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信息化
1、谈谈如何加强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
加强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
(1)着眼军队人员的知识化特征,加快高素质知识型军事人才的培养
人才乃建军之本,强军之基。不同的时代,对军队人员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农业时代,要求的是体能型军人,工业时代要求的是技能型军人,到了信息时代,与之相适应的则是知识型军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用知识武装官兵、武装军队,已成为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把加快高素质知识型军事人才的培养,作为实现军队信息化的基本路径,采取依托国民教育和自身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力争把尽可能多的知识型高素质人才吸收到军队的行列中来。
当然,军队的知识化并非仅等于军官的高学历。最终的检验标准,在于指挥员的综合素质,驾驭现代装备的能力。总之,努力实现军队人员的知识化,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共同选择。
(2)着眼武器装备的智能化特征,加快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体系建设
信息化武器装备,是建设信息化军队的物质和技术基础。鉴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军队广泛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成果,采取研制、改造、整合等多种手段,加快建设信息化的武器装备体系。
研制新型的信息化武器装备,是建立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加快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主要手段。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军队目前重点是加强精确制导弹药和信息化平台的研制开发。新型精确制导弹药主要以计算机和复合制导系统为核心,具备自动识别、自动定位、精确打击的功能;新型信息化平台主要以电子信息传感系统为核心,与指挥控制系统互联互通,具备战场感知、自动跟踪、信息处理、指挥控制等功能。在加强常规有人作战平台研制的同时,发达国家还普遍加强智能化无人作战平台(包括智能化无人机、智能化机器人、智能化水下潜航器等)的研发工作,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无人化趋势。
鉴于研制开发新的信息化武器周期长、投入大,难以完全满足现实军事斗争需要。因而,发达国家军队在搞新型武器装备研发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现役的老式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以提高其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
按照国外信息化标准的测评方法,一支军队的信息化装备规模只有达到60%以上时,才能在这一指标上具备信息化军队的特征。因而,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军队非常重视信息化装备的规模化建设,采取加大研发和采购力度等,设法提高其在武器装备中的比例。
(3)着眼作战编成的联合化特征,加快武装力量结构的一体化步伐
根据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整合优化军队内部的组织结构,是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重要一环。而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将是多维一体,陆、海、空、天、电、网等各个战场空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任何一支作战力量都不可能像以往在机械化战争时代那样,只在某一个空间独立作战,而要能够具备在多个战场空间遂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这就要求作战力量的编成必须打破军兵种界线,遵循“系统集成、合成一体”的原则,按任务需求进行诸军兵种合成的一体化编组。
(4)着眼指挥体系的扁平化特征,加快指挥网络化系统的建设进程
指挥体系趋向扁平化,是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当前,发达国家军队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信息流动快、时效性高的特点,正努力克服传统指挥体系信息流程长、横向沟通差、抗毁能力弱的缺点,加快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指挥自动化系统,以求减少指挥层次,简化指挥环节,提高军兵种联合指挥水平,把树状纵长结构的传统指挥体系,转变为“更有利于信息流动和使用”的网状扁平结构。
2、如何加强国防军队化和信息化,要800字
抢占信息化建设的制高点
赵宗岐
面对波及全球、涉及许多领域的军事变革,军委江主席深刻指出:高技术战争的本质就是信息化,信息化战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并提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军事斗争准备,把打赢信息战作为军事工作指导的重大课题。
一、应时而动,在世界军事变革中把握机遇
