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学科 » 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内容

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内容

发布时间: 2021-03-24 08:08:12

1、中国港口政策的发展

构筑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一五”规划,我国将建设16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4万吨,其中集装箱泊位69个,新增能力1940万标箱。为确保我国港口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亟待构筑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建立开放、有序、自由、畅通的现代港口物流新格局。
从全球港口发展的阶段来看,发达国家自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现代港口已步入第三代港口发展期。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工业向柔性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虚拟企业开始出现,港口成为全球生产、销售等整个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加之高新技术在港口领域得到全面应用,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港口经营管理从追求规模化转向追求规模化与满足个性化相结合,提供全程、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性服务,以建设生态港口为目标,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理念。港口与所在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更为紧密,与人类社会更为协调,从而形成区域经济、技术、文化、利益共同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制造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outsourcing)出去给发展中国家,而只保留最为核心的业务(如市场、关键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总装配以及销售)。在这些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间转移、储存和交换,国际物流活动将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活动主要的载体,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中愈来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构筑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政策框架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一、发挥传统港口优势与现代物流相结合,逐步实现我国港口物流经济活动的集约化和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港口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从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年吞吐量来看(见下表),发展势头强劲,但绝大多数港口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港口生产作业水平上,尽管均不同程度地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及管理技术,仍然处于较为粗放的经营管理中。
年份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吞吐量 48321 80166 105162 125603 142634 166628 20112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表
因此,港口应积极加大其传统优势与现代物流整合的力度,从而有力地促进港航、仓储和物流产业组织的联动发展。在港口功能升级换代上,须在传统装卸业务、工业服务(如增值服务)、商务、信息等方面体现其传统优势和特长。
充分发挥港口传统运输业的优势,利用其在设施、网络、技术等资源,促使港口物流服务活动的柔性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港口物流的“港对港”服务向现代物流要求的是“门对门”服务的转变,这就要求构筑与港口物流业发展配套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进一步拓展港口物流业务,提高港口物流的综合协调能力。总之,港口物流带动港口经济,港口经济带动区域经济,而区域经济带动全国经济。
二、开展国内物流业务与国际物流业务相结合,充分发挥港口“二传手”的特殊作用,连接好国内与国际市场
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9114亿元,同比增长16.6%。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3%,比上年仅降低0.1个百分点。与西方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说明我国物流产业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物流成本偏高,而港口物流也处于同样的状况,港口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与经济发达国家港口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港口在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各要素资源方面,要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港口在转换机制、拓展功能、延伸服务领域和范围方面,须加快国内物流运作的市场化进程,发挥以干线运输为主体的港口物流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加速港口国际物流活动的步伐,参与全球物流活动的国际分工,实现港口物流机能的多样化,集商贸、仓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体现现代港口服务功能的综合化,主要是大力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中心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体现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等活动的“二传手”的特殊作用。
三、加快港口自身与保税区、出口贸易加工区、开发区等同步发展相结合,尽快制定港口物流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
众所周知,港口成为国内外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重要场所,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手段,港口业已成为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尽快制定港口物流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目标,诸如港口保税区、出口贸易区和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在投资政策、融资手段、土地征用、税收及贷款等方面,为港口物流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在借助和发挥港口特殊的区位优势基础上,推进港口物流与港口保税区、出口贸易区和开发区物流的同步发展,吸引国内外制造商、销售商及物流提供商,实现港口与保税区、出口贸易区和开发区的联动,在发展中彼此依存、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形成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以推动港口经济的全面繁荣。
四、发展港口物流核心业务与建立广泛的合作和联盟相结合,实现其港口物流职能向纵深化延伸与辐射
国际上许多大型港口都在向第三代港口发展,建成全球货物贸易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必须将港口作为发展物流的突破口,通过港口物流核心业务向港口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进出口贸易,进而又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港口物流核心功能要逐渐从原来的海陆中转中心,转变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于国际贸易的综合物流中心。
通过港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建立,扩大港口腹地范围,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业务扇形辐射面,取得与社会各类物流资源全方位的整合,以核心业务的远洋和近海运输为立足点,发展与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及内河航运等组织的合作与联盟,在国际远洋航线及海上通道、国际航空线、国际铁路运输线与大陆桥、国际主要输油(气)管道等诸多领域实现国际物流连线,通过开展国内外多式联运、综合运输方式等形式,在国际港口市场的竞争中壮大,朝着拥有区域规模、集装箱及散货高吞吐量的枢纽港方向迈进。同时还须加快港口服务产品的分销网络与渠道的规划和建设,在国内外广泛建立代理商、分销商、运营商、区域物流中心等分支机构,逐步扩大港口服务的商圈半径,提高市场占有率,构筑区域配给网络,建立国际中转中心,使港口成为国际综合物流活动的重要节点,成为连接港口腹地诸多物流园区和各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流枢纽,实现港口物流服务向纵深化延伸和广域化辐射。
五、发展以临港工业服务的社会化物流组织与港口物流相结合,为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
港口物流要进一步推动港区联动发展的进程,以港口物流带动临港制造和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与社会物流组织的分工与协作,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做好港口物流与社会物流的市场定位和扮演的物流角色的工作。随着全球综合物流时代的到来,现代港口已从纯粹的运输中心(运输+转运+储存),发展成为配送中心(运输+转运+储存+装拆箱+仓储管理+加工),再发展为如今的综合物流中心(运输+ 转运+储存+装拆箱+仓储管理+加工+信息处理)。全球综合物流服务的发展,现代港口功能将更为广泛,朝着全方位的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成为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与人才流汇聚的中心。
港口物流与临港的社会物流的行业内合理分工,不仅有利于全社会综合物流体系和物流服务网络的形成,而且由此而产生以港口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涵盖港口物流、社会物流、临港制造加工、服务等产业组织集群,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与外部的供应商、市场和技术建立系统的联系,多种文化的融合、合理的权力结构、有效的调控手段产业集群的特性,并呈现出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供应关系,是供应链网络在一定地域空间的集中,从而推动了港口物流与社会物流的同步发展。发展港口物流与临港物流园区、工业区、开发区相结合,是寻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港口物流建设的软硬件同步发展相结合
在港口现代运输技术和经营方式创新的同时,加强港口硬件建设,适应国际运输综合物流时代的客观要求,对现代港口在硬件诸如港口规模、物流机械、物流系统工程、航道水深、码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而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系统的节点,其效率、服务水平及可靠性是其发展关键的因素。现代运输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发展,并且与港口软件工程建设配套,即港口物流文化培育,港口经济的繁荣必然形成港口特有的文化。而港口物流文化需秉承港口传统文化之精华。主要体现在:其一是科学发展观。要协调发展,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为了短期和局部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和整体利益。其二是以人为本的经营与管理理念。港口要体现人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三是物流科技的不断创新。其四是明确发展生态港口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港口绿色物流发展战略,注重港口物流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七、积极促进港口物流系统化、标准化与智能化建设相结合,以加快物流的国际化进程
港口应首先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ERP、MRP等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其次港口发展要在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作好基础工作,加强标准化工作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应用新型标准,如对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搬运和装卸设施、物流中心、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进行全面引入,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提高港口物流活动中货物和相关信息流转的高效化。
港口发展要适应全国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大型跨国公司为先导,以产业关系为纽带,发展全球综合物流系统,将组合多式联运、全球仓储、清关、保险、存货管理、订单服务、金融、文件制作以及任何一种所需的物流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物流服务。港口物流园区和运输、仓储、配送等相关领域实现EDI和物流信息共享,全面实现报检、报关、报税电子化。直接带动港口生产力,主要包括集装箱吞吐能力,港口现代化设施装备能力,电子口岸通关能力,自由贸易区与保税区开发能力,商流、物流、信息化、资金流服务能力,提高港口系统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八、将自我经营与引入港口经营商运作相结合,谋求港口物流多元化发展模式
按照国际惯例和经验,积极推进港口经营商运作模式或港口局部的经营商运作模式,积极引进港口投资商与经营商,尤其是引入国际上已积累丰富经验的港口投资商与经营商,他们不仅带来雄厚的资金、管理、技术、信息等资源,关键是能够带来港口经营运作的宝贵经验,诸如港口物流系统工程的理念、港口物流标准的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工程机械、具有人性化设计的港口发展实施方案及其网络市场的客户资源,实现港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关键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港口经营与管理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九、构筑港口物流提供商供应链驱动体系与港口腹地物流市场营销网络的建立相结合,实现港口物流发展的多元化
港口物流既是生产企业的仓库,又是用户的实物提供者,物流企业成为代表所有生产企业及供应商向用户进行实物提供的唯一最集中、最广泛的综合物流提供商。按市场需求链组织以港口为核心的虚拟企业群体——供应链体系,以成本与服务为立足点,帮助客户建立采购网络、经销网络、现代物流配送网络和信息传输网络遍布全球市场。
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类企业作为其市场营销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以港口物流组织为核心,扮演物流集成供应商角色,构筑港口物流服务的供应链驱动源,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由供应商、港口物流集成商、制造商、批发和零售商的供应链物流系统。具体构造:港口物流集成商处于供应链的中部,发挥承上启下特殊物流的职能,市场覆盖面广、分销能力强。一是为出口企业承担产品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销售及信息服务等环节外包给港口物流企业,在其周围集聚形成了供应链网络结构;二是为进口企业承担仓储、运输、包装、加工、分销等环节上的物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而形成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同时港口物流针对其腹地范围积极寻求物流服务产品的分销网络机构,广泛地联合各类社会物流组织,建立其市场营销网络体系,以委托代理制方式,作为其开拓市场的有效途径。总之,港口物流供应链与港口腹地物流市场营销网络的建立相结合,不仅实现港口物流供应链衔接的无缝化,而且有利于港口物流实现多条腿走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十、发展港口物流与大通关相结合,实现港口物流与场站物流(航空机场和公路、铁路站点)对接的无缝化
港口物流发展是大通关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媒介体,整个物流供应链的信息集成中心、管理控制中心、物流中心。
大通关:是指进出口货物到离港(站)所需的装卸作业,代理服务、口岸查验的过程。由于运输方式的不同,对外开放的港口或机场,港务部门或民航站在交通工具的靠离或货物的装卸作业中,直接与查验单位发生工作关系,形成链接点;又因为进出口外贸货物或出入境的交通工具大都有其代理人办理申报查验手续,也形成一个链接点,所以,“大通关”可以界定为三个环节,即:货物或交通工具代理服务环节,口岸查验部门的申报查验环节;港口(机场)生产作业环节。
“大通关”建设是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建立政府有效监管和企业高效动作的协调联动机制,优化单证流、货物流、旅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作业流程和通关环境,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和进出口货物、出入境旅客通关速度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口岸查验单位、口岸管理部门、外经贸生产、经营与服务企业,以及税务、银行、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
发展港口物流与大通关相结合,简化通关手续,倡导人性化的集中办理相关的单据,实现“一站式服务”加快物流运作效率,实现港口物流与场站物流(航空机场和公路、铁路站点)对接的无缝化。

