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信息化开题
1、关于国土资源数据整合问题的思考
王万群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摘要:通过对国土资源数据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金土工程”项目,提出了国土资源数据整合和数据库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数据整合;国土资源;数据库
1 问题的提出
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现有的国土资源数据标准不一、格式多样、分散管理,因此形成“数据孤岛”,如异构数据库、数据结构差异和数据含义不同等。数据整合就是通过数据转译和通讯,解决异构数据库的共享、使数据结构和数据含义统一,消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全方位共享。因此,整合现有各部门的国土资源数据,消除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岛”,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各级国土资源数据的信息共享、集中使用和有效规划,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并规范其技术要求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通过开展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可以减少数据的不一致和延迟,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多数据源唯一标识,进行数据合并与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更新、数据录入并集中存储,为管理阶层提供即时的信息。
(2)通过开展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可以形成覆盖全面、结构与标准统一、内容完整的基础数据库群,达到国土业务系统运行的要求。
(3)通过开展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将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高效、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信息的安全与可靠,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共享服务。
2 数据整合的原则
现行的国土资源数据库按照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建设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同构同标准数据库、同构不同标准数据库、异构同标准数据库、异构不同标准数据库,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整合方法,但必须坚持不打破地方数据管理和存储体系,不改变各地基于数据库的应用架构为原则,国土资源数据应对用户提供集成的、统一的、安全的、快捷的信息查询、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服务。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条件,整合后的国土资源数据必须保证一定的集成性、完整性、一致性和访问安全性。在这方面,许多领域都提出了整合与集成的原则,如集成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访问安全性原则等。
(1)集成性
数据经过整合、集成后,应该达到查询一个综合信息不必再到各个业务系统进行分别查询和人工处理,只要在整合、集成后的数据信息仓库中就可以直接访问到,即整合、集成后的综合信息仓库的数据是各数据的有机集成和关联存储(整合、发掘出各业务数据间的关联关系),而不是简单、孤立的堆放在一个数据库系统里。
(2)完整性
包括数据完整性和约束完整性两方面。数据完整性是指完整提取数据本身,约束完整性是指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唯一表征数据间逻辑的特征。保证约束的完整性是良好的数据发布和交换的前提,可以方便数据处理过程,提高效率。
(3)一致性
不同信息资源之间存在着语义上的区别。这些语义上的不同会引起各种不完整甚至错误信息的产生,从简单的名字语义冲突(不同的名字代表相同的概念),到复杂的结构语义冲突(不同的模型表达同样的信息)。语义冲突会带来数据集成结果的冗余,干扰数据处理、发布和交换。整合、集成后的数据应该根据一定的数据转换模式和规则进行统一数据结构和字段语义编码转换。
(4)访问安全性
由于数据库资源可能归属不同的单位,各业务数据系统有着各自的用户权限管理模式,访问和安全管理很不方便,不能集中、统一管理,所以保证在访问异构数据源数据基础上保障原有数据库的权限不被侵犯,实现对原有数据源访问权限的隔离和控制,就需要设计基于整合、集成后的综合信息仓库的统一的用户安全管理模式来解决此问题。
3 国土资源数据整合的思考与建议
3.1 国土资源数据的特点
国土资源数据(信息)是全面和准确掌握资源状况,以及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和依据,每一项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开展都需要基础数据的支持。而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现势性和获取的效率直接影响着各级、各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综合国土资源数据的存在形式,有如下特点。
(1)数据类型复杂多样
国土资源数据类型十分复杂,其内容涉及到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资源、海洋资源等各个业务领域。按照数据特征国土基础数据又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空间数据主要以基础和专题地图的形式存在,包括图形和属性数据。非空间数据主要是以各种文档、报表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2)数据平台不一致,共享困难
国土资源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通常根据本部门的特定情况采用不同的数据建模方法,选用不同厂商的GIS软件,如江苏省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所选用的GIS和数据库平台就有六七种,见表1。这些不同GIS软件采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对地理数据的组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在不同GIS软件上开发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变得非常困难,采用数据转换标准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另外,在国土资源部门与测绘部门之间,对地理现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地理信息有着不同的数据定义,这也使得领域间在共同协作中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表1 GIS 和数据库平台
(3)数据获取手段多样
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数据的获取手段包括从外业方面包括测绘、调查、遥感,内业方面包括数字化、录入等等。这些特点要求能在数据的各项获取渠道中能兼顾数据建库的要求,形成良性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4)数据多尺度、数据量大
由于国土资源管理中空间数据涉及到各种比例尺,在地市级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中,既有1∶10000的详查数据,又有1∶2000 的村庄地籍数据,也有1∶1000 和1∶500 城镇地籍。并且其覆盖空间范围大,数据信息量非常大。这要求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多尺度接合以及海量数据管理的能力。