适应战争形态变革的主动抉择。信息化战争,是以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为物质基础的高技术战争,以其军队人员知识化、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编成一体化、战场要素数字化、作战方式精确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以及后勤保障集约化等鲜明特点,构成了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的本质区别。体现在制胜因素上,主导战争胜负的是信息能力,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能够更多地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体现在作战方式上,非线式、非接触作战将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作战方式。实现作战目的更强调着眼瘫痪敌人整个作战体系,精确地运用“硬”、“软”一体手段,打击敌作战系统的关节点。体现在对抗形式上,体系对抗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特征,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战争形态的转型,促使原有的军事斗争准备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军事斗争准备只有立足于经受信息作战的考验来谋划,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迎接信息化挑战的迫切需要。面对信息化战争,世界主要国家军队都在抓紧实施信息化国防和军队建设,以谋求新世纪战略主动权。美军先后制定了信息战政策和条令,设立了信息战中心,组建了数字化部队,进行了信息战试验,建设了一体化的C4ISR系统。俄、英、法等国也在积极利用新军事变革的机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断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以争夺信息优势为核心的新一轮军事竞赛业已展开。不难预见,未来局部战争中,信息领域的对抗必将异常激烈。落后于世界军事发展的时代潮流,将会失去新军事革命的历史机遇,甚至可能会出现以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对抗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军队的被动局面。
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本质要求。世界新军事革命既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江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抓住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做好当前正在做的各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心转向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把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转向信息化,在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这个大背景下展开各项建设。信息化作战准备不上台阶,机械化作战准备就长期在低层次徘徊。事实上,我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作战能力整体提高和有效发挥的一个“瓶颈”。在军事斗争准备领域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有所作为,需要我们把加快信息作战准备步伐作为军事斗争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信息作战能力的大幅提升,带动整体作战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乘势而上,通过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谋求跨越式发展
强化创新意识,解决思想观念滞后问题。由于我军总体上还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加部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如何摆脱思维惯性,更新观念,是一个难度颇大的新课题。首先,要以抓信息作战理论的学习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对信息作战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研究,不断强化信息制胜意识和跨越式发展意识,破除陈旧观念,澄清模糊认识,校正错误思想。其次,要把眼光定向未来,敏锐地捕捉世界新军事革命信息,大胆地展望和预测未来战争的发展走向,积极寻求有效对策和发展思路,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创新的观念谋划发展。
注重统筹协调,解决系统集成滞后问题。提高部队的信息作战能力,要改变以局部优势弥补整体不足的传统观念,针对当前战斗力各要素系统构成不配套、技术体制不兼容的弊端,围绕实现战场感知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快速机动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的综合集成,搞好研究论证,加强统筹协调,搞好顶层设计。既要有全军性的总目标,又要针对各军兵种、各战区部队任务确定不同的分目标;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区分发展阶段,确保各项建设按照统一标准持续发展;既要确保各系统按统一的接口标准和结构体系同步建设,又要区分轻重缓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突出重点项目,以局部的跨越或阶段性发展,带动信息作战准备整体水平的提高。
