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纵深防御体系北京
1、大纵深防御,纵深战略是怎么样的一种战术
大纵深防御理论就是运用自己广袤的国土通过各种手段去不断削弱拖延敌人;积聚自己的力量,最后反击敌人直至消灭敌人。1-什么是战略纵深?
战略:简单点说就是运用所有可能的方法来达成战争的目的。
纵深:这里指作战部队由边界至中心的可运动的纵向深度。
战略纵深:大至的意思就是可做战略性运动的地域空间。
2-战略纵深的作用。
作用很明显,利用可用的空间对突进的敌军部队进行阻滞,扰乱,与其周旋等待敌弱我强的最佳时机,再决定是否要进行攻击以及攻击的程度。
而且,部队再被快速击溃的情况下,大面积的缓冲区域能让军队有得以喘息的时间,并利用时间进行重新集结,修整部队,指挥部也有时间来考虑新的作战计划。就是“以空间换时间”。
3-战略纵深的重要性。
有纵深的国家拥有比没有纵深的国家更大的对敌防御的缓冲地带,更大的缓冲区域使国家能在首次交锋失利后,得到更多的时间从惊慌中清醒,并着手开始计划更具远见的战略,而不仅仅是防御或反击这么单纯。
在最初被敌军主动侵略而防守失利的情况下,敌军如果再让机动部队以闪电战方式突破前线,对战略要地进行快速穿插的话,没有一定纵深的国家很快就会在战略机动上处于下风。这会使得反击作战更为艰难,甚至流产。
围绕着如何有效的实施进攻,苏联军事家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大纵深作战思想。 一战后,军队和武装的发展非常迅速,军队已有新的技术装备,同时军队中已建立了新的兵种.这些军事上的进步使进攻的威力大大增强,于是,军事家们提出了大纵深战斗的基本原则,规定在兵团和部队的战斗队型中应建立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突击群用于主要突击方向上实施进攻:牵制群用于辅助突击方向上作战,其任务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保障突击群的顺利进攻;预备队用以完成战斗进程中突然出现的任务;火力群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突击群的快速突破。 初期,苏联军事专家们认为,为了粉碎敌人庞大的集团军,必须连续实施一系列在时间上互相联系并能导致全线胜利的战役。他们在分析当时几场战争的经验和新式兵器的发展情况后,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连续的战役来消灭敌人。连续战役的理论的实质就是在实施头一个战役的过程中就考虑并准备下一个战役,以防止供应中断和运输堵塞,达成战斗行动的连续性,不给敌人以变更部署和组织战斗的时间。连续战役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后勤工作是否跟得上。根据这个理论,方面军被认为是一个战略单位,遂行统帅部赋予的任务。它应当统辖一个战区内的军队,并应当能够为了解决一个总战略任务而在几个作战方向上实施进攻。进攻地带的宽度定为300-400公里,战役的纵深定为200公里。 但是,随着军队大量装备新式武器和技术兵器,连续战役的理论已不再适合未来战争的要求。于是,大纵深作战理论应运而生。 最早对大纵深战役思想进行研究的是特里安达菲洛夫。他提出,为了夺取对敌人的全面胜利,必须实施一系列连续的突击,以打击敌人的所有兵力,打乱敌人的组织,使之无法继续进行顽强抵抗。 30年代,大纵深理论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实质就是,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接着,负责扩张战果的梯队,包括坦克、摩托化步兵等,投入交战,并以空降兵实施空降,迅速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以尽快达成预定目的。大纵深理论认为,要顺利实施大纵深战役,必须要解决两大任务:第一,用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对敌人的整个战术纵深同时实施轰击,以摧毁敌人的防御;第二,用快速部队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动和航空兵的突击,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为了实施突破,要求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各集团军纵深配置,建立强有力的冲击梯队、扩张战果梯队、预备队,以及航空兵和空降兵等。冲击梯队的主要任务是突破敌人防御,当打开一个突破口后,必须将快速兵团迅速投入突破口,以摧毁敌人在整个战役纵深内的抵抗,并协同其他兵种全歼敌人。航空兵的任务就是夺取制空权,掩护方面军的军队和后方,支援军队突破敌人防御和在战役纵深内追击敌人,攻击敌人的预备队,保障空降兵着陆,给军队空运补给和实施空中侦察。 苏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验证了大纵深理论的基本原则。特别是1938年的哈桑湖战役、1939年的哈勒欣河战役以及苏芬战争为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战争实践。