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学科 » 信息化与学科整合

信息化与学科整合

发布时间: 2021-02-27 02:26:57

1、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是新课改实施下积极探寻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课程整合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对手。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信息技术的,把它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此外,整合会使人感到, 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育工作者不把信息技术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信息技术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像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策略
1、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运用e环境下的各种传播或交流工具、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4、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校园网络的推广,使得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发展的前景,而且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它很大的优势。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应了解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这些都要在教学中进行选择和运用。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延续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这样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所以,网络环境下开放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2、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 ,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融合有什么区别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即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有人说得好:“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以此推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如何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个话题现在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的普遍关注,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实现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的新的生长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教育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区开展综合实力竞争中追求教育优势的必争之地。正因为这样,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

二、“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意味着将信息技术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找出哪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手段不能达到或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教学材料已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用于教育和学习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内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课外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如书店和图书馆里的各种图书、博物馆和科技馆中的展品、科研机构的科研报告、各种媒体的新闻与社会信息等。

从学习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从教学组织上看,信息技术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有以下结构:以教师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学生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教师讲授和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种结构中,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承载和传输工具而存在,没有真正成为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因此,如果不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新型教学结构,即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先进,也仍然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

三、“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长期以来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板书,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教案”,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它过于注重教师教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进而构建新知识的学习主体,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关键在于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心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尤其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学生创新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作为学校领导,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要把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深化《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继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加大软件投入的力度,丰富教学资源。

2、突出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个学校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学校领导要对教师提出一个适度的要求,要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作为一个前提因素,要求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教育教学资源,要鼓励教师制作个人网页,开发学科教学网站,选择较强的学科组首先展开此项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各个学校一定要抓好这项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的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要加大研究力度,要求学校都要进行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整合的方式、方法。

4、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是保障。正如我校只有一个网络教室,学生机60台,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需求。我们本着边建设、边应用、边研究的原则,走出一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发展教师,通过发展教师发展学生,通过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这样一条特色之路。

5、整合的关键在教师。

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全方位的,动态的,开放的,应随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逐步升级而展开。今后,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将重点放在案例培训上,在培训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另外,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我们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搞好整合奠定基础。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抓早、抓紧、抓好,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

4、什么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先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上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日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常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师都应当掌握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

5、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的整合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的核心技术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http://www.lun-wen.com)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http://www.lun-wen.com)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3.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3.1 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6、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 ,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7、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 ,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8、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例如,安徽省编写的初一《信息技术》第3.3.1节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语课本第16单元第120课,第3.4.4节练习第4题使用了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要求背诵的名篇《爱莲说》。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热点内容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2020-09-08 06:45:45 浏览:508
南昌英语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3:04:22 浏览:505
中专学费多少 发布:2020-09-10 19:33:34 浏览:504
上海美容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6:45:56 浏览:504
培训web前端开发机构 发布:2020-09-11 08:20:55 浏览:502
会计专业免考 发布:2020-09-10 05:23:09 浏览:502
成都造价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12:16:44 浏览:502
厦门中职学校 发布:2020-09-09 11:38:33 浏览:502
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发布:2020-09-09 10:57:58 浏览:502
山东专科招生 发布:2020-09-09 09:41:05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