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化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
1、如何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
1、在政府系统进一步确立大数据的理念,研究制定大数据施政发展规划
2、夯实大数据产业基础,提供大数据施政平台技术支撑。
3、打通各部门各层级之间信息孤岛,实现大数据信息资源互联共享。
4、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政府积极购买大数据相关技术服务
2、政府治理创新的价值理念是什么
政府治理创新价值理念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不断的进行创新,实现出它根本上专的价值。这样不断可以让人民属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也可以让国家有越来越好的发展。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创新,更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和世界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人类社会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区域和全球治理。
(2)城市信息化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扩展资料
治理创新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念更新,为发展中大国的社会稳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面对多民族、多利益、多群体、多文化组成的复杂社会,到底如何管理进而维护社会的安宁和谐,既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碰到的重大现实问题。
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正是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全国上下对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上,形成了多主体共同参与、德法并重、互动合作、协商谈判、共建共享的新共识,借此全国各地开创了丰富多元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3、什么是城市信息化
在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信息化涵盖电子政府、数字城市、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众多领域。数字城市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城市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中,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和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3)城市信息化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扩展资料: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而提出的一种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学者曼纽尔·卡斯泰尔(Mannuel Castells)最早提出了“信息化城市”的概念。
目前,信息化城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但普遍的看法是:城市是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是信息产业,就业人口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是信息产业,城市中主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这样的城市可称之为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城市的核心是信息产业的发展。
建设信息化城市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融入全球信息化潮流的需要。以信息与通讯技术为核工业心的技术革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才能获得城市发展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必须将城市的发展纳入信息化的轨道。
4、如何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领域的数据量都在爆发式增长,尤其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it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之后,数据的增长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大数据如浪潮般席卷而来,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仅只是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治理理念的全方位变革,尤其在政府治理领域,大数据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潜力和创新空间。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重视大数据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价值,牢牢抓住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提供的创新机遇,切实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
一、大数据为政府治理理念转型带来新机遇
治理理念的转型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前提,理念的转型需要新文化、新思维的融入,大数据所蕴含的数据文化与数据思维恰好可以为治理理念转型提供突破口,基于大数据探索政府治理的多元、多层、多角度特征,最终实现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管制理念向以协同共治、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型。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依据不再是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在过去深入群众、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系统采集的客观数据和实证分析的科学结果将成为最为重要的政府决策依据。“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确”的特征和“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理念将成为政府治理理念转型的核心要义。
二、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带来新机遇
大数据通过把数学算法运用于海量数据,从数据中寻找相关关系,通过这种相关性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大数据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此外,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和平台,通过外包、众包等灵活的组织方式,可以推动政府治理的组织架构从科层、分割、封闭向开放、协同、合作转型,因此把大数据的方法和手段引入到政府治理领域,是实现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基于上述方法论,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带来的新机遇主要包括: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从单兵作战型管理到协作共享型治理、从被动响应型管理到主动预见型治理、从电子政务管理到政府2.0治理、从风险隐蔽型管理到风险防范型治理,最终实现全面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创新。
