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学科 »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关系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3-25 22:57:42

1、诺兰模型对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诺兰(Richard Nolan)曾提出过著名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划分理论,通称“诺兰模型”。他把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划分为六个阶段:

1、初始阶段:计算机刚刚引入企业,大家都觉得很新鲜,以为计算机像家用电器一样买来设备就行了,因而应用不广,主要完成一些报表统计、计算工作,甚至只当作打字机使用。这时的信息化建设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

2、扩展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所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这时候各种单机版的应用软件在增加,但出现盲目购机、开发或购买软件,甚至互相攀比的现象。此时一些成功应用的软件已经代替了一部分手工作业;

3、控制阶段:企业高层人员用投入产出优化的法则来审视计算机的应用,发现现实并不美好,甚至花钱多、收效少,因此开始对软、硬件的购置实行控制,并做出短期的,以求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与软件、按计划与预算购买IT产品,一些职能系统内部实现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之间存在着“部门壁垒”、“信息孤岛”。这时一些职能系统的中层领导已经能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快速制定相应的决策。

4、统一阶段:正式成立的IT主管部门努力把内部不同的计算中心和处理中心统一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比如采用统一的数据技术、统一的处理标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高层集成共享,但集成各类软件所花费的成本更高、时间更长,系统也不稳定。此时企业的高层领导终于在一定程度上尝到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益处。

5、数据阶段: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高标准、大力度地加强管理化。不仅制定了整体解决的信息化方案和步骤,而且选定了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和平台,从而真正地做到了对整个机构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如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时企业内部的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各部门(系统)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各层级人员都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和处理企业内的各种信息、迅速制定高质量的决策。

6、成熟阶段:企业真正地把计算机同整个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地、利用,如应用了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BI(商业智能)、PLM(产品生命周期)、Portal(企业门户)等扩大企业资源的外延,并以更加丰富详实的信息辅助高层决策,从而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

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并成长为传统工业经济中最具增殖活力的成分,显然,这个时期非常关键,尤其对正在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与业绩拓展的中国大型企业来说,甚至关系到其兴衰成败!

诺兰模型是源于实践的理论总结,对广大中国都很有启示。以诺兰模型衡量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可以看出一部分还处于第二阶段,有的已进入第三、四阶段,也有少数正逐步向第五阶段过渡,甚至有的企业跃过第五阶段进入到第六阶段。总之,计算机用于的比重虽然不低,但应用水平总体不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重技术“硬件”、轻管理“软件”;管理水平的不到位,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功能发挥;最重要的是,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因此需要站在战略、整体的层面上进行规划,而实际上一些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并未将信息化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2、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如需要下面这篇文章,请留下邮箱地址。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中文名】 吕连鹏; 王敏;
【作者单位】 烟台南山学院;
【文献出处】 高科技与产业化, High-Technology & Instrializatio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8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不再是企业的效益工程而是企业的生存工程,企业信息化成为中国信息化领域最受关注的发展重点,并被明确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国策的实施重点。信息化使全球化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在会计电算化和863计划CIMS课题带动下,管理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

