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的测度方法
1、信息分析方法包括哪些
一 信息管理科学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类型及其特征,信息科学的基本内容、信息科学的核心方法、信息管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熟悉信息的功能,信息与管理的关系;了解信息的度量,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管理的发展,信息管理学的产生和进化。
1.信息简论;
2.信息管理的信息科学基础;
3.信息管理的管理科学基础;
4.走向信息管理科学。
二 信息管理的技术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作用和发展规律;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电信网,计算机网,国际互联网。
1.信息技术概论;
2.信息处理技术;
3.通信技术。
三 信息行为理论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需要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熟悉各类用户信息需要特点,信息动机的形成与转化,信息的选择行为和利用行为;了解信息需要的产生,信息查询行为。
1.信息需要与信息动机;
2.用户的信息行为。
四 信息交流论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交流过程的基本要素,初始编码,申农—韦弗模式;熟悉信息符号的特征,拉斯韦尔模式、施拉姆模式、米哈依洛夫模式、兰开斯特模式、维克利模式,人际信息流、组织信息流;了解二次编码,大众信息流。
1.信息的表达—符号与编码;
2.信息交流模式;
3.社会信息流。
五 信息产品的开发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采集的原则、途径、方法,信息整序的方法,内容分析法;熟悉信息源,信息分析的工作程序;了解信息整序的目的与要求,信息分析的方法。
1.信息采集;
2.信息整序;
3.信息分析。
六 信息产品的流通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服务的原则,信息服务的主要类型,信息市场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营销;了解信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信息服务;
2.信息市场。
七 信息系统管理
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的结构,CIO在组织中的地位和职能、素质要求;熟悉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制度,;了解系统工程的产生和发展、方法,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安全管理,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1.信息系统工程;
2.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3.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
八 信息产业管理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产业的特征和作用,内部结构和外部关联,制定信息产业政策的原则,信息产业政策体系,信息化的内涵;了解信息产业理论,信息管理体制,国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化水平测度,我国信息化的现状与挑战。
1.信息产业理论;
2.信息产业管理基础;
3.信息产业政策;
4.信息化。
2、如何理解社会信息化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进程,因此,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实现信息化的具体要求也不同。但一般来说,实现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应该是信息化发展追求的高级阶段目标。也就是说,社会信息化应该包含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和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两大部分内容。
(1)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的三个层次。①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②产业信息化指的是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在内的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行业信息库和网络,从而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并逐步向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迈进,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③国民经济信息化是经济活动逐步实现信息化的过程,指的是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内统一的信息利用、信息沟通和信息流动。
(2)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的内容。①社会生活信息化是指社会生活主体在一定社会领域中生存与活动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②社会服务信息化从狭义的角度,通常指的是社会服务方式的信息化,它包括社会服务手段的信息化和社会服务方法的信息化。从广义的角度,它还包括社会服务主体的信息化、社会服务客体的信息化和社会服务内容的信息化。社会服务主体的信息化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社会服务行业的网络化、社会服务组织的信息化,以及社会服务人员的知识化等。③社会管理信息化就是指政府和社区管理机构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化的办公技术、调查技术、监控技术、传播技术、沟通技术等来不断提高社会行政效率和效益,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区管理机构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社会菅理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社会信息化的特征:
(1)社会组织网络化、扁平化。
(2)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
(3)信息终端的基本普及。
(4)社会生产方式实现转型。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方式的转型加快了产品的开发速度,更重要的是实现零部件的一次开发成功,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二是刚性生产方式转变为柔性生产方式,一方面突出了研发设计在整个生产流程当中的比董,另一方面注重模块化部件和变异设计的零件;三是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全球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而企业间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成为分散型生产方式的补充。
(5)交易方式实现转变。
3、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信息化程度有哪两种方法?