(本文只着重介绍苏芬战争,因为它对于大纵深理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芬战争使大纵深战役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也证明了大纵深理论的基本正确性,如对坚固筑垒防御实施进攻时,军队要作深远的战役布势,纵深配备步兵部队和分队的战斗队形,将兵力兵器坚决的密集使用于突破地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使用等一些基本原则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战争也证明了大纵深理论所存在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实践证明,分别建立突击队和牵制队是不适宜的,因为这样划分会造成牵制队的军队消极等待突击集团获得战果。炮兵密度必须提高到每公里正面40-60门火炮,在突破地段要更加坚决的密集使用炮兵的火力。此外,还必须进行周密的炮兵侦察。将坦克分为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妨碍对防御之敌同时实施猛烈的突击。在突击敌人坚固的防御时,航空兵的行动应在时间上尽最大可能同时进攻的军队靠近,以便后者能利用航空兵突击的成果迅速击溃敌人。 在大纵深理论中,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是最关键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大纵深理论的核心内容。突破敌人防御是进行大纵深战役的前提,没有突破的完成就谈不上纵深进攻。德军面对苏军的进攻时,往往在苏军进攻之前将其部队从前沿撤到纵深,以避免苏军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时的火力杀伤,然后以有组织的火力和反突击,阻止苏军的进攻(狡猾狡猾的)。如在1942年7月的博尔霍夫战役中,在苏联第61集团军的进攻发起前,德军将主力从第一阵地撤回纵深,使苏军在冲击前的炮火准备没有见效,苏军的第一梯队师虽然没有遇到德军的强大抵抗就突破了第一阵地,但在苏军前往第二阵地的路上,遭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致使损失惨重,进攻失败。 大纵深理论认为,采取战斗侦察,可以及时察觉敌人企图,更正指挥员的错误判断,使己方炮火力量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为己方的后续进攻部队的进攻铺平道路,减少突击部队的伤亡。 大纵深理论认为,集团军司令员在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时应考虑一系列因素,如方面军司令员的战役企图、敌军集团防御性质和集团编程、地形条件、己方军队状况和能力等。确定主要突击方向一般要达到两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在战役第一日突破敌人的战术防御和保障自己突击集团前出至防御之敌的侧翼和后方。一旦确定了主要突击方向,就应当将装备最好的、战斗力最强的兵团放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高度集中兵力,以形成对敌优势。 实施火力突击是突破必不可少的阶段。突破一般以冲击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炮火准备作为开始。炮兵和航空兵在火力准备阶段的任务是,以火力压制、破坏敌人军队的指挥和协同,保障建立通向敌人战术地幅全纵深的缺口,以及阻止敌人预备队开进。突然实施火力突击是达到有效杀伤敌人的重要手段。在苏德战争中,德军的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所遭到的最大损失,就是由于苏军的炮火和迫击炮的首次急袭射击造成的。尽量缩短火力准备与步兵、坦克开始突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也是达成突破的重要条件。 一旦在敌人的防御中撕开了一个突破口,快速集群就应该迅速进入突破口,扩大胜利。此时,炮兵主要是压制敌人炮兵和预备队,特别是敌人的防坦克配系对快速集群的进攻所造成的障碍;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压制和消灭敌人所剩的重要目标,彻底摧毁敌人的防御体系。在一般情况下,快速集群的队形是这样的:步兵师先遣支队和侦察机关在前,随后是运动保障队,再往后是先遣大队,最后是主力。分两路开进,并分成两个梯队。这样就可以便于战斗过程中部队的指挥和机动,最好的发挥快速集群的威力,迅速完成对敌防御的战术地幅的突破。 防御一方在对付敌人的进攻时,往往会采用反突击的方法,即突入进攻军队的战斗队形的纵深,从而遏制对方的进攻。如何实施反突击成为大纵深战略的又一重要环节。1943年8月苏第27集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在阿赫特尔卡地域实施的抗击反突击的成功例子。 德军对分布在17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的苏第27集团军右翼实施了反突击,德军组成了强大的反突击集团,共有官兵1.6万人,坦克约400辆,火炮和迫击炮200余门。