三、大数据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带来新机遇
随着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仅凭个人感知已经很难全面了解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做出正确判断,政府部门想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就需要把大数据思维与技术运用到政府治理与决策中,依靠大规模数据的收集来直观呈现经济社会运行规律,通过相应的数据挖掘来辅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大数据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决策的制定阶段,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决策不再是个别领导干部“拍脑袋”做出的,而是通过“用数据说话”,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数据)做出决策,这样的政府决策是在对客观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充分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精准性、适用性和科学化水平;其次,在决策实施效果的跟踪反馈阶段,通过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大量的客观数据能够快速汇集给决策者,通过这些数据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实时监控,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决策的实施效果和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四、大数据为政府服务效能提升带来新机遇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也是大数据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政府治理的范畴下,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主要包括政府部门行政审批的效率提升和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提高两个方面。在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方面,大数据可以打通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打破各部门数据的条块分割,通过构建统一的政府行政审批云平台,让数据为老百姓“跑腿办事”,省去了“跑断腿、磨破嘴,办事跑十几个部门,盖几十个公章”的苦恼和无奈,这样既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又节约了政府开支。在提高公共服务产品质量方面,大数据通过对公共服务产品数据和服务对象数据的挖掘、分析,提升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精准化、分层化、个性化;通过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兼容,让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产品设计、提供和监督等各个环节,实现公共服务产品质量的提高。
5、电子政务中的政府创新有哪些内容
“新型智慧城市”是什么?与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之“新”体现在何处?新型智慧城市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新型政策机制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智慧城市;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针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核心,为提升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而开展的改革创新系统工程;新型智慧城市基于信息化,又高于信息化,智慧城市不完全等同于城市信息化,而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建设实效,本质是改革创新。
新型智慧城市本质上是以信息为主导、网络为支撑、数据为要义、服务为根本的网络信息体系。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新型智慧城市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深度融合的结果。新型智慧城市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破信息“烟囱”,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二是实现跨行业大数据的真正融合和共享,三是构建城市信息安全体系,保障城市安全。
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大多侧重技术层面,即基础网络、感知设备、云计算设施、共性平台及基础信息资源等。而新型智慧城市则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和迭代演进,从而实现治理更现代、运行更智慧、发展更安全、人民更幸福。本质是提升政府、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从传统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事实上也是智慧城市从1.0向2.0演进和迭代的过程。传统智慧城市或智慧城市1.0可以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更为强调的是“信息化”和“技术”,通过各类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实现城市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例如政务部门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等。然而,随着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理念不断走向成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的ICT技术迅猛发展,仅仅关注城市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显然不足以满足城市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传统智慧城市建设所造成的“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重技术轻应用”等问题也逐渐暴露,由此,从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可以说是必然趋势。
和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虽然仍然需要以各类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但更为注重的是城市各类信息的共享、城市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以及城市安全的构建和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通传统智慧城市的各类信息和数据孤岛,实现城市各类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利用,建立统一的城市大数据运营平台,有效发挥大数据在“善政、惠民、兴业”等方面的作用。同时,随着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信息安全问题亦越来越受到关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亦更加重视城市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保障城市各类信息和大数据安全。最后,城市的发展最终是为“人”服务,根本上是促进人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因此,新型智慧城市也从过去以“信息技术”为出发点,回到“人”这一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6、彼得斯提出的四种治理模式是什么
市场式、参与式、弹性化、解制型。
市场式管理:按劳取酬;运用其他私域部门回的管理技术。利用市场经济的答价值规律,将企业内部上下工序之间的关系和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由行政关系变为等价交换的经济往来关系。
