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图书馆信息化规划
1、如何加强学校图书馆的网络安全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
为加强相关建设和管理,学校于2002年就确立了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分管副书记、副校长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领导体制。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校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校园主网站建设与维护、网上舆论分析与引导、网络信息监控、网络文化建设等工作,并对各二级网站的内容进行日常监督、协调、管理、指导。学校网管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保证校园网络安全平稳运行,并对校园网内的二级域名资源进行统一分配和管理。学校实验与设备处、后勤与资产管理处负责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校内各单位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部门网站进行日常管理和信息监控。为加强对于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我校还建立了舆情分析机制和网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舆情汇集、研判和快速处理的职责。
为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的规范性,学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实际,陆续出台了《四川师范大学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四川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今年,学校又发布了《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校园网络新闻发布管理的规定》,该规定对校园网络信息的发布、审核、监控及相关工作绩效考评作出了详细的要求。这些制度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扬校园网络文化主旋律;提高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加强监管,净化环境,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使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为校园网络文化乃至于整个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通校务信箱,推动民主管理,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
四川师大校务信箱系统是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设计制作的一个具有学校校务管理功能的网络留言和回复系统。该系统很好地结合了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特点,运用网络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把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相关的各种要素都集中放置到一个网络系统之中,构建起一个人人可以平等参与的互动式交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广大师生员工乃至社会各界都可以直接与校方管理者就相关校务问题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而且这些交流的信息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公开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及其处理流程,只要不是涉密的信息,都有可能在这里被呈现于公共视野之中。因为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公开性,所以在这里进行意见表达,还有许多其它沟通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提出疑问和建议,更容易讲清楚,讲透彻。校务信箱系统的开通还有利于促进学校勤政、廉政建设,减少和消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等;同时,它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了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关心和兴趣等诸多方面也起着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广大学生就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提出各种问题后,校内各单位都将根据工作职能及时予以回复并给出处理办法,使有序、民主、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深受学生好评和欢迎。
(三)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第一,加强网络的技术防护。由于网络具有信息发布平台开放性、信息发布来源隐蔽性等特点,加之各种安全漏洞、不良网站及“网络黑客”的存在,给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极有可能通过网络渗透进校园网。针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这种复杂情况,早在2003年,校党委宣传部和网管中心即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支持的校园网防护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对各类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并能较有效地抵御校内外“黑客”的攻击,还能对校内不良或者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上网行为进行监控,为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技术防护。
第二,加强对校内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的监管。为活跃和繁荣我校网络文化,我们开辟了以师大论坛为主的校内网络交流平台,下设数十个子版块,涵盖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电脑技术等各个方面。就运行情况看,上述平台上的交流文章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出现过一些过激言论,也有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争论时超出了必要的限度,为此,学校党委宣传部协同有关部门对校内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加强管理,管理者既有网络技术人员,还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同时,学校每学期都要对各版块的“版主”进行专门的政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要求其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删除错误的信息,切实把所负责的版块建设成健康、高雅、科学、文明的交流平台。另外,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申请书、责任书,并经所在学院书记签字批准才能入网。学校还组建了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在校党委宣传部指导下,定期整理论坛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发布积极信息,及时处理消极信息。
(四)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构建网络德育平台
学校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因势利导,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不断将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校园网络,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学校将网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的新载体,在门户网站上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网页,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用科学的观点分辨是非。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政治教育学院等单位还开辟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页,在上述网站、网页上,以问答、纲要、述评、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提供大量的党史党建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针对校内外各种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及时转载权威媒体的论述和同学们有代表性的观点,帮助同学们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主流文化、优化校园环境、塑造校园精神、培养合格人才的阵地。