而在德军的反突击方向上,第27集团军有1.5万人,坦克约100辆,火炮710门。由于反突击是在较窄的正面上实施的,德军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兵力要优于苏军。8月18日,德军在猛烈的炮火下对苏军战斗队形进行了严密的密集袭击后,开始实施反突击,并突破了俗步兵第166师正面,于18日晚在约7公里的狭窄地段攻入27集团军防御纵深近24公里。德军在突破了苏军右翼的防御后,使苏军左翼受到被合围的威胁。为了粉碎德军的反突击集团,方面军司令员命令以近卫坦克第4、5军和坦克第93旅从南面向敌军集团侧翼和后方实施突击,以步兵147师从北向南割断敌突入集团与其主力的联系,将其歼灭,于8月19日恢复态势。德军的反突击被击退了。苏军之所以能击溃德军的反突击就在于对力量进行了及时而巧妙的区分,并实施了广泛的机动。 追击是为达到歼敌目的而向退却之敌实施的进攻,以插入退却之敌的后侧并实施合围,分割并歼灭或俘虏敌军集团。在战斗中,防御者实施退却的征候有:防御者撤出部分炮兵和后勤机关;实施佯动反冲击;积极进行侦察;炮兵进行短促的火力急袭;在进攻一方可能行动的道路上设置工程障碍物;在后方焚毁物资和工程设施等。在一般情况下,防御者力求在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实施退却,如夜间、雨天、降雪和浓雾等。为了使其主力摆脱进攻者的追击,会派出后卫进行掩护,后卫往往由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编成,能进行有效的反冲击和迅速脱离追击部队。 进攻者一旦发现敌人准备退却时,就应该立即转入追击,力求阻止敌军有组织的退却,在敌到达新的防御地区并与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会合之前予以围歼。进行追击的队型是在战役防御纵深进攻的队形,快速集团在前方。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具有行动迅速的特点,因而是实施追击的主要力量。 要追击顺利,指挥员的指挥是十分重要的,在定下进攻战役的决心时就应该考虑到追击时的措施,要确定:随着摧毁哪些集团和前出至哪些地区可预期敌人的退却;当军队转入追击时,敌人可能用哪些兵力进行抵抗;敌退却的可能方向和截断这些方向的路线;追击时主要力量的集中方向;兵团和部队实施追击的方向;先遣支队和空降兵的编成、任务。对于这些问题,指挥员在追击前就应该认识到,同时,在追击过程中,军团和兵团指挥所应派出由司令员领导的作战组,以便进行具体的领导。为了保证不间断的指挥,各级指挥所应采取逐次跃进的方法进行行动。 在实施追击时,先遣支队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先遣支队通常由一个加强团或加强营组成,而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先遣支队则由一个坦克旅或机械化旅编成。先遣支队中加强有坦克、摩步、炮兵、高射炮兵、反坦克兵、工兵分队。在追击过程中,航空兵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航空兵能够从空中掩护追击部队免遭敌军伏击(防止狗急跳墙。),另外,航空兵还可进行空中侦察,保证追击的目的性。 追击一般有三种方式:正面追击、平行追击和正面与平行相结合的追击。 正面追击一般是在敌军进行预有退却的条件下,或者己方军队的兵力特别是快速军队不足,兵力对比不利,无法通过坚决行动前出敌退却道路时实施的。目的是在整个退却正面牵制敌人基本兵力,限制其机动,迟滞其退却。 平行追击就是沿与敌军退却平行的路线进行追击,它能破坏敌人行军队形,使其无法向中间地区前出,还使退却之敌一直处于侧翼遭突击的威胁之下。 正面与平行相结合的追击,就是以一部兵力从正面实施追击,目的是迟滞敌军基本兵力的退却,不让其脱身,并以集团军主力实施平行追击,前出退却集团侧翼,切断退却道路,最后合围和消灭敌人。
2、试阐述电子政务安全的主要内容
电子政务安全是指保护电子政务网络及其服务不受未经授权的修改、破坏或泄漏,防止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电子政务安全就是电子政务的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
由于电子政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国家秘密与核心政务,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公众利益,所以电子政务安全的实施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
(2)信息化纵深防御体系北京扩展资料:
一、安全威胁
1、被动攻击,主要包括被动攻击者监视、接收、记录开放的通信信道上的信息传送。
2、主动攻击,指攻击者主动对信息系统所实施的攻击,包括企图避开安全保护、引入恶意代码,及破坏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如破坏数据的完整性、越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插入和利用恶意代码、拒绝服务攻击等。
3、邻近攻击,指攻击者试图在地理上尽可能接近被攻击的网络、系统和设备,目的是修改、收集信息,或者破坏系统。
