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学生怎么看
1、教育信息化该如何走
1、定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时代背景:经过近些年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的不断投入与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所涉及到的服务器、存储、网络、PC、多媒体等终端设备建设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教育应用软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使用,但教育信息化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建设,国家电教馆明确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方针,更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中提出了教育云的概念。国家要求运用教育云去实现教育信息化。
2、山东教育信息化的信息老师能看到学生的详细信息吗?
山东教育信息化的信息老师能看到学生详细信息吗?是可以看到的
3、如何理解信息化教学与教学信息化
我觉得这是一对很有趣的词。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对: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祝智庭教授曾从英文来源等方面很好地解释了信息化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但许多人还是不太好理解,因为我们中国文字太深奥了。我觉得,
信息化教育
,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教育信息化
,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因此,我认为,
信息化教学
,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教学信息化
,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因此,教师关注的是信息化教学,以便更好地上课。社会及官员关心的是教学信息化,是否完成了现代化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
解释得不太清楚,权当抛砖引玉,请大家继续讨论分析。
(可以参见: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4、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5、怎样理解信息化课堂教学
怎样理解信息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大力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新课改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很多学校都已着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开展信息化教学课堂,但在指导试验学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存在着对信息化教学的错误理解以及实践中的机械、盲目地操作。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易使教育信息化偏离正确的方向。
一、在技术世界里迷航
1.技术排斥观
不少学校的领导认为:多媒体好是好,就是身价高,学校硬件不到位,师资又缺乏,暂时不搞也无妨,还是等水涨船高吧。这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们的社会已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向。所以一定要更新观念,放远目光,抓住机遇,抢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现代教育改革的主动权。
2.唯技术主义
很多人武断地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用到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课件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完全是印刷教材的电子化。事实上,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用的好坏是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也有一些人对技术持一种亢奋状态,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原本可以面对面实现的讨论,非得要用视频会议系统来实现,结果非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其成本效益极为低下。
还有一些人是对电教老师的依赖,认为电教老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计算机相关的一切工作,上一堂公开课需要几个电教老师陪同,机器出了故障由电教老师解决,甚至完全由电教老师操作电脑。这样的教学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也是不现实的,学科老师还是应该具备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
3.大而全的完整课件
很多中小学教师一听到要制作课件就很害怕,在他们看来制作课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追求精致的基础上还必须保证功能齐全,不仅要有教学内容,还要有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用户权限管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答疑等交互模块,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科老师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以下三点:首先,课件要和网络教学平台良好的整合,把一些复杂的交互功能移交教学平台,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开发完成,而教师只要用FrontPage、PowerPoint、Flash等一些简单的工具做一些网页、动画即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内容上,完全没有必要学习AuthorWare、3DMax、Director、VB、Asp等复杂的开发工具;二是要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三要采取“拿来主义”,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这样使用起来就会比较方便,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时可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织、加工。
4.课堂教学以课件为中心
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课件。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它几乎包括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像一篇电子教案,以至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力全部局限在课件上,鼠标、键盘不断按动,眼睛瞪着屏幕,口中念着课件上的内容。而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作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这种夸大课件作用,降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势必将教师和学生沦为媒体的奴隶,制约信息化教学深层次地发展。教师应该摆脱以课件为中心的怪圈,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使信息化教学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5.过多的多媒体展示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是万能的,在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其追求现代化的意识是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长有短。总的来讲,借助多媒体能将抽象物体具体化,微观物体宏观化,对教师讲授重点和难点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过多的多媒体展示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意境表达,会剥夺学生的想象力与对优美文字的整体感悟能力;数理教学过分的形象化,会剥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再者,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放映者,无法发挥其主导作用,也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都被禁锢于多媒体中。
6.技术使用和课程容量的错误处理
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无原则地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虽然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及时地转移。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一味加大教学密度,即使图文声情并茂,学生也经常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所以教师一定要科学地处理技术使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重视启发性原则,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安排适量的活动去发现。
