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共性与差异
您上传的文件:
大小
文件名
245.9K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共性与差异.pdf
已经成功地保存在Mofile
文件提取码:
1136101523817554
当您的朋友需要提取此文件时只需:
匿名提取文件连接
http://pickup.mofile.com/1136101523817554
或登录Mofile,使用提取码
1136101523817554
提取文件
2、有关笑傲江湖的人生哲理的文章,复制即可。
《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
郑春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具有丰富性、整体性、深刻性的特点,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主
要有生存哲理、成长哲理、权利之争哲理、识人哲理及武功哲理。这些哲理增加了作品的理性负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笑傲江湖;人生哲理;深刻意蕴中图分类号:I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09)01-0069-06
收稿日期:2008-09-03
作者简介:郑春元(1949—),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从事武侠小说及侠文化研究。
《笑傲江湖》是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之面的启示。人生哲理有丰富和单一之分,深刻与前的一部作品,已有的系列武侠小说已经如同浅显之别。一则寓言一条哲理,单一明确,容易连绵的群峰,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此时他对武领悟。而有些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则丰侠小说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力求有所超越。富而深刻,能给人以深邃的启示。
〔2〕(35)
《笑傲江
他通过对中国社会历史的透视和洞察,反思历湖》描写的是化外的武林天地,是一个虚拟的世史,拷问人生,力求更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和界,具有幻想性的特征,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有人生,增加作品的哲学意蕴、历史意蕴、政治意丰富的隐喻意义和哲学意蕴,蕴含着丰富的人蕴、道德意蕴、审美意蕴,增加作品的深度,增加生哲理。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具有丰富性、整体其理性负载,使小说富有人生哲理。正如作家性、深刻性的特点,所描写的江湖规则、江湖中自己所言:“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人的欲望追求、武功的学习苦练、各门派的拼杀但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争斗、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不同的人有不同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的结局和下场,等等,无不蕴含哲理意蕴。作品法。”〔1〕(149)金庸以其非凡的文学功力和艺术才中有大的人生哲理,也有小的人生哲理。大的人华,实现了自己的这一愿望,使《笑傲江湖》寓有生哲理蕴含贯穿于全书中,只有读完全书,细细丰厚的哲学意蕴,成为饱含哲理的作品。
品味,才能领悟得到。如读完全书你会对“人怎所谓哲理,是指对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样才能笑傲江湖”这一问题的答案有所领悟。理性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哲理往往是蕴涵在形《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的深刻性表现在涵盖象之中的,人们通过阅读作品可以得到哲理方
的广阔性,既反映了古代某个生活领域的现象,
069
渤
海大学学报
二九年第一期
1/6
070
也反映了现代及将来某个生活领域的现象。例如东方不败被任我行等所灭,任我行重新登教主之位时,东方不败的原下属揭露东方不败的罪行说,东方不败荒淫好色,强抢民女,淫辱教众妻女,生下私生子无数。作者通过这一事件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是:权势使言论失真。这里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言论者为讨好新主子,二是屈从于权势。东方不败别的罪行是有的。但他练《葵花宝典》之功,早已自宫,失去性功能,怎能生出无数私生子来?这种权势使言论失真的现象古往今来比比皆是。比较典型的,古代赵高导演了指鹿为马的闹剧。现代大跃进中有一亩地能产一万斤粮食之说。“文化大革命”中的权势使言论失真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了。而且将来这种现象仍会出现。这就是《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的深刻性。
《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增添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到,现实中某人如用钱买到了官,用不正当手段得到了权力,他绝不会去为人民服务,而是要疯狂地捞钱,大肆犯罪。《笑傲江湖》中的自宫者们并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整个江湖,也就是以丧失人性为代价,并没有得到所求的东西。他们获取的是因罪恶所受的惩罚,是自身的毁灭。左冷禅率众偷袭华山时被令狐冲刺死,岳不群设计加害令狐冲被仪琳所杀,东方不败被任我行等所杀,林平之为复仇杀人无数,与世为敌,双目失明,被令狐冲废去双臂,囚禁于西湖水下石室度其余生。
在现实生活中,自宫之事子虚乌有,但为私利、权力、金钱而舍弃人性、道德之事却比比皆是。以有人心甘情愿引刀自宫来隐喻功利欲对人性的破坏摧毁力之强,实在是太妙了。金庸用这一虚构的故事把人生哲理讲得形象深刻。这是文学大师的伟大创造。
人在江湖,身要由己。
《笑傲江湖》中有一句话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3〕(700)这已成为经典名言,人人耳熟能详。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生存哲理
人生所求必须通过正当手段获取。人在不同阶段都有所求,求名、求利、求权、求爱,等等,人的一生就是通过努力获取所求的一生。人的所求要通过正当手段去获取、去实现,如想得到金钱,就要通过正当劳动去赚;想有武功,就要下苦功去练;想得到权力,就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并得到众人的认可。如失去道德人性,用非正当手段去获取,去偷、去抢、去
3、王运涛的主要科研成果
1、《贬官士人的一般心态及其文学表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CN34-1171/G4。
2、《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特征》,载于《现代社科导刊》2004年第8期, CN22-1242。
3、《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动力研究》,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秋之卷, CN42-1040/C。(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4、《〈绿野仙踪〉探微》,载于《学术前沿》2004年第九期,ISSN1810-2476(香港)。
5、《略论贬官士人的特殊心态及其文学表现》,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CN21-1389/G4。
6、《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12期下(学术版),CN41-1061/B。(双效期刊)
7、《促学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载于《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四期。(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8、《略论导助促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现》入编《河南省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年7月。
9、《论世代累积型作品高山流水传播》,载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六期。
10、《新乐府诗人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展示与思考》,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CN21-1389/G4。
11、《唐朝水墨画与士人性格中的禅道境界》,载于《美与时代》2005年第2期下(学术版),CN41-1061/B。(双效期刊)
12、《促学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载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CN14--1323/c。
13、《论世代累积型作品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模式》,载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14、《实践“一主三学”教学模式 保证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载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5、《略论20世纪西方小说叙事的美学旨趣》,载于《周口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6、《略论创造性模仿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CN21-1389/G4。
17、《论传播视野中的〈三国演义〉》,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CN21-1389/G4。
18、《儒学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中的传承及其当代意义》,载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9、《论古典文学传播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理论界 2008年第4期(人文核心期刊)。
20、《论现象学方法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电影文学2008年第22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1、《郑州市公众形象与文化品牌传播战略研究》,魅力中国2008年第6期。
22、《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的发展策略》,管理与财富2008年第10期。
23、《教育博客如何“博”得精彩》,网络财富2008年第11期。
24、《浅谈中原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以大河网BBS为例》,管理与财富,2008年第11期。
25、《郑州市文化品牌传播与郑开文化资源整合研究》,魅力中国2009年第27期。
26、《论郑州教育智库的筹建及运作形式》,魅力中国2009年第34期。
27、《中国近代文学之特征》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8、《论话本小说的消费特征及其艺术特征》,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一作者)
29、《论唐以前乡愁诗的情感抒发》,名作欣赏,2010年第27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30、《论唐代乡愁诗的文学史》,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1、《唐以前乡愁诗的景物描写及艺术特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32、《古典文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表现》,作家,2008年第24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33、《论远程教育基层本土支持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34、《略论古典诗词中的时空表现》,山东文学2008年第5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35、《电大系统的内忧外患》,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
36、《解读<亲亲土豆>中的夫妻之爱》,山东文学2008年第1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二作者)
37、《浅谈“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10年第5期。(第二作者)
38、《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三十年》,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5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39、《论三国故事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40、《论现代人阅读经典的当代意义》,东京文学2010年第6期。
近年主持、参与的主要课题研究:
1、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BCA060016)中的项目“基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电大、奥鹏中心、高校中心)教学服务支持模式的比较研究”。(第四参与人)
2、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网络环境下‘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多学科应用与整体优化”,项目编号:2009SJGLX421;(第二参与人)
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网络教育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应用”,项目编号:102400450085;(第二参与人)
4、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唐宋词中的河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09-ZX-227。(主持人)
5、河南省社科联课题“郑开两市文化品牌传播与文化资源整合研究”。(主持人)
6、郑州市社科课题“郑州市公众形象与文化品牌传播战略研究”。(主持人)
7、河南省社科联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主持人)
8、郑州市社科课题“民族发展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主持人)
9、河南省社科联课题“高职院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主持人)
10、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唐代乡愁诗研究”。(主持人)
11、郑州社科课题“郑州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主持人)
12、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省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研究”。(主持人)
4、高手帮我翻译下~关于《太阳照常升起》的论文
Ernest Hemingwa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0th century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writers. His legendary life, the last shot in the head by the end of their lives. His life has created 17 works, received many literary awards. His works became the 1920s generation at a loss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the later generations have had a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Since the advent of his works from the date of his academic work has never been on the study. U.S. scholars generally agreed that Hemingway's "The Sun Also Ri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fiction classic. From the 1926 novel come out so far, critics of the novel research continued to deepen. His literary crea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n enormous impac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ven lead to a revolution in literature.