4、分发攻击,是指攻击者在电子政务软件和硬件的开发、生产、运输和安装阶段,恶意修改设计、配置的行为。
二、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重要技术。主要由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和客户端安全防护策略三部分组成。
1、入网访问控制。通过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控制用户登录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控制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地点。
2、网络的权限控制。网络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
3、客户端安全防护策略。要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尽可能地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3、怎样为信息系统构建安全防护体系?
1、结构化及纵深防御保护框架
系统在框架设计时应从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结构出发,综合考虑信息网络的各个环节,综合使用不同层次的不同安全手段,为核心业务系统的安全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
在信息系统建设初期,考虑系统框架设计的时候要基于结构化保护思想,覆盖整体网络、区域边界、计算环境的关键保护设备和保护部件本身,并在这些保护部件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建立安全框架。使得计算环境中的应用系统和数据不仅获得外围保护设备的防护,而且其计算环境内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自身也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能力。同时要明确定义所有访问路径中各关键保护设备及安全部件间接口,以及各个接口的安全协议和参数,这将保证主体访问客体时,经过网络和边界访问应用的路径的关键环节,都受到框架中关键保护部件的有效控制。
在进行框架设计时可依据IATF(信息保护技术框架)深度防护战略的思想进行设计,IATF模型从深度防护战略出发,强调人、技术和操作三个要素,基于纵深防御架构构建安全域及边界保护设施,以实施外层保护内层、各层协同的保护策略。该框架使能够攻破一层或一类保护的攻击行为无法破坏整个信息基础设施。在攻击者成功地破坏了某个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其它保护机制仍能够提供附加的保护。
在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核心业务系统的各层边界进行全面分析和纵深防御体系及策略设计,在边界间采用安全强隔离措施,为核心业务系统建立一个在网络层和应用层同时具备较大纵深的防御层次结构,从而有效抵御外部通过网络层和应用层发动的入侵行为。
2、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安全设计
在进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时,除设计完善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外,还必须设计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常态化测评体系、集中运维服务体系以及应急和恢复体系,为核心信息系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服务。
在项目开展的全过程中,还应该遵循SSE-CMM(信息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所确定的评价安全工程实施综合框架,它提供了度量与改善安全工程学科应用情况的方法,也就是说,对合格的安全工程实施者的可信性,是建立在对基于一个工程组的安全实施与过程的成熟性评估之上的。SSE-CMM将安全工程划分为三个基本的过程域:风险、工程、保证。风险过程识别所开发的产品或系统的危险性,并对这些危险性进行优先级排序。针对危险性所面临的问题,工程过程要与其他工程一起来确定和实施解决方案。由安全保证过程来建立对最终实施的解决方案的信任,并向顾客转达这种安全信任。因此,在安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SSE-CMM体系来指导实施流程,将有效地提高安全系统、安全产品和安全工程服务的质量和可用性。
3、信息系统的分域保护机制
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护设计时,并不是对整个系统进行同一级别的保护,应针对业务的关键程度或安全级别进行重点的保护,而安全域划分是进行按等级保护的重要步骤。
控制大型网络的安全的一种方法就是把网络划分成单独的逻辑网络域,如内部服务网络域、外部服务网络域及生产网络域,每一个网络域由所定义的安全边界来保护,这种边界的实施可通过在相连的两个网络之间的安全网关来控制其间访问和信息流。网关要经过配置,以过滤两个区域之间的通信量,并根据访问控制方针来堵塞未授权访问。
