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信息化
1、汉字是不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的瓶颈
不是,而且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
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长期劳动、生存发展起来的,由于有了交流,人类才能更加发挥协作产生的巨大能力,改造自然环境,认识自然规律,更好地生存、繁衍,所以说其价值巨大,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标志之一;
2.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任何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计算机是人造的工具,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之一。而语言文字是与人类具有更为深入的关系,不能因为有了新技术,何况还是仅仅只有不到百年发展历史的一个技术,怎可与文字相比拟?
3.汉语,特别是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几千年反展而不曾消亡的文字,自然世界的一切,只要存在就有其内在的存在生命力,汉字尤为突出——几千年的发展、完善直到今天就说明了汉字的存在价值;
4.人类进化过程中语言文字都在进化,根据最新文字比较研究表明,现代英语具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说明其进化的阶段仅仅相当于中国的汉代,或者更久远,我们不能因为咱这个而歧视英语,但是信息学专家确实发现:汉字自适应组词机制更适合人与计算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学未来的智能计算机需要采用类似汉语的构词方式.....
2、21世纪了信息化时代不需要写字了汉字还有什么用?
汉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历史见证,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继续弘扬与发展。
3、有人说,21世纪了,信息化时代不需要写字了,汉子还有什么用?
虽然说21世纪是世纪划时代的,不需要写字了,但是汉字对我们来说依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能够历久不衰,说明汉字具有与汉语特点相适应的优点.汉字的优点见之于它的特点.汉字的主要特点包括:1、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2、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3、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汉语的音节.汉字记录汉语是用整个字形跟语音相联系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4、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5、汉字数量繁多,字形结构复杂.6、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优点最突出地表现为汉字不是直接表音的,它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从时间上看,古今汉语语音变化显著,但由于汉字字形本身大体稳定,所代表的字义变化不大,所以对上古或中古的文献,现代人也能大体看懂.从空间上看,汉字在不同的方言区往往有不同的读音,但字义却基本相同,所以不同方言区可以利用汉字互相理解对方.由此足以见出汉字贯通古今、沟通四方的优点,就算是信息化时代也离不开汉字的。
4、信息化时代汉字的学习,使用将有什么变化
信息化时代,我们仍然要认真练字,要写得一手好字。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练好字,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或“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能体现一个人的良好素质,即所谓“公公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5、信息化造成了汉字危机吗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键盘上的“敲字如飞”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今天,“提笔忘字”已成为许多人的新烦恼——被称为“数码时代失写症”。与此同时,在“网络语”中,错别字的使用成了流行时尚,汉字在不断被解构,规范化的问题日渐凸显。人们看到,有的孩子一秒钟可以输入4个汉字,但是让他手写便犹豫不决。于是,更有人忧心忡忡:我们正面临着汉字危机!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教授说,“这个变化就是浅阅读、快餐文化的兴起,敲击键盘日益代替了笔头书写,其结果就是提笔忘字,汉字的书写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有理由担心这种趋势如果不加以纠正将会愈演愈烈,说不定哪一天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也许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令人痛心的事实。”而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则认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在信息化时代,可能我们以后认得的字会多一些,会写的字却越来越少,这个情况在日本也出现了;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些人提笔忘字就否认信息化,甚至拒绝信息化。李宇明说,实际上很多人提笔忘字是个正常现象,不要让整个社会都在以为 “我怎么都成了文盲了”,事实上,像“荦荦大端”、“癞蛤蟆”、“未雨绸缪”这些字词,没有计算机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提笔忘字。郭沫若当年到太原题词时也提笔忘字,回去查了查字典才又题了词。成年人提笔忘字是正常现象,到了老年,提笔忘字更是正常现象。汉语言文学博士后郦波列举“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几次汉字危机,认为那些危机都是技术层面的,不是根本问题,因为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影响语言文化发展的关键是民族生存状态。