Study abroad, "The Sun Also Rises" and comment on the initial study, by the time the information restric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war, as well as a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impact, it is more focused on the novel "Lost Generation" The topic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novel with a self-imposed exile in Paris after the war to the young Hemingway and my life experience together, that is the author of "Lost Generation", the spokesman. In the 1930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Sun Also Rises" less concern. In the 1940s by the Second World War, critics of "The Sun Also Rises" comments appeared in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views. Edmund Wilson in "The Sun Also Rises", Jack is the only one in pain in the conct of indivials adhere to the guidelines. Wilson, who may disagree with the Milken Henglisaide al. He and the novels of the 19th century Anglo-American literary tradition of a comparativ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novels of the 19th century hero no matter the ultimate success or failure, will have a good character, "and" The Sun Also Rises "All of the characters is a lack of good moral character will not have any form of the will." "They do not have the mor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is is a defeatist on the novel. Princeton University literature professor Carlos Baker's book, "The Artist as a writer Ernest Hemingway ---" is the first academic monographs Hemingway's writings. Baker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un Also Rises," the characters had a detaile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Max Bi Turka "<The Sun Also Rises> love of death" in an article that, in the Hemingway novel reveal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1920s by the trauma of World War I brought about by the death of the universal love theme . Hemingway's works closely fit the flow of the pulse of the times in order to in-depth insight and sensibility, the performance of a particular era in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spiritual state of suffering and the pain sharpen the course.
Hemingway home on "The Sun Also Rises" has never stopped the study. Gu Ling in 2003 by the publication of why they became a wandering soul --- "The Sun Also Rises," "Lost Generation" perspective. Her description of the specific papers, "The Sun Also Rises," "confused generation" features. 2002 Shiy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LU Wei and Sun Yuan published a "how they become wandering soul - On" The Sun Also Rises "in a number of prominent figures in the spiritual world," the novels of a few The main character's spiritual world. Alvin Wang in 2002 published "From the images," The Sun Also Rises "to reveal the theme of" the four characters from the novel image to reveal the theme of the novel. 1996 Journal of Xuchang Teachers College at Choi Wan-sheng, Zhang Hui plant in bloom. "Published prosperity, war, confusion, to avoid -" The Sun Also Rises "Analysis of them from the four analytical point of view," The Sun Also Rises. "1994 Zhejiang University, in a newspaper published by the Health and bamboo, "the two sides were at a loss of life -" The Sun Also Rises, "" once again discussed at a loss of life status.
Although Hemingway's novels and "The Sun Also Rises"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many achievements, but few three-dimensional, multi-angle analysis of "The Sun Also Rises". In fact, the analysis of Hemingway's novel "The Sun Also Rises" theme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formance of his existential philosophy of life: the myth of the world, nothing in the environment, people should live actively in the process of discovery and To create meaning, the order of the United States.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5、潘世东的学术成就
1、《生命之飞跃 灵魂之高歌》,《中国高校科学》,1991年第1期。
2、 《写作人才学》,陕西师大出版社, 1991年。
3、 《点中之线——古代文学散点透视教学法再探索》,《中华教育教学实践》,1995年第7期。
4、《谈“自性见佛”对文艺创作心理学的启示》,《中国高校教育科研》,1995年第7期。
5、 《论散点透视教学法》,《《中国高等教育科研文萃》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
6、 《试析正始士人的迁逝与游仙》,《武当学刊》,1997年第1期。
7、 《归趋自然 性与物化》,《中国高校科学》,1997年第3期。
8、 《历史和哲学视野下的天人合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9、 《宏大之追求 无限之期盼》,《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10、 《中国山水田园诗 审美魅力的结构》,《武当学刊》,1997年第3期。
11、 《晋史译注》,友谊出版社, 1997年。
12、 《自然生命的永恒呼唤》,《华中师大学报》,1997(专辑)。
13、 《<孟子>文章气势构成因素之写作观》,《德州师专学报》,1997(专刊)。
14、 《浅析“情景交融”的文化学根源》,《语言与文化研究》,1998年第5期。
15、 《美学教程》,海南出版公司,1998年。
16、 《元曲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7、《先秦两汉文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8、 《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9、 《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中国高等教育科研论丛》,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20、 《自然之回声(一)》,《郧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5期。
21、《评朱秉祥著〈伏羲与中国文化〉》,《郧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5期。
22、 《<水浒传>的悲剧实质之面面观》,《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丛》,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3、 《论中国文化自然观的逻辑起点》,《学术研究论丛》,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 《天人合一与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5、 《论终极观视野下的屈原之死》,《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6、 《自然之回声(六)》,《郧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27、 《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的终极理想设定》,《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
28、 《论<九歌>壮美的文化底蕴》,《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9、 《论自由是艺术的灵魂》,《郧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30、 《论〈诗经〉主观化和客观化的文化意义》,《华中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
31、《论亚当?斯密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现代情报》,2000年第7期。
32、《中国文化终极指向之文化哲学溯源》,唐都学刊》《文化研究》,2000年。
33、 《诗性的智慧——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及其艺术表现》,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34、 《论〈九歌〉的壮美及其文化内蕴》,《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5、 《再论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屈原之死》,《云梦学刊》,2001年第1期。
36、 《试论《人物志》对《典论?论文》的影响》,《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
37、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8、 《避雍与《诗经?关雎》的“过程说”论析》,《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9、 《屈原人生归宿的宗教学阐释》,《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
40、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观及其人文魅力》,《学术论坛》,2001年第5期。
41、 《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庄子和德里达之比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2、 点校《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6、张泽鸿的主要论著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与宛小平合著,25万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论文:
2002-2012年
1.《论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东南大学学报》2011/02. (CSSCI)
2.《“艺境”新诠——兼析宗白华美学的生命哲学倾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9. (CSSCI)
3.《从<林泉高致>看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名作欣赏》2011/01.(北大核心)
4.《生命与境界:宗白华美学的本体与方法》,《山西师大学报》2011/03.(北大核心)
5.《从康德哲学看安东尼奥尼影片<放大>的意蕴》,《电影文学》2011/03.(北大核心)
6.《西方美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美学的世界化》,《扬州大学学报》2011/05.(北大核心).《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01全文转载。
7.《从人生艺术化到人道主义——朱光潜人生美学的世纪境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06.(CSSCI扩)
8.《宗白华为何没有写成“中国美学史”》,《寻根》2011/02.
9.《城市美学批判与艺术“出场”》,《现代城市》2011/03.
10.《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上),《美与时代》2010/04.
11.《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下),《美与时代》2010/05.
12.《美学结构与生命境界——论宗白华哲学精神》,加拿大《文化中国》2009/01.
