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职中专 » 中职生就业心态

中职生就业心态

发布时间: 2021-03-06 00:21:10

1、谈一谈部分中职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应该如何去纠正?

部分中职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应该循循善诱,根据自己所学技术找专业。

2、中职生应树那些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当前许多中职生在择业观问题上存在着诸多错误认识、落后观念。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所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求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在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作为中职生,应当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呢?一、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本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就是“竞争上岗”。毕业生必须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打破“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从被动的“等、靠”向主动的“找、闯”观念转变。在择业中,勇敢地“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如果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挑战面前,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顺利实现就业。二、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先就业,图生存;再择业,谋发展”,这是就业观念的一个新趋势。当前,用人单位处在优势地位,拥有较大的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压力使毕业生不能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先就业,意味着先生存。中职毕业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开始,当务之急就是挣钱养活自己,直面生存,才是真实。再者,从选择的角度来说,人们不断变换职业,无疑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平均一生就业1.1次,而美国人平均一生就业6.5次。市场经济把“铁饭碗”换成了“泥饭碗”,中国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并终身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更何况年轻就是资本。对于中职生而言,人生之路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就业比择业更现实、未来比今天更重要”的观念,抱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心态,求职之路、职业生涯之旅一定会越来越通畅。三、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工作条件和分配上的差别,但三百六十行,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年刘少奇同志对掏粪工时传祥就曾说过:“虽然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普通工人,但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在为人民服务。”建造一座大厦,需要钢筋水泥,也需要砖瓦木石;建设一个国家,离不开钱三强、华罗庚等学识渊博的科学泰斗,也需要像徐虎、李素丽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切社会需要的职业和劳动岗位都是平等的、光荣的,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可以说工作无高低,自食其力就是光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成功人士。俗话说得好:“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所以,应该承认,大中专毕业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四、一技成,天下行据统计,我国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占5%。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曾痛心疾首地说,“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反观发达国家,他们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是技术工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为什么世界上生产汽车的国家那么多,只有德国生产的汽车质量最好、工艺最精良?并不是其它国家缺少优秀的设计师,而是缺少优秀的一线员工。当下在我国,“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本领多一条出路”的观念,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青岛港务局集装箱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创下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沈阳鼓风机集团增速机车间青年技工徐强创下了大型齿轮加工四级精度的记录。这些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并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和竞争实力的“智能蓝领”,用他们的成功一再证明,一个年轻人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是创造发明的“淘汰者”,当技术工人一样有灿烂的前途,“蓝领”绝不低人一等。五、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什么是好的工作?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好工作的标准是:待遇高,环境好,离家近,活轻松。问题是这样的“好工作”,对求职者的要求也高: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那么,试问自己“我具备这些素质吗?”许多毕业生找工作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我想干什么”,很少考虑“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用人单位需要我干什么”。因为不懂得“人职匹配”理论,不了解各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很容易陷入择业误区。
其实,社会上有许多职业可做,但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只有做自己最适合的工作才是最愉快的,也才是最容易做好的。对于即将毕业踏出校门的职校生,在找工作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理当是最好的——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六、不求稳固,四海为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人终身在一个单位从事一种职业的传统就业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市场经济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如果经营不善,随时都有倒闭、破产的可能。因此,过去那种一个单位、一个工种干到退休的情况,已经不现实,每个人必须随时做好“改换门庭”、“背井离乡”的思想准备,打破“守在家门口”不愿外出打工的旧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择业观。不论所有制形式,不论城市农村,不论边疆内地,只要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和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多种选择、四海为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变换职业的新观念,已越来越为求职者所接受。七、不图享乐,艰苦创业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高科技含量还不高,劳动强度比较大,劳动条件比较艰苦。准备求职的毕业生,择业时必须要有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基层工作尽管比较艰苦,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但由于缺乏人才,急需毕业生去开拓、去创业,因而大有用武之地。据学校对毕业生成才情况的追踪调查显示,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毕业生大多出自基层,出自生产第一线,可以说,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艰苦的磨练,以及多年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怎么能够取得骄人的成就并担当重任呢?