他说,“现在的键盘录入和语音录入使大家提笔忘字,其实是母语情感的淡化。”寻找汉字传承的关键“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表示,如果一定说出现了汉字危机,则有危就有机,既是危机也是机遇。“我们都抄书就能增强汉字的书写吗?我们可以这样做吗?时代永远是要进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并不是带来汉字书写不好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国那些‘两弹一星’的专家,搞了一辈子科技,可他们都能写一手很漂亮的字,却没有提笔忘字呢?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大家要热爱自己的文化……我们不要一味赖电脑,汉字写不好赖电脑,难道把电脑取消吗?一个国家的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才是汉字传承的关键。”王宁如是说。在论坛的现场互动中,有人提问:囧字,古汉语中是明亮的意思,而这个意思今人已经不用了;在网络上,由于囧字长得像人脸尴尬的样子,像两个眉毛耷拉下来,所以网友就给它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难道不是一种传承吗!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认为,类似囧字这个现象古已有之,百姓看图说字叫俗解,在民间老百姓喜欢这么说,在网络语言中它也可以这么去流行,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短时流行之后它就会消亡。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当某些词退出日常使用领域,就变得不为大家所熟知。因此,一些词退出了,而记录它的字不再使用了,是正常的,汉字有一种自我淘汰更新的功能。王宁教授则解释说,汉字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字,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一个系统,一个字用错,系统就会错一片。一个地名错一个字,可能错上十万八千里。所以,在信息时代书写、传播汉字一定要规范。而且,汉字有一个自组织现象,就是你用乱了它便会被淘汰。任何一个古代的东西传承到现代一定要有现代的方式,一定要在传承的过程中适应,我们是认识古代但不是复古。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提到汉字的传承。
6、信息化造成了汉字危机吗?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键盘上的“敲字如飞”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今天,“提笔忘字”已成为许多人的新烦恼——被称为“数码时代失写症”。与此同时,在“网络语”中,错别字的使用成了流行时尚,汉字在不断被解构,规范化的问题日渐凸显。 人们看到,有的孩子一秒钟可以输入4个汉字,但是让他手写便犹豫不决。于是,更有人忧心忡忡:我们正面临着汉字危机! 那么,在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是否不可避免?如何看待“网络用字”?如何“传承”汉字……日前,在商务印书馆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汉字书写和传承高峰论坛”上,学者们各抒己见。 怎么看提笔忘字 当电脑和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阅读和书写工具,当电子阅读日益取代对纸质图书的阅读,如何看待当下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教授说,“这个变化就是浅阅读、快餐文化的兴起,敲击键盘日益代替了笔头书写,其结果就是提笔忘字,汉字的书写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有理由担心这种趋势如果不加以纠正将会愈演愈烈,说不定哪一天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也许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令人痛心的事实。” 而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则认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在信息化时代,可能我们以后认得的字会多一些,会写的字却越来越少,这个情况在日本也出现了;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些人提笔忘字就否认信息化,甚至拒绝信息化。 李宇明说,实际上很多人提笔忘字是个正常现象,不要让整个社会都在以为 “我怎么都成了文盲了”,事实上,像“荦荦大端”、“癞蛤蟆”、“未雨绸缪”这些字词,没有计算机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提笔忘字。郭沫若当年到太原题词时也提笔忘字,回去查了查字典才又题了词。成年人提笔忘字是正常现象,到了老年,提笔忘字更是正常现象。 汉语言文学博士后郦波列举“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几次汉字危机,认为那些危机都是技术层面的,不是根本问题,因为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影响语言文化发展的关键是民族生存状态。他说,“现在的键盘录入和语音录入使大家提笔忘字,其实是母语情感的淡化。” 对提笔忘字这一现象,专家各说各话。或许,提笔忘字的后果短时间还体现不出来,但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后又会怎样? 寻找汉字传承的关键 “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表示,如果一定说出现了汉字危机,则有危就有机,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我们都抄书就能增强汉字的书写吗?我们可以这样做吗?时代永远是要进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并不是带来汉字书写不好的根本原因。 那么,在汉字书写危机中如何寻找汉字传承的关键?如何找到使汉字、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更有效融合的传承方式? “为什么我国那些‘两弹一星’的专家,搞了一辈子科技,可他们都能写一手很漂亮的字,却没有提笔忘字呢?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大家要热爱自己的文化……我们不要一味赖电脑,汉字写不好赖电脑,难道把电脑取消吗?一个国家的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才是汉字传承的关键。”