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学科 » 信息化的几个阶段

信息化的几个阶段

发布时间: 2021-02-14 11:04:03

1、信息技术发展的5个阶段是什么

.实验探索阶段(1981—1986)

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了第三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做了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的反响。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回来后把全世界计算机教育情况向教育部作了汇报和研究。在华夏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国5所大学附中(北大、北师大、清华、华东师大、复旦)以高中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并受伊尔肖夫报告的影响,当时的教学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

1983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大纲《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于1984年公布。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是:

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的影响;

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

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规定为40~60小时,并要求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这次会议后,计算机普及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开展起来。例如在北京,在几十所中学配置了计算机房,编写了教材,在重点学校开展了计算机课的教学试验。

2.稳步发展阶段(1986~1991)

1986年国家教委在福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大会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的影响,修改了1983年的大纲,于1987年10月28日颁发,名为《普遍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用)》。大纲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的教学内容,课程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这一阶段各省和大中城市扩大了试验的规模。如北京在城区所有中学开设了计算机课,郊区的重点也开展了计算机教育,并进行了统一考试的试点。

3.积极发展阶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在济南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上教委副主任柳斌作了总结报告。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家教委非常重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1年开始起草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纲要》,经多次修改,1994年10月正式下发。该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科学的观点。

新纲要规定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共包括5个模块: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

计算机几个常用软件介绍;

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社会的影响。

同时还颁发了《中小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从行政和法规上把教师中的计算机普及工作提到日程上来。

1996年9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8~2000)》,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全面推进阶段(1997~2000)

从1991年到1997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硬件CPU由16位发展到32位;二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到广泛应用的阶段;三是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及其相应的应用软件的发展,形势要求在保留原纲要的一些稳定的、基本的内容基础上,对指导要做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起草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主要是增加图形操作界面、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议,于1997年10月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新的修改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做了规定。小学包括5个模块,中学有10个模块,分为基本模块、基本选学三类。

基本模块为: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微机操作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汉字输入及西文文字处理;

基本选学模块:

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电子表格;

LOOG绘图;

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软件应用;

Internet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选学模块:

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程序设计初步。

5.大力普及阶段(2000~)

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陈至立部长亲自做了主题报告。面对世界的形势,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规划。会议上散发了三个文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和以“校校通”为名的远程教育网,这又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一是把计算机教育提高为信息技术教育;二是把课程定为初、高中的必修课。即提出2001年起高中开始设为必修课;2003年起大部分初中开始设为必修课;2005年起大中城市的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新的指导纲要把课程更名为“信息技术”,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特别是增加了“网络及其应用”的模块。

2、企业信息化经历了哪些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你好!
一下来源于网络搜索资料,希望能帮到楼主。
应用认识阶段:指客户从零开始了解信息化以及信息化结合企业管理的阶段;对信息化的认知处于朦胧状态,对相关具体情况了解不够,属于学习阶段。

关键应用阶段:指 客户随着业务的发展,为了满足业务本身的需要,或为配合外界对业务的信息化要求,所采用一些局部的信息化应用。

扩展应用阶段:指 客户在关键应用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展其应用的内容,并逐渐实现基于流程导向的管理模式,形成诸如ERP、CRM、SCM等集成化信息系统。

整合应用阶段:指 客户在不断扩展的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之上,需要配合多种专业服务,以提升其信息化和业务本身的融合,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和业务运行效率。

3、信息化项目管理分为几个阶段

项目准备、
项目启动、
需求分析、
目标流程设计、
系统建立、
正式上线、
辅助运行.

4、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企业信息化从发展程度看,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首先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
其次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
最后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初始阶段。计算机刚刚引入企业,信息化应用主要是完成一些报表统计、财务管理工作。
(2)普及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和网络有所了解,各种替代手工业务的软件或系统开始增加。
(3)控制阶段。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从投入与产出优化的观点来审视ICT的应用,开始对软、硬件的购置实行控制,并做出短期规划。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分销管理系统等,但各软件之间存在着“信息孤岛”问题。一些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已经能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快速制定相应的决策。
(4)整合阶段。信息化负责人从管理计算机和网络转向管理信息资源,形成一个质的飞跃。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产生了很多“信息孤岛”。在这一阶段,组织开始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与企业高层管理者决策集成共享,但集成了各类信息系统和软件所花费的成本更高、时间更长,系统也不稳定。
(5)数据管理阶段。企业不仅制定了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和实施步骤,而且选定了统一的数据库平台、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管理信息平台,从而真正地做到了对整个机构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如实施ERP系统。这时企业内部的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各部门(系统)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6)成熟阶段。企业真正地把信息通讯技术(ICT)与信息系统同整个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地整合、利用,如应用了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BI(商业智能)等扩大企业资源的外延,并以更加丰富详实的信息辅助高层决策,从而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

5、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有几个?它们分别是?

?

6、信息系统建设共分为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任务

分为五个阶段。

1、系统规划阶段

对组织的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规划报告。

2、系统分析阶段

根据系统规划报告所确定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分析说明书中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4、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应用程序的编制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报告”。

5、维护与评价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记录系统运行情况,根据一定的程序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6)信息化的几个阶段扩展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1、 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

因为信息资源决定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物资资源。信息资源是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中得出的知识结晶,掌握了信息资源,就可以更好地利用有形资源,使有形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

2、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决策是通过对客观情况、对客观外部情况、对企业外部情况、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所以,决策和信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过去一些凭经验或者拍脑袋的那种决策经常会造成决策的失误,越来越明确信息是决策性基础。

3、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

在管理控制中,以信息来控制整个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运作,也靠信息的反馈来不断地修正已有的计划,依靠信息来实施管理控制。有很多事情不能很好地控制,其根源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全面的信息。

4、管理信息是联系组织内外的纽带

企业跟外界的联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信息互相沟通的。因此要沟通各部门的联系,使整个企业能够协调地工作就要依靠信息。所以,它是组织内外沟通的一个纽带,没有信息就不可能很好地沟通内外的联系和步调一致地协同工作。

7、信息化管理从历史发展角度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大致分四个阶段:前期调研,开发产品,实施上线,后期持续维护。
管理信息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六个方面组成。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具有以下四个标准: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

8、组织信息化发展通常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企业信息化从发展程度看。分为三个不同阶段:首先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其次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最后是利用互...

9、信息系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的

信息系统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电子数据处理阶段、事务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和决策支持系统阶段。

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系统特点来看,可分为数据处理系统(Data Processing System,简称DP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stainment System,简称DSS)、专家系统(人工智能(AI)的一个子集)和虚拟办公室(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五种类型。

拓展资料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热点内容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2020-09-08 06:45:45 浏览:508
南昌英语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3:04:22 浏览:505
中专学费多少 发布:2020-09-10 19:33:34 浏览:504
上海美容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6:45:56 浏览:504
培训web前端开发机构 发布:2020-09-11 08:20:55 浏览:502
会计专业免考 发布:2020-09-10 05:23:09 浏览:502
成都造价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12:16:44 浏览:502
厦门中职学校 发布:2020-09-09 11:38:33 浏览:502
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发布:2020-09-09 10:57:58 浏览:502
山东专科招生 发布:2020-09-09 09:41:05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