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学科 » 福建法院信息化建设

福建法院信息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21-03-03 00:51:59

1、收集做事认真团结友爱的人

助人为乐好人郑培城事迹

——闽西地质大队

郑培城同志,男、195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1970年8月参加工作,是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物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工程师,闽西地质大队侨联主席。曾任三元区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和三明市政协第七届委员,现任三明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侨联委员。他是一位归侨干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讲政治,讲文明,积极参加闽西地质大队、三明市(三元区)政协、三明市(三元区)侨联安排的各项学习和活动,认真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他坚持以“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关心他人,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郑培城同志在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主要分管房地产、绿化卫生环境建设工作,多年来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具有一种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高尚精神;作为政协委员,他不忘履行职责,关注民生,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情怀。

1988年以来,他始终热心帮助单位同事或家属处理亲人去世的善后工作,不论是节假日,不分周末或下班时;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抑或严寒酷暑,只要遇上此事,他总是放弃自己的时间,鞍前马后地跑上跑下,主动帮忙打电话联系,亲自前往殡仪馆为同事帮忙处理各种善后事情,而且他每次都帮人帮到底,送人送到家,从不推辞,从不忌讳什么。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郑培城同志二十年来坚持帮忙同事办理善后之事的善举,得到了闽西地质大队广大职工和家属的赞誉,大家都说郑培城同志是个肯帮忙的大好人。他自己却谦虚地说:“帮忙别人这种事情是积德行善,人都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何况这种时候。”他把帮助他人当作一种快乐,不分份内份外,一直坚持了二十年。

作为队侨联主席,他十分关心归侨、侨眷侨属的生活状况,注意与他们沟通交流,有谁生病住院了,他知道后便去看望问候;有谁生活有困难了,他知道后及时向上反映,帮助生病困难的归侨或侨属得到上级的经济补助。他热心为归侨侨属做实事,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他把助人为乐化作一种自觉行为。九十年代初有一次,他在单位门口遇到有一个孩子遭遇车祸,他二话没说,立即冲过去抱起受伤孩子,督促车主赶往医院急救,使受伤的孩子及早脱险。事隔十几年,受伤孩子的爷爷,每当遇见郑培城同志时,总不忘感谢几句。这时郑培城同志总平静地说:“不用感谢,这是应该的,谁遇上这种情况都会帮忙的。”

郑培城同志担任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政协委员以来,始终不忘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在他的提案中有许多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建议。1994年“5、2”洪灾发生后,他立即提笔撰写对受灾区域及居民楼房进行消毒的建议,因该提案他获得提案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当他听到东霞、富文居委会和所在居民对公共道路和人行道因多年失修,路面出现塌陷、变形起翘,低洼积水,给行人造成不便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察看了三元区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路段的状况,分别提交了改造建设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两旁人行道铺置彩砖的建议提案。当永兴路、富文路重新改造建设,富兴路两旁人行道(按三明市建设局规划,待三泉高速通车后再安排彩砖铺置,先将塌陷、变形、破损的人行道修复)修平后,他又感到为民众办了好事,增加了几分快乐。

郑培城同志始终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是一种美德,人生要有善心,多点爱心,能为他人多办点好事,多帮一份忙,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份和谐。他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多年来,他助人为乐之举一直得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和支持。他个人曾多次获得“双文明先进个人”,家庭也曾多次获得“文明示范户”等荣誉。

助人为乐好人董克云事迹

——中法院

董克云,男,38岁,中共党员,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1997年,董克云同志通过公务员考试到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十年来,在信息化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敬业爱岗,恪尽职守,不断创新,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有力提升了法院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审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董克云同志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作为自己的信条,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他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在较短的时间内自学了VB、FrotPage、phtotshop,flash等常用的软件,能够使用Access和ASP制作办公应用程序。随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设备不断增加,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董克云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挤出时间学习计算机硬件、路由器、服务器等使用维护知识,业务水平显著提高。

董克云同志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使审判人员能尽快掌握软件的使用,他经常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对个别干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了使本院网络能够安全运行,他对全院所有计算机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每天上互联网下载升级杀毒软件,并做好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备份检查,防范于未然。

除做好本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外,董克云同志还善于帮助他人,有求必应,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同事家中维护电脑。2008年7月,董克云同志因工作需要调整到刑一庭,他能够虚心向领导、同事、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及时转换角色,较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董克云同志能够努力学习法律业务,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和能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2001年7月毕业于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法律专业,2003年结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法学专业,2004年通过全国司法统一考试,2007年获得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

董克云同志多次被中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中院评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先进个人,2007年被省院评为全省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

助人为乐好人赖应亮事迹

——移动公司

赖应亮(男、1968.07出生,1990.08参加工作,群众、中专学历。2006年获集团公司无线专业练功比武优秀奖;2006年获福建省移动公司网络技术标兵;2007年获福建移动无线专业练功第一名;2008年6月中国移动抗震救灾保通信先进个人。)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看一些《三侠五义》、《水浒传》等描述侠义人物的小说,对英雄人物景仰至极,对英雄人物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侠义行为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长大后,走上了通信服务这一行业,让我对助人为乐这一古道热肠的精神有了更实际的理解。从邮电时代的“满意在邮电”到中国移动提出的“沟通从心开始”,行业的服务理念不断加深,将客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满意、如意、惬意始终是我们的服务宗旨。在近二十的职业生涯中, “与人方便,与几方便”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在通信行业的多年工作中,我一直从事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意思是:关键技术不可轻易传人。但我不论对公司同事还是对协维、代维单位的同行,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助人为快乐之本;因为只有在教授和帮助别人时,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有让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自己技术才能更加精进。正因如此,很多同仁亲热的喊我“赖工”,每每听到这样的称呼,我会加倍努力,并不断以此来鞭策和勉励自己。

乐于助人方能广结善缘,对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在生活中,不论是周围的邻里,还是新认识的朋友,只要有困难我都喜欢伸出友谊之手,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人一把。也因此得到了邻里和同事的喜爱,结交了许多朋友。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一时山崩地裂,数万同胞罹难,数百万群众失去了家园。大地震给四川灾区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情震惊全国,震动世界。看到报纸电视中的报道,我明白此时的灾区人民最需要援助之手,灾区更需要象我这样有一枝之长的专业人员,我一刻也坐不住了。作为一名中移动技术支援专家,我于大地震的第二天就急冲冲赶赴还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在灾区,我只有一具念头--那就是既然来了,就为灾区多做点事。我在灾区的奔走期间,看到受灾群众时,总是慷慨解囊伸出热心援助之手。当余震来临时,当人们纷纷撤往屋外之际,我没有迟疑毅然奔向了四楼的监控中心,因为那儿最需要我。作为一名技术保障人员,此时我别无选择,坚守在四楼的监控中心,严密关注各项重要指标,及时安排各种应急措施,果断执行应急预案……。我们的技术保障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整个网络运行良好,没有出现5.12时的宕机现象,保证了每个移动客户能够正常通话。但愿每次的顺利通话,都能为被困群众传递希望的电波。在灾区的工作期间,我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移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然而,我更让的欣慰的是灾区人民那发自内心的一声声“谢谢!”。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显然是一句致理名言,助人仍快乐之本。

助人为乐好人张明事迹

——科技局

张明同志(女、1962年9月出生,1980.4参加工作,群众、大专学历,现为三明市科学技术局普通职工)是一位助人为乐、古道热肠的好同志。她有许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勤于助人、乐于助人的慈善之举。多年来,她一直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响应“春蕾计划”结对活动,解决家境困难学生的高中学费,还圆其大学梦,并以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助多名贫困大学生上学等。如:2008年,张明同志到沙县大洛镇中洋村资助2名贫困而又学习优秀的大学生,每年捐赠给就读于福州大学的贫困生鲍钦铭5000元和泉州师范学院的贫困生鲍金英3000元学费,直到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受赠学生及家人十分感激张明同志捐资助学、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她还带动周围人参与慈善事业。每年中秋节,她都给三明市特殊学校赠送中秋月饼,受到该校全体师生的高度赞扬。

助人为乐好人林丽娟事迹

——七五五处

林丽娟(女)1961.11出生,1978.12参加工作,党员、高中学历。1982年评为福建七五五处优秀工作者;1983年评为福建七五五处先进工作者;荣获共青团三明市梅列区委员会1992年“优秀团干部”和“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荣获共青团三明市委员会1993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3年被评为福建七五五处优秀党员,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005年6月获得三明市直机关党建工作优秀党务工作者。

提到福建七五五处办公室的林丽娟,大家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热心”。离退休老同志都亲切的叫她“丽娟”,年青同志尊敬地称她为“大姐”或调皮地叫她“阿婆”。她天性好动,闲不住,大到事关单位的发展、改革,小到职工家的红白喜事、头疼脑热,不论大事小情她都爱关心,热心帮忙,用无私地爱温暖着七五五处大家庭里的每个人。

充分利用闲置的设施设备,面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工作是储备基层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支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就成了林丽娟的热心之事。2005年,承担三泉高速公路建设的中铁二局五公司,来到我处租用住宿楼和办公楼,租用面积大且租金高。经处党委研究,决定调整职工的宿舍和办公室,以腾出房子搞创收。林丽娟居住的楼栋被定为了出租楼。为了七五五处整体利益,她毫不犹豫,没提任何条件就带头搬了出来,是七五五处最快腾出住房的职工。有人说她傻,从一人一套的舒适、宽敞的二楼,搬到了又潮又湿的一楼,且与人合住一套,却不向单位提条件。她回答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单位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愿意为单位的整体利益着想,为单位的事业着想,为职工的利益着想。单位发展了,有了收获,我就高兴”。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林丽娟就是继承了这种传统美德的人。在单位,关心离退休老同志、关爱新进大学生是她持之以恒、永不间断的工作。为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让老同志们在为储备事业辛苦半辈子后,能够安享晚年,她会及时摸清每位离退休干部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帮些什么。除每月定期到离休干部家中收取医药费发票外,她还经常到老同志家中,与老干部谈心,了解老同志们的生活、思想情况。这些事情虽说是小事,说起来轻松,但要长期坚持做好却非常不容易,没有乐于吃苦、甘愿受累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不管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酷暑,她看望老干部做法都从未间断过,老干部要办的事从未耽误过。老干部生病住院时,她像“亲闺女”一样奔忙、照顾。若遇到老干部去世,她会不辞辛苦地协助老干部的家属安排处理后事,尽心尽力地送老干部最后一程。随着的时间的变迁,离退休干部的年龄不断的增大,林丽娟对他们的关心却有增无减,她用真心的付出温暖着每一位老同志的心。

随着事业的发展,七五五处近年来陆续招录了多名大学生。为使新进的大学生尽快融入单位,安心地为储备事业的服务,她像母亲一样关心、照顾着他们。大学生们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她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为他们改善伙食;夏天天气热,蚊虫多,大学生睡不好,她又送凉席又送蚊帐;大学生生病不舒服,她比自己孩子生病了还着急,又是陪看病又是买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把他们招进来的人,我要对这些孩子负责”。时间长了,年轻的大学生们没人称呼她为“林主席”或“林科长”,都亲切地叫她“阿姨” 或“阿婆”,感情好的像一家人似的。

有人曾问过林丽娟,你这样做不累吗?能图到些什么呢?她说:我爱七五五处,更爱我的同事,帮助别人让我觉得充实而美好。等我年老退休后,离开了单位,回想起现在的一幕幕,我会觉得问心无愧,会为曾经帮助过别人而感到欣慰,感到温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是幸福的香味,关爱的美丽。

