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汇报
1、什么是信息化标准化?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信息化标准化是围绕城市信息化各项建设事业,坚持与国际标准接轨,宣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地方实用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推进信息化应用工程立项、实施、验收及重要信息技术产品的标准符合性测试与认证,促进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水平地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技术服务过程,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标准化最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外表的信息系统开发;第二个层面是标准体系建设,这是信息系统能够持续、深入发展所必须的支撑;第三个层面是标准化组织机构的职责到位、发挥作用,这是标准体系能够完善和贯彻所必须的保障。
不了解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的作用,仅仅把企业信息化当作是一次性系统开发的工程行为,就会局限于第一个层面;不了解标准化组织机构的作用,仅仅把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当作是一次突击性的工作,就会局限于第二个层面。 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果仅仅孤立地从某个问题、某个层面着眼,盲目地赶国外的ERP、CIO等时髦的概念,虽然短期内见效快,终归是扬汤止沸。只有第三个层面的标准化组织机构发挥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从而发挥信息化的后发优势,走在别人的前面。
2、社保中心标准化建设情况汇报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省社会保障局:029-85537518
陕西省社会保障局前身为省退休费用统筹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99年,为适应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按照国家要求,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我省成立了副厅级建制的省社会保障局,目前主要负责全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办工作。
省社保局成立以来,坚决贯彻国家社会保险法规和政策规定,勇于创新实践,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规范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形成了以“五大统一”(统一政策规定、统一调剂使用基金、统一编制和实施基金预算、统一计算机应用和业务标准化管理、全省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实行省级垂直管理)为显著特色的陕西社保模式,为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2009年底,全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454万,其中在职人员325万,离退休人员130万;全年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220亿元,发放基本养老金201亿元。
1999年,全省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开始由省社保局实行垂直管理。目前,省、市、县(区)共设有经办机构120个,工作人员1666名。省级统筹和垂直管理以来,我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全面快速发展。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发放”和“社会化发放”两个百分之百,受到了国务院和原劳动保障部的表扬。从2001年开始,我省确保发放工作连续9年兑现了“不漏一人,不欠一分,不拖一天”的承诺,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从2000年至2009年,全省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从295万增加到454万,保障范围不断扩大;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445元增加到1060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基金收入从35.7亿增加到220亿,保障能力逐渐增强。目前,养老保险经办业务已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数据省级大集中,部、省、市、县(区)连网运行。2006年开始,我省开始探索养老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2007年,省社保局系统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全国首家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经过多年努力,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高度重视,今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在宝鸡市召开了全国社会保险标准化现场会。
作为中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经过全省社保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陕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我省的社保工作无论在管理体制、确保发放和经办能力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受到了国务院领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充分肯定。陕西省社保局和全省各级经办机构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单位、一等功单位、优质服务窗口等荣誉,全省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经办机构被当地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3、什么是信息化标准化?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信息化标准化是围绕城市信息化各项建设事业,坚持与国际标准接轨,宣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地方实用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推进信息化应用工程立项、实施、验收及重要信息技术产品的标准符合性测试与认证,促进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水平地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技术服务过程,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标准化最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外表的信息系统开发;第二个层面是标准体系建设,这是信息系统能够持续、深入发展所必须的支撑;第三个层面是标准化组织机构的职责到位、发挥作用,这是标准体系能够完善和贯彻所必须的保障。
不了解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的作用,仅仅把企业信息化当作是一次性系统开发的工程行为,就会局限于第一个层面;不了解标准化组织机构的作用,仅仅把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当作是一次突击性的工作,就会局限于第二个层面。 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果仅仅孤立地从某个问题、某个层面着眼,盲目地赶国外的ERP、CIO等时髦的概念,虽然短期内见效快,终归是扬汤止沸。只有第三个层面的标准化组织机构发挥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从而发挥信息化的后发优势,走在别人的前面。
4、如何做好收费窗口的信息化建设
采用透明的管理方式,做到公平 公正 公开
5、如何有效提升一线服务窗口服务标准化水平
1、改善窗口服务环境
窗口服务大厅建设要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标识明显、指引清晰、安全舒适。服务大厅内部外部装修设计风格、理念等要素应当统一规范,以庄重、舒适的服务环境及设施,树立文明专业的新形象。
2、规范窗口服务行为
1)规范服务用语。无论是接打电话还是业务办理,用语都要做到文明友善、亲切热诚、真诚细致、清晰准确。比如:服务对象上门办理公积金业务时要主动问候:“您好!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服务结束后应将资料和证件交还服务对象,并提示“请收好您的资料和证件,欢迎下次再来。”
2)铭记服务语言禁忌。称呼服务对象有禁忌,受理业务时有禁忌,在系统或电脑发生故障时有禁忌,回答服务对象的咨询时有禁忌,受到服务对象批评或误解时有禁忌,临近下班前有禁忌。比如临近下班前就禁忌说:“快下班了,不办了,明天再来吧!”、“怎么这么晚才来,明天再办吧!”