学校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的过程中体会到,开辟网络德育平台并不能进行简单的网络说教,而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用优质的网络服务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达到潜移默化、以文化育人的效果。为此,我校在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过程中,在充分整合校内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融思想性、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学校在“师大在线”上开设了网上文化精品库,提供名著点阅、名片名曲点播、科研成果评析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为拉近学生与正面网站的距离,我校学生工作部和各学院还开设了网上教育互动平台,及时与同学们进行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网络交流。
同时,学校还致力于激发广大同学创作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同学们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体系中,近年来,同学们为校园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作品,既丰富了校园网,又在同学们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目前,通过多维互动、多管其下,校内已构建起了宽领域、多层次的网络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校园各级网站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新闻、学生活动、学术讲座、就业动态、社团文化、学期成绩、奖学金、勤工助学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实现了主流阵地由主流信息占领的格局,消减了不良消息的侵蚀,构建起了“大网络德育平台”。
(五)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建设者队伍,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我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始终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学校认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者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才能适应大学生群体不断变化的思想特征、情感特点、行为特色,才能对这些变化加以敏锐观察,准确分析,正确引导。为此,学校着重抓了两支队伍的建设,一是校园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专业队伍建设,二是网络红客和评论员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校园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专业队伍建设。学校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以学校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和部分学生干部为骨干,建立和培养了一支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工作队伍,并着力加强该队伍的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既监控网络舆情的能力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学校每年都要安排有关人员进行业务进修,接受专门培训,提高他们甄别问题、应对问题的工作能力。学校凭借这支工作队伍,建立了功能完备、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坚决删除“黄色的”,着力疏导“灰色的”,积极营造“红色的”和“绿色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第二,加强网络红客和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学校目前组建了一支包括12名教师和50名学生在内的稳定的网络红客和评论员队伍,并根据实际需要,邀请特约评论员参与评论引导工作。这支队伍非常熟悉大学生思想动态、高等教育规律及学校校情,且热心于此项工作。为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在门户网站和各级网站上不定期推出他们撰写的高质量的述评文章,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就学生有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有理、有力的深入分析,引导大学生运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去解疑释惑,增强大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六)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加强关于网络文明的宣传和教育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利用网络的现状和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学校定期组织校内有关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学校网上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学校还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大学生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收获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学校对校园网络文化显在、潜在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形成若干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加强相关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学校还通过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等部门发出文明上网倡议,提出网络文明行为的基本内容。学校通过发放学习手册、组织辩论赛等形式加大了对网络文明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鼓励学生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共建共享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校已经在校内创建了校园新闻网、教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成绩查询系统、招生就业信息、在线心理咨询、数字图书馆等网络管理系统;开辟了了师大论坛、校友论坛等校园虚拟社区;从2004年起,开辟了校务信箱,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根据分管工作及时回答师生关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近两万条;实现了三大校区,即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东校区网络的相互联结和资源共享;构建起了校园网络德育平台,建设了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管理与维护队伍和一支政治素质好,分析能力强,评论技巧娴熟的网络红客和评论员队伍。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尚待改进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安排部署,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推进我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三、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思路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程建设。新时期,高校要重视“红色网站”建设,打造“品牌栏目”,专门建立能充分体现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在高校网站主页的突出位置设立德育教学专栏,注意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网上正面的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校内各单位还要按照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性的原则,在部门网站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频道,建立“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系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提出一些焦点、难点、疑点问题供学生讨论,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为此,我校将进一步改变客观上存在的,大学网络思政教学资源提供与使用方面的条块分割状态,真正实现共建共享。构建全方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教育
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恪守网络规范,约束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做到文明上网,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络文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积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培养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和网络意识,使他们学会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利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利用网络全面发展自己。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防止不当使用网络导致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让大学生逐步适应数字化环境,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体。
