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学科 » 信息化硬环境

信息化硬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3-02 09:33:16

1、网络教学环境的硬件设施构建有哪些

高校信息化教学是高校教学发展的重点,传统的教学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的地位都将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构建能够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包括信息资源等软环境和校园网络之内的硬环境。各大高校在信息化教学软硬环境建设中,必须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使得信息化教学真正发挥效用。 一: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实现 高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包括软、硬两方面环境建设,应该从校园广播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室、高速宽带校园网等硬环境建设和多媒体课件库、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素材库等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来规划整理。 高校教学信息化硬件环境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开展现代教育工作的条件和前提。在教学建设中应该以网络教育为主,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硬件环境建设能够促进软件的升级,软件环境建设反过来对硬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的角度看,软件环境的作用比硬件环境更大。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硬件的效能,必须大力发展软件环境建设。 二:硬件环境建设 (一) 首先,高速宽带校园网络需要建设起来,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的便利性、实用性、教育性、知识性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目前,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已经成为科技水平先进程度的标志,作为高等院校建设高速校园宽带网络显得尤其重要。高等院校的网络建设要增大覆盖面积,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楼,应该延伸到图书馆、宿舍楼等等,建立全方位的校园宽带网,让知识交流更加便捷。 (二) 其次,建设功能完善的网络多媒体教室,信息化教学的实施需要一大批多媒体教学环境和虚拟实验环境,他们是学生直接获得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备,是传播教学资源的终端。学生通过多媒体机器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将学生用的计算机与教师用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样学生遇到比较难得问题可以对老师进行提问,进行一对一交流,这样学生的学习显得自由而高效,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建成大的功能教室。 (三) 再然后,建立校园广播教学系统,校园广播教学系统包括:校园广播网、校园无线调频外语广播。通过广播教学,学生行走在校园中也能学到一定的知识,从而让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在闲暇时,通过现代媒体传输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学校还需有专门的存储设备,用来存储多媒体教学材料、软件等等,主要包括各种服务器和存储设备。 三:软件环境建设 (一) 教学系统平台。它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大舞台,包括管理、开发、应用该平台。学生可以再上面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料,如各种学科的专业资料和背景资料等等;教师可以再平台上设计课程、制作课件,指导学生学习,批改学生的作业等等。这个平台相当的便利化,符合学生正常的使用习惯,支持学生个人的个性化学习。目前教学系统平台还不够完善,需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更进,研究开发更为完善的教学系统平台。 (二) 信息化标准。高校信息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信息标准化工作首先要调查各大高校的信息资源情况,搞清各类信息的处理流程。对于可以直接参照既定标准的可以直接引用;对于无标准可依的,可以遵照信息系统分类的基本原则。同时信息系统标准体系应该具备詹前性和科学性,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同时信息系统结构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确保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三) 管理环境。一个程序能够完美地运行,三分依靠技术,七分依靠管理。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依赖于管理的规范程度,建立健全各类信息的管理规范是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工作,这就好比大家在马路上开车一样,先前有修订好的各项条例,在行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规定。在各项制度建设中,主要有三类规范:管理类规范、信息服务类规范、技术类规范。 (四) 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高校校园信息化教育环境建成以后,任何人都可通过计算及终端访问学校公开的各个官方网站,没有安全的保护屏障,很容易受到病毒、黑客等的侵犯,也容易被传播一些不良信息,所以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尤其重要。 结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包括软件环境建设和硬件环境建设。在信息化教学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软、硬环境一起共同发展,同步推进,才能是高校信息化教学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过的教育有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与国际接轨,其中,信息化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要加快信息化

