的是理论,其实际操作能力极为有限。面对这一问题,中职学校的教师务必认清学生的实际,从基础知识起步,切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将培养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放在首位。确保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各种工作岗位的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提高其在社会就业中的优势。
毕竟在现代社会,计算机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工具,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极大。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技能,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职学生之后的就业之路,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无疑会为中职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广大中职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具体策略
1.通过教师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时也不能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当然,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善于多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认真学习,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相关的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如,教学“Word”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知识与名片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试着为自己设计一张极具个性的名片。当然,这需要教师的讲解及示范。教师可以当场一边为学生讲解,一边动手示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从而引导其规范地进行相关操作,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的同时,多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等等,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文说到,中职学生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计算机水平,相对都较低,而且他们的水平良莠不齐。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其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接受知识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来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在此,笔者认为教师不能沿用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应切实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教学计划。
对此,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分层教学法。也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等等,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就避免了一刀切导致的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下的问题。利用这种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帮扶关系,让高层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低层次的学生,帮助其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养,并有所提高。
3.借助相关网络媒体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显然远远不够。因而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拓展延伸到课外,通过如何从网络上查询相关资料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所谓学以致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还应将其转化为技能。这就需要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的应用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及信息,这才算是真正具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转化为技能,并注重实践运用。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及提高。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让中职学生逐渐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实用型人才,最终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为自己之后的就业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就中职学校而言,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对于即将走上就业之路的中职学生来说,其学习更是至关重要。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运用技能,促使中职学生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