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指南
1、高职大学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大学相对来较自由自,时间宽裕,在学习上老师是不会过多的干预你的,所以自律很关键。先给自己定定目标,把时间阶段性、有条不紊的细化,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才能很好地去实行。
自学是宽泛的,各种学科、书籍、资源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范围,图书馆将会是一个你长时间奋战的地方。为了汲取大量的知识,必须要提高看书效率,学会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和学习方法,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是上(帮你节约阅读、学习、复习时间),更有利于你抓住文章脉络和重点帮助理解和记忆,活跃思维。快速阅读的具体练习见 《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用软件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多小时,不影响其他安排,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提高阅读速度5、6倍,相应的记忆、理解力,注意力,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建议你去练习一下。
另外,就是一个坚持的问题了,坚持一天容易,一个星期有点难度,一个月、一年或这个大学阶段就不容易了。所以,养成一个好习惯,坚持学习,莫要荒废青春。
2、高职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在哪?
难点在于数学和物理等需要很扎实的知识基础很脑力。
3、如何提高高职生的学习习惯
引言现在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都比较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但如何提高,具体从哪下手,却没有统一的认识与看法。高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是在学生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之上,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将来上岗打下良好的
学校每个学期安排的科学课大约在38节课左右,比起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科学课的时间要少得多,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科学课,甚至是忽略了科学课。因此,我们上科学课的老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而爱上科学课。
一、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看到“科学”两个字,不少学生就会觉得科学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遥不可及,从而对科学课产生一种畏惧感。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事情里,就蕴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例如: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会比晾在室内干得快;天气太热了,巧克力就会容易熔化;毛毛虫长大了,就会变成花蝴蝶……因此,在平时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景趋向生活化,打消学生对科学课的畏惧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打乒乓球是小学生最喜欢进行的一项运动,把乒乓球弄瘪了也是孩子们很常见的事情。在教学《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拿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问学生:“这个球还能用吗?”学生们都很遗憾地摇着头说:“球都瘪了,肯定不能用啦!”“真的不能用了吗?让老师变个魔术给你们看吧!”我一边说一边把乒乓球放进一盆课前准备好的热水里。“哇!可真神啦!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啦!”看着瘪了的乒乓球慢慢的鼓起来,孩子们都欢呼起来!为什么瘪了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够鼓起来呢?看了老师刚才做的实验,学生们的脑海中都浮现出这个疑问。于是,我从学生的疑问引出该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课去寻找答案。因为是有目的性的去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很轻松地就完成了该课时的学习任务。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缩短科学课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还让学生们意识到科学课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习科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走出教室上科学课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教室外的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小学科学教学又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把学生带到外面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走出教室去上科学课!
在教学三年级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时,考虑到这是科学课的起始课,刚好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大片树林,有很多草地,于是我就带着学生们外出观察真正的的大树、草地,在真实的情景中上课。一听到要外出上课,学生们都很雀跃,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认认真真地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去观察大树上有什么,并认真地作好记录。
又如教学《校园的树木》这一课时,我也是带着学生们到校园完成观察任务的。通过外出观察,不仅能让学生们在真实的环境内解决这些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的很多内容、很多例子都来源于生活,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不仅要在教室内上好每一节科学课,还要结合课本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商场、工厂等地方去上课,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每一位学生都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只要引导得当,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
在教《热的传递》一课时,我拿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走进教室,对学生说:“老师现在很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快一点喝到一杯凉开水啊?”把热开水变凉,是学生们生活中常有的事,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一个杯口大一点的杯子来装热开水。”“把这杯热开水放进一盆冷水里面。”……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动手做实验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又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时,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而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很容易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越是学生的东西,越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四、让学生享受科学知识所带来的乐趣
学生学习了有关的科学知识之后,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去实践科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应用,享受科学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里大多数是不用干任何的家务,更别提种植东西了。老师布置的《种凤仙花》的任务让他们觉得非常新鲜,所以个个都憋着一股劲要做到最好。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们都非常积极,不仅用到了课本所学的知识,而且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主动找老师解决。
平时我不仅提倡学生在家里种一些小的花草,也让学生们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鸽子、小鱼、小白兔、小鸡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劳动习惯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和美感,还让他们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总之,科学课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无论怎样,我们都应以科学的观点教好科学课,都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孩子们!