搞好融合转化,解决战法训法滞后问题。我军在机械化战争形态下形成的战法训法体系,如何向适应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型?首先,应抓好攻关创新。坚持以任务为牵引,努力把我军信息作战能力的现状搞透,把作战对手信息作战的发展动向搞透,把未来信息作战的战场环境搞透,在指挥、协同以及战法运用等方面寻求信息攻防的制胜之策,认真研练信息作战力量与其他作战力量一体化组织、运用、协同等问题。其次,应抓好融合转化。努力把信息作战研练有机地融合到科技练兵中去,将信息作战训练纳入部队训练的总体规划中去,着眼未来技术发展水平和联合作战发展方向,检验信息作战战法、训法体系,积极开展仿真训练和对抗训练、发展仿真训练和网络训练,在近似实战的信息环境中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努力把信息战战法、训法成果转化为部队实际作战能力。
研发改造并举,解决武器装备滞后问题。提高军队信息作战能力前提是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特别是新型信息化装备的大量列装及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为解决我军各类作战平台存在明显“技术差”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造与研发两条腿走路的办法。首先,加强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着眼联合作战指挥需要,完善指挥自动化网络建设,构建综合通信平台,实现多种装备、多种手段的综合接入和互联互通,增强“动中通”、“抗中通”和“联合通”能力。按照“边建边用、系统配套、平战结合”要求,下大力抓好战区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改造,逐步建立野战与固定相结合、守反功能兼备的联合作战指挥控制平台,以适应未来信息作战一体化指挥的要求。其次,加强情报侦察监视系统建设,按照侦察手段与侦察平台协调发展,侦察情报与指挥控制同步推进的思路,完善网络侦察系统和远程侦控体系,提高情报信息互联互通、综合处理、及时分发和资源共享的联合情报保障能力,努力实现了解掌握战场态势、控制作战行动“近实时化”。第三,加强火力打击系统建设,在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对现有机械化武器装备进行改造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信息技术加强机械化武器装备体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实现武器装备体系结构优化、功能增强。
三、科学指导,确立推进信息作战准备的正确途径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搞建设。加强信息作战准备,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要从国情、军情出发,站在应对世界军事变革的战略高度,既顾及近期需要又谋划长远发展、既关注现实威胁又适应未来挑战,依据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制定出要素全、管长远的总体发展规划;同时,要紧紧立足现实,结合我军信息作战准备现状和本单位实际,制定出操作性强的阶段性建设计划,确保信息作战准备健康有序、协调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具体化、系统化和配套化的要求,区分轻重缓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下工夫解决制约部队信息作战准备的突出矛盾,以信息作战准备的大发展,带动军事斗争准备的大进步。
局部突破,把握全局谋发展。推进信息化作战准备,必须坚持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原则。但信息化作战准备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突破与全局发展的关系,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作用,重点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取得突破,通过局部跃升带动整体发展。具体来说,结合部队信息作战准备实际,找准局部跃升的突破口,总结推广经验,以局部的跨越或阶段性突破,带动信息作战准备水平的整体提高。
学习借鉴,开拓进取求创新。创新是新军事革命的灵魂和自身发展的根本规律。正确处理好学习借鉴与开拓创新是把握信息作战准备主动权的关键,要把握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根本规律,摆脱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思维”的束缚,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军队建设特别是信息作战建设的有效经验和成果。要防止对世界高科技领域麻木不仁,关起门来作准备的倾向,真正使信息作战准备在广泛借鉴中缩短进程,提高质量。当然,借鉴也不是盲目的,亦步亦趋、简单照搬照套从来不会取得成功。
3、信息化条件下外军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研究的体制、模式、方向
1)飞行是人类一直所追求的。 自从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经过一系列的改进,人类彻底掌握并完美的利用了飞行技术。 巡航速度:飞机所装发动机每公里消耗燃油最小情况下的飞行速度称为巡航速度。 在航空界,一般把适宜于持续进行的,接近于定常飞行的飞行状态称之为巡航。在此状态下的参数称为巡航参数,如巡航高度、巡航推力等等。巡航速度也是专机的巡航参数之一。巡航状态不是唯一的,每次飞行的巡航状态都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气象条件、装载、飞行距离、 经济性等等。 因此,各次飞行所选定的巡航参数(包括巡航速度)常有所不同。 同样是巡航,由于任务要求不一样,选定的巡航速度也就不一样。例如航程巡航、航时巡航、给定区间最小燃料消耗巡航等,虽然都要求飞机以比较省油、比较经济的速度巡航,但这些指标是有差别的。航程巡航要求飞机能以航程最远的巡航速度飞行;航时巡航则要求飞机能以留空时间最长的巡航速度飞行等等。