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毕业生回炉读高职
1、我是本科毕业生,想回炉重造参加高考,请问如何顺利进入高中学习?
可以 到当地高招办报名 然后就可以和应届生一样一起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不过现在回去读书难度很大,加油吧。之前有个90年的小姐姐,就重新高考考上了一所医科大学本科
2、专科生有没有希望被人大录取
符合抄条件就可以报考,袭
1、人大规定: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或2年以上(从毕业后到入学当年9月1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2、同等学力者报考人大的研究生,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报名时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水平或其他语种相应级别水平;
②复试时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
③复试时提交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相当于学士学位水平的论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或在报刊上发表的三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文章。
3、大学生毕业可以回炉读技校吗?
个人观点,都不算是,其实读书主要为提高素质、增长见识,这两点是一生的,而另外一件事就是:求生。读书还为了有一份好的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读了大学以后,可能没有学到什么直接能够就职的,然后选择学一门技术,这是很正常的人生选择,而且能够读大学,智商肯定是够的,再去学门技术,不是学的很快?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不存在下嫁或者逆袭。
4、为什么大学生毕业了还要去读技校?
该校招生科科长说,对已报名的大学生,该校可能要组织一次测试,来确定最终的就读名单。《楚天都市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头读技工学校,而技校还拒收甚至要组织测试,筛选就读学生。对于这一举动,社会上不少人发出了疑问:这社会是怎么了?大学毕业生进技工学校现在也要“竞争”,而且像“大学毕业”这样的高材生要想进还要进过测试筛选。这大学生是怎么了?大学白读了四年吗?现在居然回炉读技校?社会在发展,大部分用人单位也在转变观念,从以往的注重学历变为注重应聘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工作人员有个“一技之长”,而部分大学毕业在学校学习的基本都是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的锻炼和能力。对用人单位又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在发愁找工作的难题。大学生肯回头学技术第一说明他们已经转变了就业观念,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看出了社会现实的需要,知道与其在家待业甚至失业,还不如放下身段,现实一点,及早的学一门手艺技术,在社会上兴许还能找到立足之地。第二大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后能主动去学习技术,一方面,学有所成后能用运用新技术为人们服务,造福社会。另一方面,以这种“曲线就业”的办法也能缓解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同时也可以给其他失业大学生以启迪和示范。第三,大学毕业生回头读技校被拒绝,也充分说明现在人们意识到了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强,“靠学一门专业技术找饭吃”的踏踏实实的就业形式也越来越被众人所接受,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的浪费。但是我建议还是找个能加深本专业技能的学校好一点,不至于让自己读了几年的专业白白丢掉啊! 中科院西安电子商务部的总监袁涛认为:“其实择业的准备不是等到将要毕业时才开始的,而是从大二大三就要积累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具备不是一回事,企业更看重的是团队协作、职业素养、创新、沟通、抗压力等多种能力,这些必须到实践中去才能获得。”
5、为什么说大学生“回炉”读职校不必过多解读?
近年来,大学生“回炉”读职业学校的现象逐年增多,不少职业学院甚至专门开设“大学生班”,进行针对性培养。
一谈到大学生回炉上职校,有人总是怪大学里的课程设置不实用,这黑锅真不能甩给大学。不否认一些大学在盲目追求升级的过程中,丢掉了以前的专科特色,变得大而全,一些专业设置只求人有我有,没做到人有我优,导致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但大学毕竟不是职校,因为二者分工不同,大学更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直接的技能教育。上过大学的都知道,一纸文凭只是知识素养的认证,真正的工作能力与水平,还需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磨砺。
经历过高考、读完大学后,再回到职业学校就读,难免让人不解。“到外面打工直接去就行,还要学啥技术?”其实,大学毕业再上中专,跟毕业后读研读博是一回事,都是为了继续接受教育,以新的知识和技能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无论是往“上”读,还是往“下”读,知识面的拓展都是横向的,都能增加个人能力的宽度与厚度,不能说“向下”就是方向有问题。
读研读博还是读职校,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驱动有关,通过夯实知识增加就业竞争的筹码,或为人生另辟蹊径,二者在动因上是一样的。上大学与上职校,跟以后参加各种讲座、培训、进修等,不过是个人终身教育中的一环,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从人才培养的周期上看,市场需求与学校的人才输送总会存在一个时间差,往往这时紧俏,过几年又过剩了。动不动就怪大学不接地气,也是有些冤。一些大学,恰恰在专业设置上为赶时髦,一哄而上,造成学科的重复建设,供过于求。
知识的更新换代也很快,求学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即便大学与职校联合培养成为方向,也不能指望一次学成就终身受益。一个人如何选择学业,完全是为了个人的志趣爱好或人生发展。所以,不必对大学生“回炉”读职校有过多的诧异与解读。
6、大学毕业读职校,是“回炉”还是“深造”
大学毕业后“回炉”职业院校,成了最近几年的常见戏码,并一再遗为“上大学无用论”的口实,但是职业院校的身价并没有因此抬高。因为,在这种论调中,只是快意于奚落大学“沦落”为职业院校,而在内心里对承担“回炉”重任的职业院校,并非高看一眼。这种无视社会分工精细化、职业选择个性化、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现实,只是因于习惯性偏见而用“标签”代替论证的做法,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误导。
大学生毕业后读职业院校,真就是一种讽刺吗?真就是“从零开始”吗?其真实意义确定就是“回炉”吗?我们一贯提倡“活到老,学到老”,讲究“艺多不压身”,即便现在也是呼吁“构建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一名大学生毕业后,为了职业生涯的长远打算,为了心仪的岗位而努力将自己的“口径”变宽一些,从而借助职业院校多掌握一门技能,就那么莫名惊诧吗?在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回炉”背后的潜台词,一般的,如果毕业后读研、读博、考个mba,可以被理解为增加知识储备,怎么“读职业院校”就成了“回炉”,而不是被称为深造?其实,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和本科教育之间,并非高下优劣之分,而应该是相互补充完善。比如,现在盛行的3v动画制作行业,其从业主体就是职业院校毕业生,他们的表情模块、街景想象在技术性能上与本科院校毕业生作品,没有太大差别。而且,因为学业年限的原因,他们能更早实习就业,能在公司边实践边了解市场需求,接受新型技术公司成熟的培训,在人才市场上也就更抢手。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科毕业后读职业技校,明明就是一种自我提升和转型,何来“回炉”之说?