3、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如何?中职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教育部提出,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中等职业学校的年招生规模取决于初中毕业生规模、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比例等因素。据此,有关专家预测,到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接近800万。

今后几年,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的趋势,我国及各省区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趋势如何?与现有招生规模相比“供”与“需”的平衡度怎样?区域之间的差异情况如何?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我国以及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落实。

规模预测

未来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年招生规模取决于初中毕业生规模、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比例等主要因素。

初中毕业生源的规模

从全国的情况看,2005年以后全国初中毕业生总体生源数量将缓慢回落。到2007年将下降至2100万人左右;2010年进一步下降至2000万人以下。其中,以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为主的全国近一半省区未来几年初中毕业生生源呈减少态势。与此同时,以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为主的我国11个省区的初中毕业生生源却呈迅猛增长势头。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一方面,从全国的总体情况看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02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为58%,比1999年的50%增加8个百分点,年均增2.7个百分点。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分析,今后几年随着各省区对人口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和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强,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的增长速度将年均保持在3个百分点左右,至2007年将达到73%,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82%。

另一方面,从各省区的情况看,升学率的差距较大。2002年海南、云南、贵州等省区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不到45%,而北京、上海已超过98%。根据过去发展的经验,当升学率较低时,年均增长辐度会较大;反之,升学率愈高,增幅就愈小。具体情况基本符合以下规律: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60%以下,下一年度增加3.5个百分点左右;当年在60% ̄75%之间,下一年度增加3个百分点左右;当年在75% ̄90%之间,下一年度增加1.5个百分点左右;当年在90%以上,下一年度增加不超过1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比例

这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主要因素:一是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教育部在2005年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现中职和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据此,全国今后几年的普职比例总体上将保持在1∶1的水平。这一比例要求将比2003年40.7%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是各省区的现状水平。目前全国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差异较大。2003年浙江、北京的比例已超过或接近50%,而青海、西藏尚未超过20%。从发展态势看,由于全国总体比例将有一个大的增加,因此今后几年全国大部分省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比例较低的省区将会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

三是考虑到各省区非应届生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人数等。

因此,预测今后几年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的具体情况是:达到并有可能突破50%的省区将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和陕西;保持在40% ̄50%之间的省区有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海南、四川和宁夏;保持在30% ̄40%之间的省区有内蒙古、吉林、贵州、甘肃和新疆;保持在20% ̄30%之间的省区有西藏和青海。

趋势分析

预测结果表明,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未来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呈平稳增长态势,2007年接近800万,至2010年将超过820万。

从全国各省区情况看,与2002年的招生情况相比,至2007年和2010年,全国各省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大致可分成四种情形:

一是生源短缺,即未来几年当地可供生源规模要明显小于现有的招生规模。它们是北京、上海和天津。到2010年,这三个直辖市的招生规模均保持在5 ̄7万人以内,其中,北京的预测生源规模为5.6万人,比2002年9.2万的实际招生人数减少近40%,上海和天津也将分别减少25%和10%。

今后几年,这三个直辖市在面临生源短缺的情况下,一方面要逐步扩大对外省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如上海市未来几年每年的本地生源不足5万人,而近2万人的生源主要靠从外地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拓展职业教育功能,加强非学历教育培训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等的探索。

另外,从发展趋势看,上海、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已超过2万元。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必然会对当地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职业教育的高移化正是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提升三直辖市的职业教育重心,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二是招生人数略有增长,但是不超过目前实际招生人数的一倍,即至2010年增长幅度保持在0%—80%之间。这些省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和重庆。从具体招生规模看,分布在5万人以上的各个区域内。其中,招生人数在5—15万人之间的省区有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在15—25万人之间的省区有辽宁、福建和重庆;在25—45万人之间的省区有河北、湖南、江苏和浙江;在45万人以上的省区有山东。

这些省区大部分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必将给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契机,因此只要调控好普职比例,这些省区今后几年的中等职业教育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尤其是福建、山东、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其人均GDP已超过或逼近1.5万元,发展势头强劲。另外,这些地区在调整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有步骤地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探索多种办学模式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这些地区要积极探索和做好中、高职并举等发展工作,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招生数量增长是目前的一倍左右,即增幅在80%—120%之间。这些省区包括:湖北、山西、四川和陕西。其中湖北、陕西和山西的招生规模将分别达到27.3万、30.9万和34.6万人;而四川省的招生规模将突破50万人,跃居全国之首。