您好
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信息化程度,统计学界对于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为使信息化计量分析更为真实地反映信息化发展的实况,有必要对现行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作相应的调整。在此,仅就现行城市信息化统计指标选项的不当之处提出质疑,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以便今后组织有关专家对此开展专项深入研究。
一、人均GDP岂能作为城市信息化指标人均GDP是产业经济的主要统计指标,各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水平有一定的关联,但并非有必然联系。人均GDP的增长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信息化的变动程度。两个城市人均GDP同等增长的情况下,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可能有巨大差别。因此,这一指标对于衡量城市信息化状况毫无意义。
二、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是衡量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信息化程度有一定关联,但依然不能直接反映信息化的动向。按照这种指标衡量,高校密集的城市通过提高高校招生人数就可以提高信息化水平,而高校较少的城市即便大量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对提高信息化水平无济于事。
更为科学的相关衡量指标应当是高校毕业生占就业人口的比重。高校毕业生无疑构成了推动社会信息化的主导力量,但是,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并不能直接反映高校所在地的大学生就业状况,高校毕业生分配状况则可以看出各地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差距。无论本地高校在校生数量多少,只要是注重吸收大学毕业生的城市就可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采用这一指标将有利于各地采取政策促进吸收大学生就业。三、
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信息化程度更为荒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就一定会提高信息化水平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只是为发展信息消费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同等条件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不一定能反映出居民的信息消费状况。因此,不宜用居民人均收入来衡量信息消费的增长。
在信息消费价格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用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来衡量居民生活信息化水平比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指标更为合理。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居民在信息消费上的支出将会相应地提高。这种信息消费既包括电话费、上网费,也包括电视费和看电影等电子信息的消费支出。居民的此类支出肯定与该城市的市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成正比。
四、人均工业企业利润更与信息化无缘
用人均工业企业利润来衡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简直让人一头雾水;用衡量工业化水平的统计指标作为衡量信息化水平的统计指标,真不知信息化与工业化区别何在。从促进信息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关心的应当是与推进信息化密切相关的信息类企业的利润状况,而不是一般工业企业的利润状况。从产业升级进程的一般规律来看,信息类企业的利润状况应当优于一般工业企业的利润状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信息产业,实现信息产业的优先发展。
为了从企业利润指标上反映信息化发展的健康状况,应当用信息类企业的利润指标作为人均工业企业利润的替代指标。信息类企业应包括信息开发企业、信息产品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的利润指标反映了当地产业信息化的健康状况。利用这一指标衡量各地信息化进程,有助于促进各地政府采用各种政策和措施积极扶持信息业的超前发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快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总之,以往的信息化统计计量指标存在严重的曲解信息化和衡量变形的问题。上述四项指标的权重占到了总量指标的45%
,用这种严重失真的统计指标体系衡量各地信息化发展程度将会出现严重的考核失实问题,因而不利于激励各地政府采用相关措施加快本地信息化进程。为使我国的信息化工作在量化考核方面建立更为科学的计量标准,建议有关领导机关尽快组织专家立项开展此项研究,以使我们的信息化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化,进而更有利于调动地方领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
4、如何测度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
企业信息化的会从各个常规的事务方面着手。crm系统 ,hr系统 ,oa系统,dms系统,kpi系统等,其中重点的是dms系统,能够集成所有的其他系统,目前为成熟度最高的信息管理程度的标志之一
5、郑建明的发表论文
[1]基于社会事业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及其发展模式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2,10:35-40
[2]平等、自由、共享的图书馆权利时代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04:122-125
[3]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01:41-46
[4]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及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02:90-98
[5]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始环境及政策动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3:18-21+45
[6]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技术现代化政策思路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05:32-38
[7]基于历史分析的中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展望[J].情报资料工作,2009,03:21-24
[8]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05:39-42
[9]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合作与资源共享[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02:8-12
[10]超越传统:信息构建与图书馆服务再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5:40-43+51
[11]数字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05:6-9+26
[12]社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理性[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03:34-37+43
[13]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硬件设施测度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01:52-55
[14]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大学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04:6-11
[15]动摇根基的变革:准市场、竞争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02:10-14
[1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读者调查方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06:55-57
[17]论网络信息生产[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03:28-30+34
[18]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05:56-59
[19]信息测度方法模型分析[J].情报学报,2000,06:546-552
[20]分布式管理与图书馆管理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06:23-26+90
[21]大陆、台湾信息产业交流、合作现状论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03:64-67
[22]台湾信息产业发展若干问题述评[J].台湾研究,1997,01:47-52
[23]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3):331~
[24]关于信息经济测度与信息化测度的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7):73~