另一方面,因为大学毕业读职业院校,就攻击高等教育“沦落”,也不谨慎。毕竟,大学教育跟岗位技能并不刻意追求绝对化的对接,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且,非要追逐“完全跟上市场人才需求”对大学也是一种伤害,对于个人成长也不见得是件好事情。大学教育在本质上还是侧重于人格养成和基本技能培养,是人才成长的“端口”,而不是制造终端人才。大学更应该提供个人成长和就业更多的可能性、选择性,而不是为某个特定部门岗位定制“标准件”劳动力。
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场的渐变,一个人毕业后学习什么是个性化十足的事情,与其职业规划的重新设定有关系,这不是说学无所用,而是说要自我转型。所以,更没必要因为个人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而让高等教育背黑锅,那种“大学教育无用”更可能是一种虚假推演。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无限细化和延展,新兴职业交叉裂变,学习进修会成为一种常态,本无须大惊小怪,更没必要故作沉痛状,对高等教育“一声叹息”,这样的论调太老套,也太容易形成误导。
当然,无论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目前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这不构成可以解释一切现象的通用解读。既然读技校学习,有可能是一种人生进阶行为,而不是无奈的重新来过,接下来就事论事就可以了,何必揪着高校不放呢。
7、大学生回炉读职校越来越多了吗?
转眼又到毕业季,每年此时都有大批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对于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而言,投简历、应聘、就业……这一系列流程,仿佛成了毕业生们的“规定动作”。但随着就业难题的加剧,不少人都深觉“毕业就等于失业”,因此不少毕业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都难免迷茫。
但也有一部分人,则更多地考虑职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就业质量,面对紧迫的就业形势,他们不仅不将就不妥协,反而以暂缓就业或者“回炉再造”的方式来应对这种迷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回炉再造”的新闻可谓是屡见报端,个别事件经过发酵升级,甚至可能演变成对学历无用的讨论、对高等教育的各种抨击。
不过,并不是谁都对大学生“回炉再造”表示认可,即便在教育方式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当下,有一部分人仍旧对大学生褪去名校光环学技术表示无法理解,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回炉再造”是一种丢人之举,是一种别无选择的无奈。
但是,大学生“回炉”职校的现象越来越多,与其将其归咎于大学生群体的个人选择,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一下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益严重的人才结构性矛盾,思考为何技能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校毕业生却乏人问津。而我们对教育也理应保有长远的眼光和现世的包容,教育机构,尤其是职业教育机构,更要有一种沉稳的自信,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正视大学生“回炉职校”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8、有没有比"回炉"更好的选择
有没有比“回炉”更好的选择?
最近有报道称,在电视台工作两年后,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的乔东,作出一个令不少人费解的决定:去一所职业院校学门技术。3年后的今年夏天,作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矿井建设专业的高职生,他再一次大学毕业。在他人看来,这张毕业证书可能“无多大用”。但乔东对此十分满意,“因为这3年‘回炉’实实在在镀了金”。(8月3日中国青年报)
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乔东的选择无可厚非,况且他还“回炉”成功了,就更加值得点赞。但从是否具有代表性的角度来说,乔东的成功只是其个人的成功,并不具有标本意义。毕竟,乔东的选择会碰到以下质问:读高职果真如此有用,何必当初还去读人大?
对于乔东的“回炉”再造首先有两个问题值得玩味:第一,如果乔东非人大等知名学府的毕业生,还会引起媒体报道、舆论关注吗?第二,如果乔东“回炉”并不成功,又该如何看待?如今,乔东“回炉”取得了预期目的,他曾经的选择当然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选择,可要是没有取得预期目的呢?这样的风险毕竟是存在的。
再看乔东“回炉”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是“先后获得特等、一等、二等奖学金,还斩获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学”,还是“从2013年3月担任校学生会办公室主任、学生会主席到毕业的两年多里,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组织策划过多少次大型校级活动”,以及最终习得一门在当地“吃香”的与煤炭行业相关的技术。仔细想想,这种种成就,乔东不是也可以在人大的四年里为之努力,且可以获得的吗?就拿其本科专业来说,要是努力学好新闻专业,也是有了“一技之长”吧。所以,从此意义上说,本该经历的、取得的毕业两年后才重新经历、取得,只能算是弥补了遗憾而已。
别说什么为了理想、追求。须知理想只是生活的维生素,并不是主食,终究还需回归现实。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我们为乔东点赞之余,更须反思的是:“回炉”可不可以避免?有没有比“回炉”更好的选择?
9、“人大”回炉的乔东是真的假的?
假的,估计想要炒作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一名2010届本科毕业生“回炉”读高职?近日,有媒体围绕这名乔姓毕业生刊发了一篇人物报道,但遭多名人民大学毕业生质疑,称同学中并无此人。人民大学相关负责人也证实,经查证,在人大新闻学院,无论是2010级,还是2010届全日制本科生,均无该学生。5日,人大新闻学院2006级本科同学会发表公开信,提出包括当事人乔先生对冒用身份一事公开道歉在内的4项要求。(8月6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