王宁如是说。 在论坛的现场互动中,有人提问:囧字,古汉语中是明亮的意思,而这个意思今人已经不用了;在网络上,由于囧字长得像人脸尴尬的样子,像两个眉毛耷拉下来,所以网友就给它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难道不是一种传承吗!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认为,类似囧字这个现象古已有之,百姓看图说字叫俗解,在民间老百姓喜欢这么说,在网络语言中它也可以这么去流行,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短时流行之后它就会消亡。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当某些词退出日常使用领域,就变得不为大家所熟知。因此,一些词退出了,而记录它的字不再使用了,是正常的,汉字有一种自我淘汰更新的功能。 王宁教授则解释说,汉字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字,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一个系统,一个字用错,系统就会错一片。一个地名错一个字,可能错上十万八千里。所以,在信息时代书写、传播汉字一定要规范。而且,汉字有一个自组织现象,就是你用乱了它便会被淘汰。任何一个古代的东西传承到现代一定要有现代的方式,一定要在传承的过程中适应,我们是认识古代但不是复古。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提到汉字的传承。 “中华文明有着良好的健康的基因。无论键盘也好,其他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怎么变,也不能改变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此次高峰论坛上,与会学者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当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7、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外国人学习用毛笔字写汉字说明汉字不仅是?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人学习,用毛笔字写汉字,说明汉字不仅是我们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
8、汉字的信息化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我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体量庞大、一般人不容易获得的古籍;现在,连《四库全书》都有了电子版本,查阅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对于保存、更新非常有利。可见,信息化时代的文字记录方式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是利大于弊。
由于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却无法正确书写汉字的具体部首和结构。因此,在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汉字书写。我们在接触电脑前已经学过汉字,所以感觉用键盘敲出字符很方便;但是请设想一下,如果换作一个从未学过汉字的人呢?即使他学会了敲键盘,对于打出的汉字还是无法识别。故学习汉字的书写和使用这个基础环节不可或缺。
对于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通过记录语言传承文化;二是直接传达文化信息,即从汉字本身折射出文化现象。前者是汉字最重要的功能;后者则属于附加功能。当然,汉字以外的文字也有通过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功能,只是汉字更独特一些,因为在最古老的几种意音文字中(还有埃及圣书写、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汉字是唯一在今天还在使用的。此外,汉字的结构中保留着表义符号,本身就能传达许多文化信息,特别是古汉字。以“炮”和“炮”为例:大炮起源于汉代的抛石机,故为“石”字边;到了宋代,火药发明了,于是就有了“火”字边的“炮”——可见,从汉字偏旁的演变能够体会出一些文化现象。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汉字的文化承载功能。如果一定要将每个汉字都与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挂上钩,就过于牵强了。
关于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从学校教育抓起,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教学水平,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对汉字的掌握。
其次,抓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现在大学生毕业、评职称对外语都有硬性要求,对自己母语的掌握却没有要求。应尽快在大学本科、研究生中全面铺开汉字测试工作,并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在汉字的掌握方面定出硬性要求;凡与语言文字有关的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应把汉字测试的成绩作为能否上岗的依据。
9、如何体现信息化和汉字发展分不开
汉字信息化的进展与断层
都说几十年后世界是中英文两大语言的社会,我说如果按照目前的思维方法,不见得会如此。
从十多年前开始,公众和专家对汉字输入曾经议论纷纷,各有说法;后来逐渐冷淡,直到无人喝彩。但是一个根本因素却未引起注意——汉字部件口语表达不便。
任何语言的字母或部件都需要和应当使用口语表达。众所周知,每个拉丁字母不仅在词汇中当作一个音素,而且也能够单独用语音表达。单个字母的表达比在单词中的发音还要容易,不会英文的老老少少不仅都能流利地说出:VCD、USA、CCTV,就是通过电话“读”字母,也能说清楚外文姓名、词汇。
相比之下,汉字的成字部件如:木、火、土、人、口等,当然是可以独立应用的,而非成字部件如厶 等,就无法以口头表达。人们经常说:“弓长张、木子李”,而“句官衣鼠”等字,就无法用上述“拆分部件”的方式叙述。
汉字的信息化离不开部件的表达,没有称谓就无法用语言形容,也难于使用字符赋值,这才是“万码奔腾”的根本原因。
相当多的中学生能背诵、默写“元素周期表”,这自然有利于学习化学。可是不知道“中文系”的师生之中有几位能够对“汉字部件表”同样熟悉。当然,并非以此说是中文系的学生们不用功。
要指出的是,如果连中文专业的学生都不能掌握的语言规范,还能够提供给大众应用吗?