[25]LISA中参考咨询文献的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54~
[26]张少锋 郑建明.社会信息化测度体系中的教育相关指标[J].图书馆杂志,2006,25(7):10~
[27]陈雅 陆宝益 郑建明.论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信息精选[J].情报科学,2006,24(11):1662~
[28]万里鹏 郑建明.社会信息化测度逻辑分析[J].情报科学,2006,24(8):1131~
[29]陆宝益 郑建明 陈雅.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评价中的用户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6,(6):61~
[30]陈小磊 郑建明 万里鹏.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理论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6,(5):65~
[31]张少锋 郑建明.西方信息咨询研究热点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6,(3):59~
[32]李桂贞 郑建明.知识组织的方式方法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06,(2):7~
[33]郑建明 万里鹏 陈雅.动摇根基的变革:准市场、竞争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2):10~
[34]陈雅 郑建明.基于科学交流的网络文献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2005,23(10):1516~
[35]王园 郑建明.西方十八世纪文献的目录学研究[J].图书馆,2005,(3):54~
[36]郑建明 陈雅 万里鹏.知识图书馆理念及其在事业发展中的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11):60~
[37]万里鹏 陈雅 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22(3):356~
[38]万里鹏 陈雅 郑建明.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J].情报科学,2004,22(2):143~
[39]郑建明 万里鹏.信息化进程中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4,(4):3~
[40]万里鹏 郑建明.工具库:对传统工具书的解构[J].图书馆杂志,2003,22(2):20~
[41]肖红 万里鹏 郑建明.中国书业供应链的分析和启示[J].中国出版,2003,(11):51~
[42]陈雅 万里鹏 郑建明.知识图书馆:信息化进程中大学图书馆的拓展方向[J].图书馆学研究,2003,(9):3
[43]陈雅 郑建明.知识图书馆论[J].图书与情报,2003,(5):15~
6、信息化社会包括哪几个方面
【知识点】信息化社会【参考答案】信息化社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社会的信息化、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1)信息、知识、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3)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4)信息网络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
7、安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水平,方法,数据
(一)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标分析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随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进展较快,2004年数据较2000年增长了4倍之多。见图2。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市县级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速,这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农业部已建立了具有较强支持服务能力的网络中心,纵向连接农业部与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政务外网已建成开通,初步建立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网站。到2004年底,已有81%的地级和38%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75.9%的县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与农业部信息中心互联互通。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逐步形成了以省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的网站群。
5年间,农业科技图书出版呈波浪形趋势,2001、2002两年出版呈下降态势,2003年后下降趋势明显,见图4。同时,还存在着农村图书发行网点骤减,出版发行物农村市场份额下降的情况,服务“三农”效果较差。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图书价格上涨较快与农民相对有限的购买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也受到出版发行单位在农业科技图书出版上力度不够,选题开发工作不力,缺乏适销对路产品的影响。对此,我们要加以注意。
(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指标分析
5年间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较快发展。特别是农户电话、电视、电脑等信息终端设备拥有量不断增长,为在全国推广实施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入户项目,建设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解决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见图5。
图6显示,我国的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村基础通信网覆盖能力大大提高。据统计,1990年全国农活用户只有146万户,至2004达到10,159.5万户,增加了近70倍,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总数也达到62.8万个,为农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年间,农民电视机拥有率再创新高,见图7,农村电视覆盖率不断提高,大多数乡镇开通了有线电视或建立了电视差转台,传统的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行政村。
通过图8可以发现,尽管5年间农村电脑拥有量不断上升,但实际比例仍然很低,特别是与同期城镇居民相关数据相比差距巨大。有数据显示,2005年城市居民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和百家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分别是农村居民的6.5倍和20倍,城乡数字鸿沟呈扩大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城乡差距还是很大的。到2003年底,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庭电话95.41部,移动电话90.07部,彩色电视机130.5台,而同期农村居民上述设备拥有量仅分别为城镇居民的51.4%、26.3%和52%。互联网用户中农林牧渔业用户仅占1.9%。2004年底比2003年底,城市固定电话用户增长3975万户,增长率23%,而同期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增长了995万户,增长率不到11%。一些乡镇村仍然没有连通信息或通信网络。2003年底至2004年底全国互联网总用户数增加了1450万,增长率为15.4%,而农林牧渔行业仅增加了11万,增长率为9.9%,远低于总增长率。
通讯基础设施地区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到2003年底,西部12个省区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庭电话28.14部,移动电话13.55部,彩色电视机55.76台,分别是全国农村居民上述设备拥有量的57.4%、57.2%和82.2%。
(三)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指标分析
在农村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从图9中可以看到,尽管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国家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措施得力,使得该项指标增长迅速。
作为广大农村群众获取信息资料重要渠道的邮件、报刊等传统信息传播技术在农村应用较广,全国已通邮的行政村比例已经较高,见10,农村基础通信网覆盖能力大大提高。不过还是有一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没有被覆盖到。
通过图11我们可以看到,5年间农林牧渔业上网人数剧增。这表明,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尽管农林牧渔业上网绝对人数有所增加,但在全国上网人数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5年中,即使是比例最高的2001年,也仅占全部上网人数的1.5%左右。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广大农民信息素质较低,信息消费能力不足,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率低,再加上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质量差、精度低导致的。对此,我们建议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努力缩小差距,避免城乡“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