2、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特征?

广西北部湾发展

泛北部湾无疑是世界港口富集区,区域内东盟国家共有各类港口100多个,其中印尼40多个,马来西亚33个,越南43个,菲律宾24个,以北部湾和南海连成的海域为中心呈马蹄型分布,其中越南的胡志明港、海防港、锦普港,马来西亚的巴生港、民都鲁港、柔佛港、槟城港,印尼的丹戎普瑞克港,菲律宾的马尼拉港、新加坡港等,都是年吞吐量超过千万吨的大港,新加坡港更是世界四大港口之一。

泛北部湾中国区域港口涉及广西、广东、海南以及香港等地,包括广西的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广东的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湛江港;海南的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等;香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港口,跻身世界前三名。

如此众多的海港,加上大量内河港,作为泛北部湾地区经济通道的重要节点、产业基地和产品配送中心,对亚太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数量繁多的港口之间,存在着多层面的竞争,为争当所在地区的航运中心或经济枢纽,这种竞争甚至呈现白热化状态。

竞争的最低层面为局部范围的港口之争。最突出的莫过于多年来广西北部湾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由于共同具备“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域特点,为争夺货源一直明争暗斗。铁矿石一直是北部湾港口的大宗货源,防城港以30元/吨的价格承接业务时,其他两港甚至以这一价格的一半与货主签订合作,抢揽货源。这种竞争直接影响到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定位,从而波及沿海产业布局。为争集装箱,上马集装箱码头,为了不让散货流失,兴建散货码头,各个港口变成典型的“小而全”,这种功能混杂的港口设施虽然缺乏专业服务性,却成为各地对外招商的“优势”,使得产业布局混乱,不能按照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发展。

竞争同样也存在于省际之间。广西三港内部恶斗,同时三港与毗邻的湛江港也存在角逐,由于货源地雷同,服务对象一样,广西北部湾港口与湛江港的公开竞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防城港工作人员说,每年在西南各地联系货源,广西广东的人常常碰到一块,互相间“躲躲闪闪”。广西“三港合一”的消息传出时,在湛江港一些人员眼里,成了一种“联手”对付湛江港的对策。

更高层次的竞争出现在国家之间。由于泛北部湾地区港口距离不远,相邻国家的港口往往就成为竞争对手。面对新加坡港口的繁荣,隔海的马来西亚就大兴土木建设巴生港,希望将到新加坡港卸货的马来西亚货轮拉回本国港口。

这种竞争,在一定阶段,无疑对促进港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增强,但到了一定程度后,其负面效益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变得扁平,产业格局、供应链的架构重组,对港口通过能力以及港口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化的港口服务成为全球航运越来越强的需要,那种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的港口发展显然与之不相适应,已成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马来西亚的巴生港作为东盟国家第二大港,与新加坡港的角逐更加激烈。