助人为乐好人张长海事迹

——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

工 张长海(男、1968、07出生, 1990、09、01参加工作,党员、本科学历,1998年本科获福建省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06年获福建省交警总队三等功,现任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今年年初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降临南方大地,由于气温骤降,导致福银高速公路部分路面结冰,很多旅客被迫滞留在服务区内,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长海同志带领中队民警,不顾天气寒冷和饥饿疲惫,一边耐心细致地对滞留乘客做好解释和劝导工作,一边帮助安排泰宁服务区做好滞留乘客的用餐、用水保障工作。1月28日深夜,正带领民警在冒雨巡逻的二中队长张长海及时发现了来自江西九江的李俊伙夫妇刚满四个月的女儿因饥寒交迫而号啕大哭,张长海中队长立即协调泰宁征管所腾出了一间暖气客房供桂珍花母女休息,并为他们准备好饭菜和热牛奶,让身体虚弱的母女二人不再挨饿受冻。张长海同志爱民、为民、助民的真诚受到了现场滞留群众的一致赞誉,《三明日报》更是在头版对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2月2日晚22时许,暴雨倾盆、天寒地冻,泰宁路段已实行交通管制,大量车辆被分流至泰宁出入口滞留,一辆货车在连接线上突然暴胎,车子陷入路基的泥中,车身严重倾斜,差点就要侧翻了。随着滞留车辆的逐渐增多,这辆车埋下的安全隐患就越来越大。正在冒雨巡逻,了解滞留群众的困难和需求的张长海同志发现这一情况,顾不上倾盆的大雨,拿起工具就帮着驾驶员桂某换起轮胎,由于雨势过大、能见度较低,换胎操作十分困难,不一会,大雨就淋透了民警的全身。雨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寒冷,但是张长海顾不上这些,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抢修工作,帮助该车驶离了现场。该车驾驶员桂某被张长海同志真诚帮助深深感动,他紧紧握着张长海同志的手说:“我开车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地方,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警察,你们福建的警察,行!”

6月25日下午,张长海同志来到将乐县一中,为该校高一(1)班的李文静同学送去了助学金人民币500元,帮助他度过了面临辍学的难关。今年六月,张长海同志从将乐一中了解到,学习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的李文静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这一情况后,立即发动全队民警捐款,将资助李文静同学直至其中学毕业。

助人为乐好人刘玲玲事迹

——三明日报社

刘玲玲,女、1980.4出生,2004.7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三明日报社记者。《有一种奉献叫做爱心》获2006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二等奖;2007年被三明日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

该同志热爱集体、团结同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2005年9月,三明市华恩儿童村正式开办,她开始在那儿做义工。3年来,每个双休日、节假日,她都会到儿童村辅导孩子们功课,陪他们聊天、玩耍。她经常会带食物、文具、书籍等礼物给孩子们;把他们的作文推荐到《三明日报》发表;带他们到报社、公园参观、游玩,和他们打成一片。她还负责编制儿童村的固定刊物《华恩茁苗》,并经常帮助孩子们组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她动员报社其他年轻记者到儿童村带补习班、合唱团。

2004年10月,她在和另一名记者一起采访一位拾破烂的江西籍老大娘时,发现老大娘捡到的一个弃婴到了上学年龄,但因无法入户口而只能交高额借读费,她们把老大娘的爱心故事写成文章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随后,她们奔走于民政、公安等部门,试图帮助孩子解决户口问题,但因当时的政策限制,一直未能解决。她便经常约同报社其他年轻记者一起看望老大娘及小女孩,带给她们温暖。2005年,三明市户口政策有了变动,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小女孩终于有了自己的户口,可以像正常的城里孩子一样上学了。

平常生活中,她也总是积极帮助别人。有一次,她碰到一对母子,说是外地人,包被人偷了,她立刻给了他们50元钱;在采访一对脑瘫兄弟小文、小武的母亲时,得知他们的中餐还没有解决,当场把身上仅剩的20元钱给他们做饭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她先在单位组织下捐款200元,后又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00元。

助人为乐好人林瑞班事迹

——卫生局

林瑞班同志,男、1971.11出生,1991.8参加工作,党员、本科学历。三明市红十字会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华慈善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他的一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履行捐血救人核心价值的实践,从1995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已无偿献血85次(其中成分献血57次),累计献血量达97000毫升,相当于19个成年人的体内血量总和,是福建省无偿献血冠军。他发起创立了全国首家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在全国开创了用志愿者形式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先河,省内外许多地方借鉴协会做法和经验,各地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如雨后春笋,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在不断扩大……他开设“爱心献血屋”网站,点击量已超过49万人次,发起了网络宣传献血捐髓全国行、世界行活动,已先后在50多个国家的3000多个网站进行了宣传,举行“献血婚礼”,写下了中国无偿献血史上最浪漫的一页。他的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开展无偿献血、捐献骨髓、敬老助残、捐资助学、环境保护、拥军优属、社区服务等公益事业活动,感动、带动、发动了国内外千千万万的人们一起参与公益事业。

助人为乐好人卢环真事迹

——电业局

卢环真(女、1981.01出生,1997.07参加工作,团员、大专学历。三明电业局变电部,三明局优秀共青团员、三明局先进生产者、三明局工会积极分子)从小开始,父母就教育我说“要助人为乐”、“帮助人是快乐的”,一直以来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从读书时老师对我的爱护,同学对我的帮助,到了工作单位,周围同事、领导对我的帮助,甚至是在社会上陌生人对我伸出的友爱之手。这一切都是我人生的财富,是我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动力。因此这就成为了我帮助他人想法的来源。

在单位中我是一名技术骨干,我总是努力学习和工作着,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工作中我与周围的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用团队精神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任务,在同事遇到困难时我总能上前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由于我们的工作是倒班性质的,在节假日的时候经常需要值班,家里有事情的时候找人替班都很困难。每次周围同事找到我的时候,我都很痛快地答应下来,帮忙同事值班,虽然自己值班挺辛苦的,但是能够帮助别人总是快乐的。每年都有新员工分配进来,看着他们一开始茫然的样子,我又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从头开始给他们讲解设备的特性,讲解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给他们讲解各种系统的使用,看着他们从一个茫然的新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电力工人,成为一个电力企业的骨干,心里充满了快乐。

助人不只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也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作为一个青年团员,我加入了三明电业局青年志愿者的队伍,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福利院帮忙进行卫生清理、植树等工作,看着经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干净的教室,看着小朋友快乐的笑容,我的心里也是快乐的。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些义工团体,我也积极加入其中。街头献血、虎头山垃圾清理等等公益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其中,体会着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帮助的那种快乐。我还同周围朋友一起到岩前等地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参加失踪儿童搜救行动等等活动。通过自己的行动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帮助和希望。

2、有什么人被称为活雷峰

在他16年的工作生涯中,工资总收入为28万元,捐款助学达12万元;16年陆续献血56次,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 他结婚20多年,一家人居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无论环境怎样改变,周围的人对他有怎样的误解和偏见,他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一九九六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 他就是当代雷锋——郭明义。 他不能单论献血量。 助人为乐好人郑培城事迹 ——闽西地质大队 郑培城同志,男、195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1970年8月参加工作,是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物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工程师,闽西地质大队侨联主席。曾任三元区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和三明市政协第七届委员,现任三明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侨联委员。他是一位归侨干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讲政治,讲文明,积极参加闽西地质大队、三明市(三元区)政协、三明市(三元区)侨联安排的各项学习和活动,认真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他坚持以“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关心他人,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郑培城同志在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主要分管房地产、绿化卫生环境建设工作,多年来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具有一种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高尚精神;作为政协委员,他不忘履行职责,关注民生,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情怀。 1988年以来,他始终热心帮助单位同事或家属处理亲人去世的善后工作,不论是节假日,不分周末或下班时;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抑或严寒酷暑,只要遇上此事,他总是放弃自己的时间,鞍前马后地跑上跑下,主动帮忙打电话联系,亲自前往殡仪馆为同事帮忙处理各种善后事情,而且他每次都帮人帮到底,送人送到家,从不推辞,从不忌讳什么。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郑培城同志二十年来坚持帮忙同事办理善后之事的善举,得到了闽西地质大队广大职工和家属的赞誉,大家都说郑培城同志是个肯帮忙的大好人。他自己却谦虚地说:“帮忙别人这种事情是积德行善,人都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何况这种时候。”他把帮助他人当作一种快乐,不分份内份外,一直坚持了二十年。 作为队侨联主席,他十分关心归侨、侨眷侨属的生活状况,注意与他们沟通交流,有谁生病住院了,他知道后便去看望问候;有谁生活有困难了,他知道后及时向上反映,帮助生病困难的归侨或侨属得到上级的经济补助。他热心为归侨侨属做实事,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他把助人为乐化作一种自觉行为。九十年代初有一次,他在单位门口遇到有一个孩子遭遇车祸,他二话没说,立即冲过去抱起受伤孩子,督促车主赶往医院急救,使受伤的孩子及早脱险。事隔十几年,受伤孩子的爷爷,每当遇见郑培城同志时,总不忘感谢几句。这时郑培城同志总平静地说:“不用感谢,这是应该的,谁遇上这种情况都会帮忙的。” 郑培城同志担任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政协委员以来,始终不忘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在他的提案中有许多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建议。1994年“5、2”洪灾发生后,他立即提笔撰写对受灾区域及居民楼房进行消毒的建议,因该提案他获得提案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当他听到东霞、富文居委会和所在居民对公共道路和人行道因多年失修,路面出现塌陷、变形起翘,低洼积水,给行人造成不便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察看了三元区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路段的状况,分别提交了改造建设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两旁人行道铺置彩砖的建议提案。当永兴路、富文路重新改造建设,富兴路两旁人行道(按三明市建设局规划,待三泉高速通车后再安排彩砖铺置,先将塌陷、变形、破损的人行道修复)修平后,他又感到为民众办了好事,增加了几分快乐。 郑培城同志始终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是一种美德,人生要有善心,多点爱心,能为他人多办点好事,多帮一份忙,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份和谐。他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多年来,他助人为乐之举一直得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和支持。他个人曾多次获得“双文明先进个人”,家庭也曾多次获得“文明示范户”等荣誉。 助人为乐好人董克云事迹 ——中法院 董克云,男,38岁,中共党员,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1997年,董克云同志通过公务员考试到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十年来,在信息化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敬业爱岗,恪尽职守,不断创新,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有力提升了法院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审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董克云同志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作为自己的信条,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他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在较短的时间内自学了VB、FrotPage、phtotshop,flash等常用的软件,能够使用Access和ASP制作办公应用程序。随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设备不断增加,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董克云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挤出时间学习计算机硬件、路由器、服务器等使用维护知识,业务水平显著提高。 董克云同志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使审判人员能尽快掌握软件的使用,他经常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对个别干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了使本院网络能够安全运行,他对全院所有计算机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每天上互联网下载升级杀毒软件,并做好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备份检查,防范于未然。 除做好本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外,董克云同志还善于帮助他人,有求必应,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同事家中维护电脑。2008年7月,董克云同志因工作需要调整到刑一庭,他能够虚心向领导、同事、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及时转换角色,较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董克云同志能够努力学习法律业务,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和能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2001年7月毕业于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法律专业,2003年结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法学专业,2004年通过全国司法统一考试,2007年获得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 董克云同志多次被中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中院评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先进个人,2007年被省院评为全省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 助人为乐好人赖应亮事迹 ——移动公司 赖应亮(男、1968.07出生,1990.08参加工作,群众、中专学历。2006年获集团公司无线专业练功比武优秀奖;2006年获福建省移动公司网络技术标兵;2007年获福建移动无线专业练功第一名;2008年6月中国移动抗震救灾保通信先进个人。)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看一些《三侠五义》、《水浒传》等描述侠义人物的小说,对英雄人物景仰至极,对英雄人物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侠义行为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长大后,走上了通信服务这一行业,让我对助人为乐这一古道热肠的精神有了更实际的理解。从邮电时代的“满意在邮电”到中国移动提出的“沟通从心开始”,行业的服务理念不断加深,将客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满意、如意、惬意始终是我们的服务宗旨。在近二十的职业生涯中, “与人方便,与几方便”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在通信行业的多年工作中,我一直从事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意思是:关键技术不可轻易传人。但我不论对公司同事还是对协维、代维单位的同行,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助人为快乐之本;因为只有在教授和帮助别人时,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有让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自己技术才能更加精进。正因如此,很多同仁亲热的喊我“赖工”,每每听到这样的称呼,我会加倍努力,并不断以此来鞭策和勉励自己。 乐于助人方能广结善缘,对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在生活中,不论是周围的邻里,还是新认识的朋友,只要有困难我都喜欢伸出友谊之手,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人一把。也因此得到了邻里和同事的喜爱,结交了许多朋友。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一时山崩地裂,数万同胞罹难,数百万群众失去了家园。大地震给四川灾区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情震惊全国,震动世界。看到报纸电视中的报道,我明白此时的灾区人民最需要援助之手,灾区更需要象我这样有一枝之长的专业人员,我一刻也坐不住了。作为一名中移动技术支援专家,我于大地震的第二天就急冲冲赶赴还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在灾区,我只有一具念头--那就是既然来了,就为灾区多做点事。我在灾区的奔走期间,看到受灾群众时,总是慷慨解囊伸出热心援助之手。当余震来临时,当人们纷纷撤往屋外之际,我没有迟疑毅然奔向了四楼的监控中心,因为那儿最需要我。作为一名技术保障人员,此时我别无选择,坚守在四楼的监控中心,严密关注各项重要指标,及时安排各种应急措施,果断执行应急预案……。我们的技术保障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整个网络运行良好,没有出现5.12时的宕机现象,保证了每个移动客户能够正常通话。但愿每次的顺利通话,都能为被困群众传递希望的电波。在灾区的工作期间,我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移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然而,我更让的欣慰的是灾区人民那发自内心的一声声“谢谢!”。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显然是一句致理名言,助人仍快乐之本。