(5)时态特性
土地对象实体具有时间特性,会随时间推移发生一定的变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中必须能描述某一时刻的土地利用状况;能分析某一地物或某一区域的动态变化情况;能分析将来的发展趋势以便在决策时借鉴过去的信息。
基于上述对国土资源数据特点分析,可以得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要涉及国土资源管理多种类型的数据,数据库整合任务非常重。目前已数字化的各种调查数据和各种已办理的成果数据如果不能充分应用,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主要是针对基础数据库从多源、多时态、多尺度等方面进行数据整合。对现有国土资源空间与非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数据库平台、不同GIS平台上的空间与非空间数据进行数据集成和整合。将多源、多尺度、多类型的国土基础数据(空间/非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逻辑上分层分块、物理上无缝、空间索引快捷、对象实体意义明确的集成化数据库,以满足国土资源数据共享、交换、发布以及构建诸如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应用系统的需要,保证今后数据更新的及时到位,形成国土资源数据更新维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3.2 国土资源数据的整合的现状
目前,国土资源系统正在实施“数字国土”、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全国资源与环境遥感监测等相关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而“金土工程”则确立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总体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现代信息技术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为全面提升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提供了契机。“金土工程”的四大建设主体之一就是建立基础性、战略性国土资源数据库,同时,金土工程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整合已有的数据资源,建设和完善国土资源部、31个省(区、市)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包含各种土地、矿产信息的14类基础数据库,完成32个示范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包含各种土地信息的10类基础数据库,而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国土资源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使国土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最大效益,就必须进行国土资源数据库的整合,“十一五”期间的“五四三二一”工程中的两项基础建设:一是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政策研究;二是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数据整合与集成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国土资源数据的整合、集成和统一建库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量巨大的工作。国家相关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情况又能较好的与国际接轨的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3.3 国土资源数据整合的建议
结合我国国土资源数据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开发的部分国土资源数据库建库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开展对各行业现有国土资源数据情况的调查。制定相关的政策,调动各行业参加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热情。
(2)国土资源数据库可分为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成果数据库三大类,分别完成不同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库作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已经是各国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界的共识。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数据库的合理开发与应用仍存在不同问题,应该加强对建设成果与实际应用的相互衔接与协调。
(3)由于种种历史的、技术的和体制的因素,国土资源数据不完整,质量不高和整合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土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最重要的限制因素,需要通过对国土资源数据的整合、核实、充实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国土资源数据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低,难以为大范围、高层次应用提供支持,则需要从标准体系建设、制度完善和体制改革方面加强领导和指导,规范数据整合程序与质量方面改进和提高。
(4)国土资源数据整合要求必须研究现有的各类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结构和内容,提出数据转换与存储、交换与共享的规范标准和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把已有的数据充分开发利用,按统一的标准将其“整合”有统一的数据库平台、GIS平台、融空间与非空间数据于一体的国土资源数据库。
总之,通过国土资源数据整合的问题的研究,形成一定的技术要求规范,对国土资源数据进行提取、转换、加载,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保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
阎国年.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
龚建雅.当代GIS的若干理论与技术.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3
2、土地资源管理硕士,能不能给些参考文献呢?开题报告怎么写
这方面的论文在一方网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师帮忙指导的。相对于网上很多个人和小机构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一方网王老师咨询的,非常专业的说
这里还有些资料,你看看