2、信息化环境下对账还有意义吗简答题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的探讨 2008-8-12 16:30 [摘 要]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迫切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在深入探讨会计信息化环境对会计人员素质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指出了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人员素质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经济(知识经济)的诞生。在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新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同时,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实务和会计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性影响。 2000年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简而言之,会计信息化即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组合。“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在系统地位、目标、功能范围、层次、技术手段、信息输入输出、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可以这样说,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在口号或名词上的推敲,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倡导,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和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变。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信息化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探讨。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更加强调对会计管理职能的把握。 知识经济对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冲击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电算化向管理决策型发展。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注入到商务运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引起了会计的急剧变化,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通过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了解更多企业的财务与管理的信息。现阶段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应该是优秀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应当把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上。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的管理职能有了发挥的舞台,因此,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传递的方便和简洁化,信息管理与分析的迫切化,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 (二)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金字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分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的其他知识。具体来讲,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常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1.常规知识。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应不断学习,并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外语知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和会计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会计在真正为新世纪充当“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同时,迫切要求财务人员精通一门以上的外国语言。 (3)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发达,推动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公司要在不同文化、法律环境和经济、政治系统里有效运作,就要求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历史,还应了解其他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风土人情等。 (4)现代管理知识等。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应用系统分析、矩阵分析方法等现代管理方法。 2.信息技术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会给所在企业带来及时可靠的经济信息,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技术的革命带来企业管理、营销方式、财务管理的革命,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办公方式,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迫切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 3.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电算化显得尤为重要,是减轻会计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但讲到专业知识,不能只满足于本国的、本企业的一些会计理论和实践,在新经济形势下还应该对其他国家的财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进行学习和探讨,对中外的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借鉴,更好地应用专业知识,为我国会计事业服务。 4.相关知识。 会计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这是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条件。 (三)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综合能力。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由于生产的知识化、资产的无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控制和决择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会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业务处理的多样化,处理难度的增加,以及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信息环境下的会计人员不能再仅仅是记硬背准则和制度,而要有远见,具备分析、判断、交流等能力。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需要会计人员具备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想象能力、交流能力、智力与人际关系等多方面。 (四)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应该对相关政策有所了解并且要形成一种意识,比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相关税收制度,再加上我国刚刚加入WTO,那些与外商打交道的企业还应熟知国际惯例,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了解经济动态。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其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同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先进的会计技术既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要教育广大的会计人员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决不可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违法犯罪行为。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处于信息环境中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会计管理职能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渐深入,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补充不论是对于会计职业的发展,还是对于会计人员个人的发展都日趋迫切。会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不断完善自我。 (一)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税单和外部用户所需的信息报告,善于解析和拓展系统输出的信息并用于重要的决策,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库来编制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该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许多新知识和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的颁布,财会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做好自身职能的转化工作,学习大量新的专业知识,努力向参与管理、参与经营决策方面转化;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监督,为领导经营决策当好参谋。可以说,在网络时代,能否熟练地掌握这些财会专业所必需的新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名财会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只有及时更新知识库,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3、如何根据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环节的优化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新型媒体应用于教学的程度日益广泛,教学领域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使信息化媒体环境与教学媒体应用相适应是提高教学媒体应用效率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分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基本要素入手,结合教学媒体设计和应用原则,对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和未来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理清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环境因素,构建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环境,为当前乃至今后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媒体,媒体环境,构建,优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日益深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学媒体的日新月异。反过来讲,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媒体保障。现代教学媒体所处的媒体环境也较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何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进而对其进行优化,成为制约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的瓶颈之一。要为现代教学媒体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首先要了解媒体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媒体环境进行构建和优化,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一个合理的应用平台。
一、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基本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对其定义和构成要素的理解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观点,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媒体环境和信息化教学领域的媒体环境的理解不同。这里所指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指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媒体作用其中并对教学媒体的作用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而不是单纯的物质环境。
(一)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界定
在讨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与优化之前,首先要明确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对于媒体环境,一种观点认为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大类,很显然,媒体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由于媒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那么它自身并不是信息,所以媒体环境也不属于信息环境;又因为媒体是一种物质,是传播信息的物质载体,所以媒体环境应该属于物质环境。于是把媒体环境定义为,由媒体所组成并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认为,对于媒体环境的这种定义并不确切,媒体环境是媒体所处的环境,就如同生存环境一样,媒体环境并不是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和物质环境中的某一种,而是指媒体处于其中并且影响媒体作用发挥的社会因素、信息因素、物质因素的总和,媒体环境不能等同于物质环境的一部分,物质环境只是影响媒体应用的一部分。《教学环境论》一书把环境界定为“我们所研究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教学环境论》,田慧生,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页)。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应为: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处其中并对教学媒体应用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综合。其中包括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和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二)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影响教学媒体应用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所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环境方面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社会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应用体制、人员素质以及文化氛围等。