3、福建师范大学法律系怎样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福建师大法学院是一个新兴的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成立于1994年的福建师大经济法律学院。经济法律学院成立以来,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卓越成绩,成为我校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院系之一。为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法律人才的大量需求,学校整合了原经济法律学院的法律系和属马列部(管理学系)的法学教研室,于2003年6月正式组建法学院。2003年10月,又成建制接收1983年3月9日成立的福建司法学校,进一步壮大了队伍。学院成立后,明确提出以明德求真,恢弘人文理想;崇理尚法,献身社会国家为办学宗旨,以建设高水平,开放式,有特色的法学院为奋斗目标。

学院位于福州市仓山区首山路55号,占地面积14657平方米,建筑面积20568平方米。校园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教学设施齐全,有办公楼、教学楼、大礼堂及辅助用房,综合楼配备一流的多媒体可视语音室、电脑室、模拟法庭、室内健身房、教工活动中心。资料信息部现有图书资料4万多册,并已基本上实现信息化管理。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采用在职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业教师54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2名,讲师16名,在读博士5名,硕士7名。同时,还聘请社会上知名的法学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到学院讲学。学院重视师德建设,广大教师遵循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勤于教书,精于育人、严于治学,勇攀高峰。目前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教师相结合,校内外互补,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并热爱法律教育事业的年轻而极具活力的教师队伍。学院加强学科建设,建设精品课程。2003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中开设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招收法学研究生。学院现设有综合法学、刑事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公共法学教研室,成立了福建师大法学研究所,福建师大学生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鼓励扶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支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1997年来,科研立项20个,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10个,研究领域涉及民法、经济法及法理、宪法学等。出版专著、编著教材等19部,先后在《法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律适用》、《人民司法》、《中国律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的有12篇。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除开办全日制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外,还主动面向社会,积极开办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法官、检察官等各种类型培训班,形成研究生教育、法学本科教育、网络本科教育、成人本专科函授、自学考试助考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法律人才。同时,学院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为宗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定期举办模拟法庭、辩论赛、演讲赛以及法律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系列活动,不断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法院、检察院开展院校协作,创立了教与学的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

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优化育人环境,创建文明学院活动家,不断推动良好院风的形成,保证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法学院虽然刚刚起步,但未来充满希望。法学院全体教职工将在新一届党政班子的领导下,秉承百年优良校风,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为建设高水平、开放式、有特色的法学院而努力奋斗。

4、拥有雷锋精神的人的故事

龚德复银。

成都商人林新生在西安参制加全国糖酒博览会时,不慎遗失装有1万元现金和30多万元有价证券的密码箱。在会场做清洁工的旬阳农民龚德银捡到密码箱后,通过电话联系,确认了林新生的失主身份。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林新生并没有去西安收领失物,而是抱着防备心理要龚德银把失物送回。不想,龚德银果然来到成都,全部奉还失物。

(4)福建法院信息化建设扩展资料: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5、有雷锋精神的人

助人为乐好人郑培城事迹

——闽西地质大队

郑培城同志,男、195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1970年8月参加工作,是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物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工程师,闽西地质大队侨联主席。曾任三元区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和三明市政协第七届委员,现任三明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侨联委员。他是一位归侨干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讲政治,讲文明,积极参加闽西地质大队、三明市(三元区)政协、三明市(三元区)侨联安排的各项学习和活动,认真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他坚持以“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关心他人,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郑培城同志在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主要分管房地产、绿化卫生环境建设工作,多年来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具有一种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高尚精神;作为政协委员,他不忘履行职责,关注民生,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情怀。

1988年以来,他始终热心帮助单位同事或家属处理亲人去世的善后工作,不论是节假日,不分周末或下班时;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抑或严寒酷暑,只要遇上此事,他总是放弃自己的时间,鞍前马后地跑上跑下,主动帮忙打电话联系,亲自前往殡仪馆为同事帮忙处理各种善后事情,而且他每次都帮人帮到底,送人送到家,从不推辞,从不忌讳什么。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郑培城同志二十年来坚持帮忙同事办理善后之事的善举,得到了闽西地质大队广大职工和家属的赞誉,大家都说郑培城同志是个肯帮忙的大好人。他自己却谦虚地说:“帮忙别人这种事情是积德行善,人都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何况这种时候。”他把帮助他人当作一种快乐,不分份内份外,一直坚持了二十年。

作为队侨联主席,他十分关心归侨、侨眷侨属的生活状况,注意与他们沟通交流,有谁生病住院了,他知道后便去看望问候;有谁生活有困难了,他知道后及时向上反映,帮助生病困难的归侨或侨属得到上级的经济补助。他热心为归侨侨属做实事,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他把助人为乐化作一种自觉行为。九十年代初有一次,他在单位门口遇到有一个孩子遭遇车祸,他二话没说,立即冲过去抱起受伤孩子,督促车主赶往医院急救,使受伤的孩子及早脱险。事隔十几年,受伤孩子的爷爷,每当遇见郑培城同志时,总不忘感谢几句。这时郑培城同志总平静地说:“不用感谢,这是应该的,谁遇上这种情况都会帮忙的。”

郑培城同志担任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政协委员以来,始终不忘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在他的提案中有许多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建议。1994年“5、2”洪灾发生后,他立即提笔撰写对受灾区域及居民楼房进行消毒的建议,因该提案他获得提案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当他听到东霞、富文居委会和所在居民对公共道路和人行道因多年失修,路面出现塌陷、变形起翘,低洼积水,给行人造成不便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察看了三元区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路段的状况,分别提交了改造建设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两旁人行道铺置彩砖的建议提案。当永兴路、富文路重新改造建设,富兴路两旁人行道(按三明市建设局规划,待三泉高速通车后再安排彩砖铺置,先将塌陷、变形、破损的人行道修复)修平后,他又感到为民众办了好事,增加了几分快乐。

郑培城同志始终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是一种美德,人生要有善心,多点爱心,能为他人多办点好事,多帮一份忙,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份和谐。他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多年来,他助人为乐之举一直得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和支持。他个人曾多次获得“双文明先进个人”,家庭也曾多次获得“文明示范户”等荣誉。

助人为乐好人董克云事迹

——中法院

董克云,男,38岁,中共党员,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1997年,董克云同志通过公务员考试到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十年来,在信息化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敬业爱岗,恪尽职守,不断创新,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有力提升了法院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审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董克云同志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作为自己的信条,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他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在较短的时间内自学了VB、FrotPage、phtotshop,flash等常用的软件,能够使用Access和ASP制作办公应用程序。随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设备不断增加,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董克云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挤出时间学习计算机硬件、路由器、服务器等使用维护知识,业务水平显著提高。

董克云同志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使审判人员能尽快掌握软件的使用,他经常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对个别干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了使本院网络能够安全运行,他对全院所有计算机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每天上互联网下载升级杀毒软件,并做好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备份检查,防范于未然。

除做好本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外,董克云同志还善于帮助他人,有求必应,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同事家中维护电脑。2008年7月,董克云同志因工作需要调整到刑一庭,他能够虚心向领导、同事、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及时转换角色,较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董克云同志能够努力学习法律业务,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和能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2001年7月毕业于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法律专业,2003年结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法学专业,2004年通过全国司法统一考试,2007年获得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

董克云同志多次被中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中院评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先进个人,2007年被省院评为全省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

助人为乐好人赖应亮事迹

——移动公司

赖应亮(男、1968.07出生,1990.08参加工作,群众、中专学历。2006年获集团公司无线专业练功比武优秀奖;2006年获福建省移动公司网络技术标兵;2007年获福建移动无线专业练功第一名;2008年6月中国移动抗震救灾保通信先进个人。)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看一些《三侠五义》、《水浒传》等描述侠义人物的小说,对英雄人物景仰至极,对英雄人物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侠义行为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长大后,走上了通信服务这一行业,让我对助人为乐这一古道热肠的精神有了更实际的理解。从邮电时代的“满意在邮电”到中国移动提出的“沟通从心开始”,行业的服务理念不断加深,将客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满意、如意、惬意始终是我们的服务宗旨。在近二十的职业生涯中, “与人方便,与几方便”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在通信行业的多年工作中,我一直从事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意思是:关键技术不可轻易传人。但我不论对公司同事还是对协维、代维单位的同行,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助人为快乐之本;因为只有在教授和帮助别人时,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有让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自己技术才能更加精进。正因如此,很多同仁亲热的喊我“赖工”,每每听到这样的称呼,我会加倍努力,并不断以此来鞭策和勉励自己。

乐于助人方能广结善缘,对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在生活中,不论是周围的邻里,还是新认识的朋友,只要有困难我都喜欢伸出友谊之手,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人一把。也因此得到了邻里和同事的喜爱,结交了许多朋友。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一时山崩地裂,数万同胞罹难,数百万群众失去了家园。大地震给四川灾区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情震惊全国,震动世界。看到报纸电视中的报道,我明白此时的灾区人民最需要援助之手,灾区更需要象我这样有一枝之长的专业人员,我一刻也坐不住了。作为一名中移动技术支援专家,我于大地震的第二天就急冲冲赶赴还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在灾区,我只有一具念头--那就是既然来了,就为灾区多做点事。我在灾区的奔走期间,看到受灾群众时,总是慷慨解囊伸出热心援助之手。当余震来临时,当人们纷纷撤往屋外之际,我没有迟疑毅然奔向了四楼的监控中心,因为那儿最需要我。作为一名技术保障人员,此时我别无选择,坚守在四楼的监控中心,严密关注各项重要指标,及时安排各种应急措施,果断执行应急预案……。我们的技术保障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整个网络运行良好,没有出现5.12时的宕机现象,保证了每个移动客户能够正常通话。但愿每次的顺利通话,都能为被困群众传递希望的电波。在灾区的工作期间,我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移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然而,我更让的欣慰的是灾区人民那发自内心的一声声“谢谢!”。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显然是一句致理名言,助人仍快乐之本。