3、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要具体的实例,企业所存在的)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化的不够重视
一些领导简单地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任务会计信息化是财务数据在计算机上面的简单的运用,它的目的就只是为了会计人员工作强度,因此,会计信息化只是会计工作方法的一个小工具。虽然这些在不断发展,但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和刚开始时并没有多少变化,甚至一些领导人认为,企业只要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是完全足够的,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他们更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当今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在企业中对于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比较匮乏
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最近我国人才调查报告:我国中低层财务人才过剩,但是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专业人才是属于比较缺乏,供不应求。在会计领域中,很多会计人才都够完成手工记账,但是那些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领域,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促进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匮乏。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相应的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搞,不仅要求他们要具有较高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并且他们还要掌握计算机相关技能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未能有效地结合
实现会计信息化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但最终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财务、业务、生产三者一体化,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有很多企业由于管理意识落后,资金短缺、人员匮乏、业务链脱节等原因使财务软件仅在财务部门使用,因此导致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这样子不能与客户、供应商产生及时沟通,而且也不能与银行、税务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也没有很好的衔接,企业想要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也很难,最终也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过程。
(四)企业自己的内部管理控制容易出现问题⒈会计信息化数据安全性存在问题
⑴保密性差。
在信息化一切,企业的经济业务均记录在纸张上,所有的数据必须写在纸张上,纸质上面的数据一旦修改,我们财务人员很容易认出修改痕迹,这在一个方面可以避免非法修改,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以电脑相关的介质作为信息载体,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还是很容易被人修改,而且修改过后还不留下痕迹。另外早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也使得对会计信息档案的复制窃取变得比以前更加容易且一般很难被发现,同时,现在企业中很多会计软件都没有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用户只要简单的复制数据库文件即可获得会计资料。
⑵安全稳定性差。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进步,导致电脑病毒日益猖獗。会计信息化资料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储在现在办公的电脑上的,这些厉害的计算机病毒会破坏网络通信和数据,而且可以从哪些中毒的计算机上直接将一些有用的文件复制到发送病毒的计算机上和不良用心的人自己的存储设备上。当前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技术迅猛的发展,广大用户的计算机被病毒感染的几率也越来越大,感染途径也能不仅是在存储介质传播更加发展都可以在网络大肆扩散,只要用户点击或者其他迷惑性的操作都很容易感染。越来越多专用病毒和间谍的因为利益对各个企业的重要的会计信息化数据进行挖空心思的破坏这也对信息化的安全造成很大了的很大威胁。
⑶授权方式的改变会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手工会计记账中,会计业务中的每个环节都由有相应管理权限的责任人的签名或者是盖章,这种管理方式可以防止作弊。但是在会计信息化,系统授权方式是主要是密码授权,通过绕开会计软件的关卡,可以打开计算机会计相关数据库查询各个财务系统。同时,业务人员的密码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保管,一旦密码被人偷看或窃取,便对将来的数据错误产生巨大的危害。⑷内容控制系统的程序化,增加了差错可能性
会计信息化中,数据处理程序化、自动化、集中化,使得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造成多种数据文件、账薄及整个系统的会计数据失真,并且可能使系统出现反复性差错。