如果我们的汉字部件规范不能被大众掌握,那么这种规范还能够十分有效地用于信息化吗?汉字自部件的集合而来,中文专业的正规部件规范严密一些也不妨。但是,实用的部件规范能否有个简表。不仅适应孩子们学习,也有利于外籍人士学习汉语。语言是大众使用的,语言规范也是要给大众用的,在信息时代的语言规范能不能通俗一些呢?
关注过程而忽略了目标
这些年来,我们十分看重汉字部件的数字化表现形式,注重了输入电脑时的赋值字符,以为这是汉字信息化的目标;其实汉字部件的数字转换只是过程,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人脑中转入汉字的“人机对话”思维过程,这才是目标。
汉字的信息化规范不仅要适应机器处理,还必须重视“人机对话”过程。语言的信息化首要考虑是说话、写字的人,要合理的把“笔画文字”变革成为“字符文字”,当然要适应人们的思维习惯。
“五四”运动前后,汉语言从文、言二分的古奥,一变而为文、言合一的白话,从象牙之塔走进百姓之家,这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了白话文才为汉语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才能产生“音码”,使拼音输入广泛使用。
199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信息处理用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规定了《汉字基础部件表》的560个部件及其使用规则。
任何拼音文字的基本字母表,都十分简明,孩子和外国人很快就能背熟。而汉字的“部件表”连同多种汉字笔形码输入法的“部件赋值表”却都是洋洋大观,很难让人熟记。
军队为什么要军衔,一支军队有众多的军官,外人那能记住他们的姓名和成百上千种职务。但是,只要有了军衔,就可以称呼任何一位军官。对汉字部件来说,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创造出更为合理的部件命名和分类。
在社会生活中称谓是在不断变迁的,拿人来说随着社会发展人的相互关系在不断变化,人的称谓自然也会随之变化。人之称谓不仅有着时代特色,也有着区域特色,会随着人的交往与流动而扩散。部件的规范和称谓也应当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而变化。
汉字要和26个拉丁字符对应,也就必须变革自身的规律和恢复部件称谓。在数字化的进程中,汉字也必须不断发展自身的理论,不断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的地位。
排序基准和汉字部件的一次排序转换
许多信息化项目就是因为对数据的认识失误而惨遭失败,但是不怕牺牲的后来者,还是前赴后继的英勇向前。在他们的思路中只有新的型号和版本,他们看不到数据的产生和变化,当然也看不到管理数据的人。在一些老总看来,程序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数据不过是录入员的事。
信息时代是一个有序的时代,是数字化地球的时代,不遵从客观规律,也不重视“有序”含意的人自然只能跌入泥潭。
汉字部件除了缺乏称谓之外,还缺乏符号表达及快捷排序规则。其实,有了称谓或符号代码,排序也就迎刃而解。
排序并非随意构成队列,排序有公认的基准和准则。
公认的排序基准为:数字和拉丁字母顺序,可用升序、降序。
电脑排序的准则永远是“相邻竞争”,好似打擂台。就和“1”与“0”谁大、“p”“q”谁大一样简明。只要保证相邻的二个参数符合排序基准,整个队列就成为有序队列。
诚然,每一个事物都可以选择多种比较标准。但是,人们已经形成了参照公认标准的习惯,这个标准就是排序基准。
任何事物都要尽可能一次转化为对应的数字或字符,过程尽量直观、简便。
一次直观转化是指在该事物的转换过程中,只使用一种基本特征,就可以直接转换成数字或字符,也同时确定了相关事物在队列中的前后位置。
一次直观转化,不仅适应于机器,也适应于人们的日常表达。
在现有的汉字部件规范中,先要逐部件计算部件的笔画,由于部件的笔画为1—16,相同笔画的部件有多个,如4笔部件多达99个。为了确定某部件在队列中的位置,必须在首次计算笔画之后,在笔画相同的部件中,再次选定新的特征来进行比较。这样,部件规范中的排序就不是一次,也非直观转换。