与此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使一些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忽视实质。例如,40分钟一堂课,学生既要上网查资料,又要小组讨论,还要自己作报告。有的教师规定三分钟上网查资料,三分钟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做一些拷贝粘贴,根本无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以活动为单位进行课时安排。这样才有可能将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而不流于形式,学生也有时间从容地思考,把外界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6、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
上传: 吴春燕 更新时间:2012-5-5 7:26:38吴春燕 第一.必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评价活动。方法是由人制订的,正确的意识产生正确的方法。只有对旧的评价方法进行批判才能制定正确的评价方法。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它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就可以发现旧有的评价方法的弊端。有破才有立,不破不立。如果不转变旧观念,即使有再好的评价方法,你可能不愿意执行,即使执行了,也可能走了样。 第二.明确评价的功能。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改善过程”,“评价要与人为善,立足一个‘帮’字”这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决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这就是“评价的核心目的为改善过程”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这就是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的功能。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评价中采取了“后‘优’改前‘良’”的评价方法。如果一个学生在同一个知识单元的学习评价中,前一个阶段学习评价如为“良”,而后一阶段知识学习是在前一阶段知识基础上发展的,这个学生由于努力,后一阶段学习评价为“优”,他就可以拿着评价表由老师把前一个成绩“良”改为“优”。这种“后‘优’改前‘良’”的评价方法,明显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用了这种动态的评价方法后,很多学生得了“良”以后,就努力学习,争取后面的考核得“优”,达到把前面的“良”变成“优”。 第三.明确评价的主体。 “平等、民主、合作”,要让学生会在这六个字中参与评价。就是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评价民主,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这就是现代的教育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小学信息技术课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评价应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老师评价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是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本身的特征决定的。首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操作成功与否,答案正确与否,学生容易判断。其次信息技术课学生操作的结果是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所以学生操作的结果不但清楚明了而且公开,易于周围的同学进行判断与监督。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这些特征为实施学生学习自我评价,创造了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条件。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方法是通向“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制定评价方式。1. 注重分层评价,鼓励学生求新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给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并针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承认学生实际掌握水平之间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的成绩,并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各自提高。例如:每一次的操作课上我给学生打的实践综合分,既包括了学生的实际上机成绩,也包含了对这个同学个人努力的一种承认。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又可促使其发挥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际上,评价成为促使学生学习的一个手段。 2、注重过程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计算机的操作不仅体现在结果明了,更体现在同样一个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这是计算机软件本身性能的完善,更体现了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助工具,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操作中,相对于一个同样的任务,学生会利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完成,其过程却是有差异的。这时教师不能仅仅只关注一个答案,而应更多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在实践中所获取的经验与教训等,这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实践过程,即是鼓励学生在自主的操作过程中的理解力与创新力。 3、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信息技术课上,我在黑板上写有优、良、达标、待达标的参考标准,每个学生在下课之前参考标准把当堂课的学习成绩填写在计算机键盘下的成绩表上(只填“特优”、“优”、“良”、“达标”) 特优:兴趣浓、纪律好、自学能力强、爱发言、能辅导同学 优:兴趣浓、纪律好、能自学、爱发言、完成教学任务 良:有兴趣、纪律好、能学会 达标:纪律好,能学会 待达标:纪律差 每节课后,小组长检查一下本组同学的自我评价是否准确,对个别评价不合理的重新评价。 教师阶段性地检查学生的评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要对个别学生评价不认真的现象进行教育。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自觉努力学习,争取不断进步。为了更好地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我们还可以采取“档案袋”的办法。一个单元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7、教育信息技术1.0是什么?
将改革开放至今的教育信息化称为1.0时代。
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一是时间维度的表象概念,将改革开放至今的教育信息化称为1.0时代,将开启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称为2.0时代。
二是基于目标维度的内涵概念,教育信息化2.0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通过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终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三是基于教育变革维度的实践概念,包括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等三个转变。
(7)教育信息化学生怎么看扩展资料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涵义有二:
一是作为总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又称为总目标或目的。
二是对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什么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目标,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整合与系统化。
8、教育信息化下学生怎样有效学习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在中小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养成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教育和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