助人为乐好人张明事迹

——科技局

张明同志(女、1962年9月出生,1980.4参加工作,群众、大专学历,现为三明市科学技术局普通职工)是一位助人为乐、古道热肠的好同志。她有许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勤于助人、乐于助人的慈善之举。多年来,她一直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响应“春蕾计划”结对活动,解决家境困难学生的高中学费,还圆其大学梦,并以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助多名贫困大学生上学等。如:2008年,张明同志到沙县大洛镇中洋村资助2名贫困而又学习优秀的大学生,每年捐赠给就读于福州大学的贫困生鲍钦铭5000元和泉州师范学院的贫困生鲍金英3000元学费,直到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受赠学生及家人十分感激张明同志捐资助学、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她还带动周围人参与慈善事业。每年中秋节,她都给三明市特殊学校赠送中秋月饼,受到该校全体师生的高度赞扬。

助人为乐好人林丽娟事迹

——七五五处

林丽娟(女)1961.11出生,1978.12参加工作,党员、高中学历。1982年评为福建七五五处优秀工作者;1983年评为福建七五五处先进工作者;荣获共青团三明市梅列区委员会1992年“优秀团干部”和“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荣获共青团三明市委员会1993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3年被评为福建七五五处优秀党员,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005年6月获得三明市直机关党建工作优秀党务工作者。

提到福建七五五处办公室的林丽娟,大家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热心”。离退休老同志都亲切的叫她“丽娟”,年青同志尊敬地称她为“大姐”或调皮地叫她“阿婆”。她天性好动,闲不住,大到事关单位的发展、改革,小到职工家的红白喜事、头疼脑热,不论大事小情她都爱关心,热心帮忙,用无私地爱温暖着七五五处大家庭里的每个人。

充分利用闲置的设施设备,面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工作是储备基层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支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就成了林丽娟的热心之事。2005年,承担三泉高速公路建设的中铁二局五公司,来到我处租用住宿楼和办公楼,租用面积大且租金高。经处党委研究,决定调整职工的宿舍和办公室,以腾出房子搞创收。林丽娟居住的楼栋被定为了出租楼。为了七五五处整体利益,她毫不犹豫,没提任何条件就带头搬了出来,是七五五处最快腾出住房的职工。有人说她傻,从一人一套的舒适、宽敞的二楼,搬到了又潮又湿的一楼,且与人合住一套,却不向单位提条件。她回答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单位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愿意为单位的整体利益着想,为单位的事业着想,为职工的利益着想。单位发展了,有了收获,我就高兴”。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林丽娟就是继承了这种传统美德的人。在单位,关心离退休老同志、关爱新进大学生是她持之以恒、永不间断的工作。为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让老同志们在为储备事业辛苦半辈子后,能够安享晚年,她会及时摸清每位离退休干部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帮些什么。除每月定期到离休干部家中收取医药费发票外,她还经常到老同志家中,与老干部谈心,了解老同志们的生活、思想情况。这些事情虽说是小事,说起来轻松,但要长期坚持做好却非常不容易,没有乐于吃苦、甘愿受累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不管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酷暑,她看望老干部做法都从未间断过,老干部要办的事从未耽误过。老干部生病住院时,她像“亲闺女”一样奔忙、照顾。若遇到老干部去世,她会不辞辛苦地协助老干部的家属安排处理后事,尽心尽力地送老干部最后一程。随着的时间的变迁,离退休干部的年龄不断的增大,林丽娟对他们的关心却有增无减,她用真心的付出温暖着每一位老同志的心。

随着事业的发展,七五五处近年来陆续招录了多名大学生。为使新进的大学生尽快融入单位,安心地为储备事业的服务,她像母亲一样关心、照顾着他们。大学生们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她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为他们改善伙食;夏天天气热,蚊虫多,大学生睡不好,她又送凉席又送蚊帐;大学生生病不舒服,她比自己孩子生病了还着急,又是陪看病又是买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把他们招进来的人,我要对这些孩子负责”。时间长了,年轻的大学生们没人称呼她为“林主席”或“林科长”,都亲切地叫她“阿姨” 或“阿婆”,感情好的像一家人似的。

有人曾问过林丽娟,你这样做不累吗?能图到些什么呢?她说:我爱七五五处,更爱我的同事,帮助别人让我觉得充实而美好。等我年老退休后,离开了单位,回想起现在的一幕幕,我会觉得问心无愧,会为曾经帮助过别人而感到欣慰,感到温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是幸福的香味,关爱的美丽。

助人为乐好人张长海事迹

——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

工 张长海(男、1968、07出生, 1990、09、01参加工作,党员、本科学历,1998年本科获福建省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06年获福建省交警总队三等功,现任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今年年初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降临南方大地,由于气温骤降,导致福银高速公路部分路面结冰,很多旅客被迫滞留在服务区内,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长海同志带领中队民警,不顾天气寒冷和饥饿疲惫,一边耐心细致地对滞留乘客做好解释和劝导工作,一边帮助安排泰宁服务区做好滞留乘客的用餐、用水保障工作。1月28日深夜,正带领民警在冒雨巡逻的二中队长张长海及时发现了来自江西九江的李俊伙夫妇刚满四个月的女儿因饥寒交迫而号啕大哭,张长海中队长立即协调泰宁征管所腾出了一间暖气客房供桂珍花母女休息,并为他们准备好饭菜和热牛奶,让身体虚弱的母女二人不再挨饿受冻。张长海同志爱民、为民、助民的真诚受到了现场滞留群众的一致赞誉,《三明日报》更是在头版对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2月2日晚22时许,暴雨倾盆、天寒地冻,泰宁路段已实行交通管制,大量车辆被分流至泰宁出入口滞留,一辆货车在连接线上突然暴胎,车子陷入路基的泥中,车身严重倾斜,差点就要侧翻了。随着滞留车辆的逐渐增多,这辆车埋下的安全隐患就越来越大。正在冒雨巡逻,了解滞留群众的困难和需求的张长海同志发现这一情况,顾不上倾盆的大雨,拿起工具就帮着驾驶员桂某换起轮胎,由于雨势过大、能见度较低,换胎操作十分困难,不一会,大雨就淋透了民警的全身。雨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寒冷,但是张长海顾不上这些,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抢修工作,帮助该车驶离了现场。该车驾驶员桂某被张长海同志真诚帮助深深感动,他紧紧握着张长海同志的手说:“我开车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地方,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警察,你们福建的警察,行!”

6月25日下午,张长海同志来到将乐县一中,为该校高一(1)班的李文静同学送去了助学金人民币500元,帮助他度过了面临辍学的难关。今年六月,张长海同志从将乐一中了解到,学习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的李文静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这一情况后,立即发动全队民警捐款,将资助李文静同学直至其中学毕业。

助人为乐好人刘玲玲事迹

——三明日报社

刘玲玲,女、1980.4出生,2004.7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三明日报社记者。《有一种奉献叫做爱心》获2006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二等奖;2007年被三明日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

该同志热爱集体、团结同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2005年9月,三明市华恩儿童村正式开办,她开始在那儿做义工。3年来,每个双休日、节假日,她都会到儿童村辅导孩子们功课,陪他们聊天、玩耍。她经常会带食物、文具、书籍等礼物给孩子们;把他们的作文推荐到《三明日报》发表;带他们到报社、公园参观、游玩,和他们打成一片。她还负责编制儿童村的固定刊物《华恩茁苗》,并经常帮助孩子们组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她动员报社其他年轻记者到儿童村带补习班、合唱团。

2004年10月,她在和另一名记者一起采访一位拾破烂的江西籍老大娘时,发现老大娘捡到的一个弃婴到了上学年龄,但因无法入户口而只能交高额借读费,她们把老大娘的爱心故事写成文章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随后,她们奔走于民政、公安等部门,试图帮助孩子解决户口问题,但因当时的政策限制,一直未能解决。她便经常约同报社其他年轻记者一起看望老大娘及小女孩,带给她们温暖。2005年,三明市户口政策有了变动,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小女孩终于有了自己的户口,可以像正常的城里孩子一样上学了。

平常生活中,她也总是积极帮助别人。有一次,她碰到一对母子,说是外地人,包被人偷了,她立刻给了他们50元钱;在采访一对脑瘫兄弟小文、小武的母亲时,得知他们的中餐还没有解决,当场把身上仅剩的20元钱给他们做饭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她先在单位组织下捐款200元,后又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00元。

助人为乐好人林瑞班事迹

——卫生局

林瑞班同志,男、1971.11出生,1991.8参加工作,党员、本科学历。三明市红十字会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华慈善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他的一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履行捐血救人核心价值的实践,从1995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已无偿献血85次(其中成分献血57次),累计献血量达97000毫升,相当于19个成年人的体内血量总和,是福建省无偿献血冠军。他发起创立了全国首家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在全国开创了用志愿者形式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先河,省内外许多地方借鉴协会做法和经验,各地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如雨后春笋,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在不断扩大……他开设“爱心献血屋”网站,点击量已超过49万人次,发起了网络宣传献血捐髓全国行、世界行活动,已先后在50多个国家的3000多个网站进行了宣传,举行“献血婚礼”,写下了中国无偿献血史上最浪漫的一页。他的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开展无偿献血、捐献骨髓、敬老助残、捐资助学、环境保护、拥军优属、社区服务等公益事业活动,感动、带动、发动了国内外千千万万的人们一起参与公益事业。

助人为乐好人卢环真事迹

——电业局

卢环真(女、1981.01出生,1997.07参加工作,团员、大专学历。三明电业局变电部,三明局优秀共青团员、三明局先进生产者、三明局工会积极分子)从小开始,父母就教育我说“要助人为乐”、“帮助人是快乐的”,一直以来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从读书时老师对我的爱护,同学对我的帮助,到了工作单位,周围同事、领导对我的帮助,甚至是在社会上陌生人对我伸出的友爱之手。这一切都是我人生的财富,是我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动力。因此这就成为了我帮助他人想法的来源。

在单位中我是一名技术骨干,我总是努力学习和工作着,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工作中我与周围的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用团队精神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任务,在同事遇到困难时我总能上前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由于我们的工作是倒班性质的,在节假日的时候经常需要值班,家里有事情的时候找人替班都很困难。每次周围同事找到我的时候,我都很痛快地答应下来,帮忙同事值班,虽然自己值班挺辛苦的,但是能够帮助别人总是快乐的。每年都有新员工分配进来,看着他们一开始茫然的样子,我又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从头开始给他们讲解设备的特性,讲解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给他们讲解各种系统的使用,看着他们从一个茫然的新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电力工人,成为一个电力企业的骨干,心里充满了快乐。

助人不只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也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作为一个青年团员,我加入了三明电业局青年志愿者的队伍,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福利院帮忙进行卫生清理、植树等工作,看着经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干净的教室,看着小朋友快乐的笑容,我的心里也是快乐的。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些义工团体,我也积极加入其中。街头献血、虎头山垃圾清理等等公益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其中,体会着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帮助的那种快乐。我还同周围朋友一起到岩前等地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参加失踪儿童搜救行动等等活动。通过自己的行动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帮助和希望。