4、高职学习生活规划(三年)
特别是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党员,有义务也有需要去从实践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整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针对走过的做一个检讨和反思,对于未来的,做一个规划和安排,深入体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优与劣,长与短,能够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完善发展自己,做到真正的科学发展。
首先,要摒弃以往的“宏观”式思维,觉得科学发展观离自己很远,与个人的生活学习扯不上任何关系。这种思想和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科学发展观从基本的内涵已经说明,针对于全面协调的核心,我们应正确处理好人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各种关系,特别是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处理好我们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以统筹兼顾为关键中,要做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的全面提高,特别是个人思考问题角度的扩展和思考问题地位的转换,保证在以后的生活中达到发展和提高的有序,健康和持续性,着眼于长远的目标。
其次,我们要在学习后,从微观出发,侧重于个人角度,贴近自己大学生生活,以更加细微全面地区理解科学发展观。能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切实利用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能够从实践中真正完善自己。从专业角度,更好地把握与领会,深化与扩展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应用。始终牢记人的一生中,充满竞争,竞争带来压力,但更带来繁华,是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我们应面对压力,树立积极的竞争意识。在成长道路上,要提高自己辨别是非,把握机遇的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合理统筹自己的安排与计划,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更合理利用一生当中的一切有利资源,从最基本的学习中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和个人的人格,气质,本领特长和人际关系与为人处世的技巧,在机遇面前合理分析,正确决策,及时行动,要有所成就,有所提高,就不能畏首畏尾,而要冷静果断,慎而不懦,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当然,最重要的在于实践,只有从实践中做好,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做好,以身作则成为学习中的重中之重。针对此,特别是我们作为一个在校的大三学生,应该正确处理好一切安排与冲突,处在一个继续深造与就业的十字路口,理应冷静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未来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避免盲目追随大流,使自己能为以后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和不断的提高,打造一个扎实的基础。争取在未来的实践和生活学习工作中,真正达到科学发展,以小我实现打我,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浪潮中,不断进步。
5、以我的职校学习生活为话题满分作文800字
我的职校学习生活
现在我进入职校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个风风雨雨的一年里,我真的是成长了,长大了,原来那个懵懂的小孩已经不在了,现在的我经过了一年的磨砺,已经变得成熟,不会再有小孩子的脾气
当我刚进校门的时候,我对着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向往,第一学期,我是住校生,在没有入校前,都向往着哥哥姐姐们住校的快活和悠闲,但是当自己真正的住进这个校园时才明白什么叫“自由”,在住校期间有许多的烦恼,从小在那个温室长大的我,真正的脱离了家,真的没有办法独自的生活,那时候每每看见走读生,拿着白色的校牌走出校门的时候,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羡慕他们每天都可以见到自己最亲最亲的家人,每天都能吃到自己妈妈煮的饭菜,每天都能睡在自己的小小被窝里面。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不能得到的,在学校的生活是没有自己独自的时间的,在处理好自己学习上的事情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同学间的关系,每当走进天天都要走进的食堂看见熟悉的面孔在烹调美味的食物时,都会有一阵无可奈何从心底一涌而上,每周我的生活费有100块钱,但是为了车费等一些费用我只能省吃俭用,节省出100元里面的五分之二,一周的伙食我都是吃的比较差的,青菜鸡蛋面,几乎是每天就是。
原本是班级这个大家庭里面的一个小小的角色,但是因为一次而然的机会参加了征文比赛,因此我得到了我在班级的第一份工作——写稿子,到现在我仍然迷惑,我的作文水平其实不好,但是为什么大家总是这样的看中我呢?慢慢的到了团员的选拔,本以为自己能够选上,但是我错了,到了学期末,和自己的宿舍的舍友产生了一些小摩擦,他们都开始排斥我,但是我没有说一句话,这件事情没有告诉家人,等到了学期末才慢慢的告诉了家人,逐渐的第一学期结束了,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第二学期……
班主任换了,什么都换了,这一学期因为交通方便时间宽裕,我不住校了,在走读的生活里,也体会到了走读的心酸,这学期我还是接管着班级每周的稿子的任务,慢慢的我爱上了它,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学生会要召集新成员,班主任推荐了我,我也抓住了这个机会,进入了学生会的学习部,加入共青团等,在这一学期里面真的有好多事情,这学期里我努力过了,因为我要证明给曾经欺负过我的人看,在这个学期我和以前宿舍的同学的关系渐渐的好了,不再有以前的争吵和排斥,这是我这一个学期最大的欣慰。
点题结尾
在进入职校之后的我成长不仅仅的限于此,我一梦醒来我成长了,变得更加的成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处理事情的理智,学会了怎么才能认真的工作,学会了怎么才能忘记,在我的工作中必须忘记任何的感情我才能好好的干起来,才能很好的完成我的工作,我也学会了勤俭节约,有了一定的理财观念,我长大了,真的长大了,在我的身上少了一份天真幼稚,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多情,逐渐的明白了感情的真谛,以前看见情侣们总会羡慕不已,但是现在我知道了,什么才是我当前的任务,什么人才是我该爱的,这一年的成长让我改变了许多,真的,我真的变了,也许进入职校是我正确的选择,让我看清了许多原本我在初中时期看不到的事情,在职校中收获最大的就是学会了承担责任
6、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兴趣
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调动高职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大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这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这些大学生有其明显的特点,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特别是分析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我们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如果我们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我们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才的关键。高职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内在动力包括大学生的自身学习需要、学习兴趣与爱好、理想和信念等。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引导和培养学习兴趣,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都是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成才内在动力的有效方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地方职业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合格人才必须能够立足并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具备强烈竞争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创新意识,并能够正确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调动高职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大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这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这些大学生有其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高考成绩普遍不高,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知识水平比较低,部分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由此带来的是自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钻研的兴趣等。