四是招生增长是目前的一倍以上,即增长幅度在120%以上。这些省区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为主,它们是:安徽、江西、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除广东外的其余省区均为中、西部省区。其中西部省区7个,占一半以上。

从具体规模看,分布于各个区域内:招生规模在5万人以下的省区有西藏和青海;5—15万人之间的省区是海南、宁夏和新疆;15—25万人之间的省区是甘肃;25—45万人之间的省区是江西、广西、贵州和云南;45万人以上的省区有安徽、河南和广东。

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未来几年具有丰富的生源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当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跨出区域范围,积极探索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生源短缺的京、津、沪等地具有教学资源、实践条件、地理位置、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优势;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优质生源,因此扩大两者之间的合作,逐步突破职业教育的地区界限,让中、西部地区的优质生源到京、津、沪等地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实现生源与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各方的互惠互利,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和整体发展。
当前形势下中职生应树立的正确择业观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就业寒流,虽然最先受到侵袭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却也让中职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到校园招聘的单位少了;长期合作的单位或减少录取名额、或取消用人计划……金融危机带来了就业危机。有职教专家指出,连续多年火爆的中职毕业生就业,今年可能面临一个转折点!如果毕业生对国家的就业制度、社会需求了解不够,特别是对今年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再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必然会造成择业时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从而陷入择业误区。

通过问卷调查及与学生座谈,笔者发现,学生在择业观问题上存在着诸多错误认识、落后观念。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所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求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在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作为中职生,应当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呢?

一、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本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就是“竞争上岗”。毕业生必须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打破“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从被动的“等、靠”向主动的“找、闯”观念转变。在择业中,勇敢地“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如果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挑战面前,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顺利实现就业。

二、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

“先就业,图生存;再择业,谋发展”,这是就业观念的一个新趋势。当前,用人单位处在优势地位,拥有较大的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压力使毕业生不能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先就业,意味着先生存。中职毕业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开始,当务之急就是挣钱养活自己,直面生存,才是真实。

再者,从选择的角度来说,人们不断变换职业,无疑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平均一生就业1.1次,而美国人平均一生就业6.5次。市场经济把“铁饭碗”换成了“泥饭碗”,中国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并终身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更何况年轻就是资本。对于中职生而言,人生之路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就业比择业更现实、未来比今天更重要”的观念,抱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心态,求职之路、职业生涯之旅一定会越来越通畅。

三、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

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工作条件和分配上的差别,但三百六十行,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年刘少奇同志对掏粪工时传祥就曾说过:“虽然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普通工人,但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在为人民服务。”

建造一座大厦,需要钢筋水泥,也需要砖瓦木石;建设一个国家,离不开钱三强、华罗庚等学识渊博的科学泰斗,也需要像徐虎、李素丽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切社会需要的职业和劳动岗位都是平等的、光荣的,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可以说工作无高低,自食其力就是光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成功人士。俗话说得好:“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所以,应该承认,大中专毕业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

四、一技成,天下行

据统计,我国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占5%。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曾痛心疾首地说,“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

反观发达国家,他们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是技术工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为什么世界上生产汽车的国家那么多,只有德国生产的汽车质量最好、工艺最精良?并不是其它国家缺少优秀的设计师,而是缺少优秀的一线员工。

当下在我国,“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本领多一条出路”的观念,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青岛港务局集装箱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创下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沈阳鼓风机集团增速机车间青年技工徐强创下了大型齿轮加工四级精度的记录。这些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并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和竞争实力的“智能蓝领”,用他们的成功一再证明,一个年轻人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是创造发明的“淘汰者”,当技术工人一样有灿烂的前途,“蓝领”绝不低人一等。

五、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什么是好的工作?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好工作的标准是:待遇高,环境好,离家近,活轻松。问题是这样的“好工作”,对求职者的要求也高: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那么,试问自己“我具备这些素质吗?”许多毕业生找工作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我想干什么”,很少考虑“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用人单位需要我干什么”。因为不懂得“人职匹配”理论,不了解各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很容易陷入择业误区。
其实,社会上有许多职业可做,但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只有做自己最适合的工作才是最愉快的,也才是最容易做好的。对于即将毕业踏出校门的职校生,在找工作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理当是最好的——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六、不求稳固,四海为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人终身在一个单位从事一种职业的传统就业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市场经济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如果经营不善,随时都有倒闭、破产的可能。因此,过去那种一个单位、一个工种干到退休的情况,已经不现实,每个人必须随时做好“改换门庭”、“背井离乡”的思想准备,打破“守在家门口”不愿外出打工的旧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择业观。不论所有制形式,不论城市农村,不论边疆内地,只要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和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多种选择、四海为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变换职业的新观念,已越来越为求职者所接受。

