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职中专 »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 2021-02-18 01:35:20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包含哪些内容?

中等抄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袭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教育部2008年12月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启动了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意见》明确规定:“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

2、中职学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

目前形势下,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德育教育。当今学校的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而支撑学生健康成长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德育。为此,创建有效的学校德育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中职德育的有效性,这是广大的教师需要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意义重大。
一、德育教学中的主体性现状
1.教师观念难以实现真正转变。现存德育单向灌输模式存在的一个错误的预设前提,即教育者是道德的权威、真理的化身。从教育的起点上,传统德育就已经把学生视为“道德病人”。教师是与学生对立的道德权威者、道德完善者的形象,而学生是道德无知或品行卑劣的代表。尤其职业教育的实践中,面对着几乎是被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双差”学生,教师更容易把对学生的约束、规范看成帮助、教育学生,是为学生好,是对学生的爱,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的一种方式;把学生看作一块道德白板,要靠成人、教师去描画,没有把他们看成有主体性的自我道德建构者,难以实现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更难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2.现代中职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现代中职生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极大发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朱小蔓教授指出:社会发展至今,“反哺文化”、“反社会性文化”的出现,已客观地打破了教育者原有的角色权威,尽管在传统文化积淀方面,教育者是优越于受教育者的,但在多种文化样式方面,教育者是不如受教育者的,因而德育单向的灌输失效是必然的。中职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受以往传统的、封闭的一元价值观的左右,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时常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虽然说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也确实有着许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在今天应是一个值得大力倡导的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新观念。二、解决中职学校德育面临问题的对策
1.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在进一步实施新课标与素质教育的当今,德育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来讲,应当敢于正视挑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未能够切实解决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因此学校的一些领导和教师觉得智育是硬道理,德育是次要的,从而出现了轻视德育而重视智育的情况。尽管智育和德育都是为了发展学生,实现教育的目的,可毕竟是有侧重点的,德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辨别是非,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它的重点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2.注重互相衔接初中的德育内容。中职德育需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在组织德育内容上,教师应当以一项德育内容作为核心,从低到高,从浅到深,从近到远,螺旋式的上升。分年级和分阶段地实施德育,连续地和阶梯式地进行教育,进而使得德育的内容能够有效的统一和协调,以及相互地衔接和渗透。
3.有效地体现教学课堂主渠道的优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渗透德育。教学的过程,不只是讲解文化知识的过程,尤其重要的教育人,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德育不能够脱离智育,智育也不能够脱离德育,德育和智育是有效统一的一个整体。这就需要所有的中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正确地处理德育学科和其它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明确德育和智育之间互相渗透的关系,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实现理想的德育效果。
4.健全德育的评价标准。教育主管部门与中职学校需要注重德育学科的建设,需要提高德育学科教师的待遇,跟其他学科的教师享受到一样的考核。学校的德育班子可以跟政教处加强联系,全面、准确和客观地检查德育学科的教学情况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结合有关的评价要求,全面地评价班级的德育现状与德育学科的讲解情况,且要把评价的结果当作德育学科的教师评优和晋职的一项标准,与此同时,也当作评选优秀班集体的一项关键内容。针对德育学科教师的评价,中职学校应当创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师德、实施德育的效果和教师的修养当作评价教师的重要方面,并非一味地以分数论高低。
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中职学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立足于提高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使教师增强为人师表的思想观念。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不但应用自身的知识,而且还应当通过自身的品德来影响学生,以及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修养和学识来有效地引导学生。

3、中职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德育教育

这个很难,关键是要形成一种氛围。这需要不少时间,才能积累这些底蕴!

