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库信息化建设标准
1、智慧粮食是什么意思啊?
“智慧粮食”建设,就是重点推进粮库管理可视化、作业自动化等智能化升级改造,争取用2年时间实现地方储备粮在线管理全覆盖。
2、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成果汇报怎么写谁有范文
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
招 标 项目采购编号:漯采公开采购-2017-117 采 购 人:
代理机构:河南省有限公司
日 期:二零一七年月 2
第二章 供应商须知 2
第三章 项目具体技术参数 16
第四章 评标原则和评标办法 16
第五章 投标文件格式 28
第六章 合同文本 46第一章 漯河市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招标公告
一、招标条件:
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地方资金。目前本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河南省有限公司受委托,对本项目进行国内公开招标,欢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应商前来投标。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
2、编号:;
3、采购预算:
2.4、:(详见招标文件)
一标段漯河市军粮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和漯河乐良粮食有限责任公司(孟庙库区)
二标段临颍县台陈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临颍县城关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漯河市天宇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舞阳县马北粮库和舞阳县舞泉第二粮库清单中所有内容;、交货地点:采购人指定地点;
、项目工期:按豫粮文〔2016〕146号文件中要求:第二类智能化粮库项目工期不得超过3个月;第三类智能化粮库项目工期不得超过2个月;
、质量要求:确保投标所选用的设备、材料、软件与技术之间的兼容性,而且应具有方便的可扩充性,应确保设备性能符合河南省粮食局河南省财政厅下达的《关于印发河南省“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暨行业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豫粮文【2016】146号、《河南省粮库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等3个试行标准的通知》豫粮文【2016】152号文件以及其它相关文件中的技术标准要求,并按照省局要求实现与河南省粮食局“粮安工程”智能化管理平台无缝对接。三、供应商资格要求:
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供应商条件:
(一)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三)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五)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3、如何进一步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制机制
日前,国家粮食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的发布,为破解当前国内粮食领域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提供了政策指导。
意见指出,当前,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供过于求特征明显,粮食流通服务和加工转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粮食“去库存”任务艰巨,现行收储制度需加快改革完善等,充分说明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意见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六大任务。
一是完善粮食收储体制机制。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鼓励引导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等入市,全力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积极引导农民增加优质粮食品种供给,增加种粮农民收益;积极发展“订单粮食”,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加快推动粮食“去库存”。充分发挥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系统作用,灵活运用竞价销售、定向销售等多种方式,合理确定销售价格,科学安排库存粮食销售进度和次序;督促指导承储企业、买方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性粮食销售政策,确保销售粮食正常出库;对定向销售给淀粉、酒精、饲料等加工企业的粮食,加强全程监管,坚决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三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粮食产品供给,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扶持壮大骨干粮食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互联网+粮食”,促进粮食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效率的大力提升。
四是着力提升粮食流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广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优质服务;完善“放心粮油”供应体系;完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问题粮食召回制度;提升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发挥市场信息在实施供给侧改革、服务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五是推动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要统筹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全面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强粮食应急供应能力建设。
六是进一步强化粮食科技、人才重要支撑作用。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行业人才培养。
4、安徽航信的粮食流通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什么?
从2005年开始,经过持续研发和建设,航天信息已经在收购、仓储、物流、加工等多个粮食流通环节,建成了贯通基层企业、市县、省级、国家的四级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多环节、多层次的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物联网、商业智能(BI)等技术,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提高粮食流通管理的自动化、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5、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构建设想
白晓飞 李宪文 汪秀莲 何禾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
摘要:本文采用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阐述与分析了建设系统的思路与数据基础。提出了构建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的业务模型、系统总体框架以及设计功能,明确了系统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粮食生产能力;决策支持