参与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下级和员工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
弹性化管理:管理临时雇员。使组织系统整体能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以具有适应性。
解制型管理:更多管理自由。其基本内涵是放松政府规制,使政府的活动更具有创造力、效率和效能。
(6)城市信息化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扩展资料
治理的任务目标:
1、治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或者以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目标。
2、细分为四种情况:产出不变,支出减少;支出不变,产出增多;支出减少,产出增多;支出增多,产出增加更多。
3、这里的支出包括资金、人力、时间、物料、能源等的消耗。总之,管理基本的原则是“用力少,见功多”,以越少的资源投入、耗费,取得越大的功业、效果。
参考资料
网络-城市管理
7、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近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热词,其由IBM公司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所引发,后借助物联和互联信息技术的传播而在各个领域广为人知。在全球“智慧风潮”和相关政策的激促下,我国很多地方纷纷提出创建“智慧城市”的口号,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培育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民就业、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但是,应当看到,目前的“智慧城市”实践多属于概念构建期,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也仅仅局限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城市或数字城市层面,各大媒体出现的“智慧城市”也让人难以区别哪些是城市营销的手段,哪些是城市建设的实况。事实上,“智慧城市”应当是对城市美好前景的综合描述,技术进步是“智慧城市”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因此,从超越技术进步的视角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是值得探究的社会话题。
一、在动态均衡中创建“智慧城市”
针对当前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过于偏狭的现实,我们需要采用更朴素的概念来理解广义的“智慧城市”。从广义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不是城市静态目标或者理想蓝图的宣言性描述,而是运用更先进的技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动态过程,是使城市更加高效、安全、便捷、和谐、可持续的综合状态,即面对城市问题的智慧应对。“智慧城市”应当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觉心情愉悦而不是压力重重,即适合人的全面发展。
由是观之,广义的“智慧城市”是一种运用智慧动态应对城市化进程的从容状态,其内核是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导向,其形态是由精明的发展战略引领的空间有机体。它拥有自组织能力强的社会活动体系、创新性能力强的经济活动体系以及智能化程度高的支撑体系。
根据广义“智慧城市”概念,可以将“智慧城市”构建为战略层次、活动层次、物理层次三个层级和战略体系、社会活动体系、经济活动体系、支撑体系、空间体系五个体系。其中,支撑体系与空间体系共同组成“智慧城市”的物理发展基础,分别以信息技术进步和空间品质优化的不断演进,构成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平台;社会活动体系与经济活动体系互为关联并相互制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战略体系作为统领,实现各体系的总体动态均衡。譬如,倘若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这两个体系的动态平衡超出了合理区间范围,则容易导致社会、经济甚至更大范围的城市系统崩溃,此时,战略体系将发挥均衡作用。二、在城乡互哺中创建“智慧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城市社会”作为主导状态的时期。但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发育仍然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经济发展仍然以总量增长为主要目标,快速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并不必然形成良好的城市社区。在这种情势下,与“城市社会”相对存在的“乡村社会”必须智慧地进行应对,总的原则是:一方面应强调城市对乡村的资源和利益反哺;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乡村原生的自组织能力,探索一种高品质的城乡关系。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这些做法都值得充分肯定。因为乡村与城市一样,亟需实现现代化,亟需提升生活设施、配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但应当看到,乡村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应该保留乡村特有的社会和文化属性。从理论上来看,乡村与城市的文化是异质的,相比而言,城市社会复杂性更高、包容性更强,而乡村社会要弱一些。但乡村社会往往是基于血缘、地缘而形成的一个极为稳固的社会共同体,在遇到与集体利益有关的问题时,会爆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给我们推进新型城市化进而实现城乡无差别化最终目标带来巨大挑战。
我们认为,信息化是城乡走向无差别化的主要途径。现今社会,信息获得的渠道已无时空障碍,且信息的“在场性”和及时性均已大大提高,乡村社会有可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首先与城市完全同步,成为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的突破口,最终实现高品质城市化的总体目标。这里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能否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供给方面向相对“弱势”的乡村地区和流动人群倾斜,而不是仍然集中在“强势”的大中城市。
三、在提升空间自组织能力中创建“智慧城市”
当前信息化对时空的压缩以及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实质性影响日益凸显,在空间形态和人对空间使用方式等方面逐渐打破了传统经济区位导向的中心地等级结构,电子通讯网络的发达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距离的障碍,导致了规模空前的巨型城市的出现,使得城市的一些非中心区域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形成经济活动的集聚。这些新的集聚体通过交通和通讯网络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城市圈层的发展格局被打破,造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就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而言,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城市中的居住、交通、工业等功能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土地使用尤其是中心区的土地使用出现了混合化的趋势,同时促进了城市郊区的功能重构。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非地方性联系的频率和强度,人们对城乡空间的认知已经不再依赖于对真实物理环境的遍历式接触,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媒介的传播。但媒介本身不单单是中性的中介,相当程度上它会影响社会、文化及思想的建构。因此,对于可感知的城乡空间来说,各类互联网媒介所建构的功能等级序列和城乡差异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特定群体对空间意象的选择性传递。