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心;存货项目种类繁多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导致存货计价的方法涉及许多复杂事项,也使得利用存货计价会计政策的选择调解会计利润成为许多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有效手段。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压缩了企业利用存货计价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与此同时也使得在此之前盛行的FIFO与LIFO选择研究告一段落。通过对于2007-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取消后进先出法之后,企业对于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规律以及影响存货计价方法研究的因素即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描述性分析发现加权平均法在后进先出法被取消之后,被加以使用的情况大大增加。加权平均法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反映出在利用存货计价进行盈余管理的作用被大大弱化之后,企业利用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科学管理存货的意识并没有改善,而更加看重加权平均法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法核算简单的优点。在验证了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对于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情况之后,本文实证分析了钢铁行业2008-2010年度有关于存货计价的盈余管理情况:发现企业利用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进行利润调节的空间被压缩之后,通过计提期末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水平已经成为新的盈余管理重要手段;同时发现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相比经济效益稳定的企业进行存货计价盈余管理的动机更为强烈。鉴于单纯的存货计价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很难防范层出不穷的存货计价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对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基础上,分析了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主体、方法、程序以及其报告,并且尝试构建了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评价的框架要点。希望能够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完善作出一定的帮助。
还有不懂的地方,你上一方网自己看吧~
内容摘要
第章导论
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文献综述
存货计价方法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文献综述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章存货计价会计准则改革
存货计价会计准则改革
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原因
存货计价准则改革的意义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实证分析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检验结果分析
第章会计准则改革后存货计价的盈余管理分析
存货计价盈余管理的目的
存货计价盈余管理的手段
基于钢铁行业的存货计价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样本选取
研究假设
实证分析
第章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目标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定义
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目标
上市公司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整体框架
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主体
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
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程序
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内容
存货计价内部控制的风险点
存货计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要点
第章研究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研究结论
政策性建议
最好先拟提纲,再写论文,你参考下这个吧,当时一方的王老师给我,直接就通过了,呵呵,老师拿我的当别人的范文了
3、国土资源信息化期刊审稿时间长吗
您好 ,九品论文很高兴为您解答,希望能帮助到您。
九品论文专注论文帮发帮写。
望采纳
普刊的审稿时间也就1-3天
核心要1-3个月
4、浅谈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
提供一个开题报告范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开题报告写作能有帮助。
提供一个开题报告范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开题报告写作能有帮助。
提供一个学校范文仅供参考: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对企业健康发展、培育
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
、利税40%、就业机会75%的中小企业,现阶段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小
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策略
2.探究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的意义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提
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可以利用出口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风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资
合股以及从海外资本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对企
业、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阶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
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强,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战略部署。这一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
尤为凸显。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
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
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14年3月1日——3月6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14年3月7日——3月10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0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10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10年10月1日——10月30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5、网格技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
岳海斌1 周庆俊1 陈鸿志1 李留所2
(1.福建省莆田市国土资源局,莆田,351100;2.福建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福州,350003)