为此,巡航速度又可细分为“远航速度”和“久航速度”等。 最大平飞速度:飞机在水平直线飞行条件下,把发动机推力加到最大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此速度要能维持3公里以上的距离)一般喷气飞机的最大平飞速度都是在11000米以上的高空达到的。对于军用飞机来说,低空飞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低空最大平飞速度是衡量多用途战斗机、攻击机和轰炸机的重要性能指标。 最小速度:飞机在某一高度上可以维持等速水平飞行的最低速度。此值越低,则飞机的起飞、降落速度越小,所需的机场跑道越短。同时飞机的安全性和机动能力越强。飞机的最小最小速度一般是在海平面高度获得。 失速速度:飞机的升力系数随飞机迎角的增加而增大。当迎角增加到某一数值后,升力系数不升反降,导致飞机升力迅速小于飞机重力,飞机便很快下坠,这种现象称为失速。 续航时间:续航时间又称之为“航时”。它是指飞机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耗尽其本身携带的可用燃料时,所能持续飞行的时间。 续航时间是飞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它直接表明飞机一次加油后的持久作战或持久飞行能力。续航时间与飞行速度、 飞行高度、 发动机工作状态等多种参数有关。合理选择飞行参数,使得飞机在单位时间内所耗燃料量最少,飞机就能获得最长的续航时间。此时,所对应的巡航速度称为“久航速度”。 爬升率:爬升率又称爬升速度或上升串,是各型飞机,尤其是战斗机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它是指定常爬升时,飞行器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高度,其计量单位为米/秒。飞机在某一高度上,以最大油门状态,按不同爬升角爬升,所能获得的爬升率的最大值称为该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以最大爬升串飞行时对应的飞行速度称为“快升速度”,以此速度爬升,所需爬升时间最短。 飞机的爬升性能与飞行高度有关,高度越低,飞机的最大爬升率越大,高度增加后,发动机推力一般将减小,飞机的最大爬升率也相应减小。达到升限时,爬升率等于0。 以 F-16战斗机为例,该机在海平面的最大爬升率高达305米/秒,高度1000米时,降至283米/秒,高度为10000米时,则降至100米/秒,当高度达到 17000米时,其最大爬升率只有 12米/秒。 升限:所谓升限,是指航空器所能达到的最太平飞高度。当航空器的飞行高度逐渐增加时,空气的密度会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影响发动机的进气量,进入发动机的进气量减少,其推力一般也将减小。达到一定高度时,航空器因推力不足,已无爬高能力而只能维持平飞,此高度即为航空器的升限。 升限可分为理论升限和实用升限两种。理论升限定义为:发动机在最大油门状态下飞机能维持水平直线飞行的最大高度。实用升限的定义是:发动机在最大油门状态下,飞机爬升率为某一规定小值(如5米/秒)时,所对应的飞行高度。 在实际飞行中,受载油量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飞机是无法达到理论升限的,因为要想爬升至理论升限需用很长的时间,且越往上越慢,尚未达标,燃油便耗尽了。所以,人们常用的是实用升限。 提高飞机升限的措施主要有:增大发动机在高空时的推力、提高飞机的升力、降低飞行阻力、减轻飞机重量等。 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与 M数:一般来说,飞行器的飞行速度低于音速,称为亚音速飞行;飞行器的飞行速度高于音速,称为超音速飞行;而飞行器的飞行速度等于音速,则称为等音速飞行。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人们引入了M数的概念:M:**式中, v表示在一定高度上飞行器的飞行速度(或空气的流速),a则表示当地的音速。 M数又称马赫数。上面三种飞行情况,可以分别用 M< l、M>l和 M: 1表示。 由于在音速附近飞行存在许多特殊的现象,人们往往把M数 0.75~l.2单独划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并把这一速度范围称为跨音速区。 在航空和航天领域,人们一般根据M数的大小,把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划分为 4个区域,即: 亚音速区--M数小于0.75; 跨音速区--M数从0.75 到1.2; 超音速区--M 数从1.2 到5.0; 高超音速区--M数5.0以上。 起飞和降落性能:主要指标有起飞、降落距离;起飞、降落滑跑距离;离地速度和接地速度。 起飞距离是指飞机在机场起飞跑道上的起飞线处开始,松开刹车,经过地面滑跑,离地爬升至25米高度所经过的地面距离。降落距离是指飞机进入机场着陆下降至25米高度算起,经过下滑、平飞减速、飘落接地、地面滑跑等阶段直至停机所经过的地面距离。起飞和降落滑跑距离则只算到离地或从接地开始。离地速度是指飞机在起飞过程中,飞行员向后拉杆使飞机抬头离地的瞬间速度。此值越小则飞机的地面滑跑距离越短。接地速度是指飞机在降落过程中,飞机落地的瞬间速度。此值越小降落过程越短。返回 过载(g) g本来是表示重力加速度的符号,它的值随纬度和距海平面的高度而变化,国际采用的标准值是980.665厘米/秒*。 地球上的物体都受着引起 lg加速度的重力,因而一切物体都有重量。在航空领域,一般用g表示飞机或导弹的过载。 飞机和导弹在作各种运动时,机体和弹体各部分也相应地承受各样的载荷,过载越大,表示升力比飞机或导弹的重量大得越多,也就是飞机或导弹的受力越严重。平飞时,升力等于飞机或导弹的重量,过载等于l。机动飞行时,升力往往不等于飞机或导弹的重量,过载也经常不等于 l。例如,过载为6,表示升力达到飞机或导弹重量的6倍,用6g表示。希望能帮到你
4、军队信息化采购对国外品牌有限制吗
肯定有,必须通过国家安全认证。
5、外军军事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有那些方面
不好意思,我还只是一个学生,连大学都没上呢?对理论者东西,最厌烦了
6、信息化条件下外军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研究
?
