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关于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问题
可以找电信运营商呀。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
电信运营商会给你较好的方案,你可以进行选择呀。
毕竟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电信运营商!!!
分别打的客服电话问问具体情况。
以下是三大运营商的运营情况可以参考一下:
三大运营商2008年发布情况汇报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在3G牌照正式发放之后,于20日晚间相继公布了其2008年全年用户总数及增减情况,中国移动依然领先,以4.5725亿户的用户数位居首位;而中国电信接手的CDMA用户却在三个月内减少了117万个;中国联通的移动用户超过1.33亿户,新用户增速放缓。
中国电信:近期C网用户下降缓慢,固话加速下滑
中国电信2007年固定电话用户数为2.20亿户,较2006年的用户数减少271万户,这也是中国电信的固定电话用户数首次出现下滑。不过对比其2008年的固定电话缩水用户数目而言,2007年的下滑完全是小巫见大巫。据统计,2008年中国电信的固话用户数全年减少1198万,固话用户数为2.08亿户。
另一方面,中国电信去年12月份的CDMA用户减少6万户,在12月底CDMA网络用户剩余为2791万户。不过对比前两个月动辄数十万的用户减少数目来说,这一数字已经彰显出了电信的“天翼计划”宣传攻势初见成效。
中国移动:依然靠移动语音业务领先
中国移动2007年用户总数超过3.6亿户,而2008年这一数字超过4.5亿。
2008年12月,中国移动当月的用户净增数为707.1万户,占据着95%的新增市场份额,由此,中国移动在2008年度的用户总增数量为8791.1万户,平均每月净增长用户数达732.6万户。
中国联通:没有了具有优势CDMA,但和网通联合在一起不知前景如何
中国联通去年12月份新用户净增42.4万户,这一数字较11月份的99.6万户减幅逾半。
此外,包括小灵通用户在内的固定电话用户数仍在不断减少,联通的固定电话用户在去年12月份则减少了487.1万。
目前,联通的移动用户累计为1.33365亿户,全年固话用户缩水1千万,减少至1亿户左右。在2007年,原中国联通拥有1.62491亿移动用户,而合并前的原中国电信拥有1.1082亿固话用户。
MOT信息化(www.motweb.cn)预计:在3G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主宰信息业务的今天,相信随拥有了较好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随将是电信运营商老大。中国电信的天翼业务已经先进攻互联网市场了——天翼,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
参考资料:http://www.motweb.cn/tele//
2、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3、大中企业目前面临最严重的几个信息化建设弊端是什么?
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据孤岛和流程断点!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规划而是各部门/子公司各自为政,导致很多业务系统重复建设,功能分散重叠;二是系统建设选用不同供应商,采用不同技术架构,系统之间无法有效衔接和集成!
EPM有两个意思:一是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企业绩效管理,二是Energy Efficiency & Proctive Maintenance的缩写,中文译为能效与生产维护管理;前者是人力资源领域的成熟手法但对于信息化建设帮助不大,后者是生产制造业的管理方法论之一,但不能覆盖到各行各业。那么应对大中型企业信息化数据孤岛和流程断点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是构建BPM统一流程管控中台!