4、(1) 改变我国企业信息化落后的局面,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模式落后,信息化意识淡薄
企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核心的综合性人机系统, 它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管理模式,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人情管理模式上,没有完整的科学管理办法。事实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管理的不科学、流程的随意性、“人治”与 “法制”的混淆,是国内企业的通病, 如何运用良好的机制,整合企业的管理,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信息集成商所能解决的, 而是取决于企业领导如何更新观念。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企业界,无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还是销售、财务等业务部门,只是片面地认识到信息系统是他们改变策略、改变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仅仅是把信息系统当成节省时间、节约劳动成本的自动化工具。因此不能从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建设,由此也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需求不明确,求全求大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许多企业建设目的不明确,对通过信息化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信息化而进行信息化,以企业信息化门户网站为例, 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兴建本企业的门户网站,但却不知道目标客户是谁,通过网站的建立能给企业或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增值? 网站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形象,且功能简陋,用户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户的咨询也常常得不到回复,甚至有些网站自成立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都没有更新, 始终只提供主页, 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形同虚设。
另外由于企业信息化是由软件公司或设备供应商推动的,而这些公司对行业的管理运做知识匮乏,只擅长提供通用平台;企业本身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明确,对信息化的实施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等知识又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清晰地描述企业需求,由此产生双方的配合难以默契,势必造成需求界定不清晰,开发盲目。也正因为企业对信息化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很多企业盲目夸大信息化的作用,将经营管理变革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建设MIS、办公自动化、ERP、CRM、SCM等系统上,认为只要建设起了这些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就可以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而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希望一次就建设起涵盖公司一切经营业务的管理系统,在选型过程中也一味追求先进,而不考虑其实用性、可靠性以及局限性等问题。最终造成投入巨资购买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对本单位内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信息系统因信息的管理跟不上而不能发挥作用,甚至造成信息黑洞。
3、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总的来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以及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及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发达与不发达地区、行业或企业之间在信息装备率、信息使用率上的差距都非常大,信息鸿沟问题在我国的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
4、“信息孤岛、信息建设吩层”问题严重
我国的信息化从起步开始就是分头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往往是企业各部门根据当前业务发展需要,先小范围进行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结果造成部门内部已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但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形成了像生产、财务、人事、销售等信息孤岛。信息孤岛造成资源无法共享、信息资源闲置,而且为企业未来信息化的升级换代也埋下了隐患。比如,邮电行业在97年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97工程,集中解决计费问题,但目前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更新,97工程显然不能满足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当初设计时没有从全局出发,所以现在使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也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总的来看。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是“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相对薄弱的,这应该是企业下一步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
5、重硬轻软、重建轻管
我国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明显的“重硬轻软”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不少单位重视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视软件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致使许多一流的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却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更多的单位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软硬件系统的构建,而忽视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致使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单位运作状况随时加以维护与更新。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系统建设告一段落后就不再花费心思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导致许多单位的系统中存放的始终是过时的信息,基本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6、推行不坚决,虎头蛇尾
正因为存在着上述几方面的原因,由于对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不明确,对如何开展信息化的步骤不清楚,同时又缺乏专人负责,在这种盲目的状态下,企业通常会采用先进的、尚未成熟的或是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的技术,由此导致对企业信息化推行受阻,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企业实行了信息化后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的运做效率,反而由于培训不够增加了员工操作的复杂性,导致效率低下。在信息化受阻的情况下,多数企业都将其束之高阁,最后不了了之,形成巨大的浪费。我国推进信息化的策略
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都应遵循一个原则;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效益驱动。这是一个处理、反馈、修正、预测,再处理、再反馈、再修正,再预测的过程,否则信息化系统很难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带来真正的投资回报。信息系统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因为企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所以必须长远考虑;技术和管理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所以需要不断地去持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成立专门机构,责成专人负责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有长期的、独立的组织机构,如信息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中枢,下面可以分设几个子中心:如供应、销售、技术、生产及开发维护等。它既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又要与这些部门有充分的联络与沟通渠道。信息管理中心从其它业务职能部门获得原始数据,并进行汇总、集中分析处理;及时做好信息显示反馈工作,建立各类信息档案;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其他部门和企业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信息管理中心是集收集筛选、加工处理、计算机检索、贮存传递于一体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它能实现全系统的功能大于各个子系统功能之和的目标,使企业信息管理更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2、流程重组与信息化同步
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才是信息化的核心。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必然伴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业务流程重组必须优于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实施。我国目前一些企业信息化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推行信息化之前没有重新审查和改造传统的流程,而是用新的、先进的技术去适应旧的管理和生产运做流程,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羁绊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借助技术设备和软件实现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和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
3、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托管信息基础设施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约占全部企业总数的85%左右,他们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为提高竞争力对信息化的需求十分强烈和迫切,但因受经营规模的限制不像大企业那样有开展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和能力。但对于他们来说,实现信息化无论是提升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还是向国际市场拓展都是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因此,信息产业部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等政府机构可以积极倡导发展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指导,向他们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和帮助,对于没有能力建设硬件基础设施的企业,则可以借助信息产业有关部门曲D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等)的力量为这些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托管业务,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成本和难度,推动他们信息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可以催生更多新兴的部门和产业,不断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从整体上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4、完善人才机制,合理使用和培训人才
目前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为13.43,信息化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中所采用的模式或系统都是人机统一的系统,它需要既精通信息技术,也知晓管理知识的综合性的信息人才。在我国,由于目前信息知识教育和管理知识教育相互脱节,致使参考文献在许多企业中的管理者大多是只懂计算机不懂管理,或只懂管理不懂计算机,这必然影响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人才问题不仅是人才数量的问题,而且还是人才机制的问题,是一个如何发掘、培养、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完善其人才机制,一方面通过开展内部培训、社会公开招聘以及与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在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等方面多做文章。
5、立足长远,采用适度超前技术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需求,更要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适应未来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的技术选择上要适度超前。要密切关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动向,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特别是接口部分,以便为以后信息平台的升级和扩展提供较好的技术基础。从当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平台策略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选择信息化技术的时候,应该转变观念、放眼未来积极地采取平台策略,以使企业信息化从过去单纯提高企业的生产率、降低成本转变到如何帮助企业应用IT提高综合竞争力上面来。
6、客户定制,享受个性化服务
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各不相同,企业的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这就需要信息化服务商(包括软、硬件供应商)为企业“量身定制”、“量体裁衣”,以工具化、成组化的设计来实现不同的需求。但目前大多数信息化软,硬件供应商通常提供的是通用的软件或技术平台,由于他们对行业知识的欠缺,所以即使是针对企业进行的二次开发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信息集成商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必须从开发通用平台(推动”的模式及时调整到由客户需求“拉动”的模式上来,开发出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功能不同的平台。