同时必须看到,高度信息化增进了人们在地方上的关系多样性。在快速城市化状态下,复合血缘、地缘的空间结果比比皆是:城市化或半城市化人口中的社会底层(如农民工)以同乡为纽带,半封闭地聚集在特定而多样的城市空间载体中,体现为同乡同业聚集社区(如“城中村”);而其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上层人群则以业缘为纽带选择大城市作为落脚点,体现为一线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强烈吸引,但从地方认同角度考察,这部分高端人群或多或少存在对城市问题的忧虑以及对城市环境的不满。更为重要的是,因地缘而生的本地化生活方式的不完全融入,使大城市难以成为被普遍认可的“家园城市”。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政府而言,尤其应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战略性地动态平衡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高度关注信息技术进步带来贫富、城乡等两极分化的潜在危机。着眼制度、社会、民生的智慧化建设,通过智慧的顶层设计,使国民公平地受惠于智慧的技术,全面释放社会力、平衡经济力,以新型城市化引领城乡均衡发展,金鹏信息网格化软件。
8、智慧城市建设为政府管理带来哪些创新
新型智慧城市就是在一个城市中将政府职能、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企业经济通过新型智慧城市这个大平台融为一体。采用信息化、物联化、智能化科技,将城市所涉及的社会经济、综合管理与社会服务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民生服务,为保障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一个可实施途径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新型智慧城市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最新形态,其理念已被大多数地区和居民接受和采纳。新型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本,借助智慧技术主动征询并及时响应市民的需求和意见,促使政府从发号施令的命令者转型为以民生为本、以市民满意度为本的服务者,实现城市决策的人性化和高效率。当前国内主要新型智慧城市实践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其中存在群体“数字鸿沟”明显、监控与评价环节缺失、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当下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为此,需要从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加强项目建设流程的监管与服务以及灵活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层面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下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一、从实际出发,合理战略定位,缩小“数字鸿沟”
群体“数字鸿沟”体现了不同群体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和态度差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久性的复杂系统工程,群体“数字鸿沟”影响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环节与价值目标。一方面,需要在一定的战略高度综合考虑和统筹规划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方向,结合各地区自身的经济文化水平、居民诉求、信息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情况,缩小区域、城乡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差距;同时各地区也要着眼实际,积极开发一些适用于老年人、低受教育程度群体、残障人士等群体的智能型产品与服务,关注和保障弱势群体的诉求和利益,增强公共服务的特色性和适用性,缩小不同群体对新型智慧城市认知的差距。在教育层面,要加强新型智慧城市相关背景知识的宣传、受教育和推广,让新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实践进入更多群体的视野。
二、市场多元化,完善监控和评价环节
1、鼓励多元化建设
鼓励企业、技术人才、城市居民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加快和提高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通过依托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挥企业对新兴技术和市场需求敏锐感知的独特优势,建设网格化的筹资渠道,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经济和技术基础。
2、加强科技创新研发人才的培养
对不同部门和行业的人才资源进行整合,以鼓励性政策加快新型智慧城市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对优秀人才给予全方位的福利激励,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监管、评估等环节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3、拓宽各方市场主体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反馈渠道
促进不同群体的信息交流、互动和反馈,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监控和评价,从而更加高效地为需求多样化的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发挥市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源泉与活力来源于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而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要创造健康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发挥市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前提。目前,各级政府在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都扮演着领导者、建设者、监管者、评估者等多重角色。在提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和权限难以区分和准确界定,这就需要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科学地认识自身角色,做好“掌舵者”而非“划桨者”,明确自身权力和责任清单的具体内容,尊重和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虽是最初从国外借鉴的新兴概念,但在我国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注入了本土元素。新型智慧城市所勾勒的愿景是美好的,而具体实践过程的问题却是多样的,需要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政策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鼓励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以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是通过顶层规划、专项规范、工程设计,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宗旨、方针、目标、任务、方法、实施的方向性、路线性、纲领性的可实施文件。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指导、规范、约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素和资源的网络融合、信息交互、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以“互联网+智慧城市”的思维,全面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创新管理与民生服务的能力。
金鹏信息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