根据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区域边界,重点关注从互联网→外部网络→内部网络→生产网络,以及以应用系统为单元的从终端→服务器→应用→中间件→数据库→存储的纵向各区域的安全边界,综合采用可信安全域设计,从而做到纵深的区域边界安全防护措施。
实现结构化的网络管理控制要求的可行方法就是进行区域边界的划分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在网络边界和内部引入控制措施,来隔离信息服务组、用户和信息系统,并对不同安全保护需求的系统实施纵深保护。
一般来说核心业务系统必然要与其它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因此,应根据防护的关键保护部件的级别和业务特征,对有相同的安全保护需求、相同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的业务系统根据管理现状划分成不同的安全域,对不同等级的安全域采用对应级别的防护措施。根据域间的访问关系和信任关系,设计域间访问策略和边界防护策略,对于进入高等级域的信息根据结构化保护要求进行数据规划,对于进入低等级域的信息进行审计和转换。
4、融入可信计算技术
可信计算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硬件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其通过建立信任链传递机制,使得计算机系统一直在受保护的环境中运行,有效地保护了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并防止了恶意软件对计算机的攻击。在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设计时,可以考虑融入可信计算技术,除重视安全保障设备提供的安全防护能力外,核心业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将强调安全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和关键保护部件自身安全性,为核心业务系统建立可信赖的运行环境。
以可信安全技术为主线,实现关键业务计算环境关键保护部件自身的安全性。依托纵深防御架构应用可信与可信计算技术(含密码技术)、可信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确保系统本身安全机制和关键防护部件可信赖。在可信计算技术中,密码技术是核心,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密码算法和引擎,通过TCM模块,来构建可信计算的密码支撑技术,最终形成有效的防御恶意攻击手段。通过系统硬件执行相对基础和底层的安全功能,能保证一些软件层的非法访问和恶意操作无法完成,可信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建设安全体系提供更加完善的底层基础设施,并为核心业务系统提供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5、细化安全保护策略与保障措施
在核心业务系统不同区域边界之间基本都以部署防火墙为鲜明特点,强化网络安全策略,根据策略控制进出网络的信息,防止内部信息外泄和抵御外部攻击。
在区域边界处部署防火墙等逻辑隔离设备实施访问控制,设置除因数据访问而允许的规则外,其他全部默认拒绝,并根据会话状态信息(如包括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协议、出入的接口、会话序列号、发出信息的主机名等信息,并应支持地址通配符的使用)对数据流进行控制;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自动终止非活跃会话连接;限制网络最大流量及网络连接数,防止DOS等攻击行为;使用IP与MAC绑定技术,防范地址欺骗等攻击行为;使用路由器、防火墙、认证网关等边界设备,配置拨号访问控制列表对系统资源实现单个用户的允许或拒绝访问,并限制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在核心业务系统内网的核心交换边界部署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对网络边界处入侵和攻击行为进行检测,并在最重要的区域和易于发生入侵行为的网络边界进行网络行为监控,在核心交换机上部署双路监听端口IDS系统,IDS监听端口类型需要和核心交换机对端的端口类型保持一致。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在区域边界处部署防病毒网关,对进出网络的数据进行扫描,可以把病毒拦截在外部,减少病毒渗入内网造成危害的可能。防病毒网关是软硬件结合的设备,通常部署在防火墙和中心交换机之间,可以在病毒进入网络时对它进行扫描和查杀。防病毒网关可以采用全透明方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通过多层过滤、深度内容分析、关联等技术策略,对网络数据进行高效过滤处理,可以提升网络环境的安全状况。防病毒网关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1)防病毒、防木马以及针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漏洞进行的攻击。
