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内部控制活动
1、浅议如何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
(1)控制方式上,人工和计算机程序相结合,信息技术是手段,企业信息系统是平台。把因人为的因素而出现差错的几率降到最低,有利于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效果。这种特征最终好处就是能够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 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益。
(2)内部控制流程信息化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各大企业提供标本,企业根据其要求进行评估,包括内部控 制的制度、流程、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等方面。将它们固化在信息化系统中的,使得内部控 制的规范制度设计和运行更加有效
(3)企业内部的管理必须科学、规范和健全 规范的制度流程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只有规范和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才能固化企业的内部 控制制度、流程和措施于信息系统中。这样,员工在开展业务时能按规范的制度和流程进行, 能有效地管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
(1)信息化内部控制活动扩展资料: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的结合提出了要求:“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一一信息系统》又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因素的主旨和各项具体内容。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内部控制,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弊,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效率,是内部控制信息化的目标。
参考资料:网络-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信息化当前企业信息化应用正逐步深入,财务管理软件、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等应用日益广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控制要点发生相应的改变,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人员越来越依赖于管理信息平台经营和控制企业,电子商务也成为企业进行全球贸易经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企业信息化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拟探讨信息化应用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为适应变化内部控制应进行的改变以及企业应该如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一、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提出挑战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五部委对上市企业提出规范管理的明确要求。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 (1)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效果与效率; (2)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堵塞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确保企业生产、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及依据; (3)使企业自觉遵循国家、地方相关法令、法规,预防、控制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 按照国际权威美国COSO委员会定义,企业内部控制包括5个要素: (1)控制环境 影响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确保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2)风险评估 在市场日趋激烈竞争中,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分析、了解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3)控制活动 确保企业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分离、监管、业务记录、接触控制和独立稽核。 (4)信息和沟通 企业必须保证员工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 (5)监督 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 企业信息化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在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过程中,构建系统、严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现代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管理法则,也是企业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二、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2.1 主要体现方面 一企业信息化应用增加了企业决策者的管理幅度,使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优化、固化了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 (1)企业信息化改变了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及整理方式,数据及时、准确、真实性大大提高,为实施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打下了基础; (2)企业信息化改变了管理信息的沟通、处理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和信息的集成性,企业内部控制由传统控制转向实时控制。 实时控制主要体现在: (1)控制目标,由“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变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价值增值”; (2)控制内容,由“资金或资本会计要素的单项变动控制”发展为“企业价值链系统及网络的多维控制”; (3)控制方式,由“只限于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适时控制”变为“实时控制”; (4)控制信息,由“以货币价值量的控制”发展为“利用时间量、实物量和货币量的信息控制”; (5)控制属性,由静态控制拓展为动态控制,由局部控制转向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任何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信息。
2.2 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 (1)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使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层次减少,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决策者全面、及时地掌握企业运营情况,为正确制定战略、资源分配和绩效评价等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2)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规范、固化了业务流程,系统控制降低了人员疏漏或舞弊的风险;同时信息存储高度集中,系统失灵、崩溃和数据窃取等风险增加,需建立良好的IT 治理机制,防范灾难和减少灾难发生时的损失。 (3)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①控制活动是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节点控制进行设置,业务控制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对业务控制由信息系统自动完成; ②业务授权由信息系统完成,但授权过程不明显,控制的失效往往在发生损失后才被察觉。应关注、检查系统授权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③业务职责分离、监管及独立稽核仍是重要的控制措施,信息系统应建立规范的审批工作流程; ④信息化环境下,业务记录不再是书面的签章、编码、交叉索引等,而是通过登录密码、操作日志等技术手段进行业务记录,其有效性受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⑤信息化环境下,对于信息资产的接触控制,由于网络的远程接入性,应当通过防火墙、操作员权限设置、登录密码安全策略、信息系统审计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实现。 (4)对信息和沟通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有利于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利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员工能够更好地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顺利履行其职责。当然,也要警惕信息过量及借助高速信息处理能力造假的问题。 (5)对监督的影响 借助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督,从而提高监督效果和效率,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和维护过程所进行的监督,应当成为监督的重点。企业应运用CSA做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其有效性及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3.1 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信息化应服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要站在企业治理的高度,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的信息化战略,从战略投资、企业管理变革的角度,降低企业信息化风险。帮助企业管理层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和信息化整合为中心,针对不同业务发展要求,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并执行推动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战略。 3.2 加强信息系统控制及审计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是企业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是信息系统控制最重要的执行者之一,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和操作过程中应当进行严格的独立审查和监督,保证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评价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与组织方面的策略、政策、标准、程序和相关实务。 (2)评价企业在信息系统技术基础设施与操作实务的管理和实施方面的有效性及效率,以确保其充分支持企业的运营目标。 (3)对逻辑、环境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确保其能支持企业保护信息资产的需要,防止信息资产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使用、披露、修改、损坏或丢失。 (4)评价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这些计划保证在发生灾难时,能够使企业持续处理业务。 (5)对应用系统的开发、获得、实施与维护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流程进行评价,以确保其满足企业的业务目标。 (6)评估业务系统与处理流程,确保根据企业的业务目标对相应风险实施管理。 3.3 实施业务流程优化和固化 企业信息化系统,蕴含了先进管理思想,但其业务流程仍然保持手工环境下的状态,必然造成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之间的冲突,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出现低效率,而且会形成内部控制的弱点和许多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实施业务流程优化、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是合理配置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对于内部控制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保证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品行。信息化环境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不但要熟悉业务,还要掌握软件系统的操作。企业应该通过完善的内控制度来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防止掌握企业重要信息资源的人才流失以及相应的信息资源损失。 3.5 重在执行 企业管理效率取决于管理流程的规范、业务流程的畅通以及信息上传下达的及时准确,企业内部控制、ISO9001、TQM等管理体系,无不强调的是过程控制,一切由数据说话。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之一就是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管理数据。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管理、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而信息化系统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管理信息及时、准确,量化考核做到公正、客观,制度得以真正落实下去的关键。因此,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有效执行是关键。
3、信息系统内控管理从哪些方面着手
首先,来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自范及应用指引的要求,进行业务访谈,编制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实施细则,包含控制范围、控制目标、控制职责、控制流程图、关键控制矩阵。
列举信息系统内部缺陷,提出改进方法,实施改善
修订原有制度、流程,分解岗位人员的控制职责及控制标准等
4、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
1 建立适应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与手工业务流程相比,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综合性更强、范围更广、程序更复杂。在信息化环境下,手工业务流程中的人工审核监督机制的作用大大削弱,这就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授权和管理制度;原始数据必须输入准确、数据的处理方法及流程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另外,计算机的软硬件必须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2 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员工素质
在信息化环境下,要加强员工内部控制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在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认知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使信息系统使用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3 加强风险的评估和控制
信息化环境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的共享性必然导致企业的潜在风险增加。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方面的风险预警和评估管理,不断提高风险的评估能力,加强风险评估活动,建立相适应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机制。
4 保障信息和沟通的安全
中小企业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时,要保证信息沟通的安全有效。中小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主要有输入、传递、处理、输出。企业信息在授权方式、传递过程、有效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按照信息化系统设置的权限进行注册、授权、审批,保证信息在输入时是正确的,传递时是有序的,处理时是科学的、客观的。中小企业应建立合理科学的信息与沟通制度,信息来源的安全,传递方式的可靠,避免企业信息外漏,造成商业机密外泄。
5 加强信息化系统内部审计及监督
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监督其他控制活动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和测试其工作情况,并监督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新的审计技术、审计方法,收集更多的审计监督资料,选择信息自动化下更加有效的审计监督方式,做出更加可靠完整的审计监督方案。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也需要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以此来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5、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不是在业务系统上实现的流程控制