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因素之一,思想观念因素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也决定了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有效性,所以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因素;应用体制规范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制约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范围。同时也给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应用体制是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人员素质因素决定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程度和水平;文化氛围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的有关人文、传统、习惯等因素。
2、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
信息环境因素包括信息本身构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信息技术。信息本身的因素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所传输的信息的类型、内容和特征共同构成的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影响。信息技术因素是指包括信息压缩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在内的信息化技术。
3、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是指在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的物质方面的集合。包括软媒体及其技术,硬媒体及其技术。软媒体主要是指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还包括红外传输等。硬媒体主要是指一切硬件设备。
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建设、管理和优化对教学媒体的应用,特别是各种教学媒体优长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约束作用。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构建是在学习环境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指导下,结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型教学媒体应用形式,对影响和制约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一系列因素进行整理、优化和重组。
(一)构建原则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标志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特点的因素,是区别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与一般媒体环境构建的关键之处。
1、有利于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目的是为了教学媒体能够有效的应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服从服务于教学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最终目的。那么,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必须遵循有利于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原则,这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的基本原则。
2、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对教学媒体进行设计的根本原则,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要求。教学最优化原则就是要求把教学媒体设计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调整和把握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是教学媒体设计的成果服从于整体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是通过优化媒体组合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所以教学最优化原则体现的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目的。
3、有利于教学媒体优势互补的原则
每种教学媒体都有自身的优长和不足,所以在进行教学媒体设计时要避免选择单一的教学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每种媒体的优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同内容的不同部分综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达到教学媒体间的优长互补。以上是教学媒体设计的原则。媒体环境是为教学媒体充分发挥作用而设计和构建的,其设计和构建要为体现教学媒体优化组合服务,有利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原则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原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目的和初衷之一。
4、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
教学媒体发生作用要基于一定的软硬件环境,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教学媒体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现代教学媒体设计时要充分进行媒体环境设计,真正做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既经济又实用。在充分考虑环境构建的经济性的基础上还要强调环境对媒体发挥作用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经济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构建媒体环境时,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可行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时要把握所选用的设备功能可行、技术可行和经费可行。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是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原则,也是重要的保障。
(二)构建方法和途径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媒体作用的发挥有着约束或者促进的作用。构建完整的媒体环境体系就要从影响和制约教学媒体的诸方面因素下手,以适应和促进教学媒体作用发挥为目的,以上述的构建原则为指导,从实际媒体应用出发建构起来的教学媒体应用环境体系。
1、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制度环境是指由媒体应用制度和媒体应用规范等构成的并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是优化教学媒体组合、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
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涵盖面比较广,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制度环境的构建必须明确这些应用制度的内容和作用范围。由于信息化教学媒体自身的特点,合理的应用制度体系应该包括教学媒体应用规范方面的制度、教学媒体的技术规范方面的制度、资源建设原则方面的制度、信息安全性方面的制度、评价策略和规范等等。这些制度目前都已经零零散散的制订了。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的方法就是根据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重新组合这些零零散散的制度,从教学媒体的选择到教学媒体的评价都具有开放性的制度约束。这样,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就会日趋规范化,而且这种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2、更新使用人员的信息化媒体应用观念,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信息化教学保障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观念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中的人的因素。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媒体的最终应用效果。
进行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的构建主要应该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保障和管理人员入手,还包括教学媒体制作人员。向他们传输媒体价值、使用方法、媒体的作用等等。通过引导和培训,使得使用人员能够建立媒体优化组合意识、媒体服务于教学意识、媒体价值观念等。这样的教学媒体主观环境就具有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人员队伍模型。
3、优化教学媒体应用平台的软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媒体客观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平台是支撑教学媒体发挥作用的物理空间,属于媒体环境中的客观范畴,同时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核心部分。为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的关键部分是构建合理高效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得选择、开发平台的选择、技术保障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
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软硬件环境要本着上述原则特别是实用、高效、经济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媒体的软件技术与开发平台、硬件设施与媒体功能的有效整合。从而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提供基础支撑。比如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有效整合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开放性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虚拟实验室,构建多媒体积件库等。从软件开发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客观软硬件环境提供了实践支持。
4、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是指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效果角度,对已构建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构建提供实践效果方面的反馈,使得系统不断完善。
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要从对所构建系统环境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来讲,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际上是同一个评价活动的不同评价阶段,所以进行系统的评价设计时,要把握好每一个评价阶段的实施时机、效果和作用。通过诊断性评价阶段,具体了解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分析其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构建。通过形成性评价具体了解环境作用于教学媒体的效果,以便实时进行调整。通过阶段性的终结性评价来找出经验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媒体环境构建提供现实依据,所以,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面向未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应用环境,随着理论研究和技术条件的日益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必将向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制度规范的优化
教学媒体环境要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未来教学环境的要求,就必须有相关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制度规范。进行应用制度规范方面的优化要从时代背景、媒体类型、应用策略、量化规范等诸方面进行考虑。所以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就要注意不能把制度理解为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开放性的模式,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避免成为媒体应用的瓶颈。
(二)人员素质结构的优化
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要优化人员素质结构,形成与当前乃至今后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人才结构,尚需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三)主观观念意识的优化
众所周知,主观观念对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很明显的影响,与时俱进的观念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媒体的发展和优化组合,滞后的观念意识就制约了这种良性发展和优化组合。所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的主观观念必须随之更新和优化。
(四)客观物质条件的优化
客观物质条件的优化是针对信息化教学媒体客观环境的构建来讲的。很显然,技术更新了,观念更新了,制度也更新了,如果客观物质环境还是老样子,一切都将是徒然。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建立在客观物质条件优化的基础上。

