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效益
1、水利信息化与水利现代化的关系
水利信息化—水利现代化重要标志
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经济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治洪涝干旱灾害、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提高预测和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设施的效能。
此外,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污治污工作的开展和决策需要水量、水质和水工程等多方面信息的联合决策,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水资源调度、合理使用以及保护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新的治水思路的需要。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基础。
水利信息化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广泛获取、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政府事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有效监督政府的工作,达到改进服务的目的。水利各级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样需要水利信息化来实现职能转变。
水利信息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发西部缺水地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董文虎
<正> 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逐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服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一个接一个地被推到了现代社会的前台,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社会文明最强有力的推动力。当前我国水利建设正处在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时期,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各省、市水利部门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明确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的。
水利信息化--为水利现代化架桥(之二)
新世纪,新形势--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汪恕诚部长曾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新世纪水利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社会广泛关注水利工作,治水新思路日臻完善,并以此为指导展开了许多重大实践活动,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国家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以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内的一项共识。特别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依赖关系,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在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1996年水利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
《纲要》根据国家信息化的方针和原则,结合现代水利工作的实际需求,形成的总体思路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十五”计划的建议精神和《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水利事业主要属于社会公益型事业和水利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地位相适应的、能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体系,以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纲要》提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水利信息化,将重点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等,并部署实施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时建立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纲要》还提出在七大流域机构、经济发达省份、国家重点工程、大城市率先实现水利信息化。到2010年,全面完成全国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完成10个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2、为什么说水利信息采集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
防洪决策、抢险救灾,都需要了解险情、灾情发生的准确位置,虽然拥有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卫星遥感影像,但是灾情的位置仍然难以确定,“5.12”抗震救灾行动中就出现过类似的窘境,因此利用GPS技术将灾情发生的位置和GIS平台及RS影像有效连接起来,实现灾区和灾情的准确定位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利用GPS和通讯网络技术结合,将险情和灾情信息及时传达或通知到相关负责人,大大提高抢险救灾效率,有关应用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十分普遍。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GPS对河流、工程等有关信息的定位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卫星定位系统通讯容量有限,对于数据量较大的水情和灾情信息传输速度较慢,普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变加速的进程,安全保障日益得到重视,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指导下,保护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要求放到治水工作的首要位置。水利信息化建设对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进一步提高国家科学治水水平,建立人与水和谐的社会与环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水利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3、如何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合作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推进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1)构建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随着合作社的合作链条由以生产环节为主向产供销全程延伸,根据销售订单合理安排种植计划,严格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在保证农产品高产的同时必将带来成员的高效益。所以,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必将成为合作社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上,并且沿着产业链将信息化延伸到市场销售环节,通过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基本信息体系,实现产供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吻合,使生产、流通、加工及销售环节有机联系起来,能有效解决合作社产业发展中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该系统作用范围将扩大至合作社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且以网络应用为主,具有网上交易及实时管理等特点,能够监控从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
(2)构建合作社溯源管理系统。合作社是覆盖农户最广、涉及农产品最多、实现农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责任追究等问题,需要面向合作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证据,消费者要求可信赖、准确、及时地追溯产品及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系统将通过集成电子标签和条码及读写器等设备,以发出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请求为起点,以创建完整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报告为终点,实现基于产品批次编号、原料批次编号、合作社成员分组等多角度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系统将为消费者提供网络、条码扫描、语音电话和手机短信等多种追溯所购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方式,并具有消费指南提供、安全提示、与合作社门户网站链接等功能。
(3)构建合作社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和完善合作社信息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和整合现有的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网络和渠道,选择能够适应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建立健全合作社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分析、预测、公布各种有效信息,形成“传播信息—指导生产—帮助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结合各合作社的特点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准确、快捷的服务,对其在资金、生产、供销、技术、信息、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实现所有资源、信息在各个不同合作社的共享,实现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发形成面向合作社的信息服务产品,丰富合作社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成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合作社上的应用,促进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4)构建合作社基础信息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和产、供、销对接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合作社的决策支持平台,实现面向合作社的基础信息管理支持、生产支持和流通支持。平台将在大幅提高成员管理、产量管理、品质管理和资金管理等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产前根据订单需求协同安排种植计划,降低合作社卖难风险,产中做到精细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销售上能够扩大市场信息半径和交易半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农户空间位置分布、行政村镇分布、种植品种分布等空间信息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示,对种植面积、农户联系方式、往年交易记录等属性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为合作社日常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农产品种植计划协同管理系统、基于良好农业规范的标准化种植管理系统和合作社产销对接等系统,实现对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和流通环节的全面信息化支持。
(5)构建合作社门户统一管理平台。合作社门户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但相似或相同产业内各个网站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信息共享协议,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各网站之间缺少沟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项目重复建设、信息量小、设计不够精细和规范、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建立统一的网络规范或原则,将现有的合作社网站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共建,构建区域内的合作社统一管理平台,形成区域内和产业内合作社上下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对外的服务网络,在提高合作社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促进该区域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此平台,合作社可以展示产品,推广自己的品牌,提高合作社的知名度;共享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价格和供求等信息;合作社之间可以进行技术服务经验交流和业务合作洽谈,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和资源共享。
4、信息化建设能够带来哪些社会效益
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社会宣传,增加社会影响力,使人们都受到影响等等。
5、实现水利现代的必要性
水利信息化—水利现代化重要标志
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经济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治洪涝干旱灾害、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提高预测和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设施的效能。