摘要:在概述网格技术内涵、特点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网格技术在构建基础框架、处理海量数据和提供优质服务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网格技术对“数字国土”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网格技术;信息化;国土资源;应用
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到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通过遥感卫星拍摄和地面实地调查,实现对耕地占用、补偿和违法用地情况的实时动态监测。这一目标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近些年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各省国土资源部门基本上建立起了三级网络系统、基础数据库系统和政务管理系统,但是当前在数据标准化、基础数据共享、系统集成、数据整合、实时动态监测以及信息化服务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网格技术的兴起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新思路,由于网格技术自身特点产生的大吞吐量计算能力、数据透明访问以及应用服务集成等诸多优势,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国土资源数据开发利用、三维城市建模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网格技术
网格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资助的分布式超级计算(distributed super-computing)项目I-WAY。从1993年开始,网格计算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酝酿产生了继因特网、Web之后的第三次技术浪潮。现在详细阐述网格的内涵、特点和发展现状。
1.1 网格的内涵
网格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与网格相关的各种技术也日益完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来定义网格。网格计算研究的先导Iran Foster给网格下的定义是:网格计算是动态多机构虚拟组织中一个协调的共享资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定义引入了虚拟组织的概念,资源的范围更加广泛,共享更具目的性,强调协同解决问题,其问题存在的环境具有异构、分布、动态、演化等特点。简单地讲,一大批异构的资源组成了一个网格,这些资源以众所周知并且一致的方式进行交互和运转。具体地讲,网格是可以作为虚拟的整体而使用的在地理上分散的异构资源,这些资源可能属于不同管理域,它们包括网络可达的异构计算机、科学仪器、文件和超级计算系统等。从这个概念来讲,群集、机群、计算机和网络附加存储设备、科学装置、网络等本身都不能称之为网格,但它们可能是网格系统的重要组件。
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理解网格概念:第一,从概念上,网格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和分布协同工作。网格的这种概念可以清晰地指导行业和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资源进行行业或企业整体上的统一规划、部署、整合和共享,而不仅仅是行业或大企业中的各个部分自己规划、占有和使用资源。
第二,网格是一种技术。为了达到多种类型的分布资源共享和协作,网络计算技术必须解决多个层次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技术,将Internet从通讯和信息交互的平台提升到资源共享的平台。但是目前并行计算、分布计算中间件等现行技术远远没有解决多组织之间资源的共享问题,以及广域范围的多系统之间联合处理和计算等网格计算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网格计算技术研究具有独特性、紧迫性和挑战性。
第三,网格是基础设施,是通过各种网格综合计算机、数据、设备和服务等资源的基本设施。这种设施的建立,将使用户如同今天按需使用电力一样,无需在用户端配置大量的全套计算机系统和复杂软件,就可以简便地得到网格提供的各种服务。这样,设备、软件投资和维护开销将大大减少。
图1给出了网格的概念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网格概念的精髓包括:网格首先是指跨管理域的资源集合体,然后是指基于这些资源的协同问题求解技术。实现网格资源的协同应用求解,涉及信息领域的诸多技术,如并行计算技术、分布计算技术、知识工程、数据挖掘、信息安全和软件代理等。
图1 网格概念图
1.2 网格的特点
网格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技术,和其他技术相比,有其重要的特点,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是构建网格应用系统的关键。
(1)分布与异构性(Distributed and Heterogeneous):网格系统由分布在Internet上的各类资源组成,包括各类大型机、工作站和PC机,它们是异构的,可运行在Unix、Windows、Linux等各种操作系统上,也可以是上述机型的机群系统、大型存储设备、数据库或其他设备。由于网格系统的这种分布性与异构性,因此如何实现异构机器之间资源与任务的分配与调度、安全通信与互操作、实时性等问题是网格计算的首要问题。
(2)动态性(Dynamic):组成网格系统的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不在网格上的资源有可能连接到网格上,原先在网格上的资源由于故障或其他原因有可能不再可用。针对网格资源的动态变化性,资源管理必须能动态监视和管理网格资源,实现任务的动态迁移,从可利用的资源中选取最佳资源服务。
(3)自治性与多重管理性(Autonomy and Multi-administer):网格上的资源是属于不同的组织或个人的,资源的拥有者应该拥有对资源管理的最高权限,这就是网格资源的自治性。但网格资源也必须接受网格的统一管理,否则不同组织的资源就无法建立联系,无法实现共享和互操作,也就无法作为一个整体为网格用户提供方便的服务。
1.3 网格的发展现状
网格的发展经历了从元计算到面向信息服务的历程。在国外网格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美国的国家技术网格(NTC)、分布式万亿次计算基础设施(DTF)、美国宇航局IPG、美国能源部和3个国家重点实验实Sandia、Livermore与Los Alamos共同承担的ASCI Crid、美国国防部的全球信息网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以及欧盟的Data Crid等。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网格计算的系统,比较著名的有 Clobus、Legion、Clobe、Netslove和Javalin等。
我国也在加紧网格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已经完成的网格研究项目主要有清华大学的先进计算基础设施(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ACI)和以中科院计算所为主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National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Environment,NHPCE)。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的网格研究项目主要有:有多家单位参加的863计划资助的“中国网格(chi-na grid)”、上海多所大学参加的“上海教育科研网格”、航天二院和清华大学共同开发的“仿真网格”、中科院计算所领衔开发的“织女星网格”等,另外,全国还有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正在开展各种网格研究。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网格计算项目很多,但在相关的地理空间信息领域的应用并不是很多,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有益的尝试,上海市在第5 届工博会“数字城市与城市网格”国际论坛上首次提出建设上海城市网格的计划。该计划将连接全市超级计算机,形成以海量存储和网格运算的共享环境。上海城市网格的建设,已列为我国五大网格项目之一。目前正计划在集合气象预报、电子政务、远程医疗和城市应急处理领域开展网格示范应用。随着网格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其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