一次直观转化是数字化的重要原则。现有的汉字部件规范按照“笔数”和“笔形”排序,只能适用于人工字典检索,不能满足数字处理的需要。
汉字的基本笔画
长期以来,在汉字的学习和应用上,突出了汉字结构的两个端点,即笔画和整字,笔形、笔顺,字形、字意成为汉字教学和考试评价的重要标准。
由于书写工具只有刀或笔,在书写过程中强调和突出了字的笔画和运笔,而弱化了部件。汉字从初始的象形越来越变得“横平竖直”,其原因一是应用范围扩大,二是书写工具的改变。但是,最根本的还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不仅要求要求有更快的书写速度,还要求更快的记录速度。
快速书写要求简化结构,减少笔画、简化字形、笔画取直;
准确要求分化,分化多义字,增加了字的数量以实现表达的准确。
工具可以影响和决定产品的特征。远古时期的的刀刻龟甲,农业社会的毛笔和工业时代的铅笔、钢笔、园珠笔的书写,决定了汉字的书写过程是以笔画为基础。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锤炼,每一个字都形成了优美的结构。文字的普遍使用产生了对笔的需求,毛笔被中国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毛笔和书法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把文字、艺术和作者的情绪发挥有机的溶合。
恢复部件原始信息
承上启下的“部件”,这一在汉字产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构成部分,却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被弱化。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慢慢地丢失了不少部件信息和它的来源依据,但并不影响汉字的应用和传授。
在汉字教学传授过程中,笔画的数量和次序成为描述、归纳汉字的主要参数。部分部件作为部首还能成为汉字分类的标志,就是在这些部首中也有10多个重要部件“遗失”了称谓。
我们经历了几千年的熏陶,身处汉语环境之中,学会汉字也要经过一个漫长时光。在国内使用电脑进行汉字教学还是难题,对外教学中应用电脑就更加困难了,至今还没有让海外人士上机学习汉字的成熟方式。
部件称谓慢慢被人们遗忘,直接描述和形容部件都产生了困难。好在汉语“以字说字”的功能便捷又通俗,可以简便的说明部件。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加快了部件称谓的“遗忘”。
例如,“官”与上面提到的“安”“字”等字不同,区别在于其下的部件“官(下部)?”已经丧失部件称谓。无法用拆字方式,以口语来形容它。可是,几千年来面对面的用笔书写“官”字,不会给学习和理解它带来任何麻烦。
为了通信和信息化的需求,“官”字不能象“李、张”那样以拆字来描述。不过,使用联想方式,表达为“官员”的“官”,也同样准确。
人可以用联想字词形容汉字,但现在还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人机对话。电脑还远远达不到人的思维判断水平,更不能适应不同人的不同习惯。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为什么不能恢复“官(下部)”的称谓呢?这样就可以象“木子李”一样来表达汉字了。
电脑的普遍应用,使“书写”工具有了质的改变。电脑可以把部件作为一个整体输入,弱化了汉字的笔画。这样,汉字信息化就可能“回归”到造字阶段,突出汉字部件的整体形象。
汉字信息化的对照点不能按照当前的现代文字应用规范,而要选择它产生之时,选择部件最活跃时期的信息。就是说,我们不能选择2000年的语言习惯;也不能把1980年的语言应用水平作为汉字信息化的对照规范,而要从汉字的产生时代去寻求。
因此,汉字输出的信息化应当恢复汉字部件的原始信息,把最初的汉字部件与现在的赋值代码相联。
部件成为汉字信息化的断层
有人把汉字称为“汉字树”,其实使用“树”更多的还是电脑和软件。电脑的汉字输入法也可以看成是一棵树。首先是区分为“形码”“音码”,“形码”又可以在两种赋值方法中选择:立足部件,还是笔画。