——多种因素制约泛北部湾港口合作

专家认为,泛北部湾港口可划分为北部湾港口群、马六甲海峡港口群、菲律宾沿岸港口群。三个港口群目前主要功能各不相同:广西北部湾港、广东湛江港、海南的港口和越南海防港、砚港、胡志明港等呈“S”型分布的北部湾港口群,以大宗散货吞吐为主,集装箱比例逐年上升;新加坡港和马来西亚、印尼的部分港口呈带状分布,形成马六甲海峡港口,是传统的集装箱大港聚集区域,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菲律宾沿岸港口群基本呈带状分布,与马六甲海峡港口群呈平行分布,港阔水深,但内陆交通系统不够完善。

与世界其他大洋海岸的港口“步调一致”相比,泛北部湾港口的整合远为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使得港口资源作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的基础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除了新加坡、香港等少数港口,到目前大部分仍然属于中小型的港口。

在东盟10国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十分突出,既有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和相对较好的泰国、菲律宾、印尼,还有正在崛起中的越南,而缅甸、柬埔寨、老挝则明显滞后。经验表明,处于经济不平衡状态的地区,先行者为了保持优势,后来者为了迎头赶上,使得竞争往往大于合作,在港口建设上着眼于“求全”而不是“求专”,参与合作分工往往让位于短期竞争的需要,几成必然。

除了经济不平衡,泛北部湾地区的港口合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领土、领海争端;二是民族、文化、宗教的冲突;三是作为资源富集地,外部政治、军事势力的介入,这些因素在不断变动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容易造成局部不稳定;四是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矛盾激化,影响对外合作。

东盟各国在政策和法律的制订和具体实施管理中,存在较大差异。而对于提供货物集散服务的港口而言,流畅的物流链,恰恰在信息、技术标准及海事、保险、司法等服务上要求相互紧密衔接。一些专家预测,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海事贸易在2020年的规模将是现在的三倍。技术的发展、贸易的模式、战略、航运议程、路线,对于港口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调整港口结构,进行合理定位,实现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促进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成为泛北部湾港口的共同要求。

——以新模式推动“港口一体化”

随着竞争加剧,泛北部湾区域各港口正在寻求制订共同的“游戏规则”,同时,大型船舶增加,港口信息化服务发展,为港口合作也提供了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成为各港口的共同要求。

泛北部湾港口群目前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首先是政治秩序比较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泛北部湾各方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中国-东盟关系不断发展,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应对公共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区域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合作领域日趋广泛,合作机制日臻完善。

区域内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合作的动力之源。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达1608亿美元,预计将提前于2008年实现2000亿美元目标。区域内各方合作愿望增强,在连续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企业界人士普遍希望彼此市场更加开放,实现产业的对接。

区域内的局部地区已经看到了合作的趋势。广西今年将沿海三港组建国际港务集团,对港口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管理。广西港口加强与深圳盐田港的合作,加强与包括越南海防港在内的信息交流。一些港口通过互相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双边协调机构,加强了港口相关业务的合作。

专家认为,欧盟、北美两大自由贸易区以及西北欧的丹麦-瑞典,都为跨国的港口合作提供了经验。政府主导是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的基本保障,市场运作是港口发展的基本模式;加强宏观调控是促进港口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港口一体化,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争,提高区域整体效益。

专家认为,泛北部湾港口群合作的重点领域应放在五个方面:一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港口物流与海运安全,三是临港产业开发,四是与海运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五是港口与海运安全。

对于政府主导,应成立区域性的港口协调机构,如泛北部湾港口群合作委员会,制订区域内港口发展总体规划,拟定具体合作政策,规划合作项目,统筹各方利益,各国政府对于港口公共基础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资产经营联合,推进区域内港口多形式多渠道合作。特别是推进检验检疫、海关、海事、边防之间的相互联合、协作,逐步制订区域内统一的标准,简化区域内货物流动手续,提高效率。

在寻求泛北部湾港口合作中,探索新模式尤其重要,如自由港、国民待遇、统一关税等制度。各国可以在重要港口划出一定范围,实行自由港政策;可以参照欧盟方式,在相互投资和人员就业方面给予国民待遇;还可以在业务合作中,采取一次进关,一次出关,不重复办理报关手续;此外还可以建立关税联盟,相互结算,避免双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

3、说明港口物流竞争力概念,要详细点,别一句话就概括完了。论文要用,急求答案。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一、港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
基本结论
1.中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11万公里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
2.2003年,大陆沿海港口与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吨与6.5亿吨,比2002年增长18.6%和14.7%,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八大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三大港。
3.大陆集装箱吞吐量强劲增长,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 海关总署
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比2002年增长31%,其中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 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列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三和第四。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
4.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新战略。
5.加入WTO,加快了港口国际化、市场化进程,200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成为我国港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港口法制建设上了新台阶,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治港的历史新阶段;将推动港口经济市场化的良性发展,促进港口管理加速与国际接轨。
6.按“十五”规划,大陆将建设16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4万吨,其中集装箱泊位69个,新增能力1940万标箱;新建大型原油和矿石接卸泊位各3个,新增能力各3000万吨;新建与改造内河泊位200个,新增吞吐能力2500万吨。2003年,完成港口投资206亿,同比增长48.8%,沿海港完成中级以上泊位45个,其中深水泊位36个,新增吞吐能力8220万吨。
7.按2010、2020中长期港口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和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区域经济的港口货源进行整合,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加快建设20个枢纽港,提高码头泊位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快增深长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使港口成为综合运输的核心枢纽。
8.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
9.主要依托港口与航空港设立的保税区进出口贸易与物流快步增长。到2003年,已设立保税区15个,封关面积43万平方公里,2003年实现进出口货物总值527.8亿美元,增长66%,其中出口185.44亿美元,增长59.7%;进口342.36亿美元,增长69.6%;仓储物流企业进出口总值达到262.12亿美元,增长108.2%;保税区货运总量达1596.28万吨,增长81.6%。保税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功能区,并已进入扩区发展的新阶段。
从以上现实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结论: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港口建设与港口经济,特别是港口物流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一颗明珠,必将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港口的这种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第二,港口管理的体制改革是港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港口下放、港口开放、政企分开与港区联动是四大杠杆。港口经济特别是港口物流将越来越显现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力。
第三,港口经济特别是港口物流的最大问题是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足,且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解决这些矛盾是“十五”、“十一五”的主攻方向。