5、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要具体的实例,企业所存在的)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化的不够重视
一些领导简单地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任务会计信息化是财务数据在计算机上面的简单的运用,它的目的就只是为了会计人员工作强度,因此,会计信息化只是会计工作方法的一个小工具。虽然这些在不断发展,但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和刚开始时并没有多少变化,甚至一些领导人认为,企业只要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是完全足够的,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他们更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当今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在企业中对于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比较匮乏
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最近我国人才调查报告:我国中低层财务人才过剩,但是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专业人才是属于比较缺乏,供不应求。在会计领域中,很多会计人才都够完成手工记账,但是那些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领域,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促进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匮乏。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相应的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搞,不仅要求他们要具有较高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并且他们还要掌握计算机相关技能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未能有效地结合
实现会计信息化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但最终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财务、业务、生产三者一体化,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有很多企业由于管理意识落后,资金短缺、人员匮乏、业务链脱节等原因使财务软件仅在财务部门使用,因此导致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这样子不能与客户、供应商产生及时沟通,而且也不能与银行、税务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也没有很好的衔接,企业想要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也很难,最终也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过程。
(四)企业自己的内部管理控制容易出现问题⒈会计信息化数据安全性存在问题
⑴保密性差。
在信息化一切,企业的经济业务均记录在纸张上,所有的数据必须写在纸张上,纸质上面的数据一旦修改,我们财务人员很容易认出修改痕迹,这在一个方面可以避免非法修改,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以电脑相关的介质作为信息载体,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还是很容易被人修改,而且修改过后还不留下痕迹。另外早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也使得对会计信息档案的复制窃取变得比以前更加容易且一般很难被发现,同时,现在企业中很多会计软件都没有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用户只要简单的复制数据库文件即可获得会计资料。
⑵安全稳定性差。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进步,导致电脑病毒日益猖獗。会计信息化资料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储在现在办公的电脑上的,这些厉害的计算机病毒会破坏网络通信和数据,而且可以从哪些中毒的计算机上直接将一些有用的文件复制到发送病毒的计算机上和不良用心的人自己的存储设备上。当前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技术迅猛的发展,广大用户的计算机被病毒感染的几率也越来越大,感染途径也能不仅是在存储介质传播更加发展都可以在网络大肆扩散,只要用户点击或者其他迷惑性的操作都很容易感染。越来越多专用病毒和间谍的因为利益对各个企业的重要的会计信息化数据进行挖空心思的破坏这也对信息化的安全造成很大了的很大威胁。
⑶授权方式的改变会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手工会计记账中,会计业务中的每个环节都由有相应管理权限的责任人的签名或者是盖章,这种管理方式可以防止作弊。但是在会计信息化,系统授权方式是主要是密码授权,通过绕开会计软件的关卡,可以打开计算机会计相关数据库查询各个财务系统。同时,业务人员的密码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保管,一旦密码被人偷看或窃取,便对将来的数据错误产生巨大的危害。⑷内容控制系统的程序化,增加了差错可能性
会计信息化中,数据处理程序化、自动化、集中化,使得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造成多种数据文件、账薄及整个系统的会计数据失真,并且可能使系统出现反复性差错。

6、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1.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1.1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只是利用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简单处理,只是使会计人员减轻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工具,因此,虽然企业发展了,其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管理手段和措施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1.2企业缺乏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在会计领域,即能够完成手工记账式的人才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欠缺。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1.3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未能有机结合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这就要求财务信息和业务、生产形成一体

