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现状
1、世界企业信息化现状
国外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市场的形成。这既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又给企业带来严酷的生存环境:
.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市场变化为“动态多变”的全球市场;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比例增大,市场变得越来越“零碎”;
.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独占性技术(知识)构成了产品的主要价值;
.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
.跨国公司的垄断性更明显,企业的兼并、重组更激烈,更动荡;
.环保意识、绿色制造呼声更强。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各国深刻认识到强大的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根本,纷纷推行国家级制造业发展计划,大力加强信息时代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造传统产业。政府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目前,国外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产品开发与设计自动化方面。
.CAD/CAE/CAPP/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产品已经比较成熟,这些产品正从孤立的单元产品向以PDM(产品数据管理)为中心的可集成的工具集方向发展;
.注重开发具有技术独占性(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并行工程成为研制新产品的重要手段;
.支持产品快速创新设计和制造优化管理的协同设计与制造;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集成设计系统等等。
2、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先进制造方面。
.机械加工的数控化(数字控制、分布数字控制)已经普及,FMC(柔性制造单元),FMS(柔性制造系统)正在广泛使用;
.基于反向工程的快速成型制造受到企业欢迎;
.发展智能化、网络化、敏捷化的DFX(面向技术、制造等的设计)、数控系统及底层设备,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3、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支持方面。
.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MRP(物料需求计划),20世纪80年代的MRPⅡ(制造资源计划)之后,发展到ERP(企业资源计划)。发达国家MRP应用已非常普遍,其普及效率已达70-80%,财富500强中,已有80%的企业实施了MRPⅡ/ERP。ERP应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ERP正向敏捷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及行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ERPⅡ。
4、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应用,以B TOB (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方式)、B TO G (企业对最终用户的电子商务方式)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应用呈现普及趋势。
5、基于Internet平台的网络化制造已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模式。
[引用:http://www.shunde.gov.cn/data/main.php?id=51-10080]
2、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如需要下面这篇文章,请留下邮箱地址。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中文名】 吕连鹏; 王敏;
【作者单位】 烟台南山学院;
【文献出处】 高科技与产业化, High-Technology & Instrializatio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8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不再是企业的效益工程而是企业的生存工程,企业信息化成为中国信息化领域最受关注的发展重点,并被明确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国策的实施重点。信息化使全球化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在会计电算化和863计划CIMS课题带动下,管理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
3、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的目的是摸清“家底”,为确定系统建设目标和范围提供科学依据。现状分析是基于调研的数据进行的,在分析之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
(1)基础环境设施状况(机房、配电等)。
(2)网络系统的拓扑、线路支撑、产品配置。
(3)应用系统技术路线、支撑产品、系统功能。
(4)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计划。
(5)现有信息系统的经验与制约。
而分析时,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技术是否单一、老化、落后。
(2)基础设施是否老化、不足。
(3)应用系统是否功能单一、不适应职能变化。
(4)体系结构是否落后,无法适应机构变化。
(5)系统是否缺乏体系结构,系统集成度是否较差。
(6)数据规范程度是否太低,数据是否不共享、不增值。
具体的分析内容,可参考下文。
3.1.2.1 具备基础条件
我国计算机网络系统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定规模,部分省份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可以提供及时、重要的信息,具备了全面开展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条件。
以广东省为例,其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系统在大部分地区已实现了计算机化。如广东省社会保障局,1994年即启动了社会保险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不断地升级和改进,实现了基金征收、待遇审核、基金财务管理以及养老、失业、工伤等资金发放的网络计算机管理,在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如深圳市劳动信息系统,已建立了全市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城市增容费管理系统等,市劳动信息系统共有31个网点,实现了职业介绍广域网系统、劳动法规系统、招调工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企业工资管理系统、工资增长线管理和最低工资管理、劳动监察系统、信访、监督和审理、劳动安全系统、失业保险系统、失业登记、待遇发放等,这些业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都为业务系统的管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1.2.2 信息化建设仍未完善
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险的政策和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业务系统的管理模式也由单一管理型向多层管理型转变,并且业务量增长迅猛,现有的IT资源包括设备、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已不能满足现有业务的需要。并且,受当时业务发展状况和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现行网络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网络发展很不平衡。现行网络是依不同业务应用而各自分散独立,其特点是:网络结构简单,使用设备价格便宜;网络结构松散,缺乏灵活性、统一性;网络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难以适应现有社会保障业务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充分利用、联合共建和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为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建设省级信息网络互联大平台,将各地分系统连接起来,建成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
在应用和网络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现有的IT资源状况,把各期投资和未来发展的兼容性融合于系统方案中,以保护已有投资项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设备和数据资源,并做好新老系统的平滑过渡。
3.1.2.3 社会保障业务变化产生的需求
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特别是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的管理,以及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带来的就业压力等,促使社会保障的政策还会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和变化,必然影响到业务系统的变化,因此要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灵活性。
社会保障业务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业务管理由分散的、单一的管理向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多层次管理转变;同时,收支标准从单一标准向多元化标准转变,业务量的大幅度增长,业务分工更加详细,业务发展越来越多越快以及参保人数的急剧增加等,对计算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业务系统也必须由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转变,局域网向广域网转变,局部服务向社会化公共服务转变,因此需构建统一的网络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在社会保障业务的过程中将不断地提出新的业务系统需求,如:实现税务征收社会保险费系统,社会化发放的社会保障支付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政策模拟系统),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咨询、查询系统等,同时也会废除一些不必要的业务系统,如公费医疗等业务系统。因此,应用系统的设计必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要求系统配置灵活、开放并具有可扩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