二、对港口物流的五个基本认识
1.实施港口发展战略
港口从本质意义讲就是一个物流基地、物流枢纽、物流结点,是物流企业的集群,主要从事进出口货物的集散。讲港口城市则要延伸到其它功能。
中国港口发展必须以发展为主导,以适应国际化要求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与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合理布局,加快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际航运发展对我国港口的要求。
中国港口发展要加大多元化投资力度,实行港口资源整合,实 中国港口实施港口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港口国际化合作,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强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重视港口人才队伍的培育。
中国港口发展要适应全国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大型跨国公司为先导,以产业关系为纽带,国际与国内资源迅速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集中,同时,以市场规模、产业链、企业群、城市群和良性互动为基础的三大区的对外辐射效应也日益增长。而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宁波,珠江三角洲的香港、深圳,环渤海地区的青岛、天津、大连等港口城市其聚集效应十分明显,东南亚自由贸易区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推进,给港口以巨大竞争压力,也给予了发展的极大空间。
2.大力发展港口生产力
港口生产力主要包括集装箱吞吐能力、港口现代化设施装备能力,电子口岸通关能力,自由贸易区与保税区开发能力,商流、物流、信息化、资金流服务能力,港口现代化管理能力等等。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处认为,港口的功能升级换代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装卸业务;二是工业服务,如增值服务等;三是商务、信息和分运功能。这三个方面除传统装卸业务外,都要求在港区内或毗邻港区建立相应的专门服务区,从而有效地适应来自全球的运输链的各个环节加以整合,成为无缝对接的一体。
3.走港区联动之路
纵观世界港口城市发展,都把港口经济与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的功能加以配套,如香港、新加坡、鹿特丹和釜山都是如此。把港口经济与以提供关税和优惠待遇为基本特征的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在发展中彼此依存、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形成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关总署,同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港区联动试点方案》。12月21日,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启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港区联动试点是指通过设立连接保税区和港区的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以进一步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中心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从而有力地促进上海港航、仓储和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港区联动是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模式,也是中国所有港口要走的必由之路。
4.培育港口文化
港口在沿海沿江,江海之流不断,江海波涛汹涌,必然形成港口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发展观。要协调发展,要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一时一地的利益而不顾长远和整体利益;二是以人为本。港口要体现人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科技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不能高投入、低产出,不能高成本、低效率,港口发展要有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发展思路,做到与时俱进。
5.要有大的港口经营商
香港能成为全球航运中心,即物流中心,有四个原因,一是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满足了资金需求量极大的外贸业务的需要,给予了极大的信贷和结算支持与便利;二是香港集装箱码头经过许多年的精心建设与经营,形成了高效率、高质量、高信用度的服务流程,以其地理优势与服务优势取胜;三是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从事进出口贸易与物流业具有竞争力的软环境,减少了交易与运营成本;四是有卓有成效的港口经营商。“和记黄埔”1977年成立后,一直将货柜码头作为其业务发展的重头戏,1991年收购了英国最繁忙的港口菲力斯杜港,之后数年里,“和黄”将其业务拓展到中国内地、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和美洲15个国家与地区,目前“和黄”经营着全球30个港口,共169个泊位,港口业务的经营利润已占“和黄”经营利润总额的30%。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的核心支柱产业也是港口业务,已在香港、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天津投资与运营53个泊位。中国港口有其自身的优势,是外国港口无法比拟的,正如联合国亚太经济和社会委员会运输、交通、旅游和基础设施发展部提供的“海运规划模式”文件中指出的那样“拥有巨大中国内地市场背景的东亚区域的上海港将在全球航线投放超级大型集装箱越来越多的氛围中大幅度提高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到2011年上海港将在激烈的国际港口市场的竞争中壮大成为东亚区域规模最大、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最高的枢纽港。”但中国缺少大的港口投资商与经营商,这是我们应当急起直追的。

三、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港口物流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GDP达到11.67万亿元,同比增长9.1%;进出口总额8512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不断增长的巨大经济总量使物流需求与物流量快速增长。2003年由工业品物流总值、农产品物流总值、进口货物物流总值、再生资源物流总值构成的 中国港口社会物流总值达到 29.5万亿元,同比增长27%,而港口是承担社会物流的主要集散地,特别是进出口物流的主要载体。
2.200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7.6%。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4%。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高出一倍,反映中国物流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物流成本过高,而港口物流处于同样的状态,港口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均达不到国际港口的先进水平,港口物流的水平往往是一国物流总水平的主要标志。
3.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型港口都在向第三代港口发展,建成全球货物贸易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服务基地。许多发达国家已把港口作为发展物流的突破口,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带动临港加工业的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带动进出口贸易,而这些反过来又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传统港口物流实现的是“港到港”,而现代物流要求的是“门到门”服务。这就要求构筑与港口物流业发展配套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与腹地市场体系,进一步拓展港口物流业务。总之,港口物流带动港口经济,港口经济带动区域经济,而区域经济带动全国经济。所以,港口物流举足轻重。
4.中国加入WTO以后,许多领域将逐步放开,包括物流服务,国外物流企业进入陆海空货运、商品分销、仓储服务等,而港口物流是竞争十分激烈的一个场所,对港口的制控权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就取得了对某种经济的制控权。加入WTO,既给港口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港口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关键是如何能物尽其用,真正起到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中国的港口物流任重道远,前程似锦,在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成为中国物流业的一个亮点,也一定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综述
港口物流是多种物资、交通运输、服务资源的集合,或者说,港口物流是货流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地,是各种物流作业的集中地,是多种物流设施和服务功能的集合。港口物流从纵向看,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为以上多个环节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的诸多领域;从横向看,港口物流服务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方面,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和带动效应。
港口物流对经济的直接贡献
港口物流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主要是指港口生产所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港口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一部分,与其他行业一样,港口同样产生国内生产总值、产生国民收入,港口还产生就业机会、上缴国家税收。因此可以用货运与客运周转量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值等指标来衡量直接贡献。
港口物流对经济的间接贡献
港口的间接经济贡献则是指为直接经济活动提供劳务与产品的组织与公司所产生的效益。是指由于港口的生产和发展促进或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发展而产生的那部分效益。
社会效益
港口社会效益是指港口发展对促进地区繁荣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4、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行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研究起草有关交通运输、港航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负责制定交通运输、港口等发展战略,编制交通运输专业规划和行业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编制上海港口(含洋山新港区)的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负责港口的岸线、陆域、水域行政管理,负责上海港引航监督管理;负责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等空港地区有关行政管理。
(三)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交通运输、港航体制改革工作,研究提出本市交通运输、港航发展的相关政策;参与制定与交通运输、港航相关的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负责编制交通运输、港航年度供应计划、重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计划、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起草有关地方技术标准。
(四)会同市有关部门,参与城市道路、公路路政管理;负责协调推进交通枢纽、道路客货运场站、公共交通站点、公共停车场(库)等的规划建设;负责道路停车管理相关职责;负责上海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内河航道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负责内河航道建设立项预审工作;负责客货运输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五)负责征缴、代征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涉及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的有关规费和其他费收;提出市管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行业的运价和收费标准,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参与对交通运输、港口、内河航道建设市场秩序的监管。
(六)负责对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的行业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全市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市场的交易规则、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负责交通运输企业经营资质、新增运力、线路资源配置的审核、审批和招投标管理工作;负责属于地方政府管理权限的国际海上运输、沿海运输和长江运输的行业管理工作;负责沿海、国际航线的备案受理工作。
(七)承担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行业的安全质量监管责任,组织对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对港口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安全实施监督;负责地方海事工作;组织协调交通运输、港口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灾害事故和重大服务供应事故的应急处置;承担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行业的经营秩序、安全生产,以及所辖通航水域的卫生防疫、船舶污染防治的监管责任。
(八)负责组织协调本市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设施、机场的配套工作;对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行业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机场有关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对轨道交通、港口、机场等规划控制区域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提出意见。
(九)负责专项客货运输的组织协调;负责协调推进联合运输、多式联运等综合运输工作;承担全市无人看守铁路道口监管责任;参与有关国家重点物资和紧急、特种物资以及军事、抢险救灾物资交通运输的组织协调;参与市域和对外交通以及“春运”期间交通的综合协调。
(十)组织、指导、协调并监督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行业的行政执法工作,组织实施路政执法;加强交通运输、港口和航运行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一)承担有关行政复议受理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
(十二)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5、如何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分享航天信息物流资源管理平台的介绍给你