(二)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的网络德育教学工作者队伍
大多数高校承担网络德育教学工作的,大多是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其中的相当部分老师只具备简单的网络技术,在内容上也只不过把原来的课堂教学照搬到网络上,根本没有依据网络德育教学的特点来设置,导致网络德育教学没有特色,甚至枯燥乏味。因此,我校将重点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德育教学工作者的队伍,确保参与德育网络教学的必须是能够适应网络文化、具有网络文化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并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些什么,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使用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的信息等问题,同时,完善兼职的网络德育工作者还应和校内的网络红客和网络评论员一起,在校内论坛上就热点问题进行主动导贴,积极跟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及时引导网上舆论,切实有效地全方位提高网络德育教学质量。
(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为提高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我校认为,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电脑网络知识大赛、电脑软件展示大赛、电脑技能大赛、个人主页大赛、电脑美术设计大赛等,使科技活动在信息领域得以不断地深化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使他们对网络生存方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另外,还可通过组织IT校园行、网上冲浪等活动,丰富同学的课余文化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网上网下结合,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功能强大的宣传媒体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渲染气氛、报道活动情况,使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更高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焕发新的生机。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舆情分析。面对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我校将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管理规范,依靠技术手段对各类不良信息进行技术把关、过滤。如对校园网上BBS上可能出现的过激言论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以学生的观点、用学生的语言提出正确的见解,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的正面引导。同时,我校还将在现有网络舆情分工作机制和经验的基础上,把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具体而言,我们将整合现有的工作队伍,安排专人专门负责及时了解网上舆情信息,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对学生访问率高的校内外主流网站、论坛、贴吧上的主流观点、敏感观点以条目的形式进行归类整理,并列出简要评析和对策建议,呈报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参阅,作为制定规章制度,开展相关工作的依据之一,从而牢牢把握网上工作主动权,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
2、高校图书馆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一、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12年科技部启动了“科技惠民计划”,提出面向基层、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国家科技计划,主要支持基层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开展具有导向作用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及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与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为了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出台了包含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城镇发展四大领域、18个方面、1541项的《科技惠民计划先进科技成果目录指南》;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下发了《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开展了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和推广活动。之后,在科技惠民计划的积极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科技惠民工作。
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事实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实现,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及促进发展。在全国上下积极开展科技惠民的大趋势下,高等院校如何发挥科技和智库优势,实现由学科导向向服务需求导向转变,依托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特色,积极探索科技惠民的内容、方式与途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科技惠民计划实施中的主力军作用,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网络信息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阅读、网络咨询、网络交流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高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信息汇集和创造的中心,更是学校联系社会、服务民生的主要窗口与平台,如何以高等院校的科技和智库优势为基础,以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为手段,构建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科技惠民信息服务系统平台,是高等院校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高等院校科技惠民服务体系的内容构成
依据我国科技惠民计划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结合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在学科、专业、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面向民生工程的重大需求,高等院校科技惠民服务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科技富民
增加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更是科技惠民的重要目标所在。当前科技惠民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优先实施科技富民工程,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着力推进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大发展,加快培育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引导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科技惠民的首要任务。
2.科技健民
科技健民旨在通过促进相关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不断提升社会和基层组织的医疗及保健能力,从而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科技部出台的《科技惠民计划先进科技成果目录指南》中,明确了医疗器械、临床医疗及转化医学、中医药与民族医药、公共卫生和全民健身与健康服务等方面数百项涉及科技健民的科技推广项目。高等院校依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集成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积极推进民众健康保健项目的应用及推广,是高等院校科技惠民的重要内容。
3.科技护民
科技护民旨在通过科技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广大民众的生存条件及生活环境,包括生态保护与恢复、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食品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安全和生产安全、城镇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社会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学科专业特色领域,可以对应开展相关方面的科技支持和成果推广,可以在各自优势服务领域科技护民方面大显身手。
4.科技育民
