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工程
1、如何提升信息化建设的使用效能
合作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推进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1)构建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随着合作社的合作链条由以生产环节为主向产供销全程延伸,根据销售订单合理安排种植计划,严格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在保证农产品高产的同时必将带来成员的高效益。所以,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必将成为合作社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上,并且沿着产业链将信息化延伸到市场销售环节,通过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基本信息体系,实现产供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吻合,使生产、流通、加工及销售环节有机联系起来,能有效解决合作社产业发展中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该系统作用范围将扩大至合作社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且以网络应用为主,具有网上交易及实时管理等特点,能够监控从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
(2)构建合作社溯源管理系统。合作社是覆盖农户最广、涉及农产品最多、实现农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责任追究等问题,需要面向合作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证据,消费者要求可信赖、准确、及时地追溯产品及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系统将通过集成电子标签和条码及读写器等设备,以发出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请求为起点,以创建完整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报告为终点,实现基于产品批次编号、原料批次编号、合作社成员分组等多角度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系统将为消费者提供网络、条码扫描、语音电话和手机短信等多种追溯所购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方式,并具有消费指南提供、安全提示、与合作社门户网站链接等功能。
(3)构建合作社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和完善合作社信息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和整合现有的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网络和渠道,选择能够适应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建立健全合作社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分析、预测、公布各种有效信息,形成“传播信息—指导生产—帮助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结合各合作社的特点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准确、快捷的服务,对其在资金、生产、供销、技术、信息、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实现所有资源、信息在各个不同合作社的共享,实现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发形成面向合作社的信息服务产品,丰富合作社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成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合作社上的应用,促进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4)构建合作社基础信息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和产、供、销对接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合作社的决策支持平台,实现面向合作社的基础信息管理支持、生产支持和流通支持。平台将在大幅提高成员管理、产量管理、品质管理和资金管理等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产前根据订单需求协同安排种植计划,降低合作社卖难风险,产中做到精细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销售上能够扩大市场信息半径和交易半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农户空间位置分布、行政村镇分布、种植品种分布等空间信息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示,对种植面积、农户联系方式、往年交易记录等属性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为合作社日常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农产品种植计划协同管理系统、基于良好农业规范的标准化种植管理系统和合作社产销对接等系统,实现对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和流通环节的全面信息化支持。
(5)构建合作社门户统一管理平台。合作社门户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但相似或相同产业内各个网站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信息共享协议,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各网站之间缺少沟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项目重复建设、信息量小、设计不够精细和规范、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建立统一的网络规范或原则,将现有的合作社网站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共建,构建区域内的合作社统一管理平台,形成区域内和产业内合作社上下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对外的服务网络,在提高合作社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促进该区域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此平台,合作社可以展示产品,推广自己的品牌,提高合作社的知名度;共享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价格和供求等信息;合作社之间可以进行技术服务经验交流和业务合作洽谈,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和资源共享。
