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结构产品层
1、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六个层次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技术进步。自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其普及应用和广泛渗透为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办公和管理提供了工具。同时,职能管理层、经营决策层和电子商务层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组织关系。企业信息化在管理、经营上的变化和时空上的拓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基础条件,电子商务为企业信息化增添新的内涵。企业信息化大大拓宽了企业活动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企业信息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施敏捷制造和集成制造;在空间上,企业信息化以虚拟形态将全球聚合在一起。具体而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要使用好两个技术,一是应用数字技术,增加传统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比如,以往的模拟手机同现在的数字手机在保密性和性能方面无法同日而语,数字控制技术对机床的增值产生了数倍的影响;二是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冰箱通过网络管理中心进行控制,可以向用户通报何时需要添置新的食品,从而产生了新的附加值。产品的质量改变不大,最大的差别在于通过服务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设计信息化。即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方面的信息化。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设计信息化还包括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CAAP)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应用、网络化计算机辅助开发环境、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的设计(DFX)系统二次开发与应用与产品建模、模型库管理与模型效验系统开发与应用;
生产过程信息化。即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用自动化、智能化手段解决加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高生产的质量、精度和规模制造水平。其中主要应用包括数控设备地应用、计算机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生产数据自动收集、生产设备自动控制、产品自动化检测及生产自动化覆盖等;
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提高决策管理水平。主要应用层面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DSS)系统;
市场经营信息化。通过实施电子商务,可以大大节约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出以下七个方面的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本质特征。“信息化”企业的核心业务、主导流程和人。任何企业,无论是资源型企业、商业企业,还是金融、制造及社会中介机构,只要它是企业,就必将拥有其独特的主营业务,即核心业务,其运作过程就是企业的主导流程,它们是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重点对象。同时,信息化也是“化”人的过程。企业各级员工要在心理上和行动中全部投入信息化建设进程,成为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当然这还需要“一把手工程”的积极带动和引领。
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在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三个层面,在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控制与零件加工、事务处理、供应链管理与辅助决策等领域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和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特征。企业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特征是从计算机单机应用、综合应用、网络应用的逐步提升;从基层班组级计算机联网、部门联网、企业联网、产业链联网的不断融合,具有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阶段特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信息基础设施和经济、市场环境的变迁,企业信息化也不存在终极目标。企业信息化实施是全方位的,企业将根据自身需要抓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因此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投资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具有分阶段连续不断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效益隐性特征。在企业中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其效益的概念完全不同。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是单方面的,效益容易显现;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的,由于现阶段管理水平的制约,较难以定量方式给以准确评估。
企业信息化的内部关联性特征。企业信息化有赖于技术创新,更依赖于体制创新。保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实施企业改革与业务流程重组,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从体制上为信息技术的深层应用创造条件。
企业信息化的外部关联性特征。企业信息化有赖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良好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信息网络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所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的逐渐完善。
2、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①产品设计信息化②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③企业管理信息化④市场经营信息化⑤企业决策科学化、透明化、理性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产品设计信息化
产品设计信息化指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方面的信息化。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产品设计信息化还包括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CAAP)系统应用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新产品设计能力明显增强,开发和生产周期显著缩短。据对50多家CIMS应用示范企业的统计,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1/2—1/3,生产周期缩短20%~50%。
2、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即通过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如CAD、CAM等)解决加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高生产的质量.精度和规模制造水平。