“助人是快乐的”这是我的信念,也一直是我行动的指南。

6、他努力帮助公司度过金融危机的难关。(struggle) 瞧,我们的教授正满意

助人为乐好人郑培城事迹——闽西地质大队郑培城同志,男、195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1970年8月参加工作,是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物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工程师,闽西地质大队侨联主席。曾任三元区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和三明市政协第七届委员,现任三明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侨联委员。他是一位归侨干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讲政治,讲文明,积极参加闽西地质大队、三明市(三元区)政协、三明市(三元区)侨联安排的各项学习和活动,认真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他坚持以“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关心他人,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郑培城同志在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主要分管房地产、绿化卫生环境建设工作,多年来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具有一种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高尚精神;作为政协委员,他不忘履行职责,关注民生,有为群众好事实事的情怀。1988年以来,他始终热心帮助单位同事或家属处理亲人去世的善后工作,不论是节假日,不分周末或下班时;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抑或严寒酷暑,只要遇上此事,他总是放弃自己的时间,鞍前马后地跑上跑下,主动帮忙打电话联系,亲自前往殡仪馆为同事帮忙处理各种善后事情,而且他每次都帮人帮到底,送人送到家,从不推辞,从不忌讳什么。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郑培城同志二十年来坚持帮忙同事善后之事的善举,得到了闽西地质大队广大职工和家属的赞誉,大家都说郑培城同志是个肯帮忙的大好人。他自己却谦虚地说:“帮忙别人这种事情是积德行善,人都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何况这种时候。”他把帮助他人当作一种快乐,不分份内份外,一直坚持了二十年。作为队侨联主席,他十分关心归侨、侨眷侨属的生活状况,注意与他们沟通交流,有谁生病住院了,他知道后便去看望问候;有谁生活有困难了,他知道后及时向上反映,帮助生病困难的归侨或侨属得到上级的经济补助。他热心为归侨侨属做实事,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他把助人为乐化作一种自觉行为。九十年代初有一次,他在单位门口遇到有一个孩子遭遇车祸,他二话没说,立即冲过去抱起受伤孩子,督促车主赶往医院急救,使受伤的孩子及早脱险。事隔十几年,受伤孩子的爷爷,每当遇见郑培城同志时,总不忘感谢几句。这时郑培城同志总平静地说:“不用感谢,这是应该的,谁遇上这种情况都会帮忙的。”郑培城同志担任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政协委员以来,始终不忘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在他的提案中有许多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为群众实事好事的建议。1994年“5、2”洪灾发生后,他立即提笔撰写对受灾区域及居民楼房进行消毒的建议,因该提案他获得提案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当他听到东霞、富文居委会和所在居民对公共道路和人行道因多年失修,路面出现塌陷、变形起翘,低洼积水,给行人造成不便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察看了三元区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路段的状况,分别提交了改造建设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两旁人行道铺置彩砖的建议提案。当永兴路、富文路重新改造建设,富兴路两旁人行道(按三明市建设局规划,待三泉高速通车后再安排彩砖铺置,先将塌陷、变形、破损的人行道修复)修平后,他又感到为民众了好事,增加了几分快乐。郑培城同志始终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是一种美德,人生要有善心,多点爱心,能为他人多点好事,多帮一份忙,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份和谐。他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多年来,他助人为乐之举一直得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和支持。他个人曾多次获得“双文明先进个人”,家庭也曾多次获得“文明示范户”等荣誉。助人为乐好人董克云事迹——中法院董克云,男,38岁,中共党员,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1997年,董克云同志通过公务员考试到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十年来,在信息化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敬业爱岗,恪尽职守,不断创新,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有力提升了法院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审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董克云同志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作为自己的信条,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他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在较短的时间内自学了VB、FrotPage、phtotshop,flash等常用的软件,能够使用Access和ASP制作公应用程序。随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设备不断增加,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董克云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挤出时间学习计算机硬件、路由器、服务器等使用维护知识,业务水平显著提高。董克云同志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使审判人员能尽快掌握软件的使用,他经常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对个别干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了使本院网络能够安全运行,他对全院所有计算机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每天上互联网下载升级杀毒软件,并做好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备份检查,防范于未然。除做好本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外,董克云同志还善于帮助他人,有求必应,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同事家中维护电脑。2008年7月,董克云同志因工作需要调整到刑一庭,他能够虚心向领导、同事、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及时转换角色,较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董克云同志能够努力学习法律业务,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和能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2001年7月毕业于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法律专业,2003年结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法学专业,2004年通过全国司法统一考试,2007年获得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董克云同志多次被中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中院评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先进个人,2007年被省院评为全省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助人为乐好人赖应亮事迹——移动公司赖应亮(男、1968.07出生,1990.08参加工作,群众、中专学历。2006年获集团公司无线专业练功比武优秀奖;2006年获福建省移动公司网络技术标兵;2007年获福建移动无线专业练功第一名;2008年6月中国移动抗震救灾保通信先进个人。)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看一些《三侠五义》、《水浒传》等描述侠义人物的小说,对英雄人物景仰至极,对英雄人物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侠义行为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长大后,走上了通信服务这一行业,让我对助人为乐这一古道热肠的精神有了更实际的理解。从邮电时代的“满意在邮电”到中国移动提出的“沟通从心开始”,行业的服务理念不断加深,将客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满意、如意、惬意始终是我们的服务宗旨。在近二十的职业生涯中,“与人方便,与几方便”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在通信行业的多年工作中,我一直从事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意思是:关键技术不可轻易传人。但我不论对公司同事还是对协维、代维单位的同行,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助人为快乐之本;因为只有在教授和帮助别人时,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有让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自己技术才能更加精进。正因如此,很多同仁亲热的喊我“赖工”,每每听到这样的称呼,我会加倍努力,并不断以此来鞭策和勉励自己。乐于助人方能广结善缘,对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在生活中,不论是周围的邻里,还是新认识的朋友,只要有困难我都喜欢伸出友谊之手,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人一把。也因此得到了邻里和同事的喜爱,结交了许多朋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一时山崩地裂,数万同胞罹难,数百万群众失去了家园。大地震给四川灾区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情震惊全国,震动世界。看到报纸电视中的报道,我明白此时的灾区人民最需要援助之手,灾区更需要象我这样有一枝之长的专业人员,我一刻也坐不住了。作为一名中移动技术支援专家,我于大地震的第二天就急冲冲赶赴还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在灾区,我只有一具念头--那就是既然来了,就为灾区多做点事。我在灾区的奔走期间,看到受灾群众时,总是慷慨解囊伸出热心援助之手。当余震来临时,当人们纷纷撤往屋外之际,我没有迟疑毅然奔向了四楼的监控中心,因为那儿最需要我。作为一名技术保障人员,此时我别无选择,坚守在四楼的监控中心,严密关注各项重要指标,及时安排各种应急措施,果断执行应急预案……。我们的技术保障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整个网络运行良好,没有出现5.12时的宕机现象,保证了每个移动客户能够正常通话。但愿每次的顺利通话,都能为被困群众传递希望的电波。在灾区的工作期间,我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移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然而,我更让的欣慰的是灾区人民那发自内心的一声声“谢谢!”。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显然是一句致理名言,助人仍快乐之本。助人为乐好人张明事迹——科技局张明同志(女、1962年9月出生,1980.4参加工作,群众、大专学历,现为三明市科学技术局普通职工)是一位助人为乐、古道热肠的好同志。她有许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勤于助人、乐于助人的慈善之举。多年来,她一直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响应“春蕾计划”结对活动,解决家境困难学生的高中学费,还圆其大学梦,并以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助多名贫困大学生上学等。如:2008年,张明同志到沙县大洛镇中洋村资助2名贫困而又学习优秀的大学生,每年捐赠给就读于福州大学的贫困生鲍钦铭5000元和泉州师范学院的贫困生鲍金英3000元学费,直到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受赠学生及家人十分感激张明同志捐资助学、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她还带动周围人参与慈善事业。每年中秋节,她都给三明市特殊学校赠送中秋月饼,受到该校全体师生的高度赞扬。助人为乐好人林丽娟事迹——七五五处林丽娟(女)1961.11出生,1978.12参加工作,党员、高中学历。1982年评为福建七五五处优秀工作者;1983年评为福建七五五处先进工作者;荣获共青团三明市梅列区委员会1992年“优秀团干部”和“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荣获共青团三明市委员会1993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3年被评为福建七五五处优秀党员,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005年6月获得三明市直机关党建工作优秀党务工作者。提到福建七五五处公室的林丽娟,大家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热心”。离退休老同志都亲切的叫她“丽娟”,年青同志尊敬地称她为“大姐”或调皮地叫她“阿婆”。她天性好动,闲不住,大到事关单位的发展、改革,小到职工家的红白喜事、头疼脑热,不论大事小情她都爱关心,热心帮忙,用无私地爱温暖着七五五处大家庭里的每个人。充分利用闲置的设施设备,面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工作是储备基层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支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就成了林丽娟的热心之事。2005年,承担三泉高速公路建设的中铁二局五公司,来到我处租用住宿楼和公楼,租用面积大且租金高。经处党委研究,决定调整职工的宿舍和公室,以腾出房子搞创收。林丽娟居住的楼栋被定为了出租楼。为了七五五处整体利益,她毫不犹豫,没提任何条件就带头搬了出来,是七五五处最快腾出住房的职工。有人说她傻,从一人一套的舒适、宽敞的二楼,搬到了又潮又湿的一楼,且与人合住一套,却不向单位提条件。她回答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单位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愿意为单位的整体利益着想,为单位的事业着想,为职工的利益着想。单位发展了,有了收获,我就高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林丽娟就是继承了这种传统美德的人。在单位,关心离退休老同志、关爱新进大学生是她持之以恒、永不间断的工作。为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让老同志们在为储备事业辛苦半辈子后,能够安享晚年,她会及时摸清每位离退休干部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帮些什么。除每月定期到离休干部家中收取医药费发票外,她还经常到老同志家中,与老干部谈心,了解老同志们的生活、思想情况。这些事情虽说是小事,说起来轻松,但要长期坚持做好却非常不容易,没有乐于吃苦、甘愿受累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不管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酷暑,她看望老干部做法都从未间断过,老干部要的事从未耽误过。老干部生病住院时,她像“亲闺女”一样奔忙、照顾。若遇到老干部去世,她会不辞辛苦地协助老干部的家属安排处理后事,尽心尽力地送老干部最后一程。随着的时间的变迁,离退休干部的年龄不断的增大,林丽娟对他们的关心却有增无减,她用真心的付出温暖着每一位老同志的心。随着事业的发展,七五五处近年来陆续招录了多名大学生。为使新进的大学生尽快融入单位,安心地为储备事业的服务,她像母亲一样关心、照顾着他们。大学生们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她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为他们改善伙食;夏天天气热,蚊虫多,大学生睡不好,她又送凉席又送蚊帐;大学生生病不舒服,她比自己孩子生病了还着急,又是陪看病又是买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把他们招进来的人,我要对这些孩子负责”。时间长了,年轻的大学生们没人称呼她为“林主席”或“林科长”,都亲切地叫她“阿姨”或“阿婆”,感情好的像一家人似的。有人曾问过林丽娟,你这样做不累吗?能图到些什么呢?她说:我爱七五五处,更爱我的同事,帮助别人让我觉得充实而美好。等我年老退休后,离开了单位,回想起现在的一幕幕,我会觉得问心无愧,会为曾经帮助过别人而感到欣慰,感到温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是幸福的香味,关爱的美丽。助人为乐好人张长海事迹——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工张长海(男、1968、07出生,1990、09、01参加工作,党员、本科学历,1998年本科获福建省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06年获福建省交警总队三等功,现任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今年年初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降临南方大地,由于气温骤降,导致福银高速公路部分路面结冰,很多旅客被迫滞留在服务区内,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长海同志带领中队民警,不顾天气寒冷和饥饿疲惫,一边耐心细致地对滞留乘客做好解释和劝导工作,一边帮助安排泰宁服务区做好滞留乘客的用餐、用水保障工作。1月28日深夜,正带领民警在冒雨巡逻的二中队长张长海及时发现了来自江西九江的李俊伙夫妇刚满四个月的女儿因饥寒交迫而号啕大哭,张长海中队长立即协调泰宁征管所腾出了一间暖气客房供桂珍花母女休息,并为他们准备好饭菜和热牛奶,让身体虚弱的母女二人不再挨饿受冻。张长海同志爱民、为民、助民的真诚受到了现场滞留群众的一致赞誉,《三明日报》更是在头版对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2月2日晚22时许,暴雨倾盆、天寒地冻,泰宁路段已实行交通管制,大量车辆被分流至泰宁出入口滞留,一辆货车在连接线上突然暴胎,车子陷入路基的泥中,车身严重倾斜,差点就要侧翻了。随着滞留车辆的逐渐增多,这辆车埋下的安全隐患就越来越大。正在冒雨巡逻,了解滞留群众的困难和需求的张长海同志发现这一情况,顾不上倾盆的大雨,拿起工具就帮着驾驶员桂某换起轮胎,由于雨势过大、能见度较低,换胎操作十分困难,不一会,大雨就淋透了民警的全身。雨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寒冷,但是张长海顾不上这些,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抢修工作,帮助该车驶离了现场。该车驾驶员桂某被张长海同志真诚帮助深深感动,他紧紧握着张长海同志的手说:“我开车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地方,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警察,你们福建的警察,行!”6月25日下午,张长海同志来到将乐县一中,为该校高一(1)班的李文静同学送去了助学金人民币500元,帮助他度过了面临辍学的难关。今年六月,张长海同志从将乐一中了解到,学习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的李文静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这一情况后,立即发动全队民警捐款,将资助李文静同学直至其中学毕业。助人为乐好人刘玲玲事迹——三明日报社刘玲玲,女、1980.4出生,2004.7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三明日报社记者。《有一种奉献叫做爱心》获2006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二等奖;2007年被三明日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该同志热爱集体、团结同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2005年9月,三明市华恩儿童村正式开,她开始在那儿做义工。3年来,每个双休日、节假日,她都会到儿童村辅导孩子们功课,陪他们聊天、玩耍。她经常会带食物、文具、书籍等礼物给孩子们;把他们的作文推荐到《三明日报》发表;带他们到报社、公园参观、游玩,和他们打成一片。她还负责编制儿童村的固定刊物《华恩茁苗》,并经常帮助孩子们组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她动员报社其他年轻记者到儿童村带补习班、合唱团。2004年10月,她在和另一名记者一起采访一位拾破烂的江西籍老大娘时,发现老大娘捡到的一个弃婴到了上学年龄,但因无法入户口而只能交高额借读费,她们把老大娘的爱心故事写成文章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随后,她们奔走于民政、公安等部门,试图帮助孩子解决户口问题,但因当时的政策限制,一直未能解决。她便经常约同报社其他年轻记者一起看望老大娘及小女孩,带给她们温暖。2005年,三明市户口政策有了变动,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小女孩终于有了自己的户口,可以像正常的城里孩子一样上学了。平常生活中,她也总是积极帮助别人。有一次,她碰到一对母子,说是外地人,包被人偷了,她立刻给了他们50元钱;在采访一对脑瘫兄弟小文、小武的母亲时,得知他们的中餐还没有解决,当场把身上仅剩的20元钱给他们做饭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她先在单位组织下捐款200元,后又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00元。助人为乐好人林瑞班事迹——卫生局林瑞班同志,男、1971.11出生,1991.8参加工作,党员、本科学历。三明市红十字会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华慈善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他的一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履行捐血救人核心价值的实践,从1995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已无偿献血85次(其中成分献血57次),累计献血量达97000毫升,相当于19个成年人的体内血量总和,是福建省无偿献血冠军。他发起创立了全国首家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在全国开创了用志愿者形式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先河,省内外许多地方借鉴协会做法和经验,各地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如雨后春笋,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在不断扩大……他开设“爱心献血屋”网站,点击量已超过49万人次,发起了网络宣传献血捐髓全国行、世界行活动,已先后在50多个国家的3000多个网站进行了宣传,举行“献血婚礼”,写下了中国无偿献血史上最浪漫的一页。他的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开展无偿献血、捐献骨髓、敬老助残、捐资助学、环境保护、拥军优属、社区服务等公益事业活动,感动、带动、发动了国内外千千万万的人们一起参与公益事业。助人为乐好人卢环真事迹——电业局卢环真(女、1981.01出生,1997.07参加工作,团员、大专学历。三明电业局变电部,三明局优秀共青团员、三明局先进生产者、三明局工会积极分子)从小开始,父母就教育我说“要助人为乐”、“帮助人是快乐的”,一直以来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从读书时老师对我的爱护,同学对我的帮助,到了工作单位,周围同事、领导对我的帮助,甚至是在社会上陌生人对我伸出的友爱之手。这一切都是我人生的财富,是我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动力。因此这就成为了我帮助他人想法的来源。在单位中我是一名技术骨干,我总是努力学习和工作着,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工作中我与周围的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用团队精神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任务,在同事遇到困难时我总能上前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由于我们的工作是倒班性质的,在节假日的时候经常需要值班,家里有事情的时候找人替班都很困难。每次周围同事找到我的时候,我都很痛快地答应下来,帮忙同事值班,虽然自己值班挺辛苦的,但是能够帮助别人总是快乐的。每年都有新员工分配进来,看着他们一开始茫然的样子,我又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从头开始给他们讲解设备的特性,讲解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给他们讲解各种系统的使用,看着他们从一个茫然的新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电力工人,成为一个电力企业的骨干,心里充满了快乐。助人不只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也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作为一个青年团员,我加入了三明电业局青年志愿者的队伍,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福利院帮忙进行卫生清理、植树等工作,看着经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干净的教室,看着小朋友快乐的笑容,我的心里也是快乐的。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些义工团体,我也积极加入其中。街头献血、虎头山垃圾清理等等公益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其中,体会着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帮助的那种快乐。我还同周围朋友一起到岩前等地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参加失踪儿童搜救行动等等活动。通过自己的行动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帮助和希望。“助人是快乐的”这是我的信念,也一直是我行动的指南。