科技育民旨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知识信息中心、科技开发与转化基地、科学普及与推广窗口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和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素养,从而提高自身的科技意识、科技吸收和科技引用能力,这也是科技惠民活动的重要目的所在。将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进行有机结合是高等院校的优势和特长,在科技开发中主动与惠民工程联系,在科技推广中积极与惠民工程对接,在科技咨询和培训中强化与惠民活动结合,在科学文化普及中广泛深入民众,是高等院校开展科技育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高校图书馆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总体框架
依据国家科技惠民计划规划确定的科技需求和要求,结合高等院校开展科技惠民活动的服务内容体系,以高等院校科技和智库优势为基础,以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式服务为窗口,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可建立高校图书馆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图6-7)。
图6-7 高等院校科技惠民总体框架和思路
本框架构建的总体思路为:依托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在行业背景和学科专业优势等的基础条件,规划和制订科技惠民的总体实施方案,分别从科技富民、科技健民、科技护民和科技育民四个方面来规划和制定本校科技惠民工作的具体服务领域、方向与服务内容;紧紧围绕服务内容,从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医疗卫生与健康保健水平、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及生活条件、强化科技咨询和科学普及活动等方面探索科技惠民的不同方式和途径,以实现广大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条件的改善、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文化素养的升华,从而实现高等院校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最终目标。
四、典型高校科技惠民网络信息平台系统构建
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由于其较强的行业背景和鲜明的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在构建自身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时,必须要经历一个自身优势与惠民服务需求之间的对接、定位及整合过程。在科学提炼和规划具体服务领域、服务方向和服务内容的基础上,来构建一个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与运行高效的科技惠民服务体系。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是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五所高等院校之一,在长期面向国土资源行业培养地质类和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办学过程,形成了地质和经济管理两大学科优势,理、工、经、管、文、法、艺等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在幔枝构造与地质找矿、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与水资源调配、地球化学与农业地质、光电信息与地球探测技术、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开发与管理、资源型企业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国土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法律法规、土地资源规划与治理、宝石与矿物加工等领域积累了大批的科技成果,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可以构建本校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图6-8)。
图6-8 石家庄经济学院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构建
本系统包括以下五个组成部分:①学科专业系统。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和方向、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的递阶层次关系,确定不同层次的科技惠民服务依托。从本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规划设计服务依托的总体特征来看,虽然从总体上来说,主要依托地学类、经济管理类和人文法律类学科专业,但这一依托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具体对象(包括:特定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和方向、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和研究者(包括:研究梯队、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各个参与研究人员)。本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应以学校主导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为主要依托对象,在此基础上兼顾所有学科专业的总体依托和个性化依托;②服务中心系统。本中心按照功能要求划分为科技富民服务中心、科技健民服务中心、科技护民服务中心和科技育民服务中心。科技富民服务中心主要提供旨在促进地区、行业经济发展,产业经济转型和升级方面的科技需求;科技健民服务中心用于提供民众健康保健方面的各种科技资料、数据和信息资源;科技护民服务中心主要侧重于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方面的科技支撑;科技育民服务中心重点开展科技咨询及科学普及方面的服务活动;③服务平台系统。按照上述服务中心系统的功能分区,依次设立了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交互平台、地球化学与健康保健交互平台、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交互平台和科学普及与服务咨询交互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实现不同科技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的模块化;④服务信息系统库。分别按照资源勘查、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地方病地球化学解译、地质灾害预警、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设置特色性专业系统库,以满足不同方面的服务需求。当然,本系统库可以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专业科技惠民服务的实际需要增设相应的系统库;⑤图书馆网络信息保障系统。内含有服务基础条件分析、服务需求分析、操作层建设、知识库建设、系统维护与更新等功能,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优势,保障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需求定位、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建设、系统链接、系统的维护与更新等。
五、服务平台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优先和重点开展优势、特色学科服务平台的开发。高等院校包含有众多的学科专业,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设计与开发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专业全面开展,必须结合本校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与专业、科技成果主要集中的领域及范围,优先和重点选取以优势学科、应用面广、效果明显的学科专业为依托进行建设及运行;
第二,通过校际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在各学校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校际联盟、图书馆之间的网络链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扩大各个学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规模和范围,提高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效果;
第三,注意各部门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专业院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分别从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合、科技惠民方案制订、服务内容体系的确定和要求、平台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密切的分工与协作,才能保证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的顺利实施;
第四,注意服务平台系统信息资料的充实、更新和完善。科技惠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和运行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形势的变化,对其相关结构和内容进行不断修订、充实、更新与完善,保证系统的适用性和持续性,实现系统不断更新和升级,以满足学校科技惠民活动的有效及深入开展。
3、西安哪些公司做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你说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主要指哪方面。数字化图书馆,还是图书馆管理系统,还是图书管行政管理还是什么?