2 网格技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格技术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处理海量数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些恰恰是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所以网格技术将成为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现就网格技术在未来国土资源信息化中建设的具体的应用进行探讨。
2.1 实现基础数据共享
在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各个应用服务因业务逻辑和建设主体的不同而单独的建设,各个服务没有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查询一项内容往往需要分别跨越几个不同的应用服务系统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另外由于各自分散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空间信息大量存在语法级、结构级和语义级异构,采用各异的开发语言、通信协议议和系统平台,缺乏信息共享的机制,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建成的系统往往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限制了信息化建设整体的成效。同样,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而言,由于其业务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如何实现信息共享,不仅是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提高部门效率的根本保证。例如,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包括图件、人口统计资料、国民经济发展资料、产业发展资料,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内,因此迫切需要将现有的信息资源以一种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提供给规划编制者。网格技术为这种数据消费者迫切需要大量空间数据,而空间数据生产者拥有海量数据却无法有效提供数据的矛盾解决提供了一个通道,在将来的信息网格框架下,各个部门都是信息网格上的一个节点,因此每个部门就可以通过信息网格获取这些异构的数据,无疑将促进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协同办公和提高对地质灾害等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
2.2 处理国土业务海量数据
当前国土资源业务中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大,例如,要实现耕地动态监测,必须有强大的耕地遥感专题影像的处理能力,特别是要做到能够利用遥感技术准确实时地对耕地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从每季度监测一次到每月监测一次,甚至每周监测一次,及时对违法用地现象进行处理。由于遥感影像的数据量通常很大,少的几百MB,多的几个GB,处理起来是非常消耗计算资源的,特别是超大幅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受数据处理能力的限制,传统遥感影像处理往往采取分幅处理的方法,而且各个处理环节往往分开进行,造成遥感影像处理周期过长。遥感影像处理周期过长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等遥感影像处理完成之后,对实际应用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大量的遥感影像只能成为历史档案,而不能及时地辅助政府决策。虽然超级计算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计算机的成本限制了信息共享的实现。目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各自购买了大量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绝大多数时候CPU资源处于空闲状态,造成了极大的资金浪费。如果能够利用网格计算技术把这些计算资源“收集”起来,“聚沙成塔”,就能够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超大规模的计算力,使耕地遥感专题影像处理实时化,那么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就可以对耕地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制止违法占地现象。国土资源部也可以动态了解耕地利用情况,防止下级部门的虚报、瞒报等问题。实际上,一些国家在这个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地球系统网格(Earth System Grid,ESG)、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信息动力网格(In-formation Power Grid,IPG)项目就是采用网格计算技术来处理全球观测(FOS)计划的超大规模遥感影像。
2.3 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数据共享,目的是信息服务,而国土资源服务提供的很大一部分信息是空间信息。新一代的网格结构体系-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pen Grid Services Agricultures,OGSA)为实现优质的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OGSA是在5 层沙漏结构的基础上结合Web Services提出了新一代的网格结构。在OCSA中一切(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程序、数据库、仪器设备等)都抽象为服务(Services)。在充分考虑网格的异构分布特性的基础上,OCSA对Web Services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动态服务(即网格服务)的概念。通过定义标准的服务接口把服务实现、资源所在地和物理资源屏蔽,不仅解决了异构网格环境的互操作问题,而且真正实现了服务的虚拟化。而现阶段对空间信息服务的研究大都基于Web Services来进行,它虽然很好地实现了空间信息分布异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但它只是为Web环境下访问资源提供的一种标准接口。基于Web Services的空间信息服务方法,在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及完全透明的服务方法上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网格服务中,分布异构数据的共享与互操作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特征,必将随着网格的建立迎刃而解。此外,空间信息网格可以实现一体化服务。虽然当前的空间信息模型对用户提出的访问与处理需求可以通过并发并行及先后分离的多个环节来共同完成,但对用户而言,却不是通过一次请求便可以实现,空间信息网格服务中将很方便地实现这一点。最后,空间信息网格服务将向用户提供三维可视化的访问与操作接口。因为在网格中,所有的信息与应用都建立在空间位置信息的基础上并与之关联,从而所用用户对所有数据访问与应用请求都能通过虚拟仿真的空间地理位置来操作,所以,能够为用户提供真正三维可视化服务。