从图12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乡镇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迅速。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所有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设立了农业信息工作的职能机构和农业信息中心,97%的地(市)、80%左右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56%的乡镇依托农技推广组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各级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近4万人,发展了包括从事农业信息技术和服务的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农村种养大户在内的近17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初步确立。
(四)信息化人才要素的分析
人力资源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异的农业化信息人才队伍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5年来,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指数不断攀升且增长迅速,见图13,表示我国的农业信息人才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农业信息员的数量增长最为迅速,见图14。这也说明我们国家强调的,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要继续坚持。同时,我们也看到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增长缓慢,见图15。
(五)信息化外部环境要素的分析
总的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外部环境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2002年以后发展较快,这说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正不断得以优化。但是,这一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国家农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指标,也表明国家财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还不尽如人意。见图16。
通过统计数字我们发现,农村信息指数这一指标增长相对缓慢,甚至有所起伏。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天然弱势,再加上近年来我国人地比例失调,农村人口过剩和我们长期以来实行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等城市产业而忽视农业的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2002年为例,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2%;2002年与2001年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4%,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5.8%。可见,在城市奔小康呈现大好局面的同时,与之相对的却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收入不足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中维持日常生活基本项目所占比重偏大。另外,农民消费观念落后,对信息的市场意识较差,不习惯为信息服务付费也对这一指标有一定的影响。见图17。
国家对农业信息化投入比较稳定且有所增长,见图18、图19,但增长趋势并不明显,有的年份尽管投资的绝对值有所增长,但所占的比例反而下降。1994-2004年间,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1.6%,而同期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6%。另外,有限的资金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各部门、项目互争资金等情况,造成重复浪费和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比例偏少,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主体,关系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方方面面。数据显示,5年间我国广大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素质有所提高,受高中专教育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不断增大。这对于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农业信息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与城镇相比还较低。目前我国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一方面限制了他们对信息中蕴涵的盈利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他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经济成本和代价。见图20。
8、衡量国家社会信息化的指标有哪几类?
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信息传播能力,另一类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全面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进入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接上国际互联网络,采用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必经阶段,是许多国家为全面实现信息化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通信是多媒体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结果,它把计算机在交互性、通信网络的分布性和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融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全新的通信服务。目前,经济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开发出了上百种多媒体应用系统,多媒体通信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可视电话、视频会议、远程医疗服务、教学与培训、多媒体邮件、咨询与服务等。比如说远程医疗服务,在计算机输入了综合医疗信息系统之后,医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将成为可能。当病人和计算机终端对话时,计算机可以告诉病人或护士,这位病人是否需要看医生或者应该去看什么科的医生。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电视网络除了满足医生和病人之间远程通信外,还可以实现医生之间相互交换意见,也可以让医生征求专家的意见,可以让医生办公室、诊室、病床、实验室等相互连接起来。获得较好的医疗方式是新型信息技术的一大应用。
多媒体通信技术可以使教育事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将以各种崭新的形式为人们提供教育服务。有名望的教师由电视网聘请讲课,高水平的教师可以摄制教学录像带,也可以编写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这样的话,只要有最好的教师、最好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利用电视教育系统,让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辅助教学和方便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不受到地域的限制就可以接受教育。
信息化已经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要使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需要做到信息资源数字化,软件服务系列化,信息咨询社会化,信息存取网络化,信息服务管理规范化。当然要想实现,就必须利用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光存储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未来的世界,我们无法预料,不过我们也不能总是生活在对它的幻想中,而应该是对它发起挑战,挑战那美好的明天。
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是由已知和未知两个领域组成。我们已知的越多,未知的领域就越大。广大的未知领域构成了我们渴望探知的未知世界。未知世界有种魅力,它总是吸引着我们在未知领域发现真理时有所突破,而不是一直墨守成规。
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的大联合。那时,人们可以在家里工作。只要打开计算机就能和领导及同事取得联系,互通情况、请示汇报、研讨问题都十分方便。工作之余,可以在网上浏览商业信息、股市行情、足球赛事,或者网上购物都是轻松愉快的事情。信息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