7、如何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走好军民融合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其主旨就是推进国家与军队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人才等领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为科技兴军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可以依托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满足我军高速数据、移动通信和执行境外远海任务等远距离通信需求。在信息资源领域,可以通过军地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数据标准,实现导航定位、气象水文、电磁频谱、物流保障等信息共享。
三、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发,可以依托民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关键芯片、核心器件、操作系统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建立绝对安全的军用信息化系统。
在信息动员领域,更需要加强信息化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化装备维护、作战技术保障和应急研制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随时“拿得出”“用得上”。
(7)外军信息化扩展资料:
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是涉及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我军建设发展深层次结构性变革的“助推剂”。我们必须坚持“重点突破、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把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之路走扎实。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的配套建设,为信息化领域军民融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军民两用技术标准、民营和军工企业的“一视同仁”。同时还要统筹计划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落实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8、外军军事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方面
战争,是受科学技术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领域。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战争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新型武器装备不断涌现,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形态、作战方式、行动方法,甚至制胜机理等都在悄然而深刻地发生着变化。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对传统的作战模式和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未来的仗会怎么打,作战形态和方式方法会有哪些变化等,成为各国军队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一些外军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作战的轮廓。
追求力量使用效益最大化,非对称作战将成为未来重要作战方式
“非对称”是近年来军事理论研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非对称作战的思想,很早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就提出了“避实击虚”、“以正合,以奇胜”等一些不对称作战思想。但非对称作战作为一种完整的作战指导,最早还是由美军提出来的,1991年美参联会1号联合出版物首次正式提出了“非对称作战”的概念,1992年11月颁发的《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中,又将其作为一种作战理论提了出来。美军认为,作战的胜利不是靠“硬碰硬”的对称作战,而主要是非对称作战,非对称作战是美军联合作战中最有效的方法。其本质是:强调双方交战过程中,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不对等差距,避敌强点攻其弱点,超出常规,出奇制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在几场局部战争中,广泛实施了非对称作战行动,以极小的伤亡迅速达成了作战目的,战果令人瞩目,非对称作战思想及其运用也随之受到各国军队的高度关注。非对称作战的实质是,广泛运用非对称作战力量,手段和方式,在全局或局部迅速构成压倒性优势,造成对方无法有效对抗的态势,以小的代价迅速达成作战目的。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向信息化加速转变,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方式不断涌现,为实施非对称作战提供了更多选择。外军普遍认为,未来非对称作战的内涵将更加丰富,运用更加广泛,手段更加多样,行动更加灵活,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思想和方法。由于各国军队的战略思想、作战传统和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对非对称作战的认识和运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