4、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中职生的生源决定了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对中职生的管理,最基本的管理单位就是班级,班级学生管理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如何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作为直接教育者,所具有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
(一)教学内容抽象空洞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由于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所有的德育教材基本上都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合集。德育课教材过于注重思想内容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可以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抽象空洞的理论内容学生提不起兴趣,不愿投入精力学习,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二)教师的强制性灌输使学生逆反
德育课的内容是固定的,很多教师仍然注重灌输式教学,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基本上只有单向灌输一种模式,缺少交流和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使学生根本不愿意参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师的强制性灌输下,本来就没有兴趣的学生更是觉得枯燥乏味,于是,不是“玩手机”,就是:“睡大觉”。
(三)课堂地位不平等使学生排斥德育课
现代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事实上,在德育课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根本没有学生表情达意的渠道。传统的教育模式只重视教师有没有把知识讲解到,没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严重缺乏人文关怀。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整齐划一,将它们赶进事先设计好的框子中去,而未能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未能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无法触动心灵的琴弦,课堂地位的严重不平等使学生身在教室心已飞,甚至有少数学生见到德育课就逃。
二、正视生源差距,重塑积极的德育理念
(一)修正认知,对中职生的认识要“脱俗”
“脱俗”就是要脱离一贯对中职生的认识,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他们。提到中职生时,总是觉得他们很叛逆、有恶习、爱打架、不好管等。而这样的“帽子”扣在中职生的头上,更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摘掉帽子给他们更多的尊重,才是开展德育的首要任务。明确一点“学习成绩低,不代表素质低”,中职生是中考的落榜生,但不是人生的“落榜生”,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也是人生新的开始。他们可能一时不愿意读书,但不代表他们不想追求新知。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特长,动手能力也强,其实他们也还怀揣梦想,希望练就一身技能回报家庭。对中职生认识的“脱俗”就是要重新认识他们,就是要给学生人格的认同,发自内心地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
(二)主动施教,教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
有的班主任经常讲“如果我们班没有这个学生,这个班会是个好班”。或者找到学校职能部门请求“能不能把这个学生转走,实在是没法管”。听到这些话,我想真正需要反思的应该是教师。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他们进行教育,进行雕琢。教育不是把所谓的好学生顺利培养成才,而是正确规范和引导学生行为,提升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作为班主任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体现教师的能力,贵在“因材施教”。班主任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一样的教育策略,使学生能够守住道德、规矩、法律的底线,逐步培养良好习惯,尤其是对于中职生,这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教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但有选择如何教的权利。
(三)潜移默化,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
教师的责任在于言传身教。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等都对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整天面对一位经常抱怨、批判的教师或者一位整天面无表情的教师,学生的思想里也将会变得有批判性、变得消极,学生也会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在这种负能量的影响下,学生又怎么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呢?
教师应该是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的。尤其是整天面对学生的班主任,即使心情不好,当面对学生,也应该是微笑的。教师要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充满阳光的心灵启迪学生。
(四)追根溯源,搭建师生的通心桥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学生是最好的教育。可是当班主任努力去关心、关爱学生的时候,班主任是否考虑过,学生能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吗?能接受对您的爱吗?曾有一个调查,问教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90%的教师都回答“爱学生”,而问到爱学生的教师所教的学生“老师是否爱你们”时,只有10%的人回答“爱!”可以看出,老师的爱没有传递到学生,老师的爱没有走进学生心灵。
三、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德育课教师必须把自己看作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尽可能给学生自由和开放的空间。把学生看作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个体,给学生机会向老师质疑问题,给学生空间打破常规