从物流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人、车、物、空间四大方面资源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在多环节的流通过程中,由于每个环节对于资源预测存在误差,信息不对称,响应和校对又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所以随着流通环节增加,误差被放大。这其中造成的资源浪费,是阻碍物流企业发展的一座大山。因此,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成了更多企业的选择。WMS、TMS等应用迈出了物流行业信息化的第一步,高精度定位、自动化、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使得信息化更加落地。

航天信息物流资源管理平台作为一款应用于物流行业的资源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资源的透明化管理,企业管理者能够对人、车、物、空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定位技术、大数据算法,即时感知资源的动态变化,大大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风险;通过实时监控、数据溯源,确保资源的调用合规高效,降低管理者验证数据真实性的大量人力投入。

物流资源管理平台作为综合性管理平台是针对于物流行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依托于其综合性数据管理的能力,将不同的数据集中到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可以接入不同的业务系统, 例如WMS、TMS、OMS等;可以接入不同的感知设备,例如RFID电子标签、摄像头、GPS、传感器、M2M终端、传感器网关等;可以接入不同的插件,例如叉车防撞系统、车辆在途监控系统、月台管理系统、库位管理系统、三维可视化系统等。功能模块化,更灵活更高效,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集成不同的业务系统、感知设备和插件,打通业务系统和设备之间的壁垒,满足更多定制化需求。

航天信息物流资源管理平台,链接资源数据,让物流管理更透明、更高效。

6、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7、1995-2005我国公路运输资料

交通部副部长胡希捷2001年3月底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九五”期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10209亿元,其中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858亿元,沿海港口建设完成投资421亿元,内河建设完成投资231亿元。

据介绍,“九五”期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建设的规模、速度和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一、公路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公路总量大幅度增长。 5年新增公路24万公里,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140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5年新增1.3万公里,通车里程达1.6万公里, 京沈、京沪高速公路实现了全线贯通,在我国华北、东北、华东之间形成了一条公路运输大通道,同时建成了一批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路桥梁及长大隧道。二是路网结构逐步优化。“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已建成1.8万公里,占规划里程的一半以上,为我国国道主干线的提前建成奠定了基础。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增加到18.8万公里,比1995年翻了近一番,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由8.3%提高到13.4%,高级次高级路面占有路面总里程的比重已达到43.6%。三是公路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5年中全国又有500多个乡镇、5000多个行政村通了公路,到2000年底,通公路的乡镇比重达到98.34%, 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0.6%。公路密度由每百平方公里12.1公里提高到14.6公里。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研究提出了以加快公路为重点的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目标、任务并已起步实施。

二、内河航道落后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九五”内河航道建设是我国建国以来投资最多、成效最显著的时期。5年共整治内河航道4267公里,五级以上航道达到2.22万公里,占通航总里程的19%。其中水运主通道建成三级以上航道1398公里,四级航道300公里,达到规划标准的航道6870公里, 占规划里程的46%。京杭运河江南段建成通航500吨级标准的四级航道,运量超过两亿吨;山东段建成通航1000吨级标准的三级航道。西江、湘江、嘉陵江航电结合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5年新增内河港口泊位340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931万吨。

三、 沿海港口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5年建成中级以上泊位133个,其中深水泊位96个,新增吞吐能力1.9亿吨,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848万标准箱。沿海20个主枢纽港建成深水泊位75个,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煤炭、原油、散粮、散水泥等运输系统不断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开始发挥。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已完成,水深达到8.5米。

四、支持保障系统进行了重点加强。沿海港口和重要水域建成交管系统17个,新建、改造航标300座,并建成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投入运行。救助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得到改善,海上立体救助系统起步建设,一批先进的海上救助船舶投入使用。交通专用卫星长途通信网建成并实现了全国联网,在推进交通信息化方面发挥了作用。

“九五”期间,我国公路、港航设施、车船运力的发展和技术构成的改善,大大提升了公路、水路客货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了公路、水路运输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公路运输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增强。到2000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580万辆,5年新增540万辆。其中营运客车已达到200万辆,营运货车达到470万辆。公路客运线路已达12.5万条,日发客运班次74万个,其中农村客运班线6万多条, 日发班次近40万个。2000年全年完成客运量13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600亿人公里,货运量102亿吨,货物周转量5973亿吨公里。平均运距由“九五”初的44公里增加到“九五”末的49.6公里。特别是高速公路客运和快速货运的迅速崛起,扩展了公路运输的空间,提高了服务效能,增强了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水路运输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到2000年底,我国船舶运力达到23万艘,5000多万载重吨,其中从事国际航运的船舶超过2000万载重吨。2000年全国水路货运量完成12.1亿吨,周转量完成23061亿吨公里,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一半以上。2000年全国港口吞吐量达到23.5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1.8亿吨,上海港突破两亿吨,广州、宁波港跻身世界亿吨港口行列;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2500万标准箱,其中沿海主要港口达到2200万标准箱,继续保持年均30%以上的快速增长,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广州、大连、厦门7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已超过百万箱。

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九五”期间,运输车船继续向大型化、多品种上、专用化方向发展。快速客运、旅游运输、客滚运输、快件运输、零担运输、集装箱运输、特种运输的发展,为旅客和货主提供了安全、便捷、多样化的服务。

“十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前10年建成公路国道主干线系统奠定基础,主枢纽港通过能力将有较大增长,水运主通道通航条件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这是交通部副部长胡希捷还对我国“十五”期间交通建设的具体目标和重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公路建设到2005年的目标是: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60万公里,5年新增20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6.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65万公里,5年新增8万公里,占全国新增里程的40%。高速公路超过2.5万公里。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18%左右。公路通达深度明显提高,全国99.5%的乡镇和93.0%的行政村通公路。