13.《重估“宗白华范式”——生命境界美学的体系与方法》(上),《文化中国》2010/03.
14.《重估“宗白华范式”——生命境界美学的体系与方法》(下),《文化中国》2010/04.
15.《宗白华美学与中国艺术精神》,《艺术学研究》第4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6.《技术批判视域下的道家哲学与中国艺术》,《艺术学界》第3期,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17.《艺术发生学与艺术学学科建构》,《艺术学》丛刊第5卷第1辑,学林出版社2010.
18.《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中国美学研究》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
19.《宗白华美学的西学渊源》,《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20.《论康有为〈大同书〉的素质教育思想》,《合肥学院学报》2007/03.
21.《“东西对流”中的生命融通技术》,《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2.《美学理论的人学转向与文化建构——读<大学美学>》,《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23.《论宗白华的妙悟美学体系》,《美与时代》2007/07.
24.《论<南田画跋>的境界美学思想》,《合肥学院学报》2008/03.
25.《论恽南田的画学与美学》,台湾《东方人文学志》2008/03.
26.《论恽南田的境界美学思想》,《美与时代》2008/06.
27.《朱光潜论诗的境界: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合肥学院学报》2002/01.
28.《<史记>的三重意蕴及其文化学意义》,《合肥学院学报》2003/01.
29.《从古代乐论看中国音乐的生命精神》,《巢湖学院学报》2005/01.
30.《“游”与嵇康美学》,《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03.
31.《沈括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四个美学命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32.《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理想及其人文底蕴》,台湾《东方人文学志》2006/02.
33.《百年中国美学对叔本华的接受和扬弃》,《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4.《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生命意蕴》,《合肥学院学报》2005/01.
35.《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及其现代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36.《城市美学与“艺术在场”》,《艺术学》丛刊第5卷第2辑,学林出版社2011.
37.《方东美与宗白华艺术学思想之比较》,《美与时代》2012/01.
38.《宗白华与邓以蛰的艺术学思想比较》,《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01.
39.《东方艺术史的“重建”——现代艺术教育家常任侠的艺术学思想》,《民族艺术研究》2012/03.
著作: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与宛小平合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主流诗学视域下的安徽文艺思想家》(参撰),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论文:
2002—2012年:
1.《论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东南大学学报》2011/02. (CSSCI)
2.《“艺境”新诠——兼析宗白华美学的生命哲学倾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9. (CSSCI)
3.《从<林泉高致>看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名作欣赏》2011/01.(北大核心)
4.《生命与境界:宗白华美学的本体与方法》,《山西师大学报》2011/03.(北大核心)
5.《从康德哲学看安东尼奥尼影片<放大>的意蕴》,《电影文学》2011/03.(北大核心)
6.《西方美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美学的世界化》,《扬州大学学报》2011/05.(北大核心).《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01全文转载。
7.《从人生艺术化到人道主义——朱光潜人生美学的世纪境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06.(CSSCI扩)
8.《宗白华为何没有写成“中国美学史”》,《寻根》2011/02.
9.《城市美学批判与艺术“出场”》,《现代城市》2011/03.
10.《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上),《美与时代》2010/04.
11.《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下),《美与时代》2010/05.
12.《美学结构与生命境界——论宗白华哲学精神》,加拿大《文化中国》2009/01.
13.《重估“宗白华范式”——生命境界美学的体系与方法》(上),《文化中国》2010/03.
14.《重估“宗白华范式”——生命境界美学的体系与方法》(下),《文化中国》2010/04.
15.《宗白华美学与中国艺术精神》,《艺术学研究》第4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6.《技术批判视域下的道家哲学与中国艺术》,《艺术学界》第3期,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17.《艺术发生学与艺术学学科建构》,《艺术学》丛刊第5卷第1辑,学林出版社2010.
18.《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中国美学研究》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
19.《宗白华美学的西学渊源》,《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20.《论康有为〈大同书〉的素质教育思想》,《合肥学院学报》2007/03.
21.《“东西对流”中的生命融通技术》,《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2.《美学理论的人学转向与文化建构——读<大学美学>》,《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23.《论宗白华的妙悟美学体系》,《美与时代》2007/07.
24.《论<南田画跋>的境界美学思想》,《合肥学院学报》2008/03.
25.《论恽南田的画学与美学》,台湾《东方人文学志》2008/03.
26.《论恽南田的境界美学思想》,《美与时代》2008/06.
27.《朱光潜论诗的境界: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合肥学院学报》2002/01.
28.《<史记>的三重意蕴及其文化学意义》,《合肥学院学报》2003/01.
29.《从古代乐论看中国音乐的生命精神》,《巢湖学院学报》2005/01.
30.《“游”与嵇康美学》,《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03.
31.《沈括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四个美学命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32.《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理想及其人文底蕴》,台湾《东方人文学志》2006/02.
33.《百年中国美学对叔本华的接受和扬弃》,《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4.《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生命意蕴》,《合肥学院学报》2005/01.
35.《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及其现代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36.《城市美学与“艺术在场”》,《艺术学》丛刊第5卷第2辑,学林出版社2011.
37.《方东美与宗白华艺术学思想之比较》,《美与时代》2012/01.
38.《宗白华与邓以蛰的艺术学思想比较》,《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01.
39.《东方艺术史的“重建”——现代艺术教育家常任侠的艺术学思想》,《民族艺术研究》2012/03.
2013年——
40.《百年西方美育中国化的理论反思》,《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41.《滕固与宗白华艺术学思想比较》,《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02.
42.《论宗白华的文化美学思想》,《美与时代》2013/05.
43.《朱光潜美学:在艺术与人生的交融地带》,《美与时代》2013/08.
44.《宗白华艺术批评的思想、方法及其实践》,《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09.
45.《德国经验与中国问题——宗白华与现代中国艺术学演进之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13/12. (CSSCI)
46.《压抑语境下的美学“重建”——朱光潜美学思想前后期的逻辑关系》,《艺术百家》2013/07.(CSSCI)
47.《“艺术美学”的当代诠释》,《美与时代》2014/01.
48.《朱光潜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01.