4、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报告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报告1.系统背景:长期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其操作流程比较繁琐。在借书时,读者首先要将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然后将每本书的信息卡片和读者的借阅证放在一个小格栏里,最后在借阅证和每本书贴的借阅条上填写借阅信息。在还书时,读者首先将要还的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然后根据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借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从上述中可以发现,传统的手工流程存在着种种不足。首先处理借书、还书业务流程的效率很低;其次处理能力较低,一般时间内,所能服务的读者认识只能是很有限的。为此,图书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为不同的图书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快速的图书信息检索功能及快捷的图书借阅、归还流程。2.系统目标:根据图书馆日常图书管理工作的需求和图书借阅的管理流程,该系统实施后,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界面设计友好、美观,数据存储安全、可靠。2.基本信息设置保证图书信息和读者信息分类管理。3.强大的查询功能,保证数据查询的灵活性。4.实现对图书借阅、续借、归还流程的全程数据信息跟踪。5.提供管理员修改信息、密码等功能,保证管理的安全性。6.提供灵活、方便的权限设置,使整个系统的管理分工明确。3.系统总体结构功能:
管理层:管理图书馆信息、图书信息、读者信息、自主账号等。业务层:借阅图书、归还图书、续借图书等 。4.系统主要业务流程: 5.系统软件相关技术总结:(1).系统支持条码阅读器扫入借书证号、图书音像编号、图书音像的ISBN号、期刊的ISSN号。(2).所有功能均由本地代码实现,而有些系统使用了许多外部构件,容易导致系统崩溃及性能下降。(3).主程序具有自我检查功能,任何改变包括病毒感染都会报警,许多系统程序庞大而且感染病毒后不能报警。(4).功能全,结构严谨,布局清析。(5).维护方便。系统提供了完善的备份及恢复功能,在用户超过一段时间没有备份时会自动警告。(6).适应性强。操作系统可以是Win98、Win ME、Win NT4、Windows 2000及Windows XP,后台数据库支持从SQL Server7.0、2000到未来版本,而有些系统只能在特定的某一版本运行。支持千万甚至亿级馆藏量。6.方案:一、读者 1.新学期向导能自动引导您建立新班级,处理毕业班读者。 2.借书证制作可用扫描仪、图像文件等作为读者照片源,制作黑白或彩色的借书证。 3.读者管理能完成读者调动、借书证挂失、补办、停止借阅、单独打印读者条码等日常事务。 4.读者可以自由分类,可为每一类读者指定借阅规则。 5.读者有自己的密码,可以远程预约图书。二、采编 1.有完善的采编功能及超过70万册典型书目的辅助编目数据。 2.图书采编自动识别ISBN和统一书号,对分类号进行自动分析,借助可扩展的编目库减轻编目人员的工作。 3.图书注销有完整的备查档案。三、流通 1.借书完全通过条码识别,自动识别借书证是否有效,根据设定的规则进行管理。提示读者已借书数、超期图书应缴罚款等参考信息。 2.还书完全通过条码识别,自动作超期记录。 3.图书预约可以为读者提供方便,可以进行管理及打印到书通知。 4.图书损坏、丢失处理能显示每本书上次损坏的记录以及其它信息。四、统计 1.综合统计统计图书馆目前的各种指标。 2.流通统计可以统计、分析各时期的图书流通率、分类流通率、流通变化趋势,并可以图表、表格两种方式显示。 3.馆藏统计可以统计、分析各时期的图书馆藏量、分类馆藏量、馆藏量变化趋势,并可以图表、表格两种方式显示。五、查询 1.图书检索,可以随意安排检索条件、检索项目。 2.借阅综合查询可以查询按全体读者、各类别读者、某个部门、班级、个人进行借阅图书、超期图书、借还书日期、借阅天数的查询。 3.超期图书汇总可以按部门查询已超期图书,可打印催还图书通知单。 4.可查询图书的被借阅史、读者的借阅史。 5.应收超期罚款、已收罚金的明细、汇总帐。 6.已注销、损坏图书查询。六、其它辅助功能 1.系统管理、操作员管理能为使用本系统的每个人设置不同的操作范围。 2.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提高系统的安全性7.系统可行性分析:5.1管理可行性管理上某学院的管理人员已有系统的完善的管理方法。随着企业的发展,社会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层管理部门对新系统表现出充分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的态度。5.2技术可行性本方案所采用的技术均采用较为成熟的技术,由具有经验的教师监督和指导,全组人员积极参与系统开发工作。5.3经济可行性本方案开发人员为5人,都有基本的开发设备,具备开发基础。初步估计开发时间为16个周,因此经济投资相对较小。5.4结论意见 总结以上各方面的分析,该系统值得开发,可以马上投入开发。8..工期分配及开发时间: 9.每年所需经费的估计:图书:5 0万图书馆及室内装修:50万电脑及借书卡:8万全部人员每月工资:4万总计:112万元
5、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的总体框架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为此,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从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模式上作出全新阐释,集中强调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随着该规划的实施,高等院校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将成为学校办学职能发挥的重要阵地;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规模和水平,将成为高等院校办学实力的主要体现;建立在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基础上的各种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将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办学功能发挥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高等院校如何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系统规划和全面推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办好开放式大学,将成为高等院校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一经产生,便向世人展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网络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融合,使得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第一,信息技术使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内容发生变革。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确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相应的知识体系和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体现出了知识和经验的系统性,但也暴露出了更新速度慢及与现实经济社会需求脱节等弊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融合,更催生了不同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创新4C 能力(Critical think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即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创造力)的交叉渗透和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已有的教学内容,更为其增添了新的内涵。第二,信息技术使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变革。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采用的是以群体为对象的标准式教学,所遵循的知识传播过程主要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过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所特有的学习风格、兴趣、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个性差异。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改变这种单一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如融入网络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信息技术使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具发生变革。传统的教学工具受场地、教具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呈现出功能单一、交互性弱、损耗性大、灵巧差等特征。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避开了传统教学的种种限制,可以催生更多功能多、可持续、灵活性、轻便性新型教学工具。如“Clicker”、“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电子课本”(E-Textbook)等教学工具,不仅可以为传统教学工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且可以推动形式多样的专用教学工具创新发展,从而直接服务于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第四,信息技术使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环境发生变革。以互联网、便携式智能手机与电脑、声像视频等多媒体工具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等一系列数字化学习不断涌现,从根本上营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学习环境。