5、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记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生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成绩较差,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些老师眼中他们就是双差生,让人觉得孺子不可教矣。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自己也有很强的失落感,缺乏自信。因此,帮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已成为我们德育课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结合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狠抓课堂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是组织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新学期的前三堂课尤其重要。学生在面对一个新教师时,他们不时会进行揣摸和猜测,这个教师有什么新的招数,学生心里没有底。因此,笔者充分利用开学时的前三堂课,拿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架势。第一堂课,在师生上课仪式的问候环节,学生起立致敬,笔者对做得不规范的学生一定要求他们认真做好,从细节做起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紧接着,严肃认真地宣布课堂纪律要求,与学生“约法三章”,并在课堂上严格认真地执行,绝不手软。第二堂课,一些调皮的学生会使出一些新的招术,这是学生与教师斗“智”斗“勇”的时刻,比如说在老师讲得兴致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指着旁边地同学说:“老师,他打我。”事实上,他们俩什么事也没发生,很明显这位学生是想借此出出风头。因为平时的习惯差,要想他们这样规规矩矩地坐下来的确有点困难。这时,笔者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识破他们的“诡计”,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比他们更聪明。第三堂课,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出现许多新花样,因而抓好这堂课的管理十分的关键。笔者对出现的问题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在课堂上与教师产生对抗的学生用气势压住他们,坚持有理有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靠两三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其间还会有些新的问题发生,学生的不良习惯也会有很多次的反复,但笔者本着坚持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去解决问题,对课堂常规长抓不懈,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中职生对德育课说教带有强烈的抵触和对立的情绪。面对这样一群教学对象,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爱听这门课,对这门课有归属感和信任感。为此,笔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了不少的功夫: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充分利用动听的音乐、生活小剧表演、诗歌朗诵、讨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来加强情景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增强竞争就业意识”的教学时,课前准备时笔者播放了MTV《真心英雄》。动听的歌曲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之窗,很多同学跟着唱起来,曲终之时学生的情绪还处在兴奋之中,抓住这一时机,笔者问同学们:“歌中大家最熟悉的歌词是哪一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于是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我们怎样才能成功?如此以来,死气沉沉的德育说教教学课堂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学习空间。学生在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就明显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我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懂得学习,更是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笔者曾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第一,让学生多说多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这两本教材中事例多,内容丰富,对此笔者采用了让学生精读多说的教学方式,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中的事例,让学生说故事主人翁成功的密诀,说自已的感受等等,对《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案例,让学生说理,以法律为依据进行案例的评判。同时,我还让学生去收集身边的法律小故事,每两周组织一个《课堂说法》的活动,让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故事讲出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第二,组织学生辩论。通过辩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选定辩题,设计一些鲜明、有趣、代表性强的正反辩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学习《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针对目前中学生互相攀比,一味追棒时尚消费的现象,我设计了《名牌消费的利与弊》的辩题。在辩论中各方代表就此消费热点问题唇枪舌战,据理力争,纷纷展示各自的聪明才智。主辩手王同学展示了一幅《穿名牌拾垃圾》的漫画,滑稽而搞笑的画面和他精彩的辩词不仅让周围的同学开怀大笑,同时,也让同学们明白超前消费的害处。第三,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这种方法极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笔者在讲完“价值规律”之后,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特别组织了一场《假如我是一位汽车经销商》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模拟汽车销售商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思考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质疑提问。这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提问触动学生的学习神经,让他们学会主动解决问题,在学习“纸币”一节时,笔者曾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老百姓遭遇了自然灾害,如果你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我主张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老百姓当前的生存危机,这样做可以吗?”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反响强烈。总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个个都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拴住学生的心,培养其注意力,从而促使其学会自主学习。
三、配合大环境,重视小课堂,抓好学生日常生活管理。
无论哪类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大环境。制度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在落实,这就需要小课堂来实施。为此,我结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课的要求从小事着手,纠正学生以自我行为为中心的价值观,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培养日常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依据,它告诉了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此我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两个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填写一个自我反省表——《我的陋习》,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提出“十个不”的要求。这“十个不”指的是:不迷恋网吧,不打骂同学,不编造谎言,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强拿他物,不沾染烟酒,不玷污荣誉,不浪费金钱,不虚度时光。此后我让学生把这“十个不”的要求写在课本的首页,提醒他们时时牢记并落实到行动中。每学月末我让学生比照这“十个不”的要求进行自我总结,填写《我的进步》这张表。通过总结,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出改进措施。为了激励学生能够把好习惯坚持下去,我把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转换为学分,这能够体现中职学校的教育特色,符合了中职学校的管理要求。
四、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载体,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特色在于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问题,寻找现有条件与职业理想的差距,并努力克服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向着自己的职业目标靠近。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笔者依托“职业生涯设计”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开展了一个征文活动,学生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为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一位汽修专业的学生提到自己的最高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成功的汽车销售商。这位同学家境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平时习惯较差。在他看来,只要有钱什么事都可以办成。针对这一个体现象,笔者曾多次找这位同学谈心,送给他一本关于成功学的书籍。并要求他结合自己的职业理想来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提醒他今天的好习惯与将来的梦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这位同学的作品获奖了。与此同时,笔者发现他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偶然间我看见他在书的扉页写了一个字“静”。这位同学以前很好动,上课坐不住,还经常与同学讲话。在这以后,他努力去改变自己,并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此时,笔者不失时机地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的确变得懂事多了,偶尔还帮着老师维持课堂秩序。可见,通过抓好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使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要他养成”变为“我要养成”,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大大提高了。
总之,好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阶梯。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德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德育课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采用多种形式,从多个层面出发,加强中职生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6、中职德育课的教材有哪些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其他选修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中职德育课教材自然是以上五门课的教材。