BPM平台在信息化建设层面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给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平台,企业可以在BPM平台上利用可视化低代码开发技术快速构建oa协同,项目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等一些列应用系统,这些系统都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天然的相通相融;二是借助BPM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方法论和平台的集成能力把所有业务系统的流程和数据打通,实现数据中台的管控模式。
天翎BPM价值
这种建设思路在实践层面已经非常成熟,例如国内知名物业集团彩生活借助天翎BPM打破数据孤岛消除流程断点彩生活集团-BPM流程管理平台 实现了经营管控的提升和信息化建设的赋能转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可以预见数据孤岛和流程断点等信息化弊端将更加凸显,而BPM具备的流程管理方法论、对中国式流程的适应性和低代码快速开发能力等特性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
4、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的目的是摸清“家底”,为确定系统建设目标和范围提供科学依据。现状分析是基于调研的数据进行的,在分析之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
(1)基础环境设施状况(机房、配电等)。
(2)网络系统的拓扑、线路支撑、产品配置。
(3)应用系统技术路线、支撑产品、系统功能。
(4)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计划。
(5)现有信息系统的经验与制约。
而分析时,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技术是否单一、老化、落后。
(2)基础设施是否老化、不足。
(3)应用系统是否功能单一、不适应职能变化。
(4)体系结构是否落后,无法适应机构变化。
(5)系统是否缺乏体系结构,系统集成度是否较差。
(6)数据规范程度是否太低,数据是否不共享、不增值。
具体的分析内容,可参考下文。
3.1.2.1 具备基础条件
我国计算机网络系统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定规模,部分省份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可以提供及时、重要的信息,具备了全面开展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条件。
以广东省为例,其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系统在大部分地区已实现了计算机化。如广东省社会保障局,1994年即启动了社会保险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不断地升级和改进,实现了基金征收、待遇审核、基金财务管理以及养老、失业、工伤等资金发放的网络计算机管理,在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如深圳市劳动信息系统,已建立了全市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城市增容费管理系统等,市劳动信息系统共有31个网点,实现了职业介绍广域网系统、劳动法规系统、招调工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企业工资管理系统、工资增长线管理和最低工资管理、劳动监察系统、信访、监督和审理、劳动安全系统、失业保险系统、失业登记、待遇发放等,这些业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都为业务系统的管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1.2.2 信息化建设仍未完善
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险的政策和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业务系统的管理模式也由单一管理型向多层管理型转变,并且业务量增长迅猛,现有的IT资源包括设备、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已不能满足现有业务的需要。并且,受当时业务发展状况和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现行网络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网络发展很不平衡。现行网络是依不同业务应用而各自分散独立,其特点是:网络结构简单,使用设备价格便宜;网络结构松散,缺乏灵活性、统一性;网络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难以适应现有社会保障业务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充分利用、联合共建和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为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建设省级信息网络互联大平台,将各地分系统连接起来,建成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
在应用和网络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现有的IT资源状况,把各期投资和未来发展的兼容性融合于系统方案中,以保护已有投资项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设备和数据资源,并做好新老系统的平滑过渡。
3.1.2.3 社会保障业务变化产生的需求
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特别是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的管理,以及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带来的就业压力等,促使社会保障的政策还会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和变化,必然影响到业务系统的变化,因此要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灵活性。
社会保障业务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业务管理由分散的、单一的管理向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多层次管理转变;同时,收支标准从单一标准向多元化标准转变,业务量的大幅度增长,业务分工更加详细,业务发展越来越多越快以及参保人数的急剧增加等,对计算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业务系统也必须由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转变,局域网向广域网转变,局部服务向社会化公共服务转变,因此需构建统一的网络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在社会保障业务的过程中将不断地提出新的业务系统需求,如:实现税务征收社会保险费系统,社会化发放的社会保障支付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政策模拟系统),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咨询、查询系统等,同时也会废除一些不必要的业务系统,如公费医疗等业务系统。因此,应用系统的设计必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要求系统配置灵活、开放并具有可扩充性。
5、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如需要下面这篇文章,请留下邮箱地址。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中文名】 吕连鹏; 王敏;
【作者单位】 烟台南山学院;
【文献出处】 高科技与产业化, High-Technology & Instrializatio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8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不再是企业的效益工程而是企业的生存工程,企业信息化成为中国信息化领域最受关注的发展重点,并被明确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国策的实施重点。信息化使全球化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在会计电算化和863计划CIMS课题带动下,管理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
6、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哪些误区
【转载文章】:
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摘 要 信息化是一个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方针指引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是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利用,更是对现行企业结构、管理思想的变革,对综合人才的竞争。提高企业信息能力,要用正确的思路引导企业信息化,走出信息化建设的误区。1 背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今后20年内,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的非凡功效,已经和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收益;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自身也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基本达成共识;我国不断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国内企事业单位都能对信息化有足够的重视而且都做了多方面的准备,但信息化的成效却并不是特别理想,信息化总体水平还很低,是什么因素制约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呢?