4、企业信息化面临哪些风险

从信息安全体系层面来看,有:
1信息网络结构和边界风险
由于不同安全域之间的网络连接没有有效的访问控制措施,来自互联网的访问存在潜在的扫描攻击、DOS攻击、非法侵入等。
2病毒侵害和网络攻击
企业中的防病毒软件只能查杀病毒,却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毒的传播;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检查出蠕虫在网络上传播,却不能清除蠕虫;补丁管理可以防止蠕虫的感染,却不能查杀蠕虫。企业各个安全产品单独工作,无法系统地查杀病毒并防止病毒传播。
3系统安全风险
系统安全风险主要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各种应用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风险。目前不少企业网络使用的操作系统仍然是以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为主。不管使用哪一种操作系统都存在大量已知和未知的漏洞,这些漏洞可以导致人侵者获得管理员的权限,可以被用来实施拒绝服务等攻击。
4信息日常传递风险
企业和外部的单位都有着许多工作联系,日常许多信息数据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传输。网络中传输的这些信息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例如被非法用户截取,从而泄露企业机密;被非法篡改,造成数据混乱、信息错误从而造成工作失误等。非法用户还有可能假冒合法身份,发送虚假信息,给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带来棍乱,造成企业损失。

从信息安全管理层面来看,有:
1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企业因配置不当或使用过时的操作系统、邮件程序等,造成企业内部网络存在入侵者可利用的缺陷。当厂商通过发布补丁或升级软件来解决安全问题时,许多用户系统不进行同步升级,原因是管理者未充分意识到网络不安全的风险所在,未引起重视。有些信息系统采用开放的操作系统,安全级别低,又没有附加安全措施,难以抵御黑客和信息炸弹的攻击。
2企业信息管理革新明显滞后技术发展
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管理革新处于落后状况。有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而管理模式未能实施有效革新,最终导致了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
3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不够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部分应用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过于简单,不能灵活实现更细的权限控制;部分应用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户管理,无法保证账号的有效管理和安全;同时因缺乏严格的验证机制,导致非法用户使用关键业务系统;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缺少较细粒度的访问控制。
4企业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人员忙于利用网络工作学习,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无暇顾及,安全意识淡薄。企业注重的是网络效应,对安全领域的投入和管理不能满足安全防范的要求,网络信息安全处于被动的封堵漏捌状态。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如共用口令、随意复制及传播企业内部信息等,增加了黑客进攻的机会和信息泄露的风险,这都将给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埋下隐患。
5企业信息资产管理风险较高
信息资产的高风险性源自于信息资产传播的低成本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信息资产的安全风险较高。一般来说,信息资产经常处于公共的介质中或处于流动状态,这就使信息资产的复制成本较低,从而导致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很差。没有安全保障的信息资产,谈不上资产价值。信息资产具有工程性和社会性的软硬属性,短期无法量化,价值的确认存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风险。

5、区域信息化化的论文~~~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 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 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 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 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 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 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 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 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六、 评价、检测机制:

为保证工程的速度、质量,除了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外,还需建立与其配套的检查评估系统。在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制定一系列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建立评估队伍和评估程序,在工程建设期间和工程完成后,及时、准确地进行检查监督,保证工程按标准实施和验收。例如某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评估体系,包括了《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评估标准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与考核标准》、《计算机教育教学软件评审标准》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区一级学校评估标准》等。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以上罗列的六个方面,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可以进行其他内容的增减。

6、如何根据不同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环节的优化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新型媒体应用于教学的程度日益广泛,教学领域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使信息化媒体环境与教学媒体应用相适应是提高教学媒体应用效率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分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基本要素入手,结合教学媒体设计和应用原则,对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和未来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理清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环境因素,构建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环境,为当前乃至今后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媒体,媒体环境,构建,优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日益深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学媒体的日新月异。反过来讲,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媒体保障。现代教学媒体所处的媒体环境也较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何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进而对其进行优化,成为制约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的瓶颈之一。要为现代教学媒体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首先要了解媒体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媒体环境进行构建和优化,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一个合理的应用平台。
一、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基本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对其定义和构成要素的理解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观点,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媒体环境和信息化教学领域的媒体环境的理解不同。这里所指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指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媒体作用其中并对教学媒体的作用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而不是单纯的物质环境。
(一)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界定
在讨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与优化之前,首先要明确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对于媒体环境,一种观点认为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大类,很显然,媒体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由于媒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那么它自身并不是信息,所以媒体环境也不属于信息环境;又因为媒体是一种物质,是传播信息的物质载体,所以媒体环境应该属于物质环境。于是把媒体环境定义为,由媒体所组成并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认为,对于媒体环境的这种定义并不确切,媒体环境是媒体所处的环境,就如同生存环境一样,媒体环境并不是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和物质环境中的某一种,而是指媒体处于其中并且影响媒体作用发挥的社会因素、信息因素、物质因素的总和,媒体环境不能等同于物质环境的一部分,物质环境只是影响媒体应用的一部分。《教学环境论》一书把环境界定为“我们所研究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教学环境论》,田慧生,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页)。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应为: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处其中并对教学媒体应用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综合。其中包括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和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二)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影响教学媒体应用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所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环境方面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社会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应用体制、人员素质以及文化氛围等。
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因素之一,思想观念因素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也决定了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有效性,所以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因素;应用体制规范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制约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范围。同时也给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应用体制是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人员素质因素决定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程度和水平;文化氛围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的有关人文、传统、习惯等因素。
2、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
信息环境因素包括信息本身构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信息技术。信息本身的因素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所传输的信息的类型、内容和特征共同构成的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影响。信息技术因素是指包括信息压缩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在内的信息化技术。
3、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是指在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的物质方面的集合。包括软媒体及其技术,硬媒体及其技术。软媒体主要是指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还包括红外传输等。硬媒体主要是指一切硬件设备。
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建设、管理和优化对教学媒体的应用,特别是各种教学媒体优长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约束作用。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构建是在学习环境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指导下,结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型教学媒体应用形式,对影响和制约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一系列因素进行整理、优化和重组。
(一)构建原则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标志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特点的因素,是区别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与一般媒体环境构建的关键之处。
1、有利于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目的是为了教学媒体能够有效的应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服从服务于教学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最终目的。那么,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必须遵循有利于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原则,这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的基本原则。
2、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对教学媒体进行设计的根本原则,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要求。教学最优化原则就是要求把教学媒体设计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调整和把握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是教学媒体设计的成果服从于整体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是通过优化媒体组合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所以教学最优化原则体现的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目的。