2、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对经营管理风险的管控措施
防范措施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二是完善制度流程,提升合同管理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管控合同风险。
从形式看,利用信息化手段,是防范合同风险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将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落实在系统中。但是在整个合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每个过程究竟该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才能将合同的风险降到最低,很多企业其实都没有清晰的思路。本文以笔者所参与实施的多家大型企业合同管理系统建设经验为基础,简要介绍如何将这些风险管控要求落实在信息系统中,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风险的防控。
3、如何运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线索初查的立体化,精细化
摘要:当前反贪侦查手段单一、技术力量落后已成为严重制约侦查实务科学发展的瓶颈。侦查与反侦查即是智慧、力量的对决,也是一场信息的博弈,迅速整合各类信息不论对分析研判线索、确定侦查方向亦或调查取证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以初查信息化制度的构建为视角,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快速、高效的初查信息化平台,有效服务侦查,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初查;侦查;重心前移;初查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926.3;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2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权和法律意识的提高,职务犯罪也在不断朝着日趋隐蔽化和反侦查化的方向发展,对办案理念甚至办案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轻初查、重审讯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反贪侦查工作的需要。如同现代战争已经演变为信息战一样,信息逐步成为影响作战的主导因素,占有信息优势就拥有军事上的主动权[1]。因此反贪侦查亟需将侦办案件的重心前移,重视信息对于引导案件初查和侦查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完善初查信息化平台建设。
一、初查信息化的概念
要辨析初查信息化的概念,首先应该明晰何谓反贪侦查所需的信息。在职务犯罪侦查当中,信息是检察机关经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整理、研究和加工后,进行传递和利用的与犯罪或与犯罪人相关的资料,它能够提供侦查线索从而启动侦查程序,推进侦查进程,并通过信息寻找能够反映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2]。传统反贪初查模式主要依靠调查询问、拉网式查询等人力方式来获取信息,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保密性不高,易暴露初查目标,与当前反腐败的要求和科技强检的目标不相适应,与同样担负侦查职能的公安机关相比,在信息化程度和水平上也相去甚远。在此背景下,初查信息化应运而生。初查信息化属于科技强检的范畴,即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平台,快速、高效的整合各类有效信息,从而服务于初查活动及后续侦查活动的全过程,是与传统初查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新型的初查模式。
二、初查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一)线索困境。线索在反贪侦查实践中占据首要的重要位置,如果没有案件线索,查办案件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传统反贪办案线索主要来源于群众举报、相关部门移送,案中案发掘等。不少地方的反贪部门一方面缺乏稳定的线索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尚不具备启动条件的线索缺乏有效的经营机制,面临着线索来源和线索经营的双重困境。而从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来看,初查信息化建设正是解决线索困境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初查信息化建设可以结合本地的组织机构、人事信息、职权职责、办事流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工程建设等基础信息,发掘腐败的易发高发点,为拓宽案源和研判线索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初查信息化建设可以为线索收集和经营提供载体,对于不具备立案条件的线索,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和长期经营。
(二)初查困境。反贪办案的初查工作是立案前的基础工作,在案件侦办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以往不论是立法上还是实务中都仅将初查定位于立案之前对线索进行的审查,当前法律规定的这种概括性和模糊性很难解决办案实践中遇到的繁杂问题,尤其是对于初查查什么、怎么查的问题形不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各地侦查部门对初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初查水平也参差不齐,对初查功能的认识依旧停留在核实线索真实性的层面,有的甚至把初查视为案件立案前的一纸书面报告,初查来源于办案实践而又服务于办案实践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实践中,在未经慎密初查,在信息掌握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案件,往往导致案件迟迟打不开局面、不能查深查透,甚至存在成不了案的风险。