公路建设的重点是:全国公路主骨架系统: 全面建成“两纵两横” 3个重要路段,“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建成2.6万公里, 占规划里程的75%,到2010年提前10年基本建设公路主骨架;西部开发公路通道;尽快形成西部地区与中部和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通江达海、连接周边国家的公路运输大通道,起步建设西部公路八条省际公路通道,同时加强西部地区国道的改造力度;国家重点干线公路建设;重点发展省会到地市或到主要县城的公路及国道主干线连接线等干线公路,加快区域干线公路和大中城市过境公路及出入口公路建设,尽快形成全国公路主骨架与区域干线公路相互连接、功能分明的干线公路网络;县乡公路网络建设:加大乡村公路通达工程的建设,使有条件通公路的乡、行政村特别是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有条件通公路的乡、行政村尽快实现通公路。结合小城镇的发展规划,加强城镇间公路建设;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建设;加快以公路主枢纽为重点的场站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以高等级干线公路为依托的省际间、重要城市间快速直达公路运输系统和重要港口、铁路枢纽集散运输服务网络。

沿海港口建设到2005年的目标是: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800个, 使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14.3亿吨以上。“十五” 计划新增深水泊位135个,改造深水泊位45个,新增吞吐能力2.5亿吨以上, 新增1650万标准箱吞吐能力。解决千人以上岛屿进出的交通问题。

沿海港口建设的重点是: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建设上海、宁波、大连、天津、青岛、深圳等主要港口第四代以上集装箱码头,完善集装箱及疏运系统;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合理布局建设大型专业化原油、铁矿石接卸码头;大力改善航道条件,加快建设长江口二、三期工程、广州港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和沿海主枢纽港口航道的升级。

内河航运建设到2005年的目标是:改善航道里程3350公里, 其中三级航道950公里,四级航道900公里,五级航道1500公里。改善内河水运主通道2500公里。水运主通道中符合规划标准的里程达到7940公里,占4.2%。比“九五”末增加7.5%。改造和新建内河泊位200个,新增吞吐能力2500万吨。

内河航运建设的重点是:长江水系,上游加快三峡工程库区重点水运基础设施的复建,中下游实施航道清淤应急工程,长江三角洲按四、五级航道标准建设跨省航道,基本建成江南五级以上航道网;珠江水系,重点解决红水河大化、百龙滩枢纽恢复通航问题,基本建成珠江三角洲三级航道网;黑龙江水系,重点建设松花江哈尔滨至佳木斯段航道,使松花江哈尔滨以下全线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内河港口,重点建设长江干线重庆、万州、武汉、芜湖、马鞍山等多用途和集装箱泊位。

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海事管理,逐步将100海里内国际航线和石油钻井平台等纳入监管范围,50海里内重要干线航道和重要港口附近应急到达时间不大于3小时。建设长江口外延、大连、宁波、厦门等交管系统工程;建立国家级海上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指挥中心。救助系统,完成救助和打捞体制分离的改革任务。加强救助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救助船舶性能上达到“快、高、新”,船舶配置上实现“大、中、小”结合,力争实现救助站点全部以新船值班和目标。在烟台、广州配备4架海上救助直升机,继续扩大海上立体搜救范围。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三网一库”,加大、加快制定公路、水路客货运输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力度,完善公路水路办公业务网和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逐步建立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网及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政策办公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机关办公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十五”期间,我国将把坚持对交通运输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交通工作的一条主线,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同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首先,从优化交通运输产业布局和行业结构出发,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调整,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公路水运行业内外的重大比例关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公路、水运行业的发展水平、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在行业外部,要处理好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之间、公路、水运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行业内部,既要处理好基础设施与运输装备之间的比例关系,又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内部与运输装备内部的比例关系,互动并进、协调发展。

其次,明确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找准突破口。一是要通过强化国道主干线系统,改造干线路网,提高通达深度,完善配套设施,解决我国公路路网结构不合理,技术等级低和场站设施不配套的问题。二是要通过加快主枢纽港建设、大型专业化集装箱泊位的建设和对老港区码头的改造,解决沿海港口大型深水和专业化码头明显不足,以及设备陈旧落后的问题。通过对内河航道整治和渠化,解决等级航道里程偏低的问题。三是通过发展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先进、高效低耗的车船装备,减少普通车船的比重。强制报为不符合安全规范、技术落后的老旧运输车船,解决运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四是要通过运输组织结构调整,促进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四是要通过运输组织的结构调整,促进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形成由少数骨干企业集团主导行业发展方向,众多中小企业起补充作用、分层竞争的市场格局,建立起以高效安全为特征的、与其他运行方式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水路运输组织系统。

第三,坚持高起点、高水平推进公路、水运行业结构调整。以加入世贸组织以及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作为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和新的动力,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高新技术和新型运输组织形式为基础,积极向现代物流等新的领域扩展,通过引导运输企业走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生产专业化的道路,解决企业多、小、散、弱的问题。

第四,行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由于公路、水运行业的结构性矛盾不同,东、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所以结构调整的方向、重点和途径也不相同。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拓宽发展领域。

第五,充分注意到交通运输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正确处理好公路、水运行业吸纳劳动力和淘汰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使结构调整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8、如何借鉴欧美内河航运发展的经验