3、企业管理信息化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主要应用层面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DSS)系统。目前在我国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80%以上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许多企业已开始从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升级到MRP
II,ERP.企业管理信息化正在全国全面展开。
4、市场经营信息化
市场经营信息化主要指企业通过实施电子商务.大大节约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5、企业决策科学化、透明化、理性化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决策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以往企业决策主要靠少数人的经验累积和思维能力,主观性强.透明度弱,而现在企业决策运用互联网和应用软件.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对全局的控制力.同时对外对内都增加了透明度:另一方面,倚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决策的方式从经验型的“拍脑袋”向系统分析的理性思维转变,决策将依据可靠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和科学程序进行。
3、计算机专业谈谈企业信息化某一层次的实施和整合
1.确定实施策略
项目实施策略是企业信息系统实施工程的神经中枢。尤其对一个集团化企业来说,没有策略的实施将会造成惊慌失措的局面,不能保证系统的集成和系统建设目标的达成。企业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为整体项目进行总体的系统需求分析;
2)为整体项目确定合理的系统实施目标和范围;
3)为整体项目制定科学的实施计划大纲;
4)为整体项目建立合理的实施组织团队;
5)为整体项目确定合理的项目阶段目标;
6)为整体项目进行资源预算与风险估计;
7)为整体项目建立文档控制与管理职责。
2.业务需求分析
业务需求分析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情况,包括客户生产/财务等管理流程后,与客户一起讨论对系统的具体要求方案,主要针对其现行体制中的不足及目前所需的信息,制定出一套用户对系统的需求方案。有许多用户并不十分了解其自身的需求,至少是并不十分明确。此时,作为用户的咨询人员还应主动了解客户情况,结合对各类系统功能的熟悉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提示,帮助客户明确自身的需求,并以此为蓝本对软件进行选择。需求分析是完全以客户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因此为客户合理地选择系统提供了基本保障。需求分析按照由顶至底、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的过程来进行,可分为三步:
(1)确定客户的行业性质和行业背景
客户定位的意义在于不同的行业,其运营及管理特点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找到客户类型,也即制定出一些标准的需求(行业需求),即我们所谓的初步定位。
(2)针对客户的特点和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可依据各个流程、当前的业务量和当前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管理进行分析,如生产流程、财务流程、销售流程、采购流程和库存管理流程、人事/工资管理流程以及其他流程。此外,除了对整体流程定义具体需求之外,我们还将讨论一些客户在其他特定领域中的要求,如远程访问以及与电子销售系统相连接等。
(3)软件的功能与对客户的需求匹配程度分析
软件公司或咨询机构在对企业当前的业务进行调研后,对企业进行产品功能的培训,并寻求产品功能与业务需求的匹配程度,从而确定功能开发与数据转换需求,以及各层次硬/软件需求结构。
3.业务流程优化
为了帮助企业提高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在进行业务需求分析后,可在管理咨询公司或软件公司的帮助下,进行流程的改进与优化。具体的做法如下:
(1)对流程本身进行调整
1)整合:将分工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复杂流程进行归并,使复杂流程简单化。
2)分散:将某一专业职能分散到相关专业中去,取消原有的专业活动。
3)删除:对不创造价值,或者投入产出比偏小的事项应尽可能精简。
4)调整:利用并行工程将串行的事项关系转变为并行的事项。
通过上述四种具体办法,提高流程的运作效率。由于流程本身的分析和调整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它不仅是组织创新的起点,同时也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
(2)对业务流程进行延伸
传统组织中,流程被人为地割裂。特别是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连接被忽视(如与供货商、与销售商、与顾客的联系)。事实上他们也是价值链的有机构成。流程调整或优化之后,组织条块分割的状态就被打破。如我们为某企业在实施流程调整与优化后将供货商、商家和顾客均纳入企业的核心流程之中,企业的业务流程延伸到供货商、销售商和顾客那里,企业可以从供货商、经销商和顾客那里得到有用的信息,如市场需求和
材料供给等等。
(3)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
信息系统为业务流程改进与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二者的有机结合也必然会产生最佳的效果。
(4)对组织结构的流程进行改进
这是指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的流程再造,一般多为与供货商和合作厂商之间的流程再造。通过组织之间的流程再造,企业与供货商或合作商之间就会像一个公司一样运转,简化工作流程,与其供货商之间也能够实现良好的信息互动,保证了供货及时率。
(5)对部门和岗位职能进行调整
在传统组织中,职能部门更多的是发挥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在借助IT系统对流程改进之后,明确了各部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部门的职能将更主要是提供服务。
(6)对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进行创新
流程调整之后,组织中的部门、岗位及其职能职责均发生了变化,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办法也需要创新。这套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要能调动每个部门、岗位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要有利于提高单个业务流程的效率和效益,又要有利于保证整体流程的顺畅运行。绩效考核的重点应该是流程的KPI而不是组织的KPI,并以此推动流程的持续性改进,使企业获取或创造更多的价值。
4.有针对性的客户培训
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是对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再造”过程,具体落到实处的是对组织中成员从观念到行为的“再造”过程。要使这种再造式的“自我重塑”获得成功,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是成功的基石。如果企业组织机构分散和人员层次参差不齐,会使培训的组织和实施困难重重。为此,需要研究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建立专项的培训制度和计划,确保培训的质量。
除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外,还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与培训对象设计专门的培训课程,并制成多媒体自学光盘和培训资料,使企业的相关人员能获得随时随地的全过程的和持续的培训,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系统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有经验的供应商帮助,形成企业自己的“准”专业化实施顾问队伍和培养一批“自顶向下”的应用骨干,以保证企业后续业务的功能拓展和系统的运营维护。
5.数据准备与测试
在ERy实施过程中,前期的基础数据准备是保证系统正确运行的关键。有经验的服务提供商或咨询顾问会指导企业做好数据准确性必需的基础工作,如:
1)数据(信息)的编码方案;
2)数据规范化技术方案;
3)数据(信息)检查、修正措施;
4)数据维护和管理规程制定等。