3、提供窗口优质服务
坚持限时办结。必须在公开承诺的时限内办理、办结服务对象申报事项,严格禁止对职责范围内的服务事项不受理或借故拖延、推诿、不按规定时限办理,或人为设置障碍、刁难服务对象,导致服务对象不满意的现象发生。
4、实施窗口服务监督
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实行教育与惩戒、监督检查与保障服务相结合的方法,对窗口服务实施监督,防范出现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管理活动中的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国家公积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行为;玩忽职守,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推诿,效率低下,进行追究。
拓展资料:
服务标准化可以细分为:
1、流程标准化
在进行服务流程标准的设计过程中,要以向顾客提供便利为原则,而不是为了公司内部实施方便等。例如,病人到医院看病,要经历排队挂号、排队就诊、排队付款、取药四个环节。即便是每个环节的服务人员都工作的非常出色,也很难让病人满意。患者身体本来就已经很不舒服了,还要忍受这一系列烦琐的事情,即使由其他人代替,这也不是一个让人愉悦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流程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以最大的可能来满足顾客的便利。
2、服务标准化
较高的顾客参与度,服务的质量与顾客满意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真实瞬间”的情况,如果能在这些“接触瞬间”提炼出可以标准化的部分,对企业本身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同时也会成为服务的亮点。“接触点”的服务标准化,主要体现为服务人员的仪表、语言、态度和行为标准等,下面重点讨论一下员工的语言、态度和动作标准化。
3、语言标准化
服务人员要学会倾听、学会沉默,不仅要注重语言交流,还要注重非语言交流,但其中适中的语言表达是非常关键的。服务人员语言标准,首先应该包括一些基本的礼貌语言标准,包括顾客来了要说“欢迎光临”;客人离店时,讲“祝您愉快”或“欢迎您再次光临”;客人讲“谢谢”时,要答“不用谢”等。
4、动作标准化
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动作进行分析,取消无用的多余动作,使剩余的动作都成为必要的良好的标准动作,通过这种科学的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态度标准化
服务态度是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思想情感及其行为举止的综合表现,包括对顾客的主动热情程度、敬重和礼貌程度,服务态度是衡量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和内容。提到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就必须要提到沃尔玛的微笑服务。
最近沃尔玛重庆店开业,店内员工胸前都挂着现金,如果不微笑顾客可以直接将现金取走。对服务人员态度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可能不像对语言和动作标准化那么容易可行,但一定要具备统一性、可追溯性和可检验性。就是说服务标准要对服务的检验提供依据,使其具有可追溯性,这样才能达到服务的统一。
6、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
合作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推进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1)构建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随着合作社的合作链条由以生产环节为主向产供销全程延伸,根据销售订单合理安排种植计划,严格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在保证农产品高产的同时必将带来成员的高效益。所以,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必将成为合作社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上,并且沿着产业链将信息化延伸到市场销售环节,通过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基本信息体系,实现产供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吻合,使生产、流通、加工及销售环节有机联系起来,能有效解决合作社产业发展中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该系统作用范围将扩大至合作社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且以网络应用为主,具有网上交易及实时管理等特点,能够监控从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
(2)构建合作社溯源管理系统。合作社是覆盖农户最广、涉及农产品最多、实现农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责任追究等问题,需要面向合作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证据,消费者要求可信赖、准确、及时地追溯产品及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系统将通过集成电子标签和条码及读写器等设备,以发出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请求为起点,以创建完整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报告为终点,实现基于产品批次编号、原料批次编号、合作社成员分组等多角度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系统将为消费者提供网络、条码扫描、语音电话和手机短信等多种追溯所购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方式,并具有消费指南提供、安全提示、与合作社门户网站链接等功能。
(3)构建合作社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和完善合作社信息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和整合现有的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网络和渠道,选择能够适应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建立健全合作社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分析、预测、公布各种有效信息,形成“传播信息—指导生产—帮助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结合各合作社的特点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准确、快捷的服务,对其在资金、生产、供销、技术、信息、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实现所有资源、信息在各个不同合作社的共享,实现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发形成面向合作社的信息服务产品,丰富合作社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成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合作社上的应用,促进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4)构建合作社基础信息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和产、供、销对接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合作社的决策支持平台,实现面向合作社的基础信息管理支持、生产支持和流通支持。平台将在大幅提高成员管理、产量管理、品质管理和资金管理等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产前根据订单需求协同安排种植计划,降低合作社卖难风险,产中做到精细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销售上能够扩大市场信息半径和交易半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农户空间位置分布、行政村镇分布、种植品种分布等空间信息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示,对种植面积、农户联系方式、往年交易记录等属性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为合作社日常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农产品种植计划协同管理系统、基于良好农业规范的标准化种植管理系统和合作社产销对接等系统,实现对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和流通环节的全面信息化支持。