欧美内河航道、航运发展的主要经验

1.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具有完备的法律和标准体系
欧盟各国均十分注重航道航运立法工作。早在1861年便制定了曼海姆—莱茵航道公约,规定了莱茵河沿岸各国的权利和义务,20世纪70年代正式开始系统制订航运法律政策,至80年代,在航道管理、航运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如德国、法国、荷兰等还建立了其自身的与欧盟法律体系相衔接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建国伊始就建立了与航道相关的法律。1824年通过了第一个航道管理类专门法律《改善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航道条件法》。100多年来,先后颁布实施了40余项有关防洪和航运的法律法规,使得内河航运开发、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在1998年国会通过的《面向21世纪的交通运输平衡法案》中,对内河航运及航道的使用予以肯定,并对其继续开发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在保证航运前提下,统筹兼顾,综合开发
欧洲各国虽国情有别,但都十分重视内河航运的发展需要。德国在河流开发中把航运放在首位;法国确定并成功实施了“航运第一、发电第二、灌溉第三”的罗讷河综合开发原则。莱茵河流域自1861年曼海姆—莱茵航运公约制定以来,沿岸各国一直享有航道的免税自由航行权,并承担其整治、维护的相应义务。欧盟委员会于2001年9月通过了《2010年欧盟运输政策白皮书》,制定了60多项交通运输发展政策,鼓励发展铁路运输、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和多式联运经营,减缓公路运输发展的速度,达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减轻环保的压力。
近两个世纪以来,美国始终坚持采用系统方法开发内河,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水系,经过连续治理,不仅有效控制了洪水,扩大了灌溉面积,提供了廉价电力,而且最核心的是提高了航道标准,带动了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水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自1980年以来,密西西比河货运量基本上是每10年翻一番,现在已达到6.5亿吨,约占美国内河水运运输量的60%。
3.社会重视,政府负责,为航运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德国政府一直认为航道应由政府承担建设与维护责任,尤其是开挖运河航道更是由政府负责规划、投资、建设与管理;法国为了治理罗讷河而成立的国家罗讷河公司,其建设资金全由国家提供且无需偿还,保证了经费来源;欧洲各国更是明确政府在航运航道方面的三个共同职能: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不同运输方式的转换;三是运输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监督执行。同时,采取了免收船舶燃油税、加收汽车税等经济政策,保护航运的开发和发展。
美国对航运航道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主要依靠各级政府预算拨款的同时,注意多渠道融资,如利用银行贷款或信托基金、征集与水路运输有关的税费、发行建设债券和股票以及利用私人投资等,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的筹措问题。目前,美国内河航运高度发达,但其对航道建设与维护的投资依然维持较高水平,每年约8亿美元。
4.机构健全,具有较为合理的综合性运输管理体制
欧盟成立了欧洲交通运输委员会,负责制定欧洲航道及船型的统一分级,推动各国实施一系列运河工程,使航道布局更趋合理,把原本互不相通的莱茵河、塞纳河、罗讷河、多瑙河等水系沟通成统一的内河航道网。
德国:成立了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部,部内设有联邦航道建设管理局;按区域又下设了7个航道航运管理局,15000名雇员根据《联邦德国航道法》授权,统一管理全德境内航道的安全、规划、建设等事宜。
法国:公共工程住宅国土规划与运输部设有内河航运管理局,专司全境内河航道建设、维护管理。按水系进行管理,大的通航河流由国家级机构管理,小航道由省级以下航道管理机构负责。特别是为了协调水资源综合管理,成立了四部参加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江河治理的大政方针和调解各部门矛盾。
荷兰:航运业由运输、公共工程和水管理部负责管理,货运总司负责全境的航道航运管理。荷兰水上安全有三支执法队伍:一是国家交通监察,二是荷兰航监,三是水上警察。它们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设备先进,人员充足,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水路运输行政执法体系。
美国涉及航道航运管理的机构有三个:一是联邦运输部,统一管理包括航运在内的五种运输方式,部内设航运管理局,负责造船及营运补贴,扶植美国航运业与相关企业;主持航运市场研究工作,掌握航运市场动态和预测航运业的发展;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和营运管理的研究工作。二是成立于1824年的陆军工程兵团,1938年通过《防洪法》得到了全国内河水系有关的防洪、航运、发电、环保、供水、水上娱乐等方面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授权。陆军工程兵团在制定航道治理五年计划及年度计划时,必须向国会报告并接受国会检查。陆军工程兵团下设38个分局,年预算50亿美元,雇员25000人(几乎全是非军人编制),管理范围包括:建造了13675公里的防洪堤,管理着689座大坝、275座船闸、41000多公里的航道航运建设与维护,对美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是功勋卓著的。三是海岸警备队,是美国五大武装力量之一,水上安全管理是其重要职责,经费由政府预算中支出。综合、统一的水上安全管理体制,促进了内河航运的发展。
5.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欧盟在制订运输总体政策时把内河航运的环保优势作为决定性考虑因素,提出了“调整后的竞争”的理念,即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公路、航空业的无限发展,鼓励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航运发展。如通过对航道的治理将货运从公路分流到水路上的建设工程,会得到政府另外的拨款,全额约等于节省下来的对环境影响的费用。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对环境问题更加谨慎敏感,如在疏浚方面,航道疏浚土已得到了有效利用,不再作为“废弃物”,而是用于建小岛供生物繁衍或建沼泽地形成新的湿地。在工程兵团费用预算中,环境工程占到了1/5,而且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使“水上运输是环保型运输”的概念深入人心。
其他经验:如河流开发与沿河开放开发互相促进、欧盟国家的拆船补贴加快了船舶技术含量提升、重视航运人才培训、发展航运信息服务系统、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参加管理与政策制订等,都促进了欧美内河航运及航道的发展。

欧美内河航运发展的启示及建议

欧洲、美国内河航运(航道)的发展与其工业化建设历程息息相关。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经济技术、国民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不能生搬硬套其发展模式,但他们的一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河航运(航道)现代化发展道路。
1.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内河航运业的改革和发展
只有加快先进技术的应用,才能使古老的内河航运业适应现代社会的运输需求。欧美国家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并大量投入,加快了内河航运业升级改造。如:欧盟港口码头、货流、航道等实行信息化管理;为适应多式联运,开发了适于“托盘运输”的“交换箱体”;船舶驾驶台升降技术,使驾驶台能根据桥梁高度进行调节,保证畅通无阻;等等。我国的内河航运业在技术水准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采取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改造更新与新建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建议:
1)从政策、资金上对技术研发给予扶持、倾斜;2)建立内河航运重点实验基地,针对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形成科技创新大联合、大协作格局;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熟的规范标准,消化吸收,为我所用;4)要通过法律制度、技术标准要求去引导企业开发应用先进技术;5)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队伍。
2.加强法制建设,为内河航运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港口法》等航运法律和行政法规,但尚不完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上世纪制定的,难以适应现代航运业的发展需求。加快航运立法的修改完善进程,是保障我国内河航运又快又好地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建议内河航运立法时,要做到“四个注重”。
1)要注重开发和保护航运资源。首先,通过立法规定政府对航运开发的投入,政府应确保内河航道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扶持。其次,要通过立法保护好航运资源。航道、船闸、岸线等航运基础设施和航标、信号台、光纤通信等助航设施都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畅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航运资源是自然资源,但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长江目前的深水岸线就极为紧缺,南京以下几乎就没有岸线可用。航道是航运的基础,《航道法》更应尽快制定出台。还要重视《航道法》的配套法规(如:《航道法实施细则》、《航标条例》、《船闸条例》等)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工作。
2)要注重建立统一规范的内河航运市场。目前我国内河航运市场条块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地方法规不能有效衔接,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因此,应尽快修订和完善全国统一的法规,彻底打破地区之间、干支之间的不合理体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内河航运市场。
3)要注重方便和惠泽经营者。欧美内河航运管理重点是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一般不进行行政干预。而我国现行内河航运管理,主要侧重于运输市场准入,设置了大量行政审批。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今后应尽可能地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给经营者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另外,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沿河设厂、临港建厂,发展门到门运输。
4)要注重运营安全监管。在欧美国家,内河航运事故率非常低,大多危险品都选择了内河运输方式,这与欧美比较完善的安全监管制度和应急救助体系是分不开的。我国应将安全监管制度作为立法的重点内容,将运营船舶的技术标准、从业人员的资格资历要求、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的建设作为市场准入的审批内容,严格把关;同时要着力推进船型标准化,提升科技含量,加快非标准船舶和低质量船舶的淘汰和更新改造。
3.切实加强综合规划,搞好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多个涉水部门的利益,必须综合规划、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及管理体制是按行业分工的条块管理体制,存在“多龙治水”的现象,在河流开发时因条块之间的利益冲突,“兴一利、生一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规划并保证规划的法律效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
建议:
在国家层面成立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机构,以流域为单元,甚至可以跨流域,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安排,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批准后按规划方案各部门严格组织实施。
4.规划并建设标准化、网络化、高等级的全国内河航道体系
建立高等级航道网,发展直达运输,才能使水运成本大大降低。我国的内河航道条件比欧美优越,但是我国的高等级航道却只占通航总里程的6.7%;而全美航道总里程却100%都是高等级航道。除了规划中要建设长三角、珠三角、淮河水系、江河平原水系等四个航道网外,其他水系成网工程还未列入议事日程,不利于全国范围的高等级航道网建成,而且如果现在规划不足、投入不够,将来等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反过头来开挖运河,拓宽航道,付出的代价将比现在要大得多(长三角地区有些航道工程的拆迁征地费和拆桥费超过了工程总预算的60%以上)。
建议:
一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全国内河航道网总体布局规划,使之适应或超前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二是要逐步建设长江流域(含京杭运河、淮河水系)、珠江流域、黑龙江水系的高等级航道网;三是要建设一些人工运河,连通各个航道乃至各个水系。目前可进行江淮运河的规划工作。四是要建立协调开发的机制,主要是各水系航道网之间的联系、与涉水部门的联系、与政府的联系协调机制,以争取航道网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5.加强对内河航运的研究与宣传
欧美在治理一条河流时,必须要争取社会的理解、国会的批准,要说服各种利益集团,没有有说服力的资料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欧美的航运航道部门都非常注重内河航运自然规律性与社会经济性的研究,并且用大量可靠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争取国家的财政投入。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
建议:
交通部应加强对航运及航道发展软科学的研究;恢复交通部科技情报网,即时收集国内外的航运及航道发展的信息;加强软课题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软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并切实予以实施。
6.加快航道建设,大力提高航道通航保障能力
长江要大力建设数字航道,在航标遥测遥控、水位遥测遥报、电子航道图及AIS船舶导航系统、航道分析与决策的快速化等方面大力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切实落实航道维护经费,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建立工程建设的市场机制,大力改进航道维护管理保障系统,全面提高航道的通航保障能力。
建议:
交通部在制订我国交通科技发展相关政策时,对基础较差、科技含量较低的内河航道系统给予必要的倾斜,使数字航道、智能航运建设率先在长江干线实现,增强示范效应,并逐步在全国内河上推广。(作者为长江航道局局长)