此外,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污治污工作的开展和决策需要水量、水质和水工程等多方面信息的联合决策,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水资源调度、合理使用以及保护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新的治水思路的需要。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基础。
水利信息化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广泛获取、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政府事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有效监督政府的工作,达到改进服务的目的。水利各级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样需要水利信息化来实现职能转变。
水利信息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发西部缺水地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董文虎
<正> 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逐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服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一个接一个地被推到了现代社会的前台,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社会文明最强有力的推动力。当前我国水利建设正处在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时期,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各省、市水利部门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明确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的。
水利信息化--为水利现代化架桥(之二)
新世纪,新形势--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汪恕诚部长曾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新世纪水利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社会广泛关注水利工作,治水新思路日臻完善,并以此为指导展开了许多重大实践活动,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国家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以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内的一项共识。特别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依赖关系,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在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1996年水利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
《纲要》根据国家信息化的方针和原则,结合现代水利工作的实际需求,形成的总体思路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十五”计划的建议精神和《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水利事业主要属于社会公益型事业和水利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地位相适应的、能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体系,以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纲要》提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水利信息化,将重点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等,并部署实施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时建立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纲要》还提出在七大流域机构、经济发达省份、国家重点工程、大城市率先实现水利信息化。到2010年,全面完成全国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完成10个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6、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信息化—水利现代化重要标志
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经济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治洪涝干旱灾害、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提高预测和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设施的效能。
此外,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污治污工作的开展和决策需要水量、水质和水工程等多方面信息的联合决策,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水资源调度、合理使用以及保护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新的治水思路的需要。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基础。
水利信息化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广泛获取、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政府事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有效监督政府的工作,达到改进服务的目的。水利各级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样需要水利信息化来实现职能转变。
水利信息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发西部缺水地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董文虎
<正> 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逐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服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一个接一个地被推到了现代社会的前台,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社会文明最强有力的推动力。当前我国水利建设正处在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时期,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各省、市水利部门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明确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的。
水利信息化--为水利现代化架桥(之二)
新世纪,新形势--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汪恕诚部长曾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新世纪水利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社会广泛关注水利工作,治水新思路日臻完善,并以此为指导展开了许多重大实践活动,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国家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以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内的一项共识。特别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依赖关系,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在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1996年水利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
《纲要》根据国家信息化的方针和原则,结合现代水利工作的实际需求,形成的总体思路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十五”计划的建议精神和《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水利事业主要属于社会公益型事业和水利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地位相适应的、能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体系,以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纲要》提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水利信息化,将重点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等,并部署实施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时建立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纲要》还提出在七大流域机构、经济发达省份、国家重点工程、大城市率先实现水利信息化。到2010年,全面完成全国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完成10个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记得给满意!!
7、水利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流域和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科技含量,是保障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选择。水利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导下,适应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新形势,以提高水利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推进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务电子化、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务实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
8、水利信息化有哪些内容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的采集、输送、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现代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过程。具体地讲,水利信息化就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开发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管理决策服务,提高水利行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主要栏目
综述(发布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标准规范、政策,重要讲话,高层和专家访谈),自动化测控(介绍水文、水资源、水质、水保、灌区、工程等各类水利自动化测控的新技术、方法、仪器),网络与通信(介绍水利信息通信、网络传输新技术、理念、实践),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介绍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的技术、案例),业务应用(介绍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各流域、各地水利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信息技术博览(介绍国内外信息化新技术、国外水利方面信息技术利用情况、国内相关行业信息技术利用和进展情况),产品与服务(推介产品、服务)。
9、信息化建设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企业信息化建设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业务流程重组,有利于组织结构优化,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激发生产、技术创新.推动研发项目进展,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竞争,加速企业发展。
2、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迎接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与国际经济接轨。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建立了信息门户。这些“门户”让拥有它的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行业动态、市场变化,从而迅速做出反应,抓住占领市场的先机。这些门户已经超出r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已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两大应用的结合点:这些门户对高科技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会带来信息时代技术革命的飞跃。
4、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困难企业脱困。
他们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科研开发结合为一体,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寻求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和项目,改善管理,早日走出困境。
5、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使企业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在全球信息时化代迅速发展。
但是不能只看到好处,还要看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建设合适的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