7、建筑市场管理规定的管理

第一条 建立工程建设报建制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下达后,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须向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机构办理报建手续。其他建设项目按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向相应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报建手续。报建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工程名称、建设地点、投资规模、当年投资额、资金来源、工程规模、开竣工日期、发包条件、工程筹建情况等。
第二条 凡具备招标条件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招标。其他建设项目的承发包活动,须在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的监督下,按照有关规定择优选定承包单位。
第三条 发包建设项目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发包方)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法人、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或公民;
(二)有与发包的建设项目相适应的技术、经济管理人员;
(三)实行招标的,应当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开标、评标、定标的能力。不具备本条第二、三款条件的,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建设监理、咨询单位等代理。
第四条 发包工程勘察设计,除符合本章第十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设计任务书已经批准;
(二)具有工程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第五条 工程施工发包除符合本章第十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初步设计及概算已经批准;
(二)工程项目已列入年度建设计划;
(三)有能够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有关技术资料;
(四)建设资金和主要建筑材料、设备来源已经落实;
(五)建设用地的征用已经完成,拆迁已符合工程进度要求。
第六条 工程的勘察、设计必须委托给持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相应资质等级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的施工必须发包给持有营业执照和相应资质等级证书的施工企业。建筑构配件、非标准设备的加工生产,必须发包给具有生产许可证或经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批准生产的企业。 第一条 承包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建筑构配件、非标准设备加工生产的单位(以下统称承包方),必须持有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或产品生产许可证、开户银行资信证明等证件,方准开展承包业务。
第二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承包工程或者分包工程、提供劳务的施工企业,须依照《施工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持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的外出承包工程证明和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证件,向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核准手续,并到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办理有关手续。勘察、设计单位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承包任务,依照《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资格认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承包方必须按照其资质等级和核准的经营范围承包任务,不得无证承包或者未经批准越级、超范围承包。
第四条 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应当严格按照有关的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的核验和监督检查。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
第五条 没有出厂合格证或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等,不准在工程上使用。
第六条 承包工程施工,必须自行组织完成或按照有关规定分包部分工程,不得非法转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出让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图签、银行帐号等。
第七条 承担建设监理业务的单位,必须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资质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营业执照,严禁无证、照或越级承担建设监理业务。 第一条 承发包双方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等法规的规定,签订承发包合同,并严格履行。
第二条 承发包合同的签订,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价格政策、计价方法和取费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扩大计价的各项标准,不得任意压价、抬价或附加不合理条件。
第三条 承发包合同正本一式两份,由双方各执一份。合同副本必须报双方的主管部门、经办银行备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对合同进行登记管理。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合同鉴证。
第四条 承发包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国家规定的合同管理机关申请调解或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工程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8、求体现雷锋团结友爱的精神的故事,很急!!!谢谢提供资料的人。

雷锋经常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

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子,轻轻地盖在他身上。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

(8)福建法院信息化建设扩展资料:

学雷锋日

自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曾为雷锋题词及发表号召,此后每年的3月5日都成为官方指定的“学雷锋日”,政府引领全中国掀起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雷锋的名字响遍全国,并在60至80年代间被塑造成为中国大陆的模范人物。

"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即共产主义人生观或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政治上紧跟共产党,工作中努力,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别人、勤俭节约。

1990年代后,官方引导人们学雷锋的论调不再是“忠于革命忠于党”,而变成了“学雷锋,做好事”。有评论认为由于逐渐深入的社会反思浪潮,全中国“学习雷锋精神”热潮不再,以致当今一代小学生对雷锋的认知已经大不如前,印象模糊。

2008年起,中共一改过去每年3月5日由官方媒体号召学雷锋的惯例,没有在官方报刊上宣传学习雷锋。

9、当代活雷锋事迹,不要雷锋的吗,快快快

助人为乐好人郑培城事迹

——闽西地质大队

郑培城同志,男、195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1970年8月参加工作,是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物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工程师,闽西地质大队侨联主席。曾任三元区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和三明市政协第七届委员,现任三明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侨联委员。他是一位归侨干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讲政治,讲文明,积极参加闽西地质大队、三明市(三元区)政协、三明市(三元区)侨联安排的各项学习和活动,认真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他坚持以“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关心他人,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郑培城同志在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主要分管房地产、绿化卫生环境建设工作,多年来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具有一种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高尚精神;作为政协委员,他不忘履行职责,关注民生,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情怀。

1988年以来,他始终热心帮助单位同事或家属处理亲人去世的善后工作,不论是节假日,不分周末或下班时;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抑或严寒酷暑,只要遇上此事,他总是放弃自己的时间,鞍前马后地跑上跑下,主动帮忙打电话联系,亲自前往殡仪馆为同事帮忙处理各种善后事情,而且他每次都帮人帮到底,送人送到家,从不推辞,从不忌讳什么。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郑培城同志二十年来坚持帮忙同事办理善后之事的善举,得到了闽西地质大队广大职工和家属的赞誉,大家都说郑培城同志是个肯帮忙的大好人。他自己却谦虚地说:“帮忙别人这种事情是积德行善,人都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何况这种时候。”他把帮助他人当作一种快乐,不分份内份外,一直坚持了二十年。