7、纵观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办

纵观当前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难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认识问题
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企业领导和职工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许多企业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认为:“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是对信息化片面认识的表现。
因此要加强对企业领导信息化认识的培训,使其改变已习惯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企业上下要克服“信息化就是买点硬件和软件,开发点软件”这种认识上的误区。
要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是创造附加值和财富的源泉,企业信息化虽然是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贯穿其始终,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决策,增进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决定了企业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所以企业信息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是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持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流程和变革管理方式。
②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
信息化管理机构及职责定位不明确、没有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及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有序推进的环境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机制没有形成,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出现岛内部分自
给自足,却无法与岛外交换信息现象。管理模式没有统一标准,流程不透明,导致内部数据残缺,各种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整合集成。对此企业应首先确立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坚持统筹规划,业务为核,效益优先、协调发展,重点实施的原则。依照先内后外,“互动”、“交易”的顺序,由内部运转至外部协同。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赋予必要的职能权限,
统一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另外也不能将原来落后的手工管理流程直接拷贝成电子化的流程,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适度的优化,按照先固化再优化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改进。一步到位的方式往往是不现实的,会导致陷入“泥潭”。
③政策与标准
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应用,但目前有关法律制度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已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尽管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完全采用CAD,但还不得不以图纸的形式提交设计成果。
施工单位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用图纸将所需数据再重新输入为电子板文档,或者需要经过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这种信息传递无疑会增加工程的成本。
因此国家应通过强制的法律法规保证跨行业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加快通用公共信息标准代码的建设工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应组织相关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以及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化的资源等,重点编制材料编码、WBS编码、费用编码、文档结构、文档控制流程等一系列对大型集成应用有关键影响的基础编码。企业首先应尽量采用国标及行业标准,同时根据自己的特殊性编制相关的专业标准。
④应用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大部分以开发单机版应用软件为主,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
⑵应用面不广,目前真正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建筑施工辅助管理的仅仅是一些重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法、实力比较雄厚的施工企业,或者说仅仅是这些单位的某些部门在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在施工企业的运用远不及辅助设计软件在建筑设计院中那样普及。
⑶应用的深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停留在日常工作数字化层面上。
⑷应用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集成优势进行信息交流,忽略了信息技术互动性带来的管理效应。
⑸国内某些专项施工工艺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而在日本已采用自动化施工系统,不仅将施工现场作为一个车间,而且实现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化流水线施工。
⑹国内一些具有影响的软件开发商大多将业务重点放在项目管理层面上。但如何将项目层面与企业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价值,积极应对WTO的挑战是摆在广大施工企业和软件开发商面前的一大课题
⑺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管理部门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 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跟据自身的能力、特点来决定采取何种发展策略,优先开发何种应用系统。如果需求明确、必须保证核心业务的秘密、自身具有强大的开发及维护实力,可以采用自主开发;如果需求明确、自身开发力量弱、可进行一般的维护,可采用合作开发;如果需求明确,但不具备开发维护实力,可采用外包方式。另外,要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是手段,消化、吸收是关键,自主创新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实效,切勿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还要充分享受政府及社会的政策性资源和公共资源,积极利用现有基础和技术成果。应采用试点引路,面上推广的策略。选择若干类型相近,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示范,用其信息化成功经验和模式启迪和引导其他企业探索自身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⑤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也不合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分布式网络和协同应用软件的出现使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结起来,有助于推动真正的信息经济的到来。网络为人们创造了新的体验,使之发现了处理事务的新方式。因此,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吸引并留住最精明、最能干的人,这已成为推动企业变革的一个重要力量。
所以要加强职工队伍教育,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以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随时储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经验,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知识。充实有关专家知识库,为建立本企业有特色的专家系统打下基础。建立CIO负责制,由企业领导担当CIO,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这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另外要设计相应机制,为企业的IT人员提供一条有光明前景的升迁之路。

8、企业信息化的不足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还 不普及。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经营条件和员工素质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 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购买能力有限、技术产品辩识水平较低、使用环境较差,即使在 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企业中,计算机还只是更多地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帐本的低 水平,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网络互连,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
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

9、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的有哪些

企业流程再造:源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如管理跟不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企业进行流程改造,即企业流程再造是源于企业发展自身的要求,那么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必然会用到比以往更先进的技术,如信息技术。
我国很多企业流程再造失败的原因是:流程再造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而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为了信息化,而去流程再造,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热点内容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2020-09-08 06:45:45 浏览:508
南昌英语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3:04:22 浏览:505
中专学费多少 发布:2020-09-10 19:33:34 浏览:504
上海美容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6:45:56 浏览:504
培训web前端开发机构 发布:2020-09-11 08:20:55 浏览:502
会计专业免考 发布:2020-09-10 05:23:09 浏览:502
成都造价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12:16:44 浏览:502
厦门中职学校 发布:2020-09-09 11:38:33 浏览:502
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发布:2020-09-09 10:57:58 浏览:502
山东专科招生 发布:2020-09-09 09:41:05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