美军强调,未来实施非对称作战必须凭借信息技术、太空力量、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形成整体不对称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和拓展非对称作战优势,美军一方面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创新未来非对称作战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结合军队转型和长远建设计划,加强非对称作战能力建设。例如,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将信息网络体系拓展到全球范围,延伸到战术层次,构建无障碍的信息网络,形成绝对的信息优势,为广泛实施不对称作战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在继续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大力发展对手尚未掌握或无力发展的新技术,建设新型作战力量,为实施非对称作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完善和创新作战理论体系,着眼发挥先发优势、速度优势、精度优势,创新作战行动方式方法,确保对敌形成非对称作战的行动优势。
俄军为了提高未来非对称作战能力,谋求作战全局的技术优势,瞄准敌方“软肋”和“死穴”,发展廉价、高效、令对手畏惧的新型作战能力的思路,有重点地发展非对称作战手段。如电磁脉冲武器、大功率陆基激光武器、导航定位通信干扰装备、网络战攻防装备、新型防空反导反卫星武器等。同时,探讨非对称作战的新样式、新方法,提高非对称作战行动能力。如针对信息网络在技术防护上的难题,创新网络破袭战理论;针对反导系统和天基系统的弱点,创立以反卫星武器作战行动为核心内容的空天防御理论,指导未来非对称作战行动。
非对称作战,不仅是一种作战方式,也是一种作战思想。未来外军将更加重视非对称作战,其实施非对称的作战行动将向空间、网络、电磁、心理等新战场、新领域进一步拓展,大量新机理武器作为非对称作战手段也将得到更多运用。
信息成为未来作战的主导因素,网络对抗将成为未来作战的斗争焦点
外军普遍重视信息在未来作战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信息作战是未来作战的基本样式,信息优势是夺取决策优势和全面军事优势的基础。美军认为,信息,信息处理和通信网络是军事活动的核心,信息优势是制胜的关键因素,信息领域的作战将与海、陆、空,天等领域的作战同等重要。夺取信息优势的目的在于获取知识优势和决策优势,进而取得整体优势。而网络能够把所有战略级、战役级和战术级信息融合在一起,达到信息共享,实现“传感器-指控中心-武器平台”之间的无缝链接,缩短侦察、判断、决策和行动周期。俄军强调,信息战已经成为直接摧毁敌人的强大手段,必须大力加强信息战能力。法军认为,信息领域的对抗是新威胁的根源和新的作战样式,其中,网络中心战最具代表性。
为在未来作战中夺取和保持信息优势,美军明确提出“网络中心战”理论,并将其作为未来作战理论的核心,制订了《实施网络中心战》、《国防部首席信息官战略计划》等一系列理论和规划,要求信息优势必须由联合部队通过遂行信息作战来建立和保持。联合部队必须能够遂行信息作战,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将破坏对手的信息网络作为作战中的重心,打乱对手的决策程序。俄军已经将信息对抗写进了条令,而且还颁发了独立的教令,并确立了侦察,打击装备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将发展信息战装备,作为装备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德军强调,网络作战是国防军计划的重点,其网络作战指挥建设贯穿于转型的整个过程,要求从2010年开始,部队要实现全面网络作战指挥能力,未来要形成空地互补,技术互补、远近互补的综合侦察、通信、指挥网络,实现互通互联和指挥一体化,同时,要大力发展网络进攻装备。
从技术发展方面看,用以物化成军用信息系统的信息系统技术和信息对抗技术更加受到各国军方的重视,被作为推进新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着眼于未来战场上对信息联通和信息对抗的长远需求,军事发达国家瞄准空间光通信技术,网络攻防技术、量子加密技术,不断增大研发力度,推动这些技术迅速发展并尽快形成作战能力。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秘密开展网络攻防技术研究,并开发出了具有重要实战功能的网络战装备。在网络攻击方面,美军已研制出了芯片病毒固化技术以及“细菌”、“蠕虫”、“陷阱门”、“逻辑炸弹”等多种计算机病毒,开发出了多种用于监控并窃取在网络传播数据的网络窃听器:已能通过远程通信手段对敌方信息网络进行渗透。在网络防御方面,美军先后开发出多种网络入侵探测系统、网络诱骗系统及信息加密系统等网络防御装备,并为国防部网络系统安装了综合信息保障弱点报警程序等,使得美军计算机网络系统能经受多种信息攻击。
未来,随着对网络战认识的不断加深,网络攻防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远距离计算机病毒无线注入将不断走向成熟。当前,美军正在研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脉冲向计算机和侦察设备发射病毒,并进一步感染与之相连的信息系统。
二是网络攻击工具的反跟踪能力将不断加强。可通过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方式,用成千上万的计算机交替向一个特定目标发送过量的网络访问请求,大量消耗网络带宽和资源,从而导致网络或系统因过载而崩溃,而网络管理员将更难追查攻击来源。
三是将呈现出“集成攻击”的特点。随着多种攻击方式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攻击将可能同时包括病毒攻击、隐通道,拒绝服务攻击、口令攻击,路由攻击等多种模式。