前者可以通过对部件称谓的集合来表达汉字,符合先民的造字思维。一旦放弃了部件称谓与赋值字符的一致,输入法就丧失了语言的基本特征——字音的统一,脱离了语言习惯的方法,自然使人感到难学。
笔画输入曾被认为是繁琐的方法,在电脑上不被人看好。柳暗花明又一村,铺天盖地而来的移动电话用户也要想上网,使用电话数字键盘的智能屏幕提示笔形码输入成为最佳选择。面对小键盘,只要笔画不管部件反倒成了优点。键盘虽然小,但是芯片中的智能却弥补了面积的不足。不论最后如何评价,这种技术已经在手机上广泛安装。
叙述上面这一段大家都知道的内容,似乎有点多余。但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技术和它面对的市场都在相互攀比着螺旋前进,今天没有用处的方法和技术,可能在明天就会找到用武之处。虽说这是一个真理,但是在许多时候闪亮思想的价值往往会以它主人的“地位”来衡量。
文化传统和电脑应用的统一依然是我们关心的内容。工具的进步,不仅能带来思维的进步,也给了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最适合于电脑表达的文字模式。先民以部件为基础的造字思维过程能不能直接与电脑相结合呢?要在在历史长河中寻找部件的位置,也要在信息化厂进程中为部件信息化创新。
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从历史、天文、考古、地震、科技测年等中提取任何需要的参数。如200位专家5年联合攻关完成“夏商周年表”,使中国史纪年前推1229年。这样一来,不仅中华历史中的记年向前延伸了1900年,也增强了人们对学科的新认识,地球上的一切历史、资源和文化都是有用的,都是不能擅自毁坏、丢弃的。
电脑使部件焕发青春
为了寻找面对大众的输入方法,我们返回到6000年前的岁月。部件是构成整字的基础,在用笔为工具的时候,部件的特征就不会突出。电脑的产生,应当说是给予了部件焕发青春的机遇,还是要试探一下把部件与字符有机地对应起来。
在几百年来的工业化时期中,西方社会开始尝试使用机电结构装置来进行文字编码、解码,这种方法移植到了中国后,也只能产生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4位数字“电报码”。
如果说打字机的产生使西方社会摆脱了随意草书的手写字母;而电传打字机(当然包括电脑终端的键盘)又进一步使公众越过“莫尔斯”电码,创造了自由通讯的应用环境。那么,
由于汉字的三层结构,使得我们即使引进了这些设备,也不能直接模仿西方的文字信息化。汉字要采用机器来输入,实际是要改变几千年来养成的用笔书写的习惯,改变思维的习惯过程。这一点,在信息化或者说“数字化”的过程中还很少被人们注意。
汉字的“裂变”与“聚合”
八十年代中期电脑广泛进入社会之后,汉字的输入就成为一个难题。不论对各种编码如何评说,多数人还是认为“难学”。用我们自己的母语来和电脑“联姻”,为什么就如此困难呢?能不能不用编码,不需要背诵代码,这是许多网民,特别是大批中老年人的愿望。
寻呼台也使用了电脑,我们对汉字台的寻呼小姐“说字”也用不着培训,每一个人都能表达清楚。例如,我们可以说:“木子李”;也可以说“官员的官”。
注意,在电话中“说字”,是没有辅助手势的,也不能用屏幕和板书显示,完全依靠嘴。这是因为中国人都能按照语言习惯来表达,用字来说明与解释另一个字。不光有拆字的“裂变”,还能使用联想来“聚合”。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使用“说字”的方式,向电脑输入汉字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必须对文字表达进行规范。
语言文字的发展源于社会进步,而语言文字又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文字与语言同步,又对语言起到了规范和寄存的作用。
随着民族的兴衰,特别是科技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在相随兴亡。对汉字的未来,自然也不可等闲视之。
编码不能丢失语言规律