以云计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云端教育学习环境,将家庭、户外、学校、社区学习中心等各个物理空间连为一体,形成虚拟化的云端学习空间,可以实现家校互联、资源互通、师生互动、生生互助,为形成“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一种高度智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第五,信息技术使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变革。传统实体型校园式的办学模式,使得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阶段性、选择性和封闭性特征,学生只能集中在学校接受固定阶段的教育,一旦毕业便意味着接受教育阶段的结束;有限的教学资源,决定了只有特定的人群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不同地域高等院校封闭式的办学过程,客观上造成高等院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落差较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高等教育的不断融合,使得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持续性、普适性和开放性,为建设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支持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构建开放式大学和学习型社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二、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
网络信息技术自产生以来,其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实现了飞速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程度也呈现出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动态发展演变过程。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对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过程的总结、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四阶段发展理论,对比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演变态势(图2-1)。
图2-1 网络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发展演变
1.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起步阶段
学校仍然延续着以实体型教学资源为依托、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被动式接受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办学思路,网络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表现在教学工具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模式的局部变革、教学管理的软件化等;如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办公软件操作,电子邮件使用等加入教学内容中,教师的板书以PPT 演示文稿代替,教育管理软件开始初步应用等;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经历了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大影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信息技术的引入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主动的行为。
2.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应用阶段
教师体验到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优势,出现了教师主动和广泛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工具、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持续改进教学模式,网络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得到深化;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进入了这一阶段,但随着广大教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不断提高,学校却面临着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优质资源难以满足需求的障碍。
3.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整合阶段
随着学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系统规划与建设,基于网络环境条件下教育教学资源拓展体系的构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实现全新的变革,由主要依托实体型教学环境向主要依托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转变,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完善的网络信息教育教学平台系统,实现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全面革新,组织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通过积极的引导和辅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的部分高等院校已经进入了这一阶段,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和网络协同教研,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师与学生的选择。
4.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阶段
随着学校网络信息教学平台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学校逐步实现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深度融合,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是围绕着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进行;同时,学校开始追求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服务领域及服务功能的多元化、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校际区际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协作和共享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这一阶段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高校图书馆读者需求分析及特点
读者需求是指读者对适用图书文献的寻求过程。它以读者的阅读目的为出发点,以其使用文献的取得为结果。此过程体现了读者与文献之间的关系,属于阅读行为的前期活动。取得适用图书文献的过程就是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
读者需求从广义上讲,就是图书馆读者对图书馆资料的需求;从狭义上讲,就是对书刊文献资源的需求。所以,读者需求其实就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从文献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由此产生对文献的研究和利用。读者需求总是以自身的某一种具体需要为起点,并体现在阅读内容、阅读行为和阅读效果之中。其表现是阅读内容依据需要进行选择,阅读行为按照需要加以控制和调节,阅读效果针对需要做出评价,阅读活动满足需要继而更加深化。读者需求不仅是个人的某种需求,也是社会需求的表现。因此,不断变化、复杂多样的特点贯穿于读者需求的始终。
1.大学生读者需求的特点
大学生读者是高校图书馆中最为重要的读者群体,分析他们的需求特点,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主要任务。大学生读者对文献需求有如下特点:
(1)对教学用书的需求有稳定性、集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由于专业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课程开设、教学内容体系等限制了教学用书的基本范围,使得教学用书在大学生读者当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教学用书的集中性表现在使用的种类和读本集中、读者数量集中及利用时间集中。在大学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学用书呈现出周期性循环往复的使用状态,有较强的阶段性规律特征。
(2)阅读活动与所需专业和将来的职业工作相联系
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目的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未来工作需要的指导和影响。因而,他们比较倾向于专业文献的阅读,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学科文献的阅读,渴望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3)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和精神文化生活有较高兴趣,他们的阅读需求高于其他读者
在结合教学内容阅读文献之外,大学生读者根据个人爱好,还会阅读许多课外读物,涉及面非常广泛,不仅仅是专业书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还会有选择地阅读文学艺术、哲学法律、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个人主观愿望,都在激励大学生读者多学知识多读书,从中寻找它们需要的内容,以充实他们的生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因此,他们的阅读热情、态度、目的都表现出强烈地求知欲望。