9、港口物流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外贸易的往来频繁,港口运输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而催生了港口物流业。“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在学术探讨中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和物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物流涉及到综合运输,外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不少沿海港口和大的内河港口都是公铁水联运的货运中心,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可以说港口是物流链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物流的开展离不开港口的服务,而物流的兴起和发展又为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不断拓宽,在发展现代物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港口以复合优势实现现代物流中心的功能、港口的多重身份在国际物流中具有战略地位、港口通过物流系统提供增值服务。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现代港口需要不断完善其物流职能,所以研究现代港口物流功能完善的策略十分必要:总体上应建立起港口物流中心、从健全港口现代物流模式入手完善其职能、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强化港口物流的服务理念、发展港口的第三方物流优势、在促进协调发展和完善管理系统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等[7]。
运输是物流的主要载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物流的内涵正在逐渐扩大,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宽。港口在发展现代物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历史看世界港口从其发展过程看历经了三代:海运货物的装卸和仓储中心→货物增值效应的服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8]。现代化港口既是货物海陆联运的枢纽,又是国际商品储存、集散的分拨中心,集物流服务中心、商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人员服务中心为一体。新时期的港口物流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特点:大物流。经济一体化促使港口物流必须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港口物流产业内部通过联合规划与作业形成高度整合的供应链通道关系;一体化。依托港口附近的物流园区开展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提供货物在港口、海运及其他运输过程中的最佳物流解决方案,包括腹地运输、报关、报验、包装、库存管理、提供金融、保险方面整合服务;虚拟链。港口物流必须是建立在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的高效虚拟供应链,供应链的任何一环都能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总体功能最优化的物流服务目标,依托虚拟链形成援盖全球的虚拟港。这些新特点对传统的港口物流运转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现代港口需要不断完善其物流职能,研究现代港口物流功能完善的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终上所述,研究发展港口物流业的战略意义如下[9]:
1.2.1可以提高港口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物流型港口的运输组织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我国港口能否成为国际网络化物流运输中的一个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港口是否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目前,我国港口在区域和国际上的竞争力还较弱,能否抓住国际物流网络形成的有利契机,促使我国一些主要港口成为国际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是决定我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
1.2.2可以推动集装箱干线枢纽港的建设和发展
集装箱干线枢纽港是现代国际物流的中心环节。集装箱港口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不仅可以利用现有集装箱吞吐量和航线航班的优势,而且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集装箱货源和航线航班。集装箱货源和航线航班的增多反过来吸引物流企业、船东与货主来港投资,进一步扩大物流中心的规模,促进港口及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
1.2.3能够加强港口与腹地的联系
港口是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交汇点,随着港口交叉腹地范围的扩大,港口吸引腹地的重点已经从地理位置、集疏运条件、传统的装卸和储存服务水平扩大到为产品提供增值服务的水平。港口以现代物流为纽带加强与腹地的联系,可以推动综合运输的发展,加强现代物流网络化场站的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利保障,推动内河运输及亚欧大陆桥运输的发展。反过来促进现代物流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发展。
1.2.4可以为国际物流经营者的投资创造良好条件
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国际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如日本的三菱仓储、三九物流、澳州的TNT物流、英之杰物流、香港东方海外的东陆物流等。国际物流企业的进入,可以带来先进的物流经营理念和物流管理经验,促进国内“准物流企业”观念的改变,促进所在城市的物流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为航运公司带来稳定的货源,使航运企业和物流企业形成伙伴关系,达到良性循环互动,港口及港口城市亦可从中获益。
1.2.5可以完善港口及港口城市的信息服务功能
港口建立物流中心,有利于推动以港口为中心的信息交流从目前的分散状态转变为集中、增值的过程。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系统是港口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为客户提供实时追踪查询的有统一标准数据接口的电子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桌到桌”交换,将成为未来港口的竞争焦点。借助建设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物流中心的有利时机,提高港口及港口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以便港口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而在我国最近几年国内相关的物流理论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针对特定的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的研究理论并不是很多,因此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港口企业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采用别人的做法,而应该积极探索自己的适合的模式。
在我国沿海众多港口中,研究盐田港的物流模式,对深圳港口建设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和沿海主要枢纽港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点内容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2020-09-08 06:45:45 浏览:508
南昌英语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3:04:22 浏览:505
中专学费多少 发布:2020-09-10 19:33:34 浏览:504
上海美容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6:45:56 浏览:504
培训web前端开发机构 发布:2020-09-11 08:20:55 浏览:502
会计专业免考 发布:2020-09-10 05:23:09 浏览:502
成都造价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12:16:44 浏览:502
厦门中职学校 发布:2020-09-09 11:38:33 浏览:502
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发布:2020-09-09 10:57:58 浏览:502
山东专科招生 发布:2020-09-09 09:41:05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