随着社会变迁、进步,许多部件本身的含义已不通用,但这些部件却依然生存下来,甚至在许多常用字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在“旅”中就有着非成字部件“?”,它应当是最早造字时所指的“旗帜”。远古之时,人们就举着旗帜、排成队列去为部落的生存战斗。
现在“旅”更多的用于“旅游”,恰巧导游们也举起小旗,率领着客人们去回顾那些远古的战场。先民的思维又在现代生活中复活,在许多汉字中都有这样的巧合。
一批消失了称谓的部件并不影响学习和书写,但却给汉字信息化带来了困难。在现代语言环境下,采用逐部件简单对应的赋值方式来对汉字编码,而且是面对大众来进行应用,就必然面临困难。
“名不正则言不顺”,部件无名就很难表达。要为常用部首和成字部件赋值,就要寻找和恢复丢失掉的原始信息,才能保证汉字信息化的完整性。
只有“语言”才为大众所需要,“编码”不属于大众,这是古今中外的规律。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基于汉语规律的电脑输入方法,答案是肯定的。
一、 汉字信息化的描述要立足于“自然语言”;
二、 汉字信息化的基础在于部件描述;
三、 恢复部件称谓,寻找丢失的信息。
复兴活泼刚健自强的民族文化
虽然英美国网络专家、文字学家也说中文将是网上最常用的语言,但阻碍中文网页发展的障碍还是复杂的中文输入。
胡适先生在1914年曾指出:“夫打字机为文字而造,非文字为打字机而造者也。以不能作打字机之故,而遂欲废文字,其愚真出凿趾适屦者之上千万倍矣,又况吾国文字未必不适于打字机乎”?胡先生的这段话,即使到了“电脑时代”,也还十分适用。
可是前些年,输入法往往注意了汉字笔形和字符的对应,而忽略了书写的思维过程,或者说是脱离了日常说话的自然习惯。所以,即使一些输入方法能够被人接受,但只要中断一段时间也很容易遗忘。
面临文明与文化,传统与进步的问题,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进步”,能被认为是我们的骄傲吗?中国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量,我们有责任在数字化的革命中,保持、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要把现代化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汉字的运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部件规范不是为了用来对付“输入法”
符号不是很难发明的。如果中国真有了科学方面的萌芽,也一定会创造出很多简单符号的。中国以前只有技术,并没有科学。西方也并不是都从他们的字母中找符号,也发明了许多其他的符号,如+-*/=等等。发明符号是很简单的事,几个字母一天就会背了,但是要让社会接受,反而是最困难的。
为了解决“输入法”当然要制定汉字信息化规范,但是不要忘记,汉字的问题并非输入法的问题。所以,汉字的信息化规范也不是仅仅为了针对“业余编码爱好者”,而是要为了完成适应全世界对汉字信息化的需要。
10、你多久没有手写过汉字,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信息化时代,汉字会消亡吗?你觉得汉字会消亡信息化时代吗?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肯定不会消亡,而且在信息化时代,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供人用眼睛识别并读取信息,是汉字的根本功能。信息化时代可迅速显现、打印出清晰工整的字迹,极便视读、贮存、传输,是巨大进步,汉字功能顿获升华。再如,有人因“手写”变“打写”而忧虑汉字前途。一种文字的兴衰,取决于使用者的多寡。除十几亿中国人外,世界各地学习汉语汉字的,愈来愈多,汉字前程一片光明。
我认为信息化时代汉字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因为汉字可以很好地储存文字信息,我们要辩证看待信息化时代和汉字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代价不手写汉字,汉字就会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