七、不图享乐,艰苦创业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高科技含量还不高,劳动强度比较大,劳动条件比较艰苦。准备求职的毕业生,择业时必须要有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基层工作尽管比较艰苦,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但由于缺乏人才,急需毕业生去开拓、去创业,因而大有用武之地。据学校对毕业生成才情况的追踪调查显示,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毕业生大多出自基层,出自生产第一线,可以说,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艰苦的磨练,以及多年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怎么能够取得骄人的成就并担当重任呢?所以,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职业时,起点不一定要高,只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不断钻研业务,就一定能成长为优秀的劳动者、优秀的管理者——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4、中职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应该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

正视现实与自我,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敢于竞争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不怕挫折遇到挫折后采取积极的如态度分析失败原因。

5、做为一名中职生应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

实习是每名中职生必须拥有的重要学习经历,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名中职实习生专业知识的检验,它让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中职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内在心理格局决定外在形态,了解中职生实习期的心理状况,就能客观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全其人格,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和改造能力,使其顺利完成实习。
中职生实习前的心理
好高骛远心理 有的学生对实习期望值过高,不了解实习单位的选用人才标准和要求,不了解就业的严峻形势,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于实习充满幻想,把实习环境、工作岗位及实习生活想象太过于美好。比如,一些中职生选择实习单位首先要求的是工资高,宿舍要配有空调、热水器、冰箱、洗衣机,住宿的楼层不能太高;其次是要离家近;最后,要求工作轻松,不上晚班,双休。这种心理让学生忽略了实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导致很多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实习单位。还有的中职生即使到了实习单位,也是偷懒、抱怨、投机取巧、斤斤计较,对领导分派的任务找借口推脱等。幻想不是现实,如果中职生实习前的心理准备不足,则实习时会有盲目性并产生心理落差。
对即将到来的实习有惶恐心理 不自信心理对中职生的实习也会有负面影响,如中职生对自己所选专业的不自信、对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不自信,以及对实习岗位的实际工作或操作技能不自信,担忧过多等等。对于未知环境的不熟悉和不了解,会使中职生产生心理压力。
放纵心理 实习前期,中职校内教育大部分已结束,学生易出现放松状态。这时的中职生年龄大都在十八岁左右,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认知能力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争论;意志品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此时期青年又带有盲目性和封闭性,并且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固执己见,易冲动,常感情用事,盲目崇拜,有时就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
中职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
摆脱束缚、厌烦学习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对实习任务认识不清,抱着到校外“玩”的心态,认为实习就轻松了、自由了,不用再受学校纪律的“约束”,不用再听班主任的“唠叨”。殊不知,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许多学生到了实习单位才发现,实习单位的管理比学校严格得多。比如,企业对员工的平时表现、绩效、时间管理能力、个人自我管理等都有严格的考核,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就会受到处罚。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经常迟到、旷课,实习之后,难以适应单位的严格管理,新鲜感过后,便觉得工作单一枯燥,往往中途放弃。还有的学生厌恶实习,没有认识到实习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考试并没有取消,而是被业绩、带教教师评价、工作表现等考核方式取代了。学习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学习的内容不仅限于专业知识,更要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当前,经常性的考核、技能大比拼在很多单位成为常规工作,不学习必将被淘汰。
怕苦、怕累心理 中职生虽大多来自农村,但放假回家父母也很少让其干体力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在校学习期间以脑力劳动为主,到实习单位后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时间连续,重复性劳动多,多数学生缺乏意志力,还没干活就怕累在先,甚至有的不出一周就逃回家中。这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不得一点委屈,遇到困难就会退缩,还找各种借口来逃避实习。
自暴自弃心理 在实习时,有的中职生在遇到困难、受到纪律约束或受到批评时,就容易心灰意冷,既不能任劳任怨,踏实工作,积极奉献,争当优秀员工,又不努力钻研业务,开拓进取,争当技术骨干。 久而久之,只有黯然离开。
怯懦心理、冷漠心理及自卑心理 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中职生易怯懦,处于这种心境的学生,尤其以农村来的学生居多,他们有言不愿或不敢发,不敢主动和实习单位领导及同事沟通,从而使实习单位不能全面了解该实习生。有的产生冷漠心理的中职生可能自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常表现为态度孤傲、言词尖刻。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将“自我”、“个性”推向绝对,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漠然处之,对别人的批评、赞扬常皆不屑一顾,这是一种“自我意识”强烈的变态反映,结果是作茧自缚,使自己走入落落寡欢的死胡同。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实习生则处处以为自己不如他人,没有主见,唯唯诺诺,亦不受实习单位欢迎。
应对办法
