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绩效
1、如何让绩效管理信息化
绩效是指员工围绕所在职位的应负责任而达到的阶段性结果以及在结果达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绩效考核:通过系统的原理、方法来奠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通常,人们对绩效考核的认识是绩效考核就是填表打分,按照一些人力资源部规定的时间,在人力资源部提供的考核表上,对员工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打分,然后按照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划分等级,与工资、晋升、淘汰等人事决策相挂钩。我把这种考核概念总结为两个字:“打分”。用这种方法对员工的定位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1)在现有的绩效管理制度下,保障绩效管理的信息化与教学改革的有效结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绩效考核在帮助企事业单位实现相应改革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保障高职院校绩效一线管理者的工作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在绩效考核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绩效评定过程当中的管理问题,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技术进行管理,作为绩效管理政策执行者的直接管理者可以很好地将教工的工作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记录。
(3)在各高职院现校现有的绩效管理制度下,运用信息化的操作平台对职工绩效过程进行合理记录。利用现代办公自动化软件技术,如何在教工的绩效过程当中进行合理记录,从而帮助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与企事业单位所提倡的文化价值观达成一致。
2、企业信息化成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哪些
制造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伴随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绩效在企业绩效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对信息化绩效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企业价值实现的重要任务。本文正是基于此点,通过运用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旨在优化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指标的设计方法,完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提高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的管理水平。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概述,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和方法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界定。第四部分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借鉴了平衡记分卡方法清晰的框架以及经济价值增加值中股东利益最大化和绩效棱柱中利益相关者的思想,构建了包括财务指标、利益相关者、内部流程和发展潜力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五部分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根据评价体系特点划分评价标准并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的评价。第六部分为例证分析。运用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对某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以此来验证所建立的企业信息化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七部分为结论。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得出结论,同时揭示了研究中的不足以及对近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本选题是针对当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全面反映企业信息化实施效果的问题而提出。在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后,提出利用平衡计分卡、经济价值增加值和绩效棱柱三种方法结合的方式设计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优化了指标设计方法、完善了指标体系,为企业最终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3、信息化绩效评价怎么样
书籍脉络相当清晰,重点介绍信息化战略实施、管理控制和项目管理三方面的评价方法与指标,本人是非常认同文中观点与思路,对于公司信息化后评价和全面绩效评价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毕竟信息化评价比较困难,实际案例较少,本书还是值得推荐的。
4、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概述
从评价的主体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其中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根据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以战略实施、管理控制和项目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宏观层面的评价 宏观评价主要是政府根据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的要求,建立绩效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的测度方法,统一测算和颁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信息化绩效的标准值,作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进行IT绩效横向比较的依据,以判断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同区域的水平地位和主要差距,更有利于绩效评价制度的科学性。 在宏观评价中,政府的角色是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不是“运动员”的角色,作为裁判员最重要的是评判需要客观公正。为此,需要建立“游戏”运行规则和制定评判标准,从整个产业发展角度对信息化进行统一认识,并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化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有助于各级企业信息化主管和相关部门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1)帮助掌握企业信息化准确的现状,作为调研和决策的参考;
(2)发现问题,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3)作为政府信息化投资和工作效果评价的客观依据。 对于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而言,这种将相同条件下的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还可以剔除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如行业差别和规模差别等,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IT的成效,使得IT绩效评价结论满足科学客观和真实的要求。
评价能够:
(1)帮助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推进信息化;
(2)有助于对企业绩效的横向比较,向行业先进水平看齐,从而找到自己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和研究产生差距的原因;
(3)帮助企业将信息化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促使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推动建立企业自我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信息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帮助企业合理配置信息化建设资源,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佳效果,促使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5)帮助企业利用信息化加强基础管理,促进企业“三改一加强”和管理创新、体制创新;
(6)帮助企业了解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此外,对于信息化供应商、服务商而言,宏观层面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有助于他们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方向,从而: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的突出问题,帮助客户成功;
(2)寻找产品、技术和服务与客户业务的结合点,发现和创造用户需求,谋求双赢。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已经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价中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该体系包括三部分:一套基本指标、一套补充指标即效能评价和一套评议指标即定性评价。其核心部分是补充指标,也就是效能评价。1.基本指标 该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状况,用于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从21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至于情况是好是坏,投入是浪费还是不浪费,基本指标不作评价。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2.效能指标 该指标评价信息化行为的合理性和信息化的成效,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效能指标的重要评价思想是“标杆值”法,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标杆值,是一套“标杆值”体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信息化实效的标杆值也各不相同。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对外反应灵敏度和创新灵敏度等。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效益为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水平的客观定量分析结论。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库,是“标杆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参考系统
5、怎样对学校进行信息化绩效考核的方法和步骤
一、确定信息化的目标和考核指标;
二、与各位老师商量确定信息化的考核标准,确定阶段性预期结果;
三、针对结果进行考核评分;
四、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总结,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没达成目标的老师进行指导,对工作作出改进,以利于达成后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