1 系统建设背景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耕地问题是国土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耕地保护不仅涉及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关系亿万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稳定。目前,耕地大量减少,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形势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 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不少地区盲目乱占耕地,耕地资源浪费严重,如何有效遏制耕地减少势头,科学利用耕地资源,既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又保证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直观上看,耕地面积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区域粮食产量,但是由于耕地分布的空间相异特点,相同数量而不同位置的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耕地保护不仅要从数量上保护,而且要注重质量保护;不仅要考虑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而且要保证经济发展有足够的空间。当前的耕地保护工作难点在于难于把握空间粮食生产格局,对年度耕地数量的变化情况只有简单的数量分析,而缺乏对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动分析,对国家宏观调控产生的作用有限。随着经济增长和耕地保护矛盾的日益尖锐,全面分析把握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切实将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粮食生产能力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更深层地开展耕地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迫切需求。
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建成了一批覆盖规划、地籍、土地利用现状、地价等业务领域的重要数据库,基础数据积累达到了一定规模。这些基础数据的不断完善,为我们实行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与管理这些海量数据,迅速、准确地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考虑以国土资源数据平台为依托,建设一套为耕地生产能力分析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国土资源耕地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分析系统就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并且拟投入开发的系统,其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区域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所带来的影响,为国土资源决策提供依据。耕地保护的核心是保护可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支撑人口发展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是面向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决策的计算机辅助支持系统。该系统以分析不同地区可耕地数量变化对我国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为核心,兼顾耕地保护预警,在相关数据和模型方法的支持下,通过系统开发,建立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计算机动态评估系统,为我国耕地保护和土地供应决策服务。
2 系统设计思路
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某一个管理过程所积累的数据资源进行充分挖掘,通过模型计算结果动态反映不同管理策略产生的不同效果。本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充分利用区域土地利用变更或更新调查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土地开发整理数据、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等数据,以及相关经济、自然和社会数据,建立集可耕地现实生产能力测算、耕地生产潜力估算、耕地人口承载能力预警、信息统计分析、数据处理与管理等功能在内的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分析系统,在动态掌握耕地数量变化情况的同时,动态掌握区域可耕地生产能力及增减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耕地未来生产能力和可承载人口数量进行预测,为区域耕地保护和土地供应决策提供现实和预警信息。
图1 粮食生产能力分析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本系统设计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的业务核心是耕地的生产能力,反映耕地生产能力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耕地人口承载能力,而人口承载力同时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评价依据,所以,分析粮食安全水平下的耕地生产能力变化必须紧紧围绕耕地——粮食——人口三者构成的关系模型展开。这种关系模型必须考虑耕地的质量因素,使评估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实际。耕地质量的数据来源于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结合土地调查得到的耕地数量数据可以得到现有耕地数量与质量;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数据可以得到在未来一定的期限内,区域可作为耕地的土地面积数量和质量;通过人口预测以及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预测,将耕地的现有面积和总可耕作面积等相关数据综合比对分析,就可以得到一定粮食安全水平下耕地生产能力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表达了耕地数量、质量、人口、粮食需求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动态地反映不同情景下耕地的生产能力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土地资源压力和粮食安全水平变化。
3 系统框架设计
图2 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整体框架
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计该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本系统设计由6个模块组成,分别是数据处理与管理维护模块、模型库管理模块、可耕地现实生产能力估算模块、耕地生产潜力估算模块、可耕地人口承载能力预警模块、信息综合分析应用模块。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内所有的数据都由数据处理与管理模块维护管理,本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内容广泛,数据格式、精度等要求也不尽相同。该模块通过数据接口与国土资源数据平台连接,抽取和整理相关数据,结合其他相关的数据库,支撑系统运行,同时对系统运行所产生的过程和成果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系统模型库管理模块为系统提供数学模型的支持,并将运算结果反馈给各功能模块。系统的功能模块有三个:耕地现实生产能力估算模块负责对可耕地生产能力进行估算和分析;耕地生产潜力评估模块负责耕地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可耕地人口承载能力预警模块依据耕地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估算结果,结合人口现状和预测数据,评估不同投入水平下的粮食安全水平。系统功能模块所用到的数据与统计分析等通用功能均来自于数据管理以及应用模块,同时各功能模块所生成的数据也会由该模块管理。另外功能模块所用到的模型也由模型管理模块统一管理,功能模块只需向模型管理模块发出模型调用请求即可。