49.《从<世说新语>旷观魏晋士人的生活美学》,《文艺评论》2014/02.(核心)
50.《百年艺术学与美学“分合之争”的反思——以宗白华为例》,《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14/03.(核心)
7、何灵的发表论文
(1)农村和城市通货膨胀率差异及影响分析 载《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5期
(2)湖南省区域差异变化规律及趋势研究,载《科技与经济》2006年5期
(3)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制度改革,载《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11期
(4)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载《甘肃农业》2006年4期
(5)论公平分配的微观基础,载《湖北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期
(6)中国房地产价格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6期
8、刘流《烈火金刚》
作者介绍:
刘流(1914—1977),原名刘其庚,河北省河间县(市)尊祖庄后念祖村人。著名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的作者。他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队伍中,他曾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的侦察科长、军区司令部的参谋等职务。还当过晋察冀军政学校的区队长、军区政治部的军事教官、军区白求恩学校的军事教员和政治教员、大队长等。后来,他到晋察冀边区的抗敌剧社任职,曾参加京剧《史可法》、《苏州城》、《李自成》的改编工作。全国解放后,他到保定工作,先后担任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秘书和创作部长、保定市文化馆主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等职。曾任《戏剧战线》编辑部主任,从事文艺创作工作,写过叙事诗、短篇小说、鼓词和独幕话剧。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烈火金钢》,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1964年,他又写出长篇小说《红芽》第一部,也受到好评。
刘流从小热爱民间艺术,爱看野台戏,听大棚书、鼓词等。1932年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历任晋察冀军区五支队侦察科长、军区司令部参谋、晋察冀军政学校区队长、军区政治部军事教官、军区白求恩学校军事教员等职,后到晋察冀边区抗敌剧社做演员和京剧改编工作。建国后,历任保定市文联秘书及创作部长、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戏剧战线》编辑部主任、河北文艺学校干部。著有长篇小说《烈火金钢》、长篇评书《红芽》等。
★烈火炼就金钢---刘流和他的《烈火金钢》 节?祢url]河北日报》记者任少辉 1958年,一部小说一出版就震动了文艺界。“猪头小队长”、“解老转”、“何大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给同学起的这些绰号,忘不了曾趴在“电匣子”头前儿,津津有味地听评书———“肖飞买药”、“史更新出生入死”、“丁尚武耍大刀”。之后,随着影视剧的热播,更多年轻人也开始了解那段历史,那些英雄…… ———题记 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着实影响了几代人。作者刘流是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他笔下的那些英雄果有其人还是虚构?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滹沱河下游到底在哪里?……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来临之际,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对作家的家人、同事、朋友及他的故乡、战斗发生地进行了走访。
★追溯滹沱河 “我要通过这部书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那样一场残酷的战争,有那样英雄的人民,那样伟大的党。” ———刘流 “父亲首先是个革命者,然后才是作者。”美华是刘流的大女儿,丽华、建华排行二、三,“父亲曾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来跟地下党砸了北平第二监狱,之后就加入了共产党。”在刘氏姐妹心中,父亲是个真正的英雄。 “有人问我,《烈火金钢》是否也写了我自己?没有。我自己的经历还值不得写。”7月22日,在刘美华家的一幢老房子里,记者看到和小说手稿放在一起的刘流写的《关于〈烈火金钢〉的创作报告》。 1943年,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二届群英会。“当时我在大会上服务,和英雄们在一起。”“当我了解了英雄们以后,脑子里自己的经历退让得没什么位置,游过来飞过去的总是英雄们的影子。如何呢?他们就像生铁投进熔炉一样,锤炼成钢……从此(我)把(他们的)形象印在心里……这就好比一粒写作的种子撞在我的心底,不能不让它生长起来。” 7月28日。滹沱河下游,河间市尊祖庄乡后念祖村。 “解放战争那会儿,刘流回来过。呵!当时他留着连鬓胡子,骑着匹大红马。”刘流的堂叔、78岁的刘学文眯着眼昂着头,仿佛又看见侄子回来了。 刘流那次回乡做了两件事:一是与青梅竹马的小学教员徐广纯成婚,二是继续搜集小说的素材,让心中的“种子”发芽、抽穗。 “七七事变”后,河间人民与侵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念祖村的抗战成为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 “1942年鬼子‘五一大扫荡’,村里日军的炮楼密布,碉堡林立,共产党无法存身,转入地下。农历六月二十八那天,这个村里发生了惨案。我当时正跟父亲放鸭子,日军骑着大马进了村子。我刚把身子站直了,一颗子弹就贴着头皮划过去了!我转身就跑……” 刘书峰,69岁,他和72岁的赵博文都是日军残暴罪行的见证者。 “那天的战斗太惨烈了!当时八路军战士站房上,有的连军装都没换。鬼子们起初在村边上的高粱地里打枪,后来就围上来了,见到人就拿刀刺,有的牺牲了,现在我家的大瓮上还有刺刀戳的印儿!当时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八路军战士往外冲时,鬼子的子弹打得高粱乱动。后来一个战士回来还跟我说,你看这帽子!我一看,那帽檐上,全是子弹洞?? “当时村西头有个土地庙,鬼子在那儿设了迫击炮和机关枪,冲着村子扫射。那时正是夏天,草那个嫩绿啊,战斗完了一看,全给烧干了!房上都是血啊?? “鬼子进村以后,把老百姓召集到村北的据点,开始搜查谁是八路军。他们挨个儿看手,谁没有茧子就把谁当成八路。刘流当时一个亲叔伯哥哥才20多岁,因为手上没茧子,被鬼子当场挑死。” …… 后念祖村东北方有个流水沟,仿佛一只绿色的盆,托起一汪浅水。西面高地上,有我们永远的战士。葬一冢,立一碑,赵博文的父亲“足足埋了一天”。上刻碑文:英灵照万古,1942年农历六月二十八八路军任河大支队72烈士。 刘流在《报告》中说:“为什么单写冀中”?一是“这是我生长的故乡”,二是“这块抗日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那些英雄就是在烈火中锤炼出来的‘金’与‘钢’。” ★流淌的情结 “从入党那刻起,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党一天。” ———刘流 “父亲对战争年代的生活记忆犹新,常常触景生情。我7岁时的一个下雪天,很冷,风很大。当时父亲把大毯子挂到窗户上说,‘有一次,武工队让敌人打散了,跑到老乡家,坐着热炕头,吃着老乡给烙的白面饼,这么大———’他边说边比划,可见当时的生活给他的烙印很深。”刘建华是陪伴父亲时间比较长的,她说父亲总谈战友如何牺牲,很少谈自己。 那段记忆对于刘流来说难以忘怀,挥之不去。“我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非写不可。” 1958年,小说《烈火金钢》终于和读者见面。“……不论大街小巷,或是穷乡僻壤,凡是有收音机或大喇叭的地方,平头百姓都尖着耳朵听‘肖飞买药’。就这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烈火金钢》就印了上百万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黄伊为小说的出版付出了心血,这是他生前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烈火金钢〉》中的原话。 刘流与《烈火金钢》一时间家喻户晓,但他仍有未了的情结。1959年,刘流准备进行第二卷的创作,同时构思新的长篇《红芽》。 然而,三年自然灾害使刘流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红芽》20万字的第一部刚发表,“文革”开始了,刘流进了干校,《烈火金钢》也遭到批判。“文革”后期的刘流尽管念念不忘要写《烈火金钢》第二部,要写完《红芽》,但命运已经不给他时间了。1977年春节前,刘流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文章解读及人物分析:
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通俗小说——《烈火金刚》再解读
作者:李蕙 赖桂香 刊登于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年19卷4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一批政治思想和传统表现形式相结合的“革命通俗小说”,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它们以离奇的情节、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据当时的图书市场统计,像读者希望的这类“比较通俗的作品,一般的可以销十万册以上,突出些的就不止这样,各地翻印,其总数有些应该是超过十五万本的”。〔1〕其中有些小说至今仍受当代读者欢迎。