(2)防蠕虫攻击,防病毒网关根据自有的安全策略可以拦截蠕虫的动态攻击,防止蠕虫爆发后对网络造成的阻塞。
(3)过滤垃圾邮件功能,防病毒过滤网关通过检查邮件服务器的地址来过滤垃圾邮件。防病毒网关通过黑名单数据库以及启发式扫描的数据库,对每封邮件进行判断并且识别,提高了对垃圾邮件的检测力度,实现了垃圾邮件网关的功能。
边界设备等作为区域边界的基础平台,其安全性至关重要。由于边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如:安装、配置不符合安全需求;参数配置错误;账户/口令问题;权限控制问题;安全漏洞没有及时修补;应用服务和应用程序滥用等)被利用而导致的安全事件往往是最经常出现的安全问题,所以对这些基础设施定期地进行安全评估、安全加固与安全审计,对增强区域边界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6、常态化的安全运维
信息系统的安全不仅依赖于增加和完善相应的安全措施,而且在安全体系建设完成之后,需要通过相应的安全体系运行保障手段,诸如定期的评估、检查加固、应急响应机制及持续改进措施,以确保安全体系的持续有效性。
(1)定期进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根据国家要求,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运营、使用单位或者其主管部门应当选择具有信息安全测评资质的单位,依据相关标准定期对信息系统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通过测评可以判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状态是否符合等级保护相应等级的安全要求,是否达到了与其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防护能力。通过对信息系统等级符合性检验,最终使系统达到等级保护的相关要求,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2)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整改。确定安全检查对象,主要包括关键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要通信线路和客户端等,通过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影响系统、业务安全性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
(3)对于互联网系统或与互联网连接的系统,定期进行渗透测试。渗透测试是一种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测的方法,是从攻击者的角度来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进行安全检测的手段,在对现有信息系统不造成任何损害的前提下,模拟入侵者对指定系统进行攻击测试。渗透测试通常能以非常明显、直观的结果来反映出系统的安全现状。
(4)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技术培训主要是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之能够符合相关信息安全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全面提高自身整体的信息安全水平。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职责、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有关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论培训、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安全防范意识宣传和专门安全技术训练,确保信息安全策略、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顺利执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安全风险。
4、如何构建金融行业数据库纵深防御体系
这个问题足够写一本专著,可以参考军事上的大纵深防御思想,数据库纵深防御体系的最终目标就是让非合法用户拿不到数据,可以从操作系统、网络协议、数据加密、业务连续性、入侵监测、身份验证以及授权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考虑。
5、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可以和安全标准化体系融为一体吗
嗯,就是融合在一起的啊,必须做双体系的了,才可以做安标,安标新版8要素第5要素就是双体系
6、核电工程强调纵深防御多道屏障,其意义何在???