关键词;内部控制;实现信息化 当前如何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固化内部控制、减少控制成本、提高控制效率,受到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的结合提出了要求:“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一一信息系统》又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因素的主旨和各项具体内容。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内部控制,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弊,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效率,是内部控制信息化的目标。笔者现根据日常工作实践就如何落实内控信息化的要求、处理好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作出相关的分析和探索。 一、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提出挑战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现内控信息化的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企业选择了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进行相关的信息处理。这是因为 ERP系统立足于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包括采购、销售、项目、财务和人员),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和管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每一个模块都有严格的自动控制,例如没有预留(计划)就不能创建采购订单,没有采购订单就不能办理入库,入库立即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等等。但同时ERP系统在满足企业内部控制要求的日常业务审批及专业管理方面;由于系统资源的限制还略显不足,导致修理费维修计划的审批、设备状态管理、一般物资采购供应商的选择、客户信用额度的确定等,仅仅依靠 ERP系统是不够的。因此,企业往往还需要诸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与ERP系统进行对接,这些系统也是实现内控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信息系统的作用 从管理层角度看,信息化的自动化效应使得管理层大多都很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也往往将信息化仅看作一项技术,而忽视信息系统与管理思想的有机融合。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操作层面看,业务不及时录入系统而事后补录,把系统仅当做是一个台账,或者忽视甚至设法回避系统自动控制(例如为了操作方便,互相交换进入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的现象较为常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内控信息化的效果,也毫无疑问影响了系统应用的效果,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投入产出的比例。 (二)正确处理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就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工厂没有统一的零部件,无法进行自动化生产。对于内控信息化采说,标准化的内容一般包括: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及相关表单、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职责分离、各种主数据(一般指ERP系统,包括物料、资产名称)的定义和编号等。实现了这些方面的标准化,也就把握了内控信息化的核心,信息系统上线的标准模板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应该说明的是,标准化的历程是内控信息化难度最大且最需要下功夫的,尤其是对于特大型且拥有众多分(子)公司的集团企业,这需要管理层坚定的决心和操作层充分的精力投入。 (三)正确处理各种信息系统的关系 二、实现内控信息化有效途径 实现高效的内控信息化的途径,其具体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领导重视且正确认识是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前提。首先,管理者应将管理思想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在提出管理要求伊始就考虑其与所选择的信息系统管理思想是否吻合,且怎样更好地依赖技术手段加以实现,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次,在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和支持信息化所带来的管理变革,尽可能改变现状以适应系统,而不是让系统“将就”,原状,只有这样,内控信息化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再次,管理者应该带头操作系统并服从系统控制,不随便破坏系统控制的规定。 (二)利用风险机制,扎实推进标准化工作 风险机制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和认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调研实际业务,收集业务信息,模拟执行情况,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1.组织架构标准化。企业应结合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利用风险机制,对企业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找出较为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的权责划分,这些会直接决定控制的效果,也直接影响业务流程的具体构成路径,是业务流程统一和岗位职责标准化的前提。 2.业务流程及岗位职责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需要召集一线管理人员,充分征求意见,利用风险机制分析、优化业务流程,拟定关键控制点,界定各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以及不相容职责的划分标准。这其中,优化流程是最关键的环节,如果考虑不周全,将造成系统上线反复进行,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对于关键控制点,应逐项梳理后记录下哪些能够固化在系统中、哪些不能实现或实现成本较高。对能够固化在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和控制点,应确定系统标准模板,系统标准模板概括起来,一般由标准业务流程、管理权限、不相容职责配置或参数设定。应说明的是,由于内控信息化是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的信息化,对于实现系统自动控制成本较高的业务环节,应明确允许系统外控制(如人工稽核等)的措施以提高控制效率。 1. 表单标准化。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由于梳理了业务申请部门(人)、业务审核部门(人)及审批人、不相容部门等控制环节,相关审批表单的标准化也成为可能。 2. ERP系统主数据标准化。客户、供应商、物料等主数据是 ERP系统的构成细胞,不实现标准化就无法实现内控信息化,因此必须对这些主数据的定义和编码予以标准化。 (三)建立利用系统进行持续性监督的机制 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性的监督是实现有效、高效内部监督的重要方式,coso委员会 2009年出版的《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指南》对利用信息技术持续性监督概括了四种方式,基本上能够反映目前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监督方式,具体包括:利于误差管理的工具(记录误差的日志、后续跟进、处理情况分析)、监督应用程序变更的工真(变更认证、沟通、适当评价)、评价系统状况的工具(包括内置参数、可容忍水平、不相容职责分离、管理权限)及评价过程完整性的工具(包括标准及协同、数据加总、文挡完整性)。前两项工具主要是对系统日常操作的直接监控,如零售商检查系统信息有无无效的订单标识、零售数据是否全部传输到数据中心处理等,适合于专业管理在日常业务汇总时进行监督;后两项则主要由内部控制部门专门开发检查工具进行监督,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关键控制点所对应的业务流程、管理权限、不相容职责和参数予以标准化,建立信息系统标准模板,并针对标准模板开发检查工具,通过定期运行检查工具、对比与标准模板的差异,逐步建立持续性监控的机制。 具体而言,通过对ERP系统管理权限进行检查,按照不相容职责标准,检查工具可以指出系统中哪些角色或用户同时拥有不相容事务,系统权限与角色或用户的岗位职责是否吻合;结合风险分级定义各项业务缺陆标准(可以将几个不符合要求的风险定义为一个缺陷标准)并固化在系统中,实现异常业务预警。对于报警的业务,总部可及时追查,如有必要,也可组织有关专家到现场检查。同时,对于确定了利用工具进行监督的系统自动控制业务,可以减少检查的频率,对于系统外手工控制的业务应作为检查重点,进行现场检查,对系统“自动+手工”控制的业务,可以两者结合进行检查。 (四)建立内控制度管理平台 内控制度管理包括根据内外部环境(市场、法律等)变化及时调整制度,与分(子)公司之间资料(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内控通知、内控考核信息、企业内控报告)和信息(包括企业实际执行中存在问题建议)的传递,相关业务流程和理论的探讨交流等具体内容,通过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制度管理平台,可以极大提高办公效率,促进上下一体、公开公平、共同提高的良好制度环境的形成。 (五)培养内控信息化人才 要实现内控信息化,人才培养也是关键环节之一。培养一大批既懂内控、又懂信息系统,既了解熟悉应用控制、又了解熟悉一般控制,既熟悉业务流程、又清楚关键控制的人才。还应积极探索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与方法来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促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实施与发展。