系统正式运行的准备阶段,对系统进行模拟测试,验证系统对目标问题的解决程度;对OA系统进行模拟运行,将企业的真实运营数据导人系统,检查系统的真实反应和适用性;进行教育培训工作,保证企业内部所有使用者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个系统;建立有效的预防维修体系,确保信息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工作团队制定实施策略,设计初步的检查程序和系统切换计划;成立系统实施服务小组,随时解决实施信息系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
6.上线与技术支持
项目进行到这一个阶段,一般来讲,项目组将迎来收获的季节。主要工作有:正确移交系统、切换数据、保证系统正常运转、为用户提供支持、保证业务流程的正确性、系统日常维护以及项目回顾。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大都会以系统正常上线、顾问大批撤出为结束,但对一个企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上线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确切地讲,是翻开了企业业务管理的新篇章。通过一个项目,企业得到了什么,项目组中成员得到了什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都需要很好地总结。温故方能知新,一个务实的总结将是企业的财富。
7.逐步优化与完善
企业的IT系统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传统的时间长、耗费大、求一步到位的实施策略(即包括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相比,更应提倡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业务需求和现状,以开始时求简单为原则,在保证实施质量的前提下,侧重提高实施效率、成功率和加快实施速度,大幅度地减少企业费用。通过系统在企业的投产运行,企业可以从中尽快得到收益。一方面增强了企业对IT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的信心,另一方面随着对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可不断地利用现有的系统,以企业自身的人员为主,结合外来资源的支持,完善企业管理及优化组织结构,取得企业持续的发展,这就是逐步优化的宗旨。
4、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影响的分析?
论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一、信息化企业的内涵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以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一)信息化企业的内涵;信息化企业是通过使用数字技术使企业的战略选择发生;(二)信息技术发展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环境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1、信息技术要求企业组织形成环境——目标——结构;2、信息技术要求组织的有机论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一、信息化企业的内涵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以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信息经济已初见端倪。面对知识信息经济的挑战和所带来的机遇,世界各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全面展开。而要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企业信息化不仅带来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也引发了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组织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其中对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信息化企业的内涵
信息化企业是通过使用数字技术使企业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选择范围大大拓展的新型企业。按照这个定义,光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甚至安装了价值昂贵的企业管理软件是不够的。信息化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企业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的真正目标:企业之独特性。从这个角度看,信息化企业是企业内部和外部(或
前台和后台、上游和下游)的业务、各个环节的业务都实现了数字化(电子化)的企业,包括数字管理、数字制造和数字营销。由此看来,无论这种新型互动关系是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内部,还是消费者对消费者,如果认为信息化企业仅仅是在网络上销售产品,那是片面的,因为如果没有快速反应的数字化后台(管理、生产),将无法履行和执行前台(客户)的定单,进而无法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一个真正的信息化企业将大大促进和改观整个组织的效率、速度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大幅度增值。此外,信息化企业与IT企业的区别:信息化企业不仅包括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IT企业,以及与IT紧密相关的IT相关企业,而且包括那些采用信息技术成功信息化了的传统企业。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环境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其弹性主要反映在企业组织内部沟通和组织之间协调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来增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灵敏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人才与企业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信息能力。企业信息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正常发挥其职能。若组织结构不合理,就无法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技术,无法
形成企业强大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要求企业组织形成环境——目标——结构体系。企业信息收集的形式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以及组织目标与现实差异的程度和方向。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使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是企业组织保持动态平衡的保证。同时,组织目标的确定应以对环境信息的分析为基础,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来形成,并在组织设计参数与权变因素之间保持一致,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对组织进行再造。环境——目标——结构体系的形成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产生冲击,也是企业信息能力的具体体现。
2、信息技术要求组织的有机性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既要求增强组织的有机性,也是组织有机性提高的技术保证。企业信息能力的增强,可以使管理者在管理的每个层次进一步授权,进而加大管理的影响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强组织内横向沟通以及与外部环境的沟通。
3、信息技术促使企业组织寻求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依赖关系,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系统之间保持一致。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日益动荡的外部环境下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稳定的依赖关系来减少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信息技术(如EDI)