信息综合分析应用模块是系统中比较复杂的一个模块,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对三个功能模块的处理结果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分析的过程主要依靠人工完成,该模块提供相关必要的工具辅助。这种设计保证了最大范围地应用系统结果,扩大了系统数据的应用层面,用户不仅可以得到耕地变化带来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动,而且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意愿得出其他的相关数据,体现了决策支持的本意。
4 系统拟开发的功能
本系统的功能设计本着以人为本、人机交互的原则,强调功能的交互性和实用性。归纳起来主要拟开发以下功能。
4.1 数据处理与管理维护模块
该模块是系统数据处理与管理维护模块,主要提供系统其他模块的业务处理的数据支持,以及常规统计分析工具等功能性工具,主要功能设计如下:
(1)数据抽取 基于国土资源数据库管理平台开发数据接口,按照运行耕地生产能力分析系统数据要求,抽取和下载国土资源数据库中的数据集,支持系统运行。
(2)数据逻辑检查和处理 对抽取或下载数据进行质量检查,根据系统运行对数据的要求,进行数据整理、转换、配准。
(3)数据输入与编辑 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 (空间型和统计型),建立数据结构; 系统提供统计和空间数据输入、编辑功能,支持空间数据矢量化、投影转换和基本的空间分析;允许用户对数据字典进行创建、修改和编辑操作,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维护。
(4)数据查询、统计与输出 包括多条件、多方式的数据查询和统计; 统计分析图表制作。表格、图件的可视化显示和输出。
4.2 可耕地现实生产能力估算模块
该模块结合耕地数量、质量数据以及可耕地数据,主要任务是综合分析与评价区域可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为掌握区域耕地生产能力数据提供依据,主要设计功能如下:
(1)耕地数量校正功能 可以根据遥感数据对耕地的面积进行匹配修正。
(2)耕地面积自动统计汇总功能 可以在不同区域,不同尺度上对耕地面积自动汇总。
(3)县级土地单位生产能力估算功能 该功能是区域可耕地现实生产能力分析的关键,其估算内容包括耕地二级类型平均单产、可调整为耕地的农用地单位生产能力、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单位生产能力和耕地平均单产,在此基础上形成粮食单产参数表,该参数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工动态调整。
4.3 耕地生产潜力估算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区域耕地的生产潜力数据,为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分析提供一个上限值,该模块的成果是耕地生产能力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设计功能如下:
(1)耕地生产潜力估算 该功能主要基于机理型模型,提供具有良好应用效果光温水生产潜力估算模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和耕地生产潜力计算模型,并提供相应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工具,将其封装化处理,用户输入相关原始数据就可以得到所需的生产潜力数据。
(2)耕地生产函数分析 提供属性数据标准化处理工具、提供建立生产函数的基本数学模型。
(3)投入情景设置 提供良好的对话窗口,方便用户设置不同的投入情景。
(4)不同投入水平耕地生产能力估算 根据投入情景和生产力函数进行估算,具有选择函数和投入情景的功能及按照版本存储运算结果的功能。
(5)耕地生产潜力汇总 可以对潜力分析的结果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汇总,得到不同区域的不同生产潜力耕地面积汇总表。
4.4 耕地人口承载能力预警模块
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目的是给出用户区域耕地人口承载能力的数据,这项数据是制定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依据,主要设计功能如下:
(1)人口设置与预测功能 在采用人口预测或设置区域总人口和城市化人口的基础上,以区域人口为控制,结合预测模型,获取区域内不同行政单元的人口发展情景(总人口、城镇人口)。
(2)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设置与预测功能 在采用数学预测和设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基础上,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为控制,结合预测模型,获取区域内不同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
(3)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功能 提供基于历史变化数据的趋势预测模型,和基于驱动力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主要是耕地变化情景)。
(4)人口消费水平设置 提供对话窗,用于设置人口消费水平。
(5)耕地人口承载能力估算 耕地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和人口变化情景,以及不同投入水平下的耕地生产力水平,估算不同投入水平下耕地人口承载能力,并估算未来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粮食安全水平。
4.5 模型管理模块
该模块是功能型模块,主要负责系统所需模型的管理工作,设计为组件式,可以用户动态添加所需模型,主要功能如下:
(1)模型的调用功能 可以根据模块的要求自动调用相应的模型。
(2)模型的新增功能 可以根据对新增模型进行添加。
(3)模型的删除功能 可以对已有模型进行删除处理。
(4)模型的修改功能 可以添加对现有模型的参数、修改模型公式等。
(5)模型的调试功能 提供数学方法辅助用户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调试。
(6)模型库维护功能 针对模型库的运行情况提供维护工具,可以进行日常模型库的管理工作。
4.6 信息综合分析应用模块
该模块是人机交互理念的集中体现,主要负责数据的综合分析对比,用户可以自由组合不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主要功能设计如下:
(1)统计分析功能 支持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允许用户从数据库中自由选择需要分析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分析,以工具包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2)图表管理功能 支持用户将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包含功能有:图表自动生成、图表修改工具包、自定义图表形式工具包等。
5 系统预期应用前景以及问题预测
5.1 系统应用前景
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分析系统主要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分等定级数据、土地开发整理数据和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等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经济、自然和社会数据,综合分析与预测了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在系统的运算过程中,应该可以得到众多不同的过程数据,如:通过空间分析与模型运算,可以掌握耕地现状与变化趋势;通过预测模型对粮食需求变化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粮食的需求量;通过数据计算与空间拓扑分析,可以得到区域可耕地面积以及其生产潜力等等。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反映耕地变化带来的耕地生产能力的变化,而且可以提供给决策者大量的附属信息,为我们制定科学的耕地保护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该系统设计用户为省级以上层面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开发目的是为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5.2 系统开发问题预测
系统虽然还停留在设计阶段,但是根据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特点和数据基础情况,可以预见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