7、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摆脱现行以课堂为主的单一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树立大德育课观念,教学与教育并行,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教学 有效性
一般说来,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顺序可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训练行为、培养习惯。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之以恒,导之以行”。德育课课堂教学主要解决道德认识(观念)的问题,而其中大量的工作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甚至在以后的人生实践中完成的。因此,中职德育课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说教,必须树立大德育课观念,走出课堂,实现开放式的立体化教学。为此,我认为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一、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德育课主要是通过系统的传授知识,来指导学生的人生实践。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时,只能涉及到学生共同的一般性的问题,而对学生的个别的特殊思想问题比较难以触及。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转化,则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小则影响课堂教学,大则产生破坏性,有的甚至会发展成为“害群之马”。因此,课后就需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做大量的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中职生在性格上表现出开放性,使他们愿意也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互相传递信息,但这更多的是在同伴群体中。中职生尽管需要得到成人的指导,但总觉得应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家长和老师不可理解或不关心的,所以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话天然告诉家长和老师。但是,在心理咨询,很多学生却真诚地告诉心理咨询人员很多平时不会提及甚至羞于启齿的问题。这说明,他们的内心是想寻觅心理支持的,他们需要真诚的理解、关爱、呵护和帮助。因此,在教学之余,老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聊天、谈心,发现情况及时解决,会收到不同程度的教育效果。
我在所教的班级中,通过让学生写周记的办法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鼓励他们在周记中说心里话,诸如对上网、友谊、恋爱、就业、升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生价值以及对学校、老师、同学的看法和想法等。对于学生的周记,我都认真阅读,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他们以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思想疙瘩。共性问题,利用课堂教学处理,特殊问题个别教育。例如,抽烟喝酒的有所收敛,陷入早恋的有所认识,与父母教师矛盾尖锐的有所缓和,沉溺上网游戏的有所清醒。
在一件偷窃事件的处理中,及时找当事学生谈心,与他一起分析养成了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就会变成大盗窃犯,并趁势分析偷东西的危害性,并鼓励他及时改正错误。通过个别教育对犯错的学生能大胆地说出事情的过程,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地向当事人道歉,消除了同学之间的隔阂。当然,对于个别教育,深入细致的教育方法尤为重要。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把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做到入情、入理、入身、入心。
个别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既有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的需要,也有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直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而且更有效。因此,课后个别教育是德育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整个德育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热点内容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2020-09-08 06:45:45 浏览:508
南昌英语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3:04:22 浏览:505
中专学费多少 发布:2020-09-10 19:33:34 浏览:504
上海美容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6:45:56 浏览:504
培训web前端开发机构 发布:2020-09-11 08:20:55 浏览:502
会计专业免考 发布:2020-09-10 05:23:09 浏览:502
成都造价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12:16:44 浏览:502
厦门中职学校 发布:2020-09-09 11:38:33 浏览:502
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发布:2020-09-09 10:57:58 浏览:502
山东专科招生 发布:2020-09-09 09:41:05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