本文拟对典范之一——《烈火金刚》进行再解读,从它的武侠小说的主题模式、传奇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演义小说的人物分配等三个方面来分析这类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通俗小说所具有的通俗性。
一、武侠小说的主题模式
如果细加考察,就会发现《烈火金刚》与传统武侠小说之间有深厚的渊源。从唐宋传奇到今天风起云涌的港台武侠作品,我们可从中发现五种主题模式:行侠、复仇、夺宝、伏魔、争霸。在《烈火金刚》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侠、复仇、伏魔主题模式的影子。
武侠小说不可无侠。这里的侠不仅指身怀奇功异术之能,而且还包括了助人为乐、公正、勇敢、诚实、足以信赖、慷慨等种种侠义精神。“行侠”可以说是小说主人公生存的目的。《烈火金刚》中的革命者田耕、齐英、史更新、丁尚武、孙定邦等等可谓是一批革命侠义之士。他们的革命目的是消灭日本鬼子和汉奸,让所有老百姓平安、幸福地生活。他们凭借智慧和勇气,锄强扶弱、伸张正义、保家卫国,与武侠小说之“侠” 担当世运、拯救万民的意愿不谋而合。
“复仇”已成为武侠小说的基本主题模式。通常以主人公遭逢灭门之仇为起点,幸存的主人公从此走上漫漫的复仇之路。《烈火金刚》中也演绎着众多复仇故事。在报仇的过程中,家仇上升为阶级仇、民族恨。骑兵团班长丁尚武出生于贫苦人家,爹爹被地主吊起来活活打死,母亲跳井自杀。随后他又投奔叔叔、舅舅,可他们先后被日军和伪军所杀,他自己也因被怀疑是共产党,遭受皮肉之苦。满怀仇恨的他最终参加了革命,跟着党来报家仇。但他没有把报家仇当成他惟一的目的,而是想通过革命,铲除欺压农民的地主,为天下所有像他这样的兄弟姐妹报仇。小说中田大妈为掩护他的干儿子——日本兵武男义雄惨死于日本人屠刀下,为此武男义雄改变以前固执的想法与八路军并肩作战,誓死抗日。伪军小头目刁世贵的新婚妻子不堪日本军官侮辱而上吊自杀,他的体弱的父亲也沉郁而死,痞子习气极浓的他当晚就想去找高铁杆儿向日军报仇。后来经过革命领导的说服,阶级觉悟提高了,认识到日本鬼子十恶不赦的罪行,最终归顺于共产党。首先他将困于地洞中的革命者放出,而后伺机带领士兵倒戈而行,勇敢地与日军战斗。
而伏魔的主题模式在《烈火金刚》中也有具体体现。武侠小说往往把人间的奸佞邪恶之徒象征性地通过夸张的手段描绘成大魔头,这些人杀人如麻,做尽各种坏事;但往往他们又武功高超,一般人难以降伏。而担任主角的正义侠士终会历尽磨难,练就绝世武功,从而将这些魔头铲除。小说中日本侵略者猪头小队长、毛驴太君及伪军高铁杆儿之徒个个貌丑如怪,心比蛇毒,乃名副其实的大魔头。他们杀人如麻,做尽各种坏事,为害全镇百姓;可他们武器装备精良,势力强大,非短时间能被消灭。邪终不能压正,他们最终被革命侠士和人民群众所消灭。
二、传奇小说的结构和情节
从《烈火金刚》来看,它拥有传奇小说的许多结构特点:如“分章别回”结构安排,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事角度。小说共分三十回,每回回目都是两句七言对仗。每回最后由“正是、可谓、看来、真个是、有诗赞曰”等等这类词引出两句或四句诗结尾,总结该回。在小说中经常出现说书人的用语,如:诸位!你以为刚才那颗手榴弹是史更新投出去的吗?不是。那位说:这伪军士兵们怎么穿衣服这样随便呢?闲话少说。再说……整部小说有如全知全能的说书先生在给读者讲一个富有神奇想像的长篇抗日故事。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通俗小说——《烈火金刚》再解读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第19卷第4期
文学史家曾说传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富有戏剧性。”〔2〕(P200)这类小说往往大故事中套故事,一环扣一环。《烈火金刚》也有类似的情节特点。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从一次反扫荡结束写起,八路军排长史更新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身负重伤,被小李庄群众解救,和区干部齐英、村干部孙定邦、八路军班长丁尚武等人组成新的战斗集体。他们在战斗中渐渐成熟,团结和领导周围村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一次次成功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在这个大故事中先后串起众多惊心动魄的小故事:白手夺枪,史更新一人突围;挥大刀丁尚武逞威,六人险截被抓妇女;三勇士潜入敌穴,众妇女冲出囚牢;三路民兵战沙滩,打得敌军腿断眼盲;生龙活虎埋伏兵,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这些精彩的小故事都可剪辑成为传奇短篇。
而小说中肖飞买药的一章最为精彩。书生模样的肖飞只身去戒备森严的敌军腹地为史更新买药疗伤,在路上遇到汉奸何大拿父子。他凭机智反绑父子二人,夺取自行车及写有“地头蛇袭击队”字样的新版特务证,顺利进入敌占区;然后又装作某医院的工作人员批发买药,因没钱付款而遭追捕,随即凭智勇过五关斩六将,冲出重围。这种惊险,读者也为之捏一把汗!这些传奇情节曾让多少当时刚刚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充满着革命热情和幻想,对传奇英雄产生崇拜之情。
三、演义小说的人物分配
我国演义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通俗演义》、《杨家府演义》等都出现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这些代表作品在外敌侵入的背景下,展示忠奸斗争。外敌(入侵者)、皇帝、正统英雄(忠臣)、小人(奸臣)与喜剧英雄等五方力量相互牵制和冲突。《烈火金刚》中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有类似的“五行”分配:正统英雄(党的领导者)、喜剧英雄(莽汉英雄)、人民群众中的中间人物、伪军土匪、日本侵略者。不同角色之间有着正反、刚柔、主次、庄谐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之间存在奇妙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正统英雄人物是小说构建的梁柱,贯穿始终,其性格缺乏变化。如县委书记田耕的沉着远谋,女区长金月波的坚实勇敢,侦察员肖飞的侠义智勇,卫生员林丽的细心坚韧,从他们进入读者第一眼便是如此。而小说中齐英是一个在战斗中成长的喜剧式的正统英雄。
喜剧英雄是读者喜爱的类型。小说中塑造了丁尚武、李金魁等喜剧英雄形象。丁尚武有李逵式的鲁莽、直爽、正义、可爱的性格。路遇史更新也不看明白差点置战友于死地;当他发现辛辛苦苦背回来的女卫生员林丽居然是世仇地主何大拿的女儿时,立即大叫瞎了眼,伸手把刀抄在手里要杀人。而在与另两位战友深入虎穴救出五十多名妇女的战斗中却显示出他谨慎的一面。
两类英雄之间常常有矛盾和意见分歧,但始终是诚心合作的。小说中第七回写到村支书孙正邦对民兵的偏见,认为民兵队长李金魁虽是党员,但脾气倔强,其他民兵不是党员,政治上不可靠,都不能委以重任。经过齐英的说服,他改正了这种偏见。第八回写到党员商量如何对付解文华和何大拿时,性急的李金魁眼瞪着犹豫不决的孙正邦,道:“怎么着?草鸡了啊!”而他对齐英的摇头极其厌烦,直冲齐英说:“你光摇头算怎么着啊?你是俺们的主心骨,为什么不拿主意呢?”明显露出他对正统英雄的不满。正统英雄和喜剧英雄一庄一谐的矛盾是演义小说中传统内容。正是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使他们分别承担着各自的功能。如同传统演义小说中的主人公宋江、岳飞、杨六郎等正统英雄担当着教化功能,而李逵、牛皋、程咬金担当着娱乐功能。《烈火金刚》中的田耕、金月波和丁尚武、李金魁分别承担着教化和娱乐功能,为主流阶层和人民群众所共享。
小说中猪头小队长、毛驴太君是典型的外敌角色,高铁杆儿、何大拿父子属小人角色。这两类人相貌丑陋,无恶不作,虽有小聪明,但与英雄人物相比则蠢笨无能,常常是英雄人物的戏弄对象。日本鬼子由于害怕和邀功请赏的心理,虚报战情,以至最后日本鬼子调动了一个日军联队,一个伪警备大队,伪治安军的一个营、两个骑兵中队、两个摩托小队,配备了重机关枪、轻迫击炮、放毒瓦斯的化学兵,还有两辆小型的坦克车,封锁小镇。而真正在包围中的只有身负重伤且赤手空拳的史更新一人。最后史更新凭机智和勇敢,单枪打开千军阵,独身冲破重兵围,更显外敌的愚蠢和可笑。日军、伪军两类人物之间的合作是心怀鬼胎、相互利用。这种合作关系在小说第十回的“听情报敌伪军起纠纷”、第十四回的“逞淫凶敌伪小火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日军、伪军与革命英雄的正反矛盾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贯穿全篇。最终结果是正将反除尽,伪军缴械,敌人的炮楼被烧、公路被毁。
中间人物是英雄人物和敌人争夺的对象,与另四类人物都有利害关系。小说中的解文华是不能不提到的一个中间人物。解文华,外号叫转轴儿。他处世圆滑,人都说他有七十二个心眼儿,九十六个转轴儿。如第十一回中描写他随汉奸何大拿和何志武搜查八路军,结果何大拿发现地洞里藏着的不是别人,正是何大拿的女儿,何家父子顿时傻眼了,这时汉奸高铁杆儿在外边问怎么回事,于是解老转就用何大拿“中了哑巴番”来打掩护,把高铁杆儿哄得将信将疑,使剑拔弩张的事态化险为夷。解文华的随机应变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他为何家父子和自己解了围,而且也没有得罪汉奸;另一方面,他也保护了地洞里的八路军和群众。解文华这类中间人物游刃于五行八作之间,他一边跟何大拿来往,与汉奸高铁杆儿、日军有联系,在日军控制的桥头镇有说话的资格;一边又帮共产党提供一些信息和帮助,有时是出于无奈,有时是出于未泯灭的良心。他的行踪牵连着各种人物各个阶层,使整部小说的结构更加缜密,情节更加连贯。
写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烈火金刚》不可避免的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3〕(P74)但从上述的解读中,可以看出《烈火金刚》又是“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主义情绪的一代人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直接接轨的一次艺术尝试”。〔4〕它在意识形态遮蔽下,充分体现了通俗小说的特点,成为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通俗小说的代表作。
评价:
烈火金刚,屹立人间!英雄的赞歌传遍三千里江山!