(三)侦查困境。随着新刑诉法的实施,辩护律师介入时间提前,并且享有随时会见权和不受监听权,这使犯罪嫌疑人可以随时从辩护人处了解外界信息变化,如受贿案件中侦查机关有无向新的行贿人取证,同一部门中有无新的受贿人被立案侦查,导致侦查机关以往利用信息不对称给犯罪嫌疑人造错觉、造压力等传统的审讯谋略陷于失效的境地,审讯突破及侦查取证的困难进一步加大。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则对侦查机关审讯及取证过程中的程序合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亟需侦查部门将重心前移,利用初查阶段的秘密性来确立信息优势,为审讯突破口选择及案件扩展提供方向性支持。
三、初查信息化平台构建的框架
(一)基础信息库建设。
1.行业信息。基于职务犯罪本质上是一种权钱交易,各地职务犯罪的发案规律也普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从事物发展的个性角度出发,不同地方的职务犯罪发案领域也有其特殊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侦查机关应摸清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建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息库,这个信息库通常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该行业、该领域的概况;二是行业内重点企业、企业法定代表人及联系方式、企业住址等企业基本情况;三是行业主管部门、机构设置、职权职责、业务流程、人员情况;四是本地或它地既往对该行业、领域贪腐案件的查处情况。
2.部门信息。当地相关职能部门机构设置、职权职责、领导信息、人事任免、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信息等。伴随着政务公开的要求,当前不少地方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机构设置及人事任命、行政审批等重要事项都进行了网上公开,因此一方面应注重对网络信息的搜集利用,另一方面要注意从办案实践中汲取信息,尤其当办到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情况下,在案件终结时,应由专人及时将办案过程中所掌握的该部门、系统的信息材料进行归纳汇总并录入信息库。
(二)案件信息库建设。
1.行贿人信息库建设。办案实践中,行贿人多次行贿和再次行贿的几率往往比较高,一方面是行贿惯性,另一方面由于行贿成本和行贿风险、收益不成比例。因此在查办行贿案件或者对受贿案件的调查取证过程中,应注意搜集、获取行贿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联系方式、投资情况、企业信息、企业股权及股东情况、行贿历史以及行贿环节、行贿手段、行贿金额、处罚情况等。
2.案件内知信息库建设。所谓内知信息,即是指不公开的或者除参与人外其他人难以获知的一些情况或细节。如在办理行、受贿案件过程中,了解到的某些国家工作人员的脾气性格、交际圈子、生活作风、本人或其亲属与企业老板之间的借贷、投资情况等,以上线索或信息虽然不具备即时利用的价值,但积跬步可以至千里,积小流可以成江河,这些信息对反贪办理窝案、串案,形成规模效应和长效机制意义深远。
(三)线索经营库建设。
1.常规线索库建设。传统反贪办案的线索来源通常为举报线索、移送线索、案中案线索等。对举报和移送线索,反贪部门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与检察内部的举报中心之间的工作对接,建立侦举协调机制,在必要的时候可参与举报中心对线索的初步调查核实,把握前期的取证要点。平时应加强与纪检、审计、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对于在实践操作中,一些部门出于考核需要或者部门利益的考虑,不愿意主动提供单位内部涉案线索的情况应积极与相关部门探讨建立内部涉案信息移送机制。对案中案发掘的线索,如在查办行贿案件中,行贿人交代多个受贿对象的情形,不论金额大小,也不论是香烟、老酒、礼券或其他物品,不能先入为主、选择性录入,应及时、统一录入。
2.网络舆情库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反腐败线索来源的一条新路径,近年来,从南京的天价烟局长、到陕西的微笑局长、再到重庆的不雅视频案,网络反腐或微博反腐屡有斩获。在当前职务犯罪线索来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尤其是身处反腐第一线的基层反贪部门更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信息库,对当地的一些人气论坛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监测、搜集,对于一些老百姓反响强烈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应及时进行分析研判,对一些举报贴及后续的跟帖情况应持续跟进、关注,从而进一步拓宽线索来源渠道,提升主动发现犯罪的能力。
(四)技术分析平台建设。
当前科技手段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话单分析、电子数据恢复等不断应用于反贪办案实践,而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对于反贪初查在获取信息、分析研判方面已经起到了愈发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话单分析和电子数据恢复等手段不仅可以较为精确的判定被查对象的生活规律、活动轨迹、社会交往等情况,甚至对于一些反侦查活动也可以进行提前预判和准备。因此,在初查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融合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应完善相关的数据库建设,如话单分析系统中的基站信息库和人员信息库,基层反贪部门在办案实践中应不断补充和更新相关政府公职人员的职务变动、联系方式变更等数据,力求使话单分析或电子数据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功能发挥最大化。
(五)信息协作平台建设。
根据反贪初查实际需要,对被查对象具体信息通常包括被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房产、车辆情况、银行存贷款、股票基金投资、工商登记、通讯情况、旅馆住宿登记、民航铁路乘运信息等。在当前基层反贪部门的初查实践中,这一类信息由于归口不同的管理部门,查询工作往往耗时耗力。被查询部门鉴于人力、物力所限,无法对司法查询进行专门分流,查询的保密性较差,且容易暴露初查目标,此外不同部门的查询效率、查询流程也不尽相同,往往导致由于拖延的时间过长而贻误了启动案件的最佳时机。因此,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涉案信息查询协调机制势在必行。从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由基层院协调的难度较大,另外从防止查询权力滥用及侦查一体化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由上级院统一协调并归口查询为宜。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4、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哪些?如何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改革?