(5)构建合作社门户统一管理平台。合作社门户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但相似或相同产业内各个网站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信息共享协议,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各网站之间缺少沟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项目重复建设、信息量小、设计不够精细和规范、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建立统一的网络规范或原则,将现有的合作社网站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共建,构建区域内的合作社统一管理平台,形成区域内和产业内合作社上下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对外的服务网络,在提高合作社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促进该区域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此平台,合作社可以展示产品,推广自己的品牌,提高合作社的知名度;共享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价格和供求等信息;合作社之间可以进行技术服务经验交流和业务合作洽谈,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和资源共享。
7、如何推进 国家信息化建设标准
合作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推进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1)构建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随着合作社的合作链条由以生产环节为主向产供销全程延伸,根据销售订单合理安排种植计划,严格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在保证农产品高产的同时必将带来成员的高效益。所以,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必将成为合作社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上,并且沿着产业链将信息化延伸到市场销售环节,通过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基本信息体系,实现产供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吻合,使生产、流通、加工及销售环节有机联系起来,能有效解决合作社产业发展中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该系统作用范围将扩大至合作社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且以网络应用为主,具有网上交易及实时管理等特点,能够监控从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
(2)构建合作社溯源管理系统。合作社是覆盖农户最广、涉及农产品最多、实现农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责任追究等问题,需要面向合作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证据,消费者要求可信赖、准确、及时地追溯产品及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系统将通过集成电子标签和条码及读写器等设备,以发出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请求为起点,以创建完整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报告为终点,实现基于产品批次编号、原料批次编号、合作社成员分组等多角度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系统将为消费者提供网络、条码扫描、语音电话和手机短信等多种追溯所购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方式,并具有消费指南提供、安全提示、与合作社门户网站链接等功能。
(3)构建合作社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和完善合作社信息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和整合现有的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网络和渠道,选择能够适应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建立健全合作社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分析、预测、公布各种有效信息,形成“传播信息—指导生产—帮助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结合各合作社的特点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准确、快捷的服务,对其在资金、生产、供销、技术、信息、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实现所有资源、信息在各个不同合作社的共享,实现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发形成面向合作社的信息服务产品,丰富合作社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成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合作社上的应用,促进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4)构建合作社基础信息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和产、供、销对接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合作社的决策支持平台,实现面向合作社的基础信息管理支持、生产支持和流通支持。平台将在大幅提高成员管理、产量管理、品质管理和资金管理等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产前根据订单需求协同安排种植计划,降低合作社卖难风险,产中做到精细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销售上能够扩大市场信息半径和交易半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农户空间位置分布、行政村镇分布、种植品种分布等空间信息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示,对种植面积、农户联系方式、往年交易记录等属性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为合作社日常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农产品种植计划协同管理系统、基于良好农业规范的标准化种植管理系统和合作社产销对接等系统,实现对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和流通环节的全面信息化支持。
(5)构建合作社门户统一管理平台。合作社门户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但相似或相同产业内各个网站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信息共享协议,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各网站之间缺少沟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项目重复建设、信息量小、设计不够精细和规范、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建立统一的网络规范或原则,将现有的合作社网站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共建,构建区域内的合作社统一管理平台,形成区域内和产业内合作社上下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对外的服务网络,在提高合作社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促进该区域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此平台,合作社可以展示产品,推广自己的品牌,提高合作社的知名度;共享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价格和供求等信息;合作社之间可以进行技术服务经验交流和业务合作洽谈,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和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