6、如何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性循环之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
它的开发和建立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工作统一化、规范化、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使现代化管理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操作,虽然管理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工作难免会出现局限性,或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化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能力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这无疑是将管理与现代化接轨,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交给计算机,使人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个和谐、有效的系统,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
在现代化管理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帮手,它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组织、方法、控制的现代化离不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和网络逐渐应用于现代管理之中。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有必要建立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保障,这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信息的作用: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有利于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信息化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信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决策者进行成功规划的基础,能提高,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决策的进一步科学化。
能促使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能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提供一个的强大、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我们紧紧跟踪一些先进经验和成果,从而有助组织的发展.
7、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当前企业信息化应用正逐步深入,
财务管理软件、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等应用日益广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控制要点发生相应的改变,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人员越来越依赖于管理信息平台经营和控制企业,电子商务也成为企业进行全球贸易经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企业信息化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拟探讨信息化应用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为适应变化内部控制应进行的改变以及企业应该如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1、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提出挑战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五部委对上市企业提出规范管理的明确要求。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1)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效果与效率;2)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堵塞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确保企业生产、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及依据;3)使企业自觉遵循国家、地方相关法令、法规,预防、控制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
按照国际权威美国COSO 委员会定义,企业内部控制包括5 个要素:
1)控制环境。影响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确保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2)风险评估。在市场日趋激烈竞争中,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分析、了解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3)控制活动。确保企业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分离、监管、业务记录、接触控制和独立稽核。4)信息和沟通
。企业必须保证员工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5)监督。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
企业信息化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在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过程中,构建系统、严密、完善的内部控制
8、如何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信息化当前企业信息化应用正逐步深入,财务管理软件、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等应用日益广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控制要点发生相应的改变,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人员越来越依赖于管理信息平台经营和控制企业,电子商务也成为企业进行全球贸易经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企业信息化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拟探讨信息化应用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为适应变化内部控制应进行的改变以及企业应该如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一、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提出挑战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五部委对上市企业提出规范管理的明确要求。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 (1)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效果与效率; (2)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堵塞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确保企业生产、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及依据; (3)使企业自觉遵循国家、地方相关法令、法规,预防、控制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 按照国际权威美国COSO委员会定义,企业内部控制包括5个要素: (1)控制环境 影响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确保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2)风险评估 在市场日趋激烈竞争中,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分析、了解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3)控制活动 确保企业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分离、监管、业务记录、接触控制和独立稽核。 (4)信息和沟通 企业必须保证员工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 (5)监督 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 企业信息化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在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过程中,构建系统、严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现代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管理法则,也是企业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二、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2.1 主要体现方面 一企业信息化应用增加了企业决策者的管理幅度,使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优化、固化了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 (1)企业信息化改变了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及整理方式,数据及时、准确、真实性大大提高,为实施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打下了基础; (2)企业信息化改变了管理信息的沟通、处理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和信息的集成性,企业内部控制由传统控制转向实时控制。 实时控制主要体现在: (1)控制目标,由“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变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价值增值”; (2)控制内容,由“资金或资本会计要素的单项变动控制”发展为“企业价值链系统及网络的多维控制”; (3)控制方式,由“只限于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适时控制”变为“实时控制”; (4)控制信息,由“以货币价值量的控制”发展为“利用时间量、实物量和货币量的信息控制”; (5)控制属性,由静态控制拓展为动态控制,由局部控制转向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任何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信息。
2.2 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 (1)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使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层次减少,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决策者全面、及时地掌握企业运营情况,为正确制定战略、资源分配和绩效评价等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2)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规范、固化了业务流程,系统控制降低了人员疏漏或舞弊的风险;同时信息存储高度集中,系统失灵、崩溃和数据窃取等风险增加,需建立良好的IT 治理机制,防范灾难和减少灾难发生时的损失。 (3)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①控制活动是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节点控制进行设置,业务控制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对业务控制由信息系统自动完成; ②业务授权由信息系统完成,但授权过程不明显,控制的失效往往在发生损失后才被察觉。应关注、检查系统授权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③业务职责分离、监管及独立稽核仍是重要的控制措施,信息系统应建立规范的审批工作流程; ④信息化环境下,业务记录不再是书面的签章、编码、交叉索引等,而是通过登录密码、操作日志等技术手段进行业务记录,其有效性受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⑤信息化环境下,对于信息资产的接触控制,由于网络的远程接入性,应当通过防火墙、操作员权限设置、登录密码安全策略、信息系统审计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实现。 (4)对信息和沟通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有利于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利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员工能够更好地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顺利履行其职责。当然,也要警惕信息过量及借助高速信息处理能力造假的问题。 (5)对监督的影响 借助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督,从而提高监督效果和效率,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和维护过程所进行的监督,应当成为监督的重点。企业应运用CSA做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其有效性及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3.1 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信息化应服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要站在企业治理的高度,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的信息化战略,从战略投资、企业管理变革的角度,降低企业信息化风险。帮助企业管理层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和信息化整合为中心,针对不同业务发展要求,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并执行推动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战略。 3.2 加强信息系统控制及审计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是企业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是信息系统控制最重要的执行者之一,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和操作过程中应当进行严格的独立审查和监督,保证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评价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与组织方面的策略、政策、标准、程序和相关实务。 (2)评价企业在信息系统技术基础设施与操作实务的管理和实施方面的有效性及效率,以确保其充分支持企业的运营目标。 (3)对逻辑、环境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确保其能支持企业保护信息资产的需要,防止信息资产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使用、披露、修改、损坏或丢失。 (4)评价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这些计划保证在发生灾难时,能够使企业持续处理业务。 (5)对应用系统的开发、获得、实施与维护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流程进行评价,以确保其满足企业的业务目标。 (6)评估业务系统与处理流程,确保根据企业的业务目标对相应风险实施管理。 3.3 实施业务流程优化和固化 企业信息化系统,蕴含了先进管理思想,但其业务流程仍然保持手工环境下的状态,必然造成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之间的冲突,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出现低效率,而且会形成内部控制的弱点和许多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实施业务流程优化、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是合理配置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对于内部控制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保证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品行。信息化环境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不但要熟悉业务,还要掌握软件系统的操作。企业应该通过完善的内控制度来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防止掌握企业重要信息资源的人才流失以及相应的信息资源损失。 3.5 重在执行 企业管理效率取决于管理流程的规范、业务流程的畅通以及信息上传下达的及时准确,企业内部控制、ISO9001、TQM等管理体系,无不强调的是过程控制,一切由数据说话。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之一就是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管理数据。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管理、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而信息化系统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管理信息及时、准确,量化考核做到公正、客观,制度得以真正落实下去的关键。因此,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有效执行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