2.教师读者需求的特点
高等学校图书馆中的教师读者是重点服务对象,这是由于他们在高校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教师读者从年龄结构上可以区分为老年、中年、青年教师三个层次。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文献需求特点也不相同。
(1)老年教师多年从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丰富的经验,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导力量
老年教师主要负责著书立说,带研究生,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同时也承担了一些重要科研项目。老年教师经过多年积累,个人的专业藏书比较丰富,他们对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利用,主要是查找一些有关的最新研究动态、外文资料及历史文献等。对于这些老年教师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义务协助查找,以便使他们将宝贵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上。
(2)中年教师年富力强,处于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中年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面对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频繁的学术活动,以及自身需要的知识更新与学习提高的压力,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他们在文献的选择上,通常是利用图书馆的目录和各种检索工具查找文献,并习惯于自己查找,但也希望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助查找。其对文献资料的内容范围主要集中在与本学科和专业相关的书刊文献。他们希望工作人员提供更高层次的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以便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
(3)青年教师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生力量
青年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不久,大多数担任教学辅导工作,同时也在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教学经验和能力。他们学习勤奋,工作热情高,对利用图书馆有很高的积极性。具有来图书馆的次数频繁且时间上较多、涉及文献的内容广泛且借阅量大两大特点,图书馆工作人员应针对青年教师的阅读需求特点,以多种形式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四、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
信息服务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服务者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来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信息服务者的劳动价值最终在用户信息利用活动中得以体现。由于信息服务者面对的用户群体种类繁多,职业各异,需求多变,因此,信息服务者必须认真进行用户研究,针对不同的用户及其信息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但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都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用户的信息需要是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信息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下对特定用户的特定需要产生效用,无论何种信息服务都必须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针对性就是为特定的用户找到确定的信息,满足用户的特定需要,实现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的最优匹配。
2.及时性原则
在信息服务中,信息服务者必须依靠广泛的用户联系渠道,及时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高效生产出用户所需的信息,并利用便捷的传递渠道将信息及时提供给用户。及时性原则一方面要求信息服务者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时刻跟踪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观上促使以现代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成为信息服务的一个基本因素。
3.精炼性原则
信息服务者对信息应当在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筛选加工,做到有分析、有比较、有选择,浓缩度高,使提供的信息简明扼要,精益求精,在质量和数量上都符合用户的需要。
4.方便性原则
信息服务要为用户的信息行为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克服时空障碍,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内部管理,简化利用信息服务的手续,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优化系统设计,开发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宣传普及信息知识,开展用户培训工作,增强全社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消除用户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刺激用户的消费需求,为信息服务者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5.系统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时,必须紧紧围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要求,从人才需求的分析和预测、人才培养的学习与实践、培养过程的管理与控制、科研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服务社会的内容和平台等方面,构建系统全面的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保障信息服务系统功能的全面发挥和高校基本职能的最终实现。
五、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
依据高等院校各种类型读者的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运行规律与职能要求,在遵循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规划设计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和思路(图2-2)。
图2-2 高等院校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和思路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包括目标层面、功能层面、方案层面和技术层面四个方面。在目标层面上,首先要高瞻远瞩,全面分析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网络环境条件、技术水平条件、员工素质条件等,紧密联系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优势与特色,科学规划学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服务水平;在功能层面,紧紧围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和要求,合理谋划学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设计、功能要求和功能内容;在方案层面上,以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要求为出发点,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过程与内容为基础,以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方式和技术为手段,系统设计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具体系统平台;在技术层面上,在充分考虑高校图书馆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开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并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开展信息服务知识库建设、系统平台的开发,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与更新。
6、贵州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
7、如何做好一个关于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调研报告?
首先要对图书馆的相关数据资料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图书的分类、排放等,然后再到图书馆实行相关的调研工作(这块是必不可少的),在此之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然后对一些数据库知识一定要有了解掌握,在针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分析,就具体出现的或者是潜在的信息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开发一套信息化的数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