网格是网络应用需求不断增加的必然的产物,虽然网格技术近年来由于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有一些相关的应用,但总体来讲,网格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把网格技术应用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对数字国土的扩展,网格技术的发展,必将对数字国土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桂小林.《网格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4~11
赵念强,鞠时光.网格计算及网格体系结构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 (5):728~730
李德华,王乘.基于网格的“数字城市”应用服务平台框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22 (1):19~22
何小朝,李琦,承继成.基于网格的空间信息模型与服务技术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 (4):60~63
吴其斌.“安大略土地信息”(LIO)计划及其对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5:45~48
金宝轩,边馥苓.基于网格服务的三维城市模型的可视化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32 (4):217~219
6、国土资源信息化在哪些方面可以创新
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进一步回答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关于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对于审计而言,集中体现了指导审计未来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一条重要发展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眼下,我们的发展条件、比较优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要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有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更多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引领发展,让创新贯穿审计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发展在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上指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一动力。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创新审计体制机制。对于国家审计的现代化来说,创新至关重要。审计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从“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积极发展、逐步提高”、“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到“免疫系统”,从《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实施,再到《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的下发,现在审计署又制定并指明未来五年审计工作前进方向的纲领性文件。这些历史的轨迹,不仅凝聚着几代审计人的辛劳,而且也映射出几代审计人的智慧,这不正是审计事业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吗?围绕国家治理创新审计工作,是现实对审计提出的最高要求。
7、《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是具体文件吗?内容是什么?
指南不是具体文件!
是参考文件
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的相关规定是标准
8、六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大卫、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视察信息化工作
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以“数字国土工程”为龙头,积极推进“金土工程”工作。
2005~2006年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主要成果:开发完善了一批政务系统,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建立了国内包含地质专业种类全、覆盖范围大、数据量多的全国地质工作程度空间数据库;加强了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开通国土资源视频会议,国土资源信息化基础保障更加有力;开展了系统培训和推广应用,逐步规范试点示范建设;开展对全国各省级、市级国土资源部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情况检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政务公开得到有力推进,信息服务内容日趋丰富,服务特点日益突出。
目前,国土资源电子基础平台已经下发到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部门使用,促进了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的发展。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会场
专栏五
金土工程
曾培炎副总理视察国土资源部时指示要实施“金土工程”
2004年1月13日,曾培炎副总理到国土资源部视察工作时提出要实施“金土工程”。国土资源部认真贯彻曾培炎副总理的指示精神,积极推动全国“金土工程”的立项和建设。目前,“金土工程”已经成为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之一。
金土工程是面向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支持发展、服务社会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主要任务,一是建立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二是建立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三是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指挥系统;四是建立基础性、公益性国土资源数据库。
金土工程建设的总体框架是,以国土资源各类数据库为基础,以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为依托,以标准、制度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以地政、矿政、地质环境等主要管理业务流程优化为主线,以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决策为核心,形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政务管理、决策支持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体系。
金土工程实施的路线是,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统一管理、维护、更新、展现各类数据,并对应用提供支撑,统一对外提供信息服务。采用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整合各级应用系统,实现横向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协同。采用统一开发和部署的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联动。