学校方面 (1)对实习单位择优而选。我校的实习单位一般为药店、药厂、医院等专业对口单位。好的实习单位不但能让中职生在实习中积累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更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应对实习单位进行筛选,选择专业对口、效益好、规模大、制度完善、待遇优良的企业进行长期合作。(2)学校应做好实习前培训工作。一是帮助学生明确其职业理想,加强敬业精神培养,帮助学生设计中长期职业规划。适当讲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以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及岗位。二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及奉献精神。训练学生适应复杂环境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高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做好自身角色的转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3)实习期的联系指导。负责跟踪管理中职生实习的专职教师不可超越和替代实习单位管理者的权限,教师应尽量使学生快速适应实习单位的管理模式。教师需定期走访实习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及时与实习单位主管领导交流、沟通,实时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学校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回答及解决学生实习期提出的各种问题。(4)做好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提高竞争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水平,增加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及到行业实践机会。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使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增强中职生自身职业竞争能力。(5)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培养。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校在中职生学习期应确立具体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有系统、有步骤地对中职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同时,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将心理教育做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校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心理咨询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另外,安排体育课,每周至少两节;定期开展运动会,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做好每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检查工作;指导学生安排有益的课外活动;在校区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内容的宣传,增强学生的健康防护知识和能力;重视学校环境建设,做到校园卫生、整洁、美观。家庭方面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并且多在珠三角等地区打工,子女教育完全依赖学校。在中职生实习期间,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尽量督促家长关爱子女,使中职生在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能及时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支持和帮助。
实习单位方面 (1)实习单位应加强与实习生的交流沟通。实习单位代表社会,对于一个刚走进社会的中职生来说,实习经历可能会影响其对社会的看法。对于实习期的中职生,业务技能可能不如老员工熟练、专业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可能有些出入。这些都需要实习单位的带教教师能认真耐心及热情的传授实习生,这是对实习生迈入社会最大的鼓舞。在生活方面,实习单位应对实习生进行必要的关怀,以利于未来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2)实习单位应适当改善实习生的待遇。实习单位应对实习生进行适度激励,改善实习生的生活环境,给予正向引导,以便中职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环境。
实习生个人方面 (1)加强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中职生从学生角色转变实习生,是为其下一步顺利转变为医生、护士药剂师、药厂工人、化验员等角色做准备的。在校期间,环境简单,只有同学及教师。而在实习期可能面临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年龄层的人,中职实习生一定要以真诚谦虚的态度来待人待事,并放开心胸,多和实习单位的领导、带教教师、员工等交流。(2)努力提高个人素养。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优秀品位与价值的外在体现。提高个人修养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勤奋学习,汲取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有所收获。而大量阅读则是使人保持平和心态、积累丰富知识、获取前人智慧、提高个人品位的最佳途径。(3)加强个人礼仪的培养。个人礼仪的培养对工作、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其次,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加强中职生个人礼仪的培养,对于中职生的个人发展非常必要。(4)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在实习单位必须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及工作要求。到单位实习,由学生到“准员工”,角色发生了变化。在实习单位安排上岗前的培训时间里,学生要从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上迅速转化到员工角色。
实习期是学生顺利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学生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同时学校、实习单位、家庭三方要共同努力,多为学生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支持和鼓励,才能使学生不断成熟和成长,才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6、中职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预期,然后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7、中职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当前许多中职生在择业观问题上存在着诸多错误认识、落后观念。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所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求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在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作为中职生,应当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呢?一、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本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就是“竞争上岗”。毕业生必须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打破“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从被动的“等、靠”向主动的“找、闯”观念转变。在择业中,勇敢地“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如果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挑战面前,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顺利实现就业。二、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先就业,图生存;再择业,谋发展”,这是就业观念的一个新趋势。当前,用人单位处在优势地位,拥有较大的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压力使毕业生不能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先就业,意味着先生存。