作为队侨联主席,他十分关心归侨、侨眷侨属的生活状况,注意与他们沟通交流,有谁生病住院了,他知道后便去看望问候;有谁生活有困难了,他知道后及时向上反映,帮助生病困难的归侨或侨属得到上级的经济补助。他热心为归侨侨属做实事,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他把助人为乐化作一种自觉行为。九十年代初有一次,他在单位门口遇到有一个孩子遭遇车祸,他二话没说,立即冲过去抱起受伤孩子,督促车主赶往医院急救,使受伤的孩子及早脱险。事隔十几年,受伤孩子的爷爷,每当遇见郑培城同志时,总不忘感谢几句。这时郑培城同志总平静地说:“不用感谢,这是应该的,谁遇上这种情况都会帮忙的。”

郑培城同志担任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政协委员以来,始终不忘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在他的提案中有许多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建议。1994年“5、2”洪灾发生后,他立即提笔撰写对受灾区域及居民楼房进行消毒的建议,因该提案他获得提案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当他听到东霞、富文居委会和所在居民对公共道路和人行道因多年失修,路面出现塌陷、变形起翘,低洼积水,给行人造成不便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察看了三元区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路段的状况,分别提交了改造建设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两旁人行道铺置彩砖的建议提案。当永兴路、富文路重新改造建设,富兴路两旁人行道(按三明市建设局规划,待三泉高速通车后再安排彩砖铺置,先将塌陷、变形、破损的人行道修复)修平后,他又感到为民众办了好事,增加了几分快乐。

郑培城同志始终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是一种美德,人生要有善心,多点爱心,能为他人多办点好事,多帮一份忙,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份和谐。他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多年来,他助人为乐之举一直得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和支持。他个人曾多次获得“双文明先进个人”,家庭也曾多次获得“文明示范户”等荣誉。

助人为乐好人董克云事迹

——中法院

董克云,男,38岁,中共党员,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1997年,董克云同志通过公务员考试到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十年来,在信息化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敬业爱岗,恪尽职守,不断创新,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有力提升了法院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审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董克云同志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作为自己的信条,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他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在较短的时间内自学了VB、FrotPage、phtotshop,flash等常用的软件,能够使用Access和ASP制作办公应用程序。随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设备不断增加,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董克云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挤出时间学习计算机硬件、路由器、服务器等使用维护知识,业务水平显著提高。

董克云同志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使审判人员能尽快掌握软件的使用,他经常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对个别干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了使本院网络能够安全运行,他对全院所有计算机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每天上互联网下载升级杀毒软件,并做好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备份检查,防范于未然。

除做好本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外,董克云同志还善于帮助他人,有求必应,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同事家中维护电脑。2008年7月,董克云同志因工作需要调整到刑一庭,他能够虚心向领导、同事、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及时转换角色,较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董克云同志能够努力学习法律业务,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和能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2001年7月毕业于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法律专业,2003年结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法学专业,2004年通过全国司法统一考试,2007年获得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

董克云同志多次被中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中院评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先进个人,2007年被省院评为全省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

助人为乐好人赖应亮事迹

——移动公司

赖应亮(男、1968.07出生,1990.08参加工作,群众、中专学历。2006年获集团公司无线专业练功比武优秀奖;2006年获福建省移动公司网络技术标兵;2007年获福建移动无线专业练功第一名;2008年6月中国移动抗震救灾保通信先进个人。)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看一些《三侠五义》、《水浒传》等描述侠义人物的小说,对英雄人物景仰至极,对英雄人物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侠义行为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长大后,走上了通信服务这一行业,让我对助人为乐这一古道热肠的精神有了更实际的理解。从邮电时代的“满意在邮电”到中国移动提出的“沟通从心开始”,行业的服务理念不断加深,将客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满意、如意、惬意始终是我们的服务宗旨。在近二十的职业生涯中, “与人方便,与几方便”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在通信行业的多年工作中,我一直从事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意思是:关键技术不可轻易传人。但我不论对公司同事还是对协维、代维单位的同行,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助人为快乐之本;因为只有在教授和帮助别人时,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有让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自己技术才能更加精进。正因如此,很多同仁亲热的喊我“赖工”,每每听到这样的称呼,我会加倍努力,并不断以此来鞭策和勉励自己。

乐于助人方能广结善缘,对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在生活中,不论是周围的邻里,还是新认识的朋友,只要有困难我都喜欢伸出友谊之手,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人一把。也因此得到了邻里和同事的喜爱,结交了许多朋友。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一时山崩地裂,数万同胞罹难,数百万群众失去了家园。大地震给四川灾区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情震惊全国,震动世界。看到报纸电视中的报道,我明白此时的灾区人民最需要援助之手,灾区更需要象我这样有一枝之长的专业人员,我一刻也坐不住了。作为一名中移动技术支援专家,我于大地震的第二天就急冲冲赶赴还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在灾区,我只有一具念头--那就是既然来了,就为灾区多做点事。我在灾区的奔走期间,看到受灾群众时,总是慷慨解囊伸出热心援助之手。当余震来临时,当人们纷纷撤往屋外之际,我没有迟疑毅然奔向了四楼的监控中心,因为那儿最需要我。作为一名技术保障人员,此时我别无选择,坚守在四楼的监控中心,严密关注各项重要指标,及时安排各种应急措施,果断执行应急预案……。我们的技术保障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整个网络运行良好,没有出现5.12时的宕机现象,保证了每个移动客户能够正常通话。但愿每次的顺利通话,都能为被困群众传递希望的电波。在灾区的工作期间,我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移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然而,我更让的欣慰的是灾区人民那发自内心的一声声“谢谢!”。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显然是一句致理名言,助人仍快乐之本。

助人为乐好人张明事迹

——科技局

张明同志(女、1962年9月出生,1980.4参加工作,群众、大专学历,现为三明市科学技术局普通职工)是一位助人为乐、古道热肠的好同志。她有许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勤于助人、乐于助人的慈善之举。多年来,她一直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响应“春蕾计划”结对活动,解决家境困难学生的高中学费,还圆其大学梦,并以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助多名贫困大学生上学等。如:2008年,张明同志到沙县大洛镇中洋村资助2名贫困而又学习优秀的大学生,每年捐赠给就读于福州大学的贫困生鲍钦铭5000元和泉州师范学院的贫困生鲍金英3000元学费,直到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受赠学生及家人十分感激张明同志捐资助学、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她还带动周围人参与慈善事业。每年中秋节,她都给三明市特殊学校赠送中秋月饼,受到该校全体师生的高度赞扬。

助人为乐好人林丽娟事迹

——七五五处

林丽娟(女)1961.11出生,1978.12参加工作,党员、高中学历。1982年评为福建七五五处优秀工作者;1983年评为福建七五五处先进工作者;荣获共青团三明市梅列区委员会1992年“优秀团干部”和“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荣获共青团三明市委员会1993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3年被评为福建七五五处优秀党员,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005年6月获得三明市直机关党建工作优秀党务工作者。

提到福建七五五处办公室的林丽娟,大家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热心”。离退休老同志都亲切的叫她“丽娟”,年青同志尊敬地称她为“大姐”或调皮地叫她“阿婆”。她天性好动,闲不住,大到事关单位的发展、改革,小到职工家的红白喜事、头疼脑热,不论大事小情她都爱关心,热心帮忙,用无私地爱温暖着七五五处大家庭里的每个人。

充分利用闲置的设施设备,面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工作是储备基层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支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就成了林丽娟的热心之事。2005年,承担三泉高速公路建设的中铁二局五公司,来到我处租用住宿楼和办公楼,租用面积大且租金高。经处党委研究,决定调整职工的宿舍和办公室,以腾出房子搞创收。林丽娟居住的楼栋被定为了出租楼。为了七五五处整体利益,她毫不犹豫,没提任何条件就带头搬了出来,是七五五处最快腾出住房的职工。有人说她傻,从一人一套的舒适、宽敞的二楼,搬到了又潮又湿的一楼,且与人合住一套,却不向单位提条件。她回答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单位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愿意为单位的整体利益着想,为单位的事业着想,为职工的利益着想。单位发展了,有了收获,我就高兴”。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林丽娟就是继承了这种传统美德的人。在单位,关心离退休老同志、关爱新进大学生是她持之以恒、永不间断的工作。为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让老同志们在为储备事业辛苦半辈子后,能够安享晚年,她会及时摸清每位离退休干部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帮些什么。除每月定期到离休干部家中收取医药费发票外,她还经常到老同志家中,与老干部谈心,了解老同志们的生活、思想情况。这些事情虽说是小事,说起来轻松,但要长期坚持做好却非常不容易,没有乐于吃苦、甘愿受累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不管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酷暑,她看望老干部做法都从未间断过,老干部要办的事从未耽误过。老干部生病住院时,她像“亲闺女”一样奔忙、照顾。若遇到老干部去世,她会不辞辛苦地协助老干部的家属安排处理后事,尽心尽力地送老干部最后一程。随着的时间的变迁,离退休干部的年龄不断的增大,林丽娟对他们的关心却有增无减,她用真心的付出温暖着每一位老同志的心。

随着事业的发展,七五五处近年来陆续招录了多名大学生。为使新进的大学生尽快融入单位,安心地为储备事业的服务,她像母亲一样关心、照顾着他们。大学生们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她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为他们改善伙食;夏天天气热,蚊虫多,大学生睡不好,她又送凉席又送蚊帐;大学生生病不舒服,她比自己孩子生病了还着急,又是陪看病又是买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把他们招进来的人,我要对这些孩子负责”。时间长了,年轻的大学生们没人称呼她为“林主席”或“林科长”,都亲切地叫她“阿姨” 或“阿婆”,感情好的像一家人似的。

有人曾问过林丽娟,你这样做不累吗?能图到些什么呢?她说:我爱七五五处,更爱我的同事,帮助别人让我觉得充实而美好。等我年老退休后,离开了单位,回想起现在的一幕幕,我会觉得问心无愧,会为曾经帮助过别人而感到欣慰,感到温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是幸福的香味,关爱的美丽。

助人为乐好人张长海事迹

——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

工 张长海(男、1968、07出生, 1990、09、01参加工作,党员、本科学历,1998年本科获福建省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06年获福建省交警总队三等功,现任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今年年初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降临南方大地,由于气温骤降,导致福银高速公路部分路面结冰,很多旅客被迫滞留在服务区内,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长海同志带领中队民警,不顾天气寒冷和饥饿疲惫,一边耐心细致地对滞留乘客做好解释和劝导工作,一边帮助安排泰宁服务区做好滞留乘客的用餐、用水保障工作。1月28日深夜,正带领民警在冒雨巡逻的二中队长张长海及时发现了来自江西九江的李俊伙夫妇刚满四个月的女儿因饥寒交迫而号啕大哭,张长海中队长立即协调泰宁征管所腾出了一间暖气客房供桂珍花母女休息,并为他们准备好饭菜和热牛奶,让身体虚弱的母女二人不再挨饿受冻。张长海同志爱民、为民、助民的真诚受到了现场滞留群众的一致赞誉,《三明日报》更是在头版对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2月2日晚22时许,暴雨倾盆、天寒地冻,泰宁路段已实行交通管制,大量车辆被分流至泰宁出入口滞留,一辆货车在连接线上突然暴胎,车子陷入路基的泥中,车身严重倾斜,差点就要侧翻了。随着滞留车辆的逐渐增多,这辆车埋下的安全隐患就越来越大。正在冒雨巡逻,了解滞留群众的困难和需求的张长海同志发现这一情况,顾不上倾盆的大雨,拿起工具就帮着驾驶员桂某换起轮胎,由于雨势过大、能见度较低,换胎操作十分困难,不一会,大雨就淋透了民警的全身。雨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寒冷,但是张长海顾不上这些,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抢修工作,帮助该车驶离了现场。该车驾驶员桂某被张长海同志真诚帮助深深感动,他紧紧握着张长海同志的手说:“我开车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地方,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警察,你们福建的警察,行!”