为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抗战、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丰功伟绩。在组织下我深情地观看了《烈火金刚》影片。这是一部经典电影,扣人心弦,一个个英雄人物可歌可泣。当电影画面上出现向高地靠拢的增援战士以及接近王成的美国士兵,王成则与登到高地的敌人展开肉搏,最后,王成告别后方,毅然扔下步话机,拿起爆火筒跃上峰顶。雄壮的歌声中,接太阳从厚厚的云层中射出光芒、王成手握爆火筒屹立群山之上的全景,镜头急速推近,接敌人匍匐的队伍,转王成拉开爆火筒的近景及愤怒直视敌人的特写,俯拍敌人胆战心惊的狼狈相。在蓝天翻滚着硝烟的背景里,镜头仰拍王成跳向敌阵的全景。随着一声爆炸,风烟滚滚、松柏挺立,画面也从浴血阵地摇向宏伟的崇山峻岭。王成牺牲后,王芳和文工团演唱了深情、豪迈的《英雄赞歌》,在银幕上实现了对英雄的怀念和景仰,充分示出共产党人的坚韧和奋勇。激励了几代热血青年的烈火金刚,让我更想起那永垂不朽的丰碑上记录着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热爱科学、追求光明的蒋筑英,名医白求恩,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干部李荔红……他们为人民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寄托,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看着黑白的电影屏幕,革命先烈仿佛重现,历史仿佛回溯。“‘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个个平凡的人,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篇章。电影落下了帷幕,我们的事业更要我们去奋斗,我也明白了,中华民族之所以存在并发展壮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具有时代责任感的青年去探索、奋斗在第一线,掌握着历史航船的舵,而我们又是一个伟大而具有凝聚力的民族,这正是轮船前进的不竭动力!”人要活得有价值,一定要有高尚的精神。爱国不是什么虚空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作为。一个没有国家意识的人必会沦落为无根的游魂。”
红旗挥舞向朝阳,不忘华夏是故乡。
惨矣枪声飞痛泪,伤哉碧血染黄沙。
铁胆雄心扭乾坤,烈火金刚护家园。
今日青年多志气,破浪乘风正远航。
9、拜求刘流的《烈火金刚》谁有下载出处
我没下载的,但我有资料,希望能帮上忙!
作者介绍:
刘流(1914—1977),原名刘其庚,河北省河间县(市)尊祖庄后念祖村人。著名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的作者。他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队伍中,他曾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的侦察科长、军区司令部的参谋等职务。还当过晋察冀军政学校的区队长、军区政治部的军事教官、军区白求恩学校的军事教员和政治教员、大队长等。后来,他到晋察冀边区的抗敌剧社任职,曾参加京剧《史可法》、《苏州城》、《李自成》的改编工作。全国解放后,他到保定工作,先后担任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秘书和创作部长、保定市文化馆主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等职。曾任《戏剧战线》编辑部主任,从事文艺创作工作,写过叙事诗、短篇小说、鼓词和独幕话剧。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烈火金钢》,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1964年,他又写出长篇小说《红芽》第一部,也受到好评。
刘流从小热爱民间艺术,爱看野台戏,听大棚书、鼓词等。1932年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历任晋察冀军区五支队侦察科长、军区司令部参谋、晋察冀军政学校区队长、军区政治部军事教官、军区白求恩学校军事教员等职,后到晋察冀边区抗敌剧社做演员和京剧改编工作。建国后,历任保定市文联秘书及创作部长、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戏剧战线》编辑部主任、河北文艺学校干部。著有长篇小说《烈火金钢》、长篇评书《红芽》等。
★烈火炼就金钢---刘流和他的《烈火金钢》 节?祢url]河北日报》记者任少辉 1958年,一部小说一出版就震动了文艺界。“猪头小队长”、“解老转”、“何大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给同学起的这些绰号,忘不了曾趴在“电匣子”头前儿,津津有味地听评书———“肖飞买药”、“史更新出生入死”、“丁尚武耍大刀”。之后,随着影视剧的热播,更多年轻人也开始了解那段历史,那些英雄…… ———题记 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着实影响了几代人。作者刘流是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他笔下的那些英雄果有其人还是虚构?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滹沱河下游到底在哪里?……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来临之际,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对作家的家人、同事、朋友及他的故乡、战斗发生地进行了走访。
★追溯滹沱河 “我要通过这部书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那样一场残酷的战争,有那样英雄的人民,那样伟大的党。” ———刘流 “父亲首先是个革命者,然后才是作者。”美华是刘流的大女儿,丽华、建华排行二、三,“父亲曾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来跟地下党砸了北平第二监狱,之后就加入了共产党。”在刘氏姐妹心中,父亲是个真正的英雄。 “有人问我,《烈火金钢》是否也写了我自己?没有。我自己的经历还值不得写。”7月22日,在刘美华家的一幢老房子里,记者看到和小说手稿放在一起的刘流写的《关于〈烈火金钢〉的创作报告》。 1943年,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二届群英会。“当时我在大会上服务,和英雄们在一起。”“当我了解了英雄们以后,脑子里自己的经历退让得没什么位置,游过来飞过去的总是英雄们的影子。如何呢?他们就像生铁投进熔炉一样,锤炼成钢……从此(我)把(他们的)形象印在心里……这就好比一粒写作的种子撞在我的心底,不能不让它生长起来。” 7月28日。滹沱河下游,河间市尊祖庄乡后念祖村。 “解放战争那会儿,刘流回来过。呵!当时他留着连鬓胡子,骑着匹大红马。”刘流的堂叔、78岁的刘学文眯着眼昂着头,仿佛又看见侄子回来了。 刘流那次回乡做了两件事:一是与青梅竹马的小学教员徐广纯成婚,二是继续搜集小说的素材,让心中的“种子”发芽、抽穗。 “七七事变”后,河间人民与侵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念祖村的抗战成为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 “1942年鬼子‘五一大扫荡’,村里日军的炮楼密布,碉堡林立,共产党无法存身,转入地下。农历六月二十八那天,这个村里发生了惨案。我当时正跟父亲放鸭子,日军骑着大马进了村子。我刚把身子站直了,一颗子弹就贴着头皮划过去了!我转身就跑……” 刘书峰,69岁,他和72岁的赵博文都是日军残暴罪行的见证者。 “那天的战斗太惨烈了!当时八路军战士站房上,有的连军装都没换。鬼子们起初在村边上的高粱地里打枪,后来就围上来了,见到人就拿刀刺,有的牺牲了,现在我家的大瓮上还有刺刀戳的印儿!当时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八路军战士往外冲时,鬼子的子弹打得高粱乱动。后来一个战士回来还跟我说,你看这帽子!我一看,那帽檐上,全是子弹洞?? “当时村西头有个土地庙,鬼子在那儿设了迫击炮和机关枪,冲着村子扫射。