能够使企业组织降低协调成本,建立企业组织内及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企业的非产品、成本、技术等方面的虚拟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结构如何配合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并充分发挥企业信息能力的作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二、如何进行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一)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的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各项管理中广泛应用,信息化组织结构呈现出多种新模式,主要有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
1、网络组织
网络组织在构成上是由众多灵活的、敏捷的、多技能的工作团队(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各工作团队在地位上平等,行政上独立,在经营业务上又因有紧密联系而唇齿相依,因而从工作团队之间的关系看类似于一个网络。所以,我们称这种企业组织结构为网络组织,对应的每个工作团队则是整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网络组织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工作团队拥有其经营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并全权负责本团队的经营职责;
(2)团队成员间的权力与地位相等,各项决策由团队成员共同制定。假如说团队中某成员的权力较大,这种权力只能来自于其影响力,而影响力的产生又是因为其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与信息,以及更好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3)工作团队之间联系密切,并相互提供援助。
5、简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结构层次
1.企业战略层面的需求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支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不仅仅是来源于企业目前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来源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这个层面上获取的需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规划,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2.企业运作层面的需求
基于从战略层面获取的需求,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以及运作各业务流程的分析,特别是企业关键业务流程的分析,可以明确企业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企业运作层面上获取信息化需求。
3.企业技术层面的需求
信息化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支撑环境,由于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一些系统已不满足目前的需求,也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等等这些问题在信息技术层面上对系统的完善、升级、集成和整合提出了需求。
以上三个层次所获取的需求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有着内在的联系。信息化需求的获取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需要对这些需求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把握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6、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有哪几个层次?
2006年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不是一个认识问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常规的管理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就成为一个新的议题。企业一直要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包括市场需求、销售渠道、人才流动,资金周转等等方面。今天IT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为企业带来更多更稳定的新业务。随着业务的快速成长,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如果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很难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获胜。
宏观上来看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趋势,计算机早已取代算盘并取代一部分传统的信息记录方式 ,由于工作的环境,所以我们经常用到扫描设施和文字识别软件,这样大大提高了我们工作的效率,让最新的资料在第一时间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进入了新数字办公的时代。而电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创新,以及增强性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有助于增强我们公司数字办公应用的协作性、移动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快速 高效 富有现代化;短期看 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长远看来 ,一个成熟的企业信息化体系对企业的成长和管理有着非常的好处和利益。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用计算机手段去实现企业的管理运作,其业务流程、实现方法和原来都有变化,所以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和非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是不一样的。企业信息化不是模拟现有管理方式,而是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结合和变革。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应做好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变革的准备,以及做好将来人员岗位设置和调整的准备, 使企业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有明显改进、提高和创新。 . 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实行通用化的产品设计,充分体现企业规范管理、提高办公效率的核心思想,为用户提供一整套标准的办公自动化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迅速建立便捷、规范的办公环境,迅速提升企业的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并降低投资成本。
信息化的目标非常明确,不是为了形象不是为了赶潮流,确确实实是为了提高运营水平而提出建设信息系统;而且运营绩效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订单响应和周转时间,提高客户服务的满意度。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象买机器设备只要买过来按照说明书一装就可以了。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导入更多的是作业方式和理念的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