(1)系统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数据质量不过关 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数据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效率。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的主要数据基础来源于国土资源数据平台,但是相关的国土资源数据普遍存在格式不一、兼容性与准确性差的问题,如何能有效的整合这些数据资源,提高数据的准确程度是系统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2)系统所需数据不完善 系统中融合了多种分析模型与预测方法,这些模型与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数据源,但是由于数据源覆盖面广,精度要求高,给系统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需要整合力量进一步完善数据源。
(3)系统建设与维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在短期完成 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决策支持系统,其建设包含了大量的数据与模型方法,这样的系统是不可能一期就建设完成的,应当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分期完成,其决策支持效果也不会马上显现,需要时间来慢慢显现。
6、粮食收储信息化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
7、最大的智能化粮库如何炼成
通过与浪潮合作,中储粮粮库搭建了集智能出入库监管、粮情远程监测、库存数量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新智能化粮库管理体系,实现对企业人、财、物和粮食购、销、调、存进行全方位监控,将国家掌握粮情周期由15天缩短为3天,切实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如此重大的职责谁来承担?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购销粮食达到2.6亿吨,管理粮食占到全社会库存的70%,用中储粮赵双连董事长的话说,中储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承担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使命。
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粮库,中储粮成立于2000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下同)的经营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亟需顶层设计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粮食的重要性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对粮食行业支持和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储粮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粮食储藏“管理靠上锁,入库靠肩扛,发热靠倒仓,烘干靠晾晒”的状况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6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工作。会议要求,提高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保证储粮安全。
因此,中储粮总公司为加强集团管控、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科技储粮、绿色储粮,积极顺应信息化时代需要,于2014年提出“智能化粮库建设规划”之顶层设计。去年一年,中储粮完成了114家直属库的智能化建设,2015年计划覆盖全部346家直属库,建成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粮库。
粮食信息化哪家强?
浏览中储粮的网站,可以发现,智能化粮库以建设集智能出入库、仓储信息管理、粮情监测、数量监测、智能安防、资金管理6个必选系统和智能通风、智能气调、智能烘干3个自选系统为基本内容。通过粮库化智能化建设,实现对企业人、财、物和粮食购、销、存情况的在线监控。如此复杂的信息系统,必须一家了解中储粮信息化基础,系统集成、创新能力等粮食信息化综合能力强的企业来完成。
浪潮与中储粮自2004年中储粮总公司成立起开始合作,陆续完成了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的建设,全面参与了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凭借强大的软硬件综合实力以及十多年的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经验,2014年,浪潮再次同中储粮携手,针对中储粮智能化粮库项目提出了完善的解决方案,覆盖六大必选系统及三个自选系统,并在总公司设立监管平台及数据中心,建设了轮换业务监管平台、粮情监测平台、远程监控平台,实现中储粮总公司对所有下属智能化粮库的远程可视化监管;并通过建设中储粮数据中心,集合中储粮业务财务信息及国内外粮油信息,计算形成各项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为中储粮管理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可以对关键业务指标进行预警,帮助中储粮发现和预防企业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共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粮库。
物物相联,实时动态监测保障粮食安全
中储粮智能粮库的建设,使用了大量计算、传感、监控设备,利用多种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企业人、财、物和粮食购、销、调、存的全方位监控。通过建设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核心的数据中心,推进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整合及服务,使信息化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粮库的自动化、互联网化与智能化管理,推动了互联网+粮食模式的落地。
第一,智能出入库系统的建设采用图像识别、红外识别、电磁感应等物联网技术,在粮食收购和销售过程中,通过智能卡入门登记、封闭检验、过磅检斤无人值守、自动定等定价、自动计算扣量、手持设备出入仓确认等,实现出入库业务的自动化,流程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大幅提高了收购及销售效率。
第二,粮库借助互联网使资金管理系统与直属库银行账户链接,加强银行账户管控力度;借助于粮情监测系统、数量监测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的互联与配合,实现对粮情、存量数量异常状况以及人员违规操作进行实时、智能监测和预警。首先,在仓内部署数字测温电缆及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实现对粮情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警;再利用数量监测系统将粮情监测系统对存粮数量的异常空仓和异常满仓发出预警信息;然后结合智能安防系统,对整个库区进行实时监控,保障库区安全,同时对违规作业起到威慑作用。
第三,除智能安防系统外,粮库可选用智能通风、智能气调、智能烘干3个自选系统,与粮情监测系统连接,智能解决粮库的通风、保鲜及进出粮水分问题,不仅可以提高仓储作业效率,而且极大减轻了仓储人员的工作强度。
第四,智能化粮库的建设,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集中化,利用数据整合处理技术和数据仓库等多种大数据技术,结合量身定制的算法、模型,实现了对任意级别单位的完整业务管理信息的查询与分析,增强了总公司对基层粮库的垂直管控,为快速决策及风险管控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通过以上信息化建设,促使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管理快速融合,加强了中储粮总公司的集团管控作用,进而确保了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调得动、用得上,浪潮信息系统的上马,将国家掌握粮情周期由15天缩短为3天,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打造中国人民信得过的“金字招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