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基础平台
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采用配置管理的设计理念,基于J2EE框架,构建集OA、MIS、GIS于一体的,符合国土资源行业特点的政务管理集成环境,包括搭建环境、配置环境、个人工作台三部分。为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促进共同资源政务规范化管理、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技术框架和产品构成
个人工作台——GIS应用
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的建设用地申报审批管理运转体系。目前,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已在部机关9个业务司局部署,实现了9个业务司局从申报到审批全过程的电子化和并联会审的网络化,以及建设用地信息网上发布。开发了报盘软件并下发各地,为各省远程报件奠定了基础。多数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也建成了建设用地审批系统,福建、贵州、湖南等省还实现了市、县建设用地远程报批。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规范了建设用地报批管理,变串行审批为并行审批,缩短了审查周期,9个司局审查时间由原来的30多天缩短为5天,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审批信息的网上公开,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党和国家领导人吴官正、曾培炎等来国土资源部视察听取了系统应用情况的汇报,对系统给予了较高评价,农业部、水利部等部委多次来我部对该系统进行考查、调研,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国土资源报各大媒体曾对系统应用情况进行报导。
国土资源部9个司局联合会审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审批信息网上发布
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集成了全国、31个省、81个重点城市的规划数据大型GIS综合网络数据库,总数据量约8G。实现了多层次(全国、省、重点城市),多来源(源数据来自不同地方),多比例尺(1∶400万、1∶50万、1∶1万~1∶25万),多数据类型(图形数据、表格数据、文本数据)的基于ArcGIS 数据结构,通过ArcSDE调用SQLServer数据库的数据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日常业务工作的基本工具,应用于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会审会、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查、土地利用遥感检测等工作中,WebGIS查询系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指导各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系统建设。
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内容
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
该项目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全国20世纪的地质成果资料,建立了目前国内包含地质专业种类最全、覆盖范围最大、数据量最多的全国地质工作程度空间数据库。数据库由94699条地质工作程度面元矢量数据、56802条矿产地点元矢量数据和137248条矿区实物工作量关系型数据组成。地质工作包含区调、物探、化探、矿产勘查、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调查等8类专业,矿产地涵盖有色、黑色、贵金属、稀有稀土、能源、非金属和水气矿产等13个矿种系列,矿区实物工作量涉及到钻探、槽探、坑探等。研制和开发了基于MapObjects和MapGIS平台的2套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编制了由150张图组成的全国地质工作程度图集,制作了方便于查阅的回放图。在数据库基础上,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我国20世纪的地质工作程度,提出今后我国地质工作规划部署建议。作为一项重要的地质资料公益性服务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5年5月31日向全社会进行了发布并提供使用。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海洋地质工作管理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通过分析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形势与多层次组织结构、多角色人件控制管理特点,引用工作流理念与技术,设计并构造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质工作管理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系统对象划分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管理部门与专业调查机构两层架构,以项目过程管理为主线,以数据与信息共享为目的,专业数据库涵盖了海洋石油、海洋矿产、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管理数据库包括了海洋地质项目管理信息库、成果库、知识标准库、人才库、设备库,系统全面集成了我国专业调查人力资源、先进设备与船舶跟踪、重要历史成果,是海洋地质工作管理、部署和决策的重要手段。
项目成功运用了工作流分析与建模、网络、数据库和WEBGIS技术,功能适用、数据全面,便于多层面、多用户和分布与协同环境下使用。系统已完成用户培训并已在网上运行。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海洋地质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界面图
9、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副部长鹿心社参观国土资源信息化成果
2001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田凤山部长强调“整体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为宗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形成完善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
2002年我部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建设。
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根据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规划和部署,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方针,边建设,边应用,取得了明显进展,包括全球大型特大型矿床地质与找矿历史、世界能源消费、世界矿产资源储量、世界矿产品贸易等十多个方面的大量信息,在国土资源部内外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2002年底还将建成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系统、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系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全球油气信息服务系统等。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国土资源部办公自动化系统