四是网络防御方式更加积极有效。美国防部正在开发能够在病毒感染计算机之前就将其隔离的系统。预计未来,网络攻防技术将在病毒无线注入、网络攻击突防,病毒破坏、攻击效果反馈等网络攻击方面,以及网络入侵追踪、病毒检测与清除等网络防御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物化成大量网络战装备。将研制出能针对目标进行灵活配置,自动实施网络攻击的武器j能在病毒发作前即做出响应的预先防御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网络防御的主要手段;将具备自动感知目标网络态势、对目标实施战术级精确攻击、实时评估攻击效果并再次攻击的能力;能够全面,自动监视和判断敌方攻击,并能够在遭受攻击后甚至在攻击到来之前即做出适当的回应,具备先发制人的主动防御能力。
网络攻防技术物化成的网络攻防装备,是信息化条件下兼具实战和威慑双重功能的全新装备。在未来作战中,对抗双方必将利用网络攻防技术装备等多种手段,围绕着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发和使用,展开全面对抗。在作战的全过程,对抗双方将把建立、完善、保护己方的网络和破坏,瓦解敌方的网络作为作战行动的重点,运用软硬综合手段对敌方的网络系统实施全频、全域、连续不断地攻击,摧毁敌指挥控制系统,削弱或干扰敌人的侦察系统,干扰敌制导系统等,夺取信息优势,保持部队行动的主动权,加快作战进程。
远战的地位作用上升,远程精确打击将成为未来作战火力打击的主要方式
美军将远程精确打击作为未来联合作战最主要的行动之一。在其《2020年联合构想》中明确指出,远程精确打击是联合部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种能力能够决定作战的速度和作战的节奏。精确打击是以效果为基础的战斗,与所有作战样式都有关。俄军强调,在毁伤能力方面,常规高精度武器并不亚于核武器,而在使用的灵活性上又超过核武器。未来战争是远距离,“非接触式”战争,敌对双方将主要实施远距离精确打击,远战和敌后作战将成为作战的必要内容。德军更是强调,无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就无法适应未来作战。
为实现大规模远程精确打击,各国都将发展远程精确打击武器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大力提高火力打击武器的射程、精度和威力。同时,要求部队转变观念,认识远程精确火力打击装备对未来作战的影响。美军强调,精确打击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传感器,投射系统和打击效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未来作战必须能够选择引擎、平台,武器和作战概念的最佳结合,以增强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俄军强调,距离直瞄火器已不是发展方向,重点应放在远距离打击武器上,主要包括用于打击机场、导弹发射阵地、指挥中心等要害日标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和弹药,以及用于实施远距离机动打击的高性能飞机,直升机等。英军将提高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作为其军队建设的重点,提出要“建成一支真正适应各种作战环境,拥有快速部署及精确打击能力、可持续作战的军队”。
从技术发展看,未来以导弹为代表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将更加成熟,在精度、打击距离和毁伤效果等方面将有更大的突破。在未来几年,捷联惯性制导(INS)、无线电指令制导、全球定位系统制导(GPS)、光纤制导等技术会更加成熟,不但精度会有大幅度提高,而且将具备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自动寻的子弹药技术将会有根本性突破。毫米波和红外双模传感器技术,激光主动制导技术等将投入实用,未来普通火炮也将具备精确打击能力:一些新型远程精确武器研发并将投入使用,如电磁轨道炮等将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投入使用。此外,有可能在太空部署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直接对地面,空中和海上目标实施攻击。
未来作战中,精确火力打击将会成为战争初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并将贯穿于整个作战全过程。对抗双方将可能运用空中、地面、海上甚至太空的远程精确火力打击手段,围绕战略要点、指挥控制系统、重兵集团等重点目标,展开一场大规模,高强度的精确火力战,直至瘫痪对手后再投入地面兵力。传统陆军部队的地位作用将逐步下降,通常会在火力战之后才投入战斗,主要任务是收拾残局,占领,控制重要目标。
“制天权”将成为制约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太空有可能成为未来作战新的制高点
军事航天系统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发挥了巨大作用,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各国普遍认识到,与其他战场相比,太空具有“高、远”优势,能对其他战场的作战行动产生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为了保证己方在太空的行动自由,充分利用太空的军事价值,并阻止和限制敌方对太空的利用,各主要军事强国都在积极发展空间武器系统,研究太空作战理论,使太空武器化进程加速发展,制天权的争夺更加激烈,太空也可能会成为未来作战新的重要战场。