2 信息化建设误区2.1 企业结构、管理思想的变革尽管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开始了信息化建设阶段,但这些企业并非全部都对什么叫做企业信息化、怎样应用信息化手段有透彻的了解。信息化变成是一种潮流和时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就是拥有计算机先进设备,拥有企业自己的网站。将信息化等同于购买行为———以为买来硬件、软件、网络等就是实现了信息化。就是技术决定论的思想,以为技术是万能的,是一切工作的终点。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战略时,一味地追求技术高消费,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内部业务流程的变革。有些企业虽然实施了一些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但其侧重点仍然只是侧重于事后的技术支持和故障解决方面。所以许多企业抱怨信息化对经营没有什么效果,没有带来预期效益。其实企业信息化首要的是对企业结构、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但是硬件到位仅仅是信息化的开始,怎么合理利用,如何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才是信息化的真正目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管理的不科学、流程的随意性、“人治”与“法制”的混淆,是国内企业的通病,如何运用良好的时机,整合企业的管理,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信息集成商所能解决的,而是取决于企业如何更新观念。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结构、管理不合理带来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企业的流程不适合信息技术结构,使得计算机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的过程,业务流程再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化的效果乃至成败。用先进的手段去适应过去的工作习惯,即“穿新鞋走老路”,使先进的信息技术丧失统一性和先进性,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由此导致了许多企业信息化效果不理想。(2)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信息化技术相对完善的企业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是相当薄弱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将企业生产流程、人力资源、财务、物流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MRP-Ⅱ、ERP等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建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转贴2.2 人才的认识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个公司或企业的核心技术,信息资源也成为一种等价于资本和人力的战略资源,管理职能的明晰化,使得信息管理部门也如同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一样成为企业的重要职能机构;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走向务实和深入,企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如何对企业的IT建设和信息资源做出正确的规划,如何把业务与技术两张皮无缝的结合起来?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最新的高科技技术,同时又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具有跨职能的特点。由此可见,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越来越重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企业流程密切相关。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它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这就需要企业中有一个高层管理人员专门从事信息系统方面的领导工作,CIO这个职位也因而应运而生。CIO(Chief Informa?鄄tion Officer)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集成而出现的统一的信息部门的高层管理者,他们通过指导信息技术的利用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观念,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管理者。虽然国内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已经设置了信息中心,设有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经理或者副总裁,甚至是总负责人自己挂帅,但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CIO。首先,国内许多企业要么直接将技术部门的主管提升CIO,要么就由业务部门技术基础比较好的人担任,甚至就是高层领导直接兼任首席信息官(CIO)职务。其次,我国CIO目前所处的位置也就是信息中心主任。根本没有赋予相应的权力,CIO们即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IT投资上所拥有的权力也不容乐观,一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准CIO们,有87%表示自己在企业的IT投资上只拥有建议权,只有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拥有决定权。而在企业进行重要的战略决策时,42%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决策层只是偶尔会征求他们的意见;13%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决策层不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而能够真正参与到公司战略决策中去的准CIO们就更微乎其微了。第三,我国的CIO还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缺乏CIO专业管理经验的现象。一方面CIO都是属于某一个行业的,每个行业的信息资源分布和密集程度都不同,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运营方式和竞争态势,这样 CIO的流动会受到所属行业的局限;而另一方面,对专业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没有相适应的培养机制;使得我国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人的因素已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2.3 信息的运用信息的重要价值全在于运用,而运用好、管理好信息才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企业由于自身的信息应用能力的限制,往往低估了信息的作用,这又导致企业对信息化的不正确理解,典型的表现是:企业将资金大量投入技术设备,或系统工程的建设,而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竞争力,真正体现信息的价值。真正决定企业信息能力的因素包括:员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有效配置的程序;长期利用和体现这种价值的文化;与价值和准确性相关的信息本身。企业在以技术能力为中心的信息投资项目上注入大量资金和精力,错误地认为技术本身能创造出信息能力,实际上,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平衡的认识和投资,反而阻碍了信息能力。因为决定信息能力的主要因素很多是非技术的。这也就是我国一些企业虽然应用了优秀的软件,开发了自己的管理系统却仍然没有真正提高竞争力的原因所在。3 结束语企业应该认识到: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技术本身,其中的计算机技术只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同时应该注意的是,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个不断更新和递进的过程。并不是开发一套信息系统,经过一次调整变革就完成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7、我国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版机构不健全,信息权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