那时正是夏天,草那个嫩绿啊,战斗完了一看,全给烧干了!房上都是血啊?? “鬼子进村以后,把老百姓召集到村北的据点,开始搜查谁是八路军。他们挨个儿看手,谁没有茧子就把谁当成八路。刘流当时一个亲叔伯哥哥才20多岁,因为手上没茧子,被鬼子当场挑死。” …… 后念祖村东北方有个流水沟,仿佛一只绿色的盆,托起一汪浅水。西面高地上,有我们永远的战士。葬一冢,立一碑,赵博文的父亲“足足埋了一天”。上刻碑文:英灵照万古,1942年农历六月二十八八路军任河大支队72烈士。 刘流在《报告》中说:“为什么单写冀中”?一是“这是我生长的故乡”,二是“这块抗日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那些英雄就是在烈火中锤炼出来的‘金’与‘钢’。” ★流淌的情结 “从入党那刻起,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党一天。” ———刘流 “父亲对战争年代的生活记忆犹新,常常触景生情。我7岁时的一个下雪天,很冷,风很大。当时父亲把大毯子挂到窗户上说,‘有一次,武工队让敌人打散了,跑到老乡家,坐着热炕头,吃着老乡给烙的白面饼,这么大———’他边说边比划,可见当时的生活给他的烙印很深。”刘建华是陪伴父亲时间比较长的,她说父亲总谈战友如何牺牲,很少谈自己。 那段记忆对于刘流来说难以忘怀,挥之不去。“我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非写不可。” 1958年,小说《烈火金钢》终于和读者见面。“……不论大街小巷,或是穷乡僻壤,凡是有收音机或大喇叭的地方,平头百姓都尖着耳朵听‘肖飞买药’。就这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烈火金钢》就印了上百万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黄伊为小说的出版付出了心血,这是他生前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烈火金钢〉》中的原话。 刘流与《烈火金钢》一时间家喻户晓,但他仍有未了的情结。1959年,刘流准备进行第二卷的创作,同时构思新的长篇《红芽》。 然而,三年自然灾害使刘流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红芽》20万字的第一部刚发表,“文革”开始了,刘流进了干校,《烈火金钢》也遭到批判。“文革”后期的刘流尽管念念不忘要写《烈火金钢》第二部,要写完《红芽》,但命运已经不给他时间了。1977年春节前,刘流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文章解读及人物分析:
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通俗小说——《烈火金刚》再解读
作者:李蕙 赖桂香 刊登于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年19卷4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一批政治思想和传统表现形式相结合的“革命通俗小说”,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它们以离奇的情节、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据当时的图书市场统计,像读者希望的这类“比较通俗的作品,一般的可以销十万册以上,突出些的就不止这样,各地翻印,其总数有些应该是超过十五万本的”。〔1〕其中有些小说至今仍受当代读者欢迎。
本文拟对典范之一——《烈火金刚》进行再解读,从它的武侠小说的主题模式、传奇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演义小说的人物分配等三个方面来分析这类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通俗小说所具有的通俗性。
一、武侠小说的主题模式
如果细加考察,就会发现《烈火金刚》与传统武侠小说之间有深厚的渊源。从唐宋传奇到今天风起云涌的港台武侠作品,我们可从中发现五种主题模式:行侠、复仇、夺宝、伏魔、争霸。在《烈火金刚》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侠、复仇、伏魔主题模式的影子。
武侠小说不可无侠。这里的侠不仅指身怀奇功异术之能,而且还包括了助人为乐、公正、勇敢、诚实、足以信赖、慷慨等种种侠义精神。“行侠”可以说是小说主人公生存的目的。《烈火金刚》中的革命者田耕、齐英、史更新、丁尚武、孙定邦等等可谓是一批革命侠义之士。他们的革命目的是消灭日本鬼子和汉奸,让所有老百姓平安、幸福地生活。他们凭借智慧和勇气,锄强扶弱、伸张正义、保家卫国,与武侠小说之“侠” 担当世运、拯救万民的意愿不谋而合。
“复仇”已成为武侠小说的基本主题模式。通常以主人公遭逢灭门之仇为起点,幸存的主人公从此走上漫漫的复仇之路。《烈火金刚》中也演绎着众多复仇故事。在报仇的过程中,家仇上升为阶级仇、民族恨。骑兵团班长丁尚武出生于贫苦人家,爹爹被地主吊起来活活打死,母亲跳井自杀。随后他又投奔叔叔、舅舅,可他们先后被日军和伪军所杀,他自己也因被怀疑是共产党,遭受皮肉之苦。满怀仇恨的他最终参加了革命,跟着党来报家仇。但他没有把报家仇当成他惟一的目的,而是想通过革命,铲除欺压农民的地主,为天下所有像他这样的兄弟姐妹报仇。小说中田大妈为掩护他的干儿子——日本兵武男义雄惨死于日本人屠刀下,为此武男义雄改变以前固执的想法与八路军并肩作战,誓死抗日。伪军小头目刁世贵的新婚妻子不堪日本军官侮辱而上吊自杀,他的体弱的父亲也沉郁而死,痞子习气极浓的他当晚就想去找高铁杆儿向日军报仇。后来经过革命领导的说服,阶级觉悟提高了,认识到日本鬼子十恶不赦的罪行,最终归顺于共产党。首先他将困于地洞中的革命者放出,而后伺机带领士兵倒戈而行,勇敢地与日军战斗。
而伏魔的主题模式在《烈火金刚》中也有具体体现。武侠小说往往把人间的奸佞邪恶之徒象征性地通过夸张的手段描绘成大魔头,这些人杀人如麻,做尽各种坏事;但往往他们又武功高超,一般人难以降伏。而担任主角的正义侠士终会历尽磨难,练就绝世武功,从而将这些魔头铲除。小说中日本侵略者猪头小队长、毛驴太君及伪军高铁杆儿之徒个个貌丑如怪,心比蛇毒,乃名副其实的大魔头。他们杀人如麻,做尽各种坏事,为害全镇百姓;可他们武器装备精良,势力强大,非短时间能被消灭。邪终不能压正,他们最终被革命侠士和人民群众所消灭。
二、传奇小说的结构和情节
从《烈火金刚》来看,它拥有传奇小说的许多结构特点:如“分章别回”结构安排,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事角度。小说共分三十回,每回回目都是两句七言对仗。每回最后由“正是、可谓、看来、真个是、有诗赞曰”等等这类词引出两句或四句诗结尾,总结该回。在小说中经常出现说书人的用语,如:诸位!你以为刚才那颗手榴弹是史更新投出去的吗?不是。那位说:这伪军士兵们怎么穿衣服这样随便呢?闲话少说。再说……整部小说有如全知全能的说书先生在给读者讲一个富有神奇想像的长篇抗日故事。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通俗小说——《烈火金刚》再解读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第19卷第4期
文学史家曾说传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富有戏剧性。”〔2〕(P200)这类小说往往大故事中套故事,一环扣一环。《烈火金刚》也有类似的情节特点。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从一次反扫荡结束写起,八路军排长史更新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身负重伤,被小李庄群众解救,和区干部齐英、村干部孙定邦、八路军班长丁尚武等人组成新的战斗集体。他们在战斗中渐渐成熟,团结和领导周围村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一次次成功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在这个大故事中先后串起众多惊心动魄的小故事:白手夺枪,史更新一人突围;挥大刀丁尚武逞威,六人险截被抓妇女;三勇士潜入敌穴,众妇女冲出囚牢;三路民兵战沙滩,打得敌军腿断眼盲;生龙活虎埋伏兵,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这些精彩的小故事都可剪辑成为传奇短篇。