3、有利于教学媒体优势互补的原则
每种教学媒体都有自身的优长和不足,所以在进行教学媒体设计时要避免选择单一的教学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每种媒体的优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同内容的不同部分综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达到教学媒体间的优长互补。以上是教学媒体设计的原则。媒体环境是为教学媒体充分发挥作用而设计和构建的,其设计和构建要为体现教学媒体优化组合服务,有利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原则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原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目的和初衷之一。
4、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
教学媒体发生作用要基于一定的软硬件环境,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教学媒体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现代教学媒体设计时要充分进行媒体环境设计,真正做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既经济又实用。在充分考虑环境构建的经济性的基础上还要强调环境对媒体发挥作用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经济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构建媒体环境时,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可行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时要把握所选用的设备功能可行、技术可行和经费可行。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是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原则,也是重要的保障。
(二)构建方法和途径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媒体作用的发挥有着约束或者促进的作用。构建完整的媒体环境体系就要从影响和制约教学媒体的诸方面因素下手,以适应和促进教学媒体作用发挥为目的,以上述的构建原则为指导,从实际媒体应用出发建构起来的教学媒体应用环境体系。
1、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制度环境是指由媒体应用制度和媒体应用规范等构成的并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是优化教学媒体组合、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
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涵盖面比较广,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制度环境的构建必须明确这些应用制度的内容和作用范围。由于信息化教学媒体自身的特点,合理的应用制度体系应该包括教学媒体应用规范方面的制度、教学媒体的技术规范方面的制度、资源建设原则方面的制度、信息安全性方面的制度、评价策略和规范等等。这些制度目前都已经零零散散的制订了。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的方法就是根据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重新组合这些零零散散的制度,从教学媒体的选择到教学媒体的评价都具有开放性的制度约束。这样,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就会日趋规范化,而且这种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2、更新使用人员的信息化媒体应用观念,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信息化教学保障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观念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中的人的因素。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媒体的最终应用效果。
进行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的构建主要应该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保障和管理人员入手,还包括教学媒体制作人员。向他们传输媒体价值、使用方法、媒体的作用等等。通过引导和培训,使得使用人员能够建立媒体优化组合意识、媒体服务于教学意识、媒体价值观念等。这样的教学媒体主观环境就具有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人员队伍模型。
3、优化教学媒体应用平台的软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媒体客观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平台是支撑教学媒体发挥作用的物理空间,属于媒体环境中的客观范畴,同时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核心部分。为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的关键部分是构建合理高效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得选择、开发平台的选择、技术保障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
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软硬件环境要本着上述原则特别是实用、高效、经济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媒体的软件技术与开发平台、硬件设施与媒体功能的有效整合。从而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提供基础支撑。比如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有效整合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开放性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虚拟实验室,构建多媒体积件库等。从软件开发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客观软硬件环境提供了实践支持。
4、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是指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效果角度,对已构建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构建提供实践效果方面的反馈,使得系统不断完善。
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要从对所构建系统环境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来讲,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际上是同一个评价活动的不同评价阶段,所以进行系统的评价设计时,要把握好每一个评价阶段的实施时机、效果和作用。通过诊断性评价阶段,具体了解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分析其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构建。通过形成性评价具体了解环境作用于教学媒体的效果,以便实时进行调整。通过阶段性的终结性评价来找出经验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媒体环境构建提供现实依据,所以,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面向未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应用环境,随着理论研究和技术条件的日益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必将向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制度规范的优化
教学媒体环境要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未来教学环境的要求,就必须有相关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制度规范。进行应用制度规范方面的优化要从时代背景、媒体类型、应用策略、量化规范等诸方面进行考虑。所以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就要注意不能把制度理解为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开放性的模式,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避免成为媒体应用的瓶颈。
(二)人员素质结构的优化
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要优化人员素质结构,形成与当前乃至今后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人才结构,尚需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三)主观观念意识的优化
众所周知,主观观念对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很明显的影响,与时俱进的观念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媒体的发展和优化组合,滞后的观念意识就制约了这种良性发展和优化组合。所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的主观观念必须随之更新和优化。
(四)客观物质条件的优化
客观物质条件的优化是针对信息化教学媒体客观环境的构建来讲的。很显然,技术更新了,观念更新了,制度也更新了,如果客观物质环境还是老样子,一切都将是徒然。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建立在客观物质条件优化的基础上。

热点内容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2020-09-08 06:45:45 浏览:508
南昌英语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3:04:22 浏览:505
中专学费多少 发布:2020-09-10 19:33:34 浏览:504
上海美容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6:45:56 浏览:504
培训web前端开发机构 发布:2020-09-11 08:20:55 浏览:502
会计专业免考 发布:2020-09-10 05:23:09 浏览:502
成都造价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12:16:44 浏览:502
厦门中职学校 发布:2020-09-09 11:38:33 浏览:502
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发布:2020-09-09 10:57:58 浏览:502
山东专科招生 发布:2020-09-09 09:41:05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