核电厂的安全管理,始终遵循安全第一、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
纵深防御是大型核设施和放射性设施设计和运行的根本。
国际原子能发布的《核电厂的基本安全原则》认为:
“实施纵深防御概念是为了对潜在的人为差错和机械故障进行弥补,核心是提供多层保护,包括设置多重屏障以防止放射性物质释入环境。它还包括在这些屏障不能完全奏效时为保护公众和环境免受危害而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纵深防御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虑。例如,人们可以考虑为防止释放而设置的屏障(例如燃料、包壳、压力容器、安全壳)的数目。同样,人们也应考虑在事故发生前必然会发生故障的系统数目(例如失去厂外电源加上重要柴油机全部发生故障)。
第一道防线:保证设计、制造、建造、运行等质量,预防偏离正常运行。
第二道防线:严格执行运行规程,遵守运行技术规范,使机组运行在设计限定的安全区间以内,及时检测和纠正偏差,对非正常运行加以控制,防止它们演变为事故。
第三道防线:万一偏差未能及时纠正,发生设计基准事故时,自动启用电厂安全系统和保护系统,组织应急运行,防止事故恶化。
第四道防线:万一事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启动事故处理规程,实施事故管理策略,保证安全壳不被破坏,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泻。
第五道防线: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以上各道防线均告失效,进行场外应急响应,努力减轻事故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
为了落实“纵深防御”原则,核电厂在技术与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按照国际原子能“纵深防御”原则,核电厂通常设置了以下五道防线。
7、数据安全怎么做,安全性更高?
数据泄露将面临天价损失
近日,波耐蒙研究所发布了《2018数据泄露成本调研》,对安全事件的年度损失进行评估,首次计算出丢失100-5000万记录的数据泄露事件可致的损失金额。
调研结果显示,数据泄露事件的平均总成本在 220到 690 万美元之间,而对于上述提到的重大数据泄露事件,每百万条记录会导致高达3949万美元的损失,且这一数字会随着泄露记录数量的增加而增加,5000万条记录泄露将会让3.5亿美元巨款不翼而飞。
图:数据泄露平均成本
数据泄露不仅会造成企业经济损失,企业信誉损失影响更为深远。如果客户因数据泄露事件或需等待交易处理而放弃业务合作,就会带来更具破坏力的结果。调研结果显示,现有客户流失1%,就会对企业造成270万美元的损失;客户流失4%,企业的平均损失达到490万美元。
原来数据泄露带来的损失如此巨大!
这也印证了盘石董事长兼CEO田宁在MWC2018世界移动大会上所说的话:“和食物、衣服这些商品不同,数据是反复使用,却越来越值钱的。”
图:盘石董事长兼CEO田宁在MWC2018世界移动大会发表演讲
学会保护数据,是企业的必修课
既然数据泄露损失如此巨大,那企业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做好数据的保护工作。
调研报告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指出,建立一支专业化安全团队可提前为保护数据安全做好充足准备,从而最大程度削减泄露损失。然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打造一支团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是中小企业。
为打造诚信安全的互联网环境,解决企业数据泄露等问题,北京盘石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根据国家诚信网站数据库、火眼金睛企业征信数据库及国家公开企业基本信息、舆情信息、法院信息等数据源建立信用模型,以大数据智能分析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互联网安全认证防护生态系统。该系统从对企业PC网站、APP、小程序的信用认证,到安全预警系统、安全信用缺失曝光系统,再到互联网信用安全技术的研究等,对企业和用户数据安全进行全方位的预防和保护。
图:盘石诚信认证生态服务体系
对于想建立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的企业来说,这样的一站式安全防护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他们节省成本,便捷、高效的实现企业的互联网安全,预防数据泄露,尽量减轻互联网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
如今,网络空间已被视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外空之外的第五空间,数据作为各大公司的宝藏,也吸引着不法者的目光。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数据安全,是包括盘石信用在内的所有企业应了解并重视的问题。希望在多方的努力下,关于数据泄露的报道会越来越少,用户的隐私数据不再“裸奔”