而小说中肖飞买药的一章最为精彩。书生模样的肖飞只身去戒备森严的敌军腹地为史更新买药疗伤,在路上遇到汉奸何大拿父子。他凭机智反绑父子二人,夺取自行车及写有“地头蛇袭击队”字样的新版特务证,顺利进入敌占区;然后又装作某医院的工作人员批发买药,因没钱付款而遭追捕,随即凭智勇过五关斩六将,冲出重围。这种惊险,读者也为之捏一把汗!这些传奇情节曾让多少当时刚刚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充满着革命热情和幻想,对传奇英雄产生崇拜之情。
三、演义小说的人物分配
我国演义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通俗演义》、《杨家府演义》等都出现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这些代表作品在外敌侵入的背景下,展示忠奸斗争。外敌(入侵者)、皇帝、正统英雄(忠臣)、小人(奸臣)与喜剧英雄等五方力量相互牵制和冲突。《烈火金刚》中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有类似的“五行”分配:正统英雄(党的领导者)、喜剧英雄(莽汉英雄)、人民群众中的中间人物、伪军土匪、日本侵略者。不同角色之间有着正反、刚柔、主次、庄谐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之间存在奇妙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正统英雄人物是小说构建的梁柱,贯穿始终,其性格缺乏变化。如县委书记田耕的沉着远谋,女区长金月波的坚实勇敢,侦察员肖飞的侠义智勇,卫生员林丽的细心坚韧,从他们进入读者第一眼便是如此。而小说中齐英是一个在战斗中成长的喜剧式的正统英雄。
喜剧英雄是读者喜爱的类型。小说中塑造了丁尚武、李金魁等喜剧英雄形象。丁尚武有李逵式的鲁莽、直爽、正义、可爱的性格。路遇史更新也不看明白差点置战友于死地;当他发现辛辛苦苦背回来的女卫生员林丽居然是世仇地主何大拿的女儿时,立即大叫瞎了眼,伸手把刀抄在手里要杀人。而在与另两位战友深入虎穴救出五十多名妇女的战斗中却显示出他谨慎的一面。
两类英雄之间常常有矛盾和意见分歧,但始终是诚心合作的。小说中第七回写到村支书孙正邦对民兵的偏见,认为民兵队长李金魁虽是党员,但脾气倔强,其他民兵不是党员,政治上不可靠,都不能委以重任。经过齐英的说服,他改正了这种偏见。第八回写到党员商量如何对付解文华和何大拿时,性急的李金魁眼瞪着犹豫不决的孙正邦,道:“怎么着?草鸡了啊!”而他对齐英的摇头极其厌烦,直冲齐英说:“你光摇头算怎么着啊?你是俺们的主心骨,为什么不拿主意呢?”明显露出他对正统英雄的不满。正统英雄和喜剧英雄一庄一谐的矛盾是演义小说中传统内容。正是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使他们分别承担着各自的功能。如同传统演义小说中的主人公宋江、岳飞、杨六郎等正统英雄担当着教化功能,而李逵、牛皋、程咬金担当着娱乐功能。《烈火金刚》中的田耕、金月波和丁尚武、李金魁分别承担着教化和娱乐功能,为主流阶层和人民群众所共享。
小说中猪头小队长、毛驴太君是典型的外敌角色,高铁杆儿、何大拿父子属小人角色。这两类人相貌丑陋,无恶不作,虽有小聪明,但与英雄人物相比则蠢笨无能,常常是英雄人物的戏弄对象。日本鬼子由于害怕和邀功请赏的心理,虚报战情,以至最后日本鬼子调动了一个日军联队,一个伪警备大队,伪治安军的一个营、两个骑兵中队、两个摩托小队,配备了重机关枪、轻迫击炮、放毒瓦斯的化学兵,还有两辆小型的坦克车,封锁小镇。而真正在包围中的只有身负重伤且赤手空拳的史更新一人。最后史更新凭机智和勇敢,单枪打开千军阵,独身冲破重兵围,更显外敌的愚蠢和可笑。日军、伪军两类人物之间的合作是心怀鬼胎、相互利用。这种合作关系在小说第十回的“听情报敌伪军起纠纷”、第十四回的“逞淫凶敌伪小火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日军、伪军与革命英雄的正反矛盾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贯穿全篇。最终结果是正将反除尽,伪军缴械,敌人的炮楼被烧、公路被毁。
中间人物是英雄人物和敌人争夺的对象,与另四类人物都有利害关系。小说中的解文华是不能不提到的一个中间人物。解文华,外号叫转轴儿。他处世圆滑,人都说他有七十二个心眼儿,九十六个转轴儿。如第十一回中描写他随汉奸何大拿和何志武搜查八路军,结果何大拿发现地洞里藏着的不是别人,正是何大拿的女儿,何家父子顿时傻眼了,这时汉奸高铁杆儿在外边问怎么回事,于是解老转就用何大拿“中了哑巴番”来打掩护,把高铁杆儿哄得将信将疑,使剑拔弩张的事态化险为夷。解文华的随机应变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他为何家父子和自己解了围,而且也没有得罪汉奸;另一方面,他也保护了地洞里的八路军和群众。解文华这类中间人物游刃于五行八作之间,他一边跟何大拿来往,与汉奸高铁杆儿、日军有联系,在日军控制的桥头镇有说话的资格;一边又帮共产党提供一些信息和帮助,有时是出于无奈,有时是出于未泯灭的良心。他的行踪牵连着各种人物各个阶层,使整部小说的结构更加缜密,情节更加连贯。
写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烈火金刚》不可避免的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3〕(P74)但从上述的解读中,可以看出《烈火金刚》又是“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主义情绪的一代人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直接接轨的一次艺术尝试”。〔4〕它在意识形态遮蔽下,充分体现了通俗小说的特点,成为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通俗小说的代表作。
评价:
烈火金刚,屹立人间!英雄的赞歌传遍三千里江山!
为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抗战、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丰功伟绩。在组织下我深情地观看了《烈火金刚》影片。这是一部经典电影,扣人心弦,一个个英雄人物可歌可泣。当电影画面上出现向高地靠拢的增援战士以及接近王成的美国士兵,王成则与登到高地的敌人展开肉搏,最后,王成告别后方,毅然扔下步话机,拿起爆火筒跃上峰顶。雄壮的歌声中,接太阳从厚厚的云层中射出光芒、王成手握爆火筒屹立群山之上的全景,镜头急速推近,接敌人匍匐的队伍,转王成拉开爆火筒的近景及愤怒直视敌人的特写,俯拍敌人胆战心惊的狼狈相。在蓝天翻滚着硝烟的背景里,镜头仰拍王成跳向敌阵的全景。随着一声爆炸,风烟滚滚、松柏挺立,画面也从浴血阵地摇向宏伟的崇山峻岭。王成牺牲后,王芳和文工团演唱了深情、豪迈的《英雄赞歌》,在银幕上实现了对英雄的怀念和景仰,充分示出共产党人的坚韧和奋勇。激励了几代热血青年的烈火金刚,让我更想起那永垂不朽的丰碑上记录着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热爱科学、追求光明的蒋筑英,名医白求恩,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干部李荔红……他们为人民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寄托,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看着黑白的电影屏幕,革命先烈仿佛重现,历史仿佛回溯。“‘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个个平凡的人,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篇章。电影落下了帷幕,我们的事业更要我们去奋斗,我也明白了,中华民族之所以存在并发展壮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具有时代责任感的青年去探索、奋斗在第一线,掌握着历史航船的舵,而我们又是一个伟大而具有凝聚力的民族,这正是轮船前进的不竭动力!”人要活得有价值,一定要有高尚的精神。爱国不是什么虚空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作为。一个没有国家意识的人必会沦落为无根的游魂。”
红旗挥舞向朝阳,不忘华夏是故乡。
惨矣枪声飞痛泪,伤哉碧血染黄沙。
铁胆雄心扭乾坤,烈火金刚护家园。
今日青年多志气,破浪乘风正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