美军认为,在未来战争中,获取太空优势是实施联合作战的先决条件,对夺取战争胜利至关重要。只有有效控制太空,才能阻止敌人实施有效的作战行动,确保己方行动自由。为此,美军提出了“航空航天一体”构想,将空中、近地空间和外层空间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强调进行统一控制;制订《联合太空纲要》、《空间对抗作战条令》,以法规形式明确未来太空作战的主要形式,手段和方法。据此,美军正在着手建立一支能够在太空和空中全方位行动,肩负着控制空间和空中双重任务的航空航天部队。在《全球参与:21世纪空军构想》中,还为未来的空军确定了6项核心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航空和航天一体化行动能力。同时,美军加快技术研发,制订了“轨道机动飞行器”、“轨道快车”,“自主交会技术验证”、“联合高功率固体激光器”、“航空航天中继反射镜系统”等技术验证和装备发展计划,加快天基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步伐。俄军认为,未来武装斗争发展趋势之一是建立和保持太空优势,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制天权将成为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的主要条件之一。为此,俄军制订了一系列法规,明确了未来空间对抗的主要形式、手段和方法,强调充分发挥防空和导弹防御、太空防御兵力兵器的一体化作用。在太空作战手段上,计划2020~2025年建成由防空、反导和反卫星3个部分组成的空天防御系统,并部署天基打击兵器、脉冲武器,高超声速飞行器和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等全新的空天袭击兵器;在太空战力量建设上,俄军于2001年6月将导弹太空防御兵和军事航天兵从其战略火箭军中分离出来,合并成一个独立的战略性兵种,即太空兵,担负太空作战任务,并计划为其装备全新的武器装备,完成侦察系统和空天防御指挥系统的现代化改造,提高其生存能力,机动能力和战斗使用稳定性。
欧洲、日本的空间平台,已具备轨道机动,交会、对接等能力,空间机动平台和各种进攻武器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未来太空对抗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印度空军还提出了筹建航空航天司令部、组建独立的太空部队构想,为未来太空作战做准备。
预计未来,空间机动平台的在轨操作技术将逐步成熟,空间机动平台将能自主获取目标对象的轨道位置、运行特性和外形特征等信息,并自主规划路径和完成轨道转移、逼近,对接等动作,其态势感知能力和机动能力将获得根本性增强。同时,能对可能的危险自主进行预警,躲避、防护和反击,具备在对抗条件下实施攻防作战的能力。高功率微波武器技术的应用转化成果将进入实用推广阶段。以干扰敌方卫星通信为作战目的的“反卫星系统”将开始在太空部署,可能大量投入作战应用。用于反卫星通信的高功率微波系统,用于中段,末段弹道导弹防御和对低轨卫星实施作战的动能拦截武器技术将投入实战应用,在自主导向目标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技术可靠性和实战有效性并得到较大规模部署,形成完全作战能力。高能激光武器对短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将会显著增强,高能激光反卫星武器对在轨卫星的干扰或毁伤强度将显著提高。
新毁伤机理武器不断涌现,将催生出一些崭新的作战形式
外军认为,发展新机理武器,是突破现有武器和作战方式局限,实现作战手段、作战能力、作战方式飞跃的有效途径,对于夺取和保持未来作战绝对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世界各主要国家制订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发展规划来看,未来,有望投入实战运用的新机理武器主要有: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电磁轨道武器和基因武器等。不同的新机理武器,具有不同的优长,主要是:毁伤机理特殊,难以有效防护;瞬时毁伤力强,作战效率极高:全目标打击能力强,运用范围广泛;反应速度快,精确度超高。新机理武器的广泛运用,必将对未来作战产生重大影响,并将产生一些新的作战形式。
一是精确闪杀战。利用高能激光武器具有的反应迅速、瞬时毁伤、打击精确等独特优长,对敌在轨卫星、来袭飞机、飞行导弹以及地面的军政首脑,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系统等高价值,时间敏感目标,实施“闪电式”点杀,即时影响作战的进程和结局。
二是信息阻断战。综合利用新机理武器特别是高功率微波武器具有的攻击面积较大、跟踪瞄准精度要求低等优势,对敌信息保障类卫星、预警指挥飞机、各种其他平台上的雷达、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等的关键电子设备设施实施电磁脉冲攻击和精确闪杀,结合传统信息“软杀伤”手段,阻断和破坏敌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发和利用等功能环节,迅速造成敌指挥、控制、协同、保障等行动失灵,急速降低敌体系作战能力。
三是多维全目标拦截战。利用高能激光武器具有反应迅速、操作简便、精确高效、可在极短时间对同一目标实施多次拦截等独特优长,与传统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相配合,对敌来袭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飞机,直升机、攻击型卫星,以及其他传统武器无法或很难打击的各种空天目标,实施多维全目标拦截,将极大提高防天防空反导作战效能。
历史上每个时代的战争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节律。未来作战将是依托信息、网络技术的一种崭新节律。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不断前行,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强劲引擎的推动下,未来作战精确化,智能化,远程化、信息化的趋势将不断增强,新的作战形态、作战样式和作战方法等还将会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