6月25日下午,张长海同志来到将乐县一中,为该校高一(1)班的李文静同学送去了助学金人民币500元,帮助他度过了面临辍学的难关。今年六月,张长海同志从将乐一中了解到,学习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的李文静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这一情况后,立即发动全队民警捐款,将资助李文静同学直至其中学毕业。

助人为乐好人刘玲玲事迹

——三明日报社

刘玲玲,女、1980.4出生,2004.7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三明日报社记者。《有一种奉献叫做爱心》获2006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二等奖;2007年被三明日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

该同志热爱集体、团结同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2005年9月,三明市华恩儿童村正式开办,她开始在那儿做义工。3年来,每个双休日、节假日,她都会到儿童村辅导孩子们功课,陪他们聊天、玩耍。她经常会带食物、文具、书籍等礼物给孩子们;把他们的作文推荐到《三明日报》发表;带他们到报社、公园参观、游玩,和他们打成一片。她还负责编制儿童村的固定刊物《华恩茁苗》,并经常帮助孩子们组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她动员报社其他年轻记者到儿童村带补习班、合唱团。

2004年10月,她在和另一名记者一起采访一位拾破烂的江西籍老大娘时,发现老大娘捡到的一个弃婴到了上学年龄,但因无法入户口而只能交高额借读费,她们把老大娘的爱心故事写成文章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随后,她们奔走于民政、公安等部门,试图帮助孩子解决户口问题,但因当时的政策限制,一直未能解决。她便经常约同报社其他年轻记者一起看望老大娘及小女孩,带给她们温暖。2005年,三明市户口政策有了变动,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小女孩终于有了自己的户口,可以像正常的城里孩子一样上学了。

平常生活中,她也总是积极帮助别人。有一次,她碰到一对母子,说是外地人,包被人偷了,她立刻给了他们50元钱;在采访一对脑瘫兄弟小文、小武的母亲时,得知他们的中餐还没有解决,当场把身上仅剩的20元钱给他们做饭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她先在单位组织下捐款200元,后又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00元。

助人为乐好人林瑞班事迹

——卫生局

林瑞班同志,男、1971.11出生,1991.8参加工作,党员、本科学历。三明市红十字会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华慈善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他的一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履行捐血救人核心价值的实践,从1995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已无偿献血85次(其中成分献血57次),累计献血量达97000毫升,相当于19个成年人的体内血量总和,是福建省无偿献血冠军。他发起创立了全国首家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在全国开创了用志愿者形式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先河,省内外许多地方借鉴协会做法和经验,各地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如雨后春笋,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在不断扩大……他开设“爱心献血屋”网站,点击量已超过49万人次,发起了网络宣传献血捐髓全国行、世界行活动,已先后在50多个国家的3000多个网站进行了宣传,举行“献血婚礼”,写下了中国无偿献血史上最浪漫的一页。他的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开展无偿献血、捐献骨髓、敬老助残、捐资助学、环境保护、拥军优属、社区服务等公益事业活动,感动、带动、发动了国内外千千万万的人们一起参与公益事业。

助人为乐好人卢环真事迹

——电业局

卢环真(女、1981.01出生,1997.07参加工作,团员、大专学历。三明电业局变电部,三明局优秀共青团员、三明局先进生产者、三明局工会积极分子)从小开始,父母就教育我说“要助人为乐”、“帮助人是快乐的”,一直以来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从读书时老师对我的爱护,同学对我的帮助,到了工作单位,周围同事、领导对我的帮助,甚至是在社会上陌生人对我伸出的友爱之手。这一切都是我人生的财富,是我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动力。因此这就成为了我帮助他人想法的来源。

在单位中我是一名技术骨干,我总是努力学习和工作着,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工作中我与周围的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用团队精神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任务,在同事遇到困难时我总能上前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由于我们的工作是倒班性质的,在节假日的时候经常需要值班,家里有事情的时候找人替班都很困难。每次周围同事找到我的时候,我都很痛快地答应下来,帮忙同事值班,虽然自己值班挺辛苦的,但是能够帮助别人总是快乐的。每年都有新员工分配进来,看着他们一开始茫然的样子,我又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从头开始给他们讲解设备的特性,讲解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给他们讲解各种系统的使用,看着他们从一个茫然的新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电力工人,成为一个电力企业的骨干,心里充满了快乐。

助人不只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也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作为一个青年团员,我加入了三明电业局青年志愿者的队伍,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福利院帮忙进行卫生清理、植树等工作,看着经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干净的教室,看着小朋友快乐的笑容,我的心里也是快乐的。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些义工团体,我也积极加入其中。街头献血、虎头山垃圾清理等等公益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其中,体会着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帮助的那种快乐。我还同周围朋友一起到岩前等地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参加失踪儿童搜救行动等等活动。通过自己的行动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帮助和希望。

“助人是快乐的”这是我的信念,也一直是我行动的指南。

10、什么导致中国法院迎来“智慧执行”曙光?

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2(2018)》(《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发布暨2018年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7年,法院信息化立足应用导向,进一步提升执行网络化和阳光化,聚焦执行的智能化和可视化,具体包括:全面应用执行办案平台,继续优化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立单独模块,对异地委托、终本案件进行统一管理;推动执行流程节点定向公开、网络司法拍卖全民见证、信用惩戒信息社会共享和终本案件信息上网公示;强调执行的智能化应用,对案件进行科学分流、智能关联,深度挖掘执行大数据,实现智能分析决策,法院的执行工作初步迈入智慧执行阶段。

随着“用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的提出,中国法院的执行工作迎来前所未有之机遇,不仅受到党政机关的高度重视,为执行工作争取到了更多资源,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促进了执行工作的社会共治。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深入推进过程中,信息化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是适应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要求顺势而为;二是“案多人少”现实矛盾倒逼下的必然选择。

执行信息化是法院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执行工作而言,无论是执行案件的集中管理、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执行行动的统一指挥、执行财产的查询控制,还是与有关部门的执行联动、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惩戒,都必须依靠信息化。

网络化、阳光化和智能化是衡量智慧法院的三大维度,就智慧执行而言,执行网络化意味着执行业务的全流程网上办理;执行阳光化是指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网上公开;执行智能化是指信息化为执行法官、当事人、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法院执行实现网络化。

首先,全面应用执行办案平台。与审判工作相比,执行工作具有节点多、所涉部门多、案件种类多、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要消除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等现象,除进行制度规范之外,还有必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执行案件纳入流程管理系统,压缩执行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将执行权关入“数据铁笼”。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动执行办案平台的应用,要求所有新收案件都在执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办理,历史数据也逐步转移到系统中,网上办案逐步成为工作常态,基本杜绝了执行案件体外循环。

其次,继续优化执行查控系统。2017年全国3500余家法院上线使用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覆盖面达到99.66%。2017年,全国3746家地方性银行中,3660家上线查询功能,3203家上线冻结功能,2058家上线扣划功能;湖南、福建、江苏、吉林、甘肃、江西、内蒙古等地本省地方性商业银行基本全部实现了网络查询、冻结、扣划功能;46个“点对总”不动产查询重点推进城市中已有40个城市上线查询功能。

再次,终本案件系统自动筛查。终本制度应用中出现问题,除了程序标准未作统一严格规范之外,还因为这类案件未进入流程管理系统而在体外循环导致监督不到位。为强化对终本案件的监管,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开发了终本案件管理系统,对终本案件实行集中管理、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和关联案件筛查。该系统每6个月自动对涉案被执行人进行集中财产调查,一旦发现财产立即在系统提示执行法院恢复执行,并对恢复情况进行实时监督。

最后,事项委托纳入系统监管。作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委托执行制度对于解决跨辖区案件的执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委托执行在实践中落实较差,许多法院接到委托执行事项后怠于执行,不进行反馈,甚至原封不动退回。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17年9月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规范执行事项委托工作的管理办法(试行)》,并在执行办案系统上开发人民法院执行事项委托系统,将事项委托纳入系统统一管理,有助于充分发挥执行指挥中心的功能优势,进而严格规范委托事项管理。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法院执行实现阳光化。阳光执行是指执行案件的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要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公开,做到过程和结果的双重透明。2017年,依托信息化平台,执行案件实现了执行流程节点定向推送、网络司法拍卖全民围观、信用惩戒信息社会共享和执行裁判文书网上公开。2017年3月1日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2017年,全国法院通过司法网拍共计拍卖29.42万次,拍卖标的物20.52万余件,成交额2021.04亿元,节约佣金61.72亿元,大大提高了财产变现率,取得积极社会效果。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法院执行实现智能化。

执行信息化为执行法官、当事人、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2017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建设技术标准》明确要求,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数据挖掘及智能分析决策等系统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实现辖区法院信息共享、联动配合和规范管理。为了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执行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平台,2017年,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自行成功研发并使用“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大数据分析系统”。

在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往往拒收文书甚至下落不明,因此送达难是困挠执行案件的一大难题。2017年,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使用现有的OCR文字识别技术,开发E键送达平台,实现“一键生成、一键到达”。E键送达平台可实现自动提取案件基本信息、自动生成送达文书、专有物流网络送达、物流信息实时反馈等功能,实现司法送达与外包服务公司无障碍互通。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还指出,未来应提升意识,坚持需求导向,注重系统兼容性和友好性,最终实现执行领域的人工智能。

虽然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多人少的压力,但是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同样也受制于案多人少的矛盾,从而表现出办案系统使用不足、查控系统反馈迟缓以及数据不准确、司法网拍在一些地区落实较差、执行指挥中心运行空心化等问题。执行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在法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共性,随着信息化建设的纵深发展,要最终实现智慧执行,需要提升对信息化的认识,理解信息化的本质属性,并且要统筹布局,避免因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以及系统平台的分散而形成新的数据割据。

第一,拥抱新科技,避免沦为时代弃儿。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无论是工作业态还是生活方式,都不可避免接受信息化的洗礼,信息化正在对包括法院在内的各个行业乃至社会形态进行深层次、全方位重塑。借助信息化,人们拥有了更加敏锐的感官、超乎寻常的手段和最强大脑,相反,一味拒绝甚至抵制信息化,最终沦为时代的弃儿。

第二,正确认识信息化内涵,警惕“伪信息化”。信息化最本质的要求是智能,信息化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防止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任何背离便捷、高效、简单、智能而进行的系统平台研发都是“伪信息化”,信息化的使用者反而成了技术的奴隶。真正的信息化无论建立在多么复杂的计算和逻辑之上,最终呈现给用户的也必须是最简单的甚至一键式操作。

第三,加强统筹谋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化的研发成本非常高,如果不进行整体谋划和布局,会造成重复建设,甚至推倒重来,形成极大的浪费,并且分散建设的平台将会导致数据的割裂与孤立,对于数据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法院也要与时俱进。

热点内容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2020-09-08 06:45:45 浏览:508
南昌英语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3:04:22 浏览:505
中专学费多少 发布:2020-09-10 19:33:34 浏览:504
上海美容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6:45:56 浏览:504
培训web前端开发机构 发布:2020-09-11 08:20:55 浏览:502
会计专业免考 发布:2020-09-10 05:23:09 浏览:502
成都造价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12:16:44 浏览:502
厦门中职学校 发布:2020-09-09 11:38:33 浏览:502
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发布:2020-09-09 10:57:58 浏览:502
山东专科招生 发布:2020-09-09 09:41:05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