信息化教学手段主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应用于教学过程,学双方在信息环境下的合作互动,促进学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手段打破了以教员为中心、学员为主体、语介的基本内容传授过程,将内容传授的人性化放在了核心位置,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局限。
方式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念,才会付诸正确的行动。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教员为中心,教员是一切教学活织者与领导者,而学员作为认知的主体,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员的主导作用,便于组织和管同时也压抑了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对学员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理念研究深入,人才观、价值观、质量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超前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进入教学实践,引发了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为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教员要主动从知识的灌输者和学员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素质发展的促进者、学习创新的推动者,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开发和广泛使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启发诱导,指引学员的思维方向,拓宽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
(2)加强教学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教学信息化人才根据其分工和任务的不同可以分为开发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实干型人才。开发型人才是以研发为主的人才息化教育的开始,他们在编程和软件开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才短缺最严重的一环。管理型人才主要负责息资源的规划、调配和分配,管理型人才决定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发展的方向。使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普遍意义,目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目前,在教学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发展的是研发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3)加强信息化教学实践,深入普及教学应用
在研究信息化教学理论基础的同时,应该积极地进行必要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修正信息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的目的是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形式,检验使用效果。实践方法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即在一两个教学单位进行,通过集信息,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试验点可以定期总结,定期集体讨论,并提出合理意见,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最后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形成改进完善建议,最后推广普及。
(4)正确认识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融合
信息化教学手段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传播方式多,信息流量大、交互性能强,恰当运用信息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确实大有裨益。但对于总的学习目标和全体学员来说,不存在一种普遍优手段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相对优越性,决不能作为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借口。各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是教员授课的手段之一。只有化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对待传统教学手段这一问题上,该继承的该摒弃的摒弃,要做到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辩证统一,优势互补。
5、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信息化手段是一种提升效率和效益的手段。
从微观企业的层面使得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市场拓展、企业和消费者的互动变得高效、、简单和低成本。IT系统或解决方案作用于实体经济商业流转和价值流转的过程。
从宏观的层面,广义的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是注重质量和效益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助推实体经济从传统的生产作业模式向集约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延伸至具体领域是IT系统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科技流等等在实体经济领域的高效运转。
6、怎样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也呈现飞速增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觉得自我知识不足、本领不强的观念也逐渐影响着很多的人。为了满足这些人群的学习需求,各种组织机构、高校都专门开设了特定的课程为其提供学习机会。此外,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社会化培训模式的创新是当前重要的话题。该文将对社会化培训进行基本阐述,并简要地分析信息化手段在社会化培训模式创新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途径。
7、如何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校自组建以来,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满堂灌" 、" 一言堂" 的现象,部分教师一心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盲目应用多媒体课件,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穿新鞋,走老路" 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水平。
1、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把课堂的教与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让师生在互动、交融、接纳、创造中提高各自生命存在的质量;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在我校一直强调“应用为主”。在网络设备的运用上,我们从“应用为王”的提出,到信息技术从盲目应用走向科学应用,再到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现了对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我校正处于新的重要发展阶段,需要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建校以来,在推广信息技术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大力弘扬生命环境观,加强教师观念的更新,并积极赋予行动。
2、就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此外,对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和意识也要转变,在互联网上,一个人面对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钱都觉得亏,而使用电话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觉得贵,主要是习惯和意识问题。
二、加强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创建信息化学习平台,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是重要的环节。我们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共享,在合作中发展,而做到这些,要突破时空限制,惟有借助网络优势。对此,可以充分利用“三网合一”设施,以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课题作为教研内容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促使新理念、新教学和新技术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和信息技术爱好者的互助合作;每个学期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赛讲,借助虚实相谐,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层次和专业水准。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习、发展思维、开展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中提升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创新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随时能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获得资源、工具、方法和指导,建构认知、发展个性,促进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在语文课上,积极引导与帮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这一最大的动态资源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将信息资源与学习课题相结合,在自主的、有选择的学习中形成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在数学与科学方面,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及数字化互动软件,充分展示科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通过运用各类可视化、交互式的教学软件以及借助信息技术在数据统计、分析、再现等方面的强大支持,突出量化分析的研究效能,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有力工具。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目前教师使用PPT的比例最高,而且大多以替代板书为目的,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教学和使用BBS讨论的则甚之又少,其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及网络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甚至有的根本不会用。因此,我校首先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使用阳泉教育网资源及山西基础教育网等网络资源,及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在校园网建设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保证校园网建成后,就能投入使用。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信息技术的质量和层次。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学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我们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加强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介入教学过程后,教与学效果测评的研究,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的研究,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测评的研究。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在数据采集存取、数据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各种有效工具,逐步形成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颖与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体系。我们还通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赛讲,从中查找不足,研究对策,同时制作了一批容量大、质量高、有特色的视频课例及课件,构建学校资源库,供各学校各网点实时共享。加强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常规训练,抓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把电脑作品制作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落实具体的时间、场所和辅导人员,切实提高学生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的质量和层次。
总之,经过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有关学习、探索,我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及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无论教师、学生均呈现了可喜的变化。今后我们坚定不移的将教育信息化进行下去,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8、如何应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利用电脑和网络管理系统,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细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