8、战争初期,为什么朱可夫大纵深防御体系会土崩瓦解?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要知道苏联当时面对的敌人是德国军队,而德国军队的军事实力本身就是非常强悍的。再加上当时苏联军队并没有做好全面准备,就以德国军队发生战争,所以自然而然军事实力无法发挥出来。也就进一步导致了朱可夫的纵深防御体系瓦解。
第1个原因就是大纵深防御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根据当时朱可夫的预想,其实当时苏联军队还没有进行比较全面的准备。虽然当时在乌克兰地区的苏联军队实力非常的强悍,在局部地区方面也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却不能扭转战局。因为当时德国军队非常擅长闪击战,所以当时苏联军队在大纵深防御体系的引导之下很容易被包围,让整个军队陷于一个被动的局面当中。
第2个原因就是因为战役突然爆发,苏联军队来不及准备。要知道当时为了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德国军队也提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战争爆发前夕,有些德国士兵直接伪装成了苏联士兵,潜入到了苏联境内。当时这些德国士兵在战争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切断了苏联士兵的电话线和一些军事武器库。这种情况明显会阻碍苏联军队进行作战,也让当时作战经验不丰富的苏联军队处于一个慌乱的局面当中。
第3个原因就是德国军队的军事实力要比苏联军队强悍。当时尤可夫提出大纵深战役的核心,其实还是依靠的是国家实力。但是当时苏联军队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德国强悍,所以自然没有办法获得战争的胜利,也没有办法让大纵深防御体系变得更加全面。只有苏联军事实力远远要大于德国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朱可夫的这种理论。
9、什么是 网络安全 纵深防御体系
1) 最小特权
最小特权原则是指一个对象应该只拥有为执行其分配的任务所必要的最小特权并且绝不超越此限。最小特权是最基本的保安原则。对任一对象指程序、人、路由器或者任何事物,应该只给它需要履行某些特定任务的那些特权而不是更多。
2) 纵深防御
纵深防御的原则是另一重要原则。纵深防御是指不能只依赖单一安全机制,应该建立多种机制,互相支撑以达到比较满意的目的。
3) 阻塞点
阻塞点就是设置一个窄道,在那里可以对攻击者进行监视和控制
4) 最薄弱链接
对于最薄弱链接,解决的方法在于那段链接尽量坚固并在发生危险前保持强度的均衡性。
5) 失效保护状态
失效保护是说如果系统运行错误,那么它们发生故障时会拒绝侵略者访问,更不用说让侵略者进来了。除非纠错之后,这种故障可能也会导致合法用户无法使用。
6) 普遍参与
为了安全机制更有效,绝大部分安全保护系统要求站点人员普遍参与(或至少没有反对者)。一个站点的安全系统要靠全体人员的努力。
7) 防御多样化
通过大量不同类型的系统得到额外的安全保护。
8) 简单化
让事情简单使它们易于理解,复杂化会为所有类型的事情提供隐藏的角落和缝隙。
10、什么是核电纵深防御? 百度知道
核电厂的安全管理,始终遵循安全第一、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
纵深防御是大型核设施和放射性设施设计和运行的根本。
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核电厂的基本安全原则》认为:
“实施纵深防御概念是为了对潜在的人为差错和机械故障进行弥补,核心是提供多层保护,包括设置多重屏障以防止放射性物质释入环境。它还包括在这些屏障不能完全奏效时为保护公众和环境免受危害而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纵深防御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虑。例如,人们可以考虑为防止释放而设置的屏障(例如燃料、包壳、压力容器、安全壳)的数目。同样,人们也应考虑在事故发生前必然会发生故障的系统数目(例如失去厂外电源加上重要柴油机全部发生故障)。
第一道防线:保证设计、制造、建造、运行等质量,预防偏离正常运行。
第二道防线:严格执行运行规程,遵守运行技术规范,使机组运行在设计限定的安全区间以内,及时检测和纠正偏差,对非正常运行加以控制,防止它们演变为事故。
第三道防线:万一偏差未能及时纠正,发生设计基准事故时,自动启用电厂安全系统和保护系统,组织应急运行,防止事故恶化。
第四道防线:万一事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启动事故处理规程,实施事故管理策略,保证安全壳不被破坏,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泻。
第五道防线: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以上各道防线均告失效,进行场外应急响应,努力减轻事故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
为了落实“纵深防御”原则,核电厂在技术与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纵深防御”原则,核电厂通常设置了以下五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