中职毕业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开始,当务之急就是挣钱养活自己,直面生存,才是真实。再者,从选择的角度来说,人们不断变换职业,无疑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平均一生就业1.1次,而美国人平均一生就业6.5次。市场经济把“铁饭碗”换成了“泥饭碗”,中国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并终身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更何况年轻就是资本。对于中职生而言,人生之路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就业比择业更现实、未来比今天更重要”的观念,抱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心态,求职之路、职业生涯之旅一定会越来越通畅。三、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工作条件和分配上的差别,但三百六十行,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年刘少奇同志对掏粪工时传祥就曾说过:“虽然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普通工人,但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在为人民服务。”建造一座大厦,需要钢筋水泥,也需要砖瓦木石;建设一个国家,离不开钱三强、华罗庚等学识渊博的科学泰斗,也需要像徐虎、李素丽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切社会需要的职业和劳动岗位都是平等的、光荣的,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可以说工作无高低,自食其力就是光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成功人士。俗话说得好:“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所以,应该承认,大中专毕业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四、一技成,天下行据统计,我国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占5%。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曾痛心疾首地说,“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反观发达国家,他们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是技术工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为什么世界上生产汽车的国家那么多,只有德国生产的汽车质量最好、工艺最精良?并不是其它国家缺少优秀的设计师,而是缺少优秀的一线员工。当下在我国,“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本领多一条出路”的观念,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青岛港务局集装箱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创下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沈阳鼓风机集团增速机车间青年技工徐强创下了大型齿轮加工四级精度的记录。这些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并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和竞争实力的“智能蓝领”,用他们的成功一再证明,一个年轻人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是创造发明的“淘汰者”,当技术工人一样有灿烂的前途,“蓝领”绝不低人一等。五、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什么是好的工作?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好工作的标准是:待遇高,环境好,离家近,活轻松。问题是这样的“好工作”,对求职者的要求也高: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那么,试问自己“我具备这些素质吗?”许多毕业生找工作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我想干什么”,很少考虑“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用人单位需要我干什么”。因为不懂得“人职匹配”理论,不了解各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很容易陷入择业误区。
其实,社会上有许多职业可做,但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只有做自己最适合的工作才是最愉快的,也才是最容易做好的。对于即将毕业踏出校门的职校生,在找工作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理当是最好的——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六、不求稳固,四海为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人终身在一个单位从事一种职业的传统就业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市场经济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如果经营不善,随时都有倒闭、破产的可能。因此,过去那种一个单位、一个工种干到退休的情况,已经不现实,每个人必须随时做好“改换门庭”、“背井离乡”的思想准备,打破“守在家门口”不愿外出打工的旧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择业观。不论所有制形式,不论城市农村,不论边疆内地,只要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和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多种选择、四海为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变换职业的新观念,已越来越为求职者所接受。七、不图享乐,艰苦创业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高科技含量还不高,劳动强度比较大,劳动条件比较艰苦。准备求职的毕业生,择业时必须要有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基层工作尽管比较艰苦,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但由于缺乏人才,急需毕业生去开拓、去创业,因而大有用武之地。据学校对毕业生成才情况的追踪调查显示,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毕业生大多出自基层,出自生产第一线,可以说,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艰苦的磨练,以及多年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怎么能够取得骄人的成就并担当重任呢?

热点内容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2020-09-08 06:45:45 浏览:508
南昌英语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3:04:22 浏览:505
中专学费多少 发布:2020-09-10 19:33:34 浏览:504
上海美容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6:45:56 浏览:504
培训web前端开发机构 发布:2020-09-11 08:20:55 浏览:502
会计专业免考 发布:2020-09-10 05:23:09 浏览:502
成都造价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12:16:44 浏览:502
厦门中职学校 发布:2020-09-09 11:38:33 浏览:502
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发布:2020-09-09 10:57:58 浏览:502
山东专科招生 发布:2020-09-09 09:41:05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