国土资源部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个以公文流转为主的应用系统,其内容包括公文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和个人事务等模块,该系统于2002年7月26日正式通过验收。
国土资源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运行于部机关内部局域网,目前已注册用户409人。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于2002年9月2日开始正式在部机关运行会议管理模块。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转变办公方式,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研究
元数据标准体系内容包括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的内容组织、构成方式、统一标记语言(UML)类图、元素属性及其描述等内容。本标准的体系结构既接纳了现有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又与现有的国家标准相协调,符合国土资源信息的基本特点。
核心元数据的每个包都有对应的实体或聚合实体。用UML类图描述这些实体的结构与组成,用数字字典对相应的实体与元素进行详细说明(名称、定义、约束条件、最多出现次数、数据类型以及域等)。UML类图与数据字典一起构成了核心元数据的完整描述,是用户理解与实现核心元数据的基础。
元数据软件模型是元数据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以信息交换与共享为目的的元数据实施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元数据管理系统由元数据编辑器、元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元数据发布系统三个系统组成,解决了元数据生产者和用户所关心的问题。
三个系统中元数据编辑器是相对独立的,为解决元数据生产者数据的编辑和建库,管理系统将已建库的元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将数据质量合格的元数据信息发布到英特网。
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管理系统结构模型
天津市基于WebGIS技术的规划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
该项目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基础上,以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业务为核心,以天津市空间资源信息整合为基础,通过业务流程的设计、重组,采用WebGIS等技术,实现了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图文—体化的管理。
在系统设计上,采用了三层浏览/服务器(B/S)结构,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结构审批、保证了信息集成化管理和动态更新,系统的图文一体化程度高。该系统综合应用了图像压缩、四叉树编码、金字塔图像索引、数据抽取等技术,整合了天津市市区范围内30多种不同类型的图形数据,实现了海量数据的有效组织和高速存取。通过建立数据标准规范和专题数据的转换,形成了该系统数据的更新机制。经一年多的运行,性能稳定,大幅度提高了业务审批效率,全面提高了
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平,对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产生了积极作用。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襄樊市城区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MAPGIS为平台,以地籍管理为核心,逐步扩展到土地管理的相关业务。系统具有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管理能力,能存储管理襄樊市全部土地信息;将土地管理基础信息如查询、检索、访问、修改、更新等与业务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结合起来;在地籍管理的基础上,扩充了土地详查、局长办公、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土地监察、档案管理等子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将图形数据放入商用数据库中管理;利用GIS时间维管理技术,可以对宗地进行历史追踪,从而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采用工作流驱动技术,开发了自己的办公自动化工作流软件包,提供了最终用户通过工作流操纵系统的方式。
存量建设用地流程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违法用地查处业务流程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示范
为了将全国(油气系统除外)各岩心库、副样库、标本库等实物库房中所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账本按标准化格式进行编录、入机、建立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为动态掌握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状况提供元数据信息服务,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查询网络化,建设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该数据库已包括湖北、福建、黑龙江和内蒙古等4省区41家地勘单位59处库房所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账本信息,及相关的地质报告的内容提要和钻孔的地质编录信息,其他地区的数据将逐渐加入。该数据库已具有实物地质资料数据汇总统计、行政区域检索、实物地质资料类别检索和图形检索等四项功能。
该数据库符合最新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要求,它的建成将改变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长期锁在库房里而难以转化应用的状态,克服了过去手工账本查找困难、统计不便、提供迟缓等问题,实现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手段上的突破,有利于矿业开发,有利于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和二次开发,有利于使实物资料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海底矿产资源图数据库
该数据库集现代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GIS绘图技术和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成果为一体。本数据库不仅具有查询功能,而且还包括一个绘图子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能根据图件所表达的主题绘制不同的图层,然后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图层的叠加和组合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新图件。本数据库结合了最新的图像处理软件构成功能强大的图像分析子系统。
海底矿产资源图数据库,内容包括了目前得到国际上公认的五大类深海底矿产资源类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磷块岩和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了具有绘图和图像处理功能的子系统,初步实现了海底矿产资源图像资料及有关数据的集成化、信息化。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