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等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特别是分析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我们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才的关键。如果我们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职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动力系统 在心理学中,“动力”一词含有力、能量和活动等意义,包括所有决定有机体行为的内在或潜在的各种因素。学习动力是由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个性特征等各种因素组成的, 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的潜能,调节学习活动的进程,具有定向、引导、强化、升华等功能。 学习的动力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内在动力系统和外在动力系统,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调节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行为。 二、高职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内在动力 内在动力是指产生于学习者自身需要并推动其学习的一种力量,它以动机为核心,包括学习目的、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需要、学习兴趣、理想信念等内部因素。是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内的、能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各种力量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较多的探索性和更大的自主性,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推动大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第一位的主导动力。因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这些内在动力具体表现是: 1、高职大学生的自身学习需要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要动力。 首先,尊重需要。它是人类的第四层次需要,它是指满足对自己个人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地位、尊严、自信等。尊重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当人们得到尊重时,就在行动中充满了自信。 其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人的需要中的最高层次,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学习和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一般都是竭尽所能,忘我地、全神贯注地去从事一种活动,积极的学习工作,而且能够实现最佳的效果。 高职大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是学习活动的原始动力。要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关键是要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学生把学习的需要成为自己的最优势的需要,使其成为更稳定、更持久的行为动力。 2、学习兴趣与爱好。这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人们只有对某些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才能产生控制、掌握、驾驭该事物的动力。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有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充满成就感的愉悦和人生的享受,从而进一步增强求知的欲望。 在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属于自主决断的如“个人前途”、“个人爱好与兴趣”者占70%,表明随着心身的不断成熟,大学生的自主决断意识越来越强,这是 促进他们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求知欲望不强,还有的人把学习看成是沉重的负担,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个人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产生了心理失衡。 3、理想和信念。这是保证学习动力稳固持久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驱使他们勇往直前、始终不渝地去奋斗和追求,最终实现个人成才的目标。 理想,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理想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社会本质属性和主体性的表现,具有实践性。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 高职业大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还应当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前途之间的辩证关系。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注入了巨大的内在动力。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个这样的公式,即动力=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形象地揭示了个人拼搏的动力与理想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当一个人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奋斗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 三、激发内在的动力 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高职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内在动力,属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个过程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习内在动力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习效果,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需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入手,深入扎实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确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从目前高职业院校的考生来源看,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比较低,没有实现他们就读本科大学的目标,就读高职院校的思想准备不足,失落感和“屈就”心理明显。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自己无奈的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用人单位的“不认同” 甚至“歧视”,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压力。有的人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自己的学习动力不足,有人甚至“混”字当头,不求上进,各门课程只图及格,到头来拿到毕业证就满足。 引导和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保持稳定的学习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高校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内在动力。通过就业指导等课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中普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辅导讲座,使大学生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使他们明确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应用技能,对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和培养学习兴趣 增强内在动力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考生源呈现多样性,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还有五年制高职学生等,这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有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接受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对学习没有兴趣,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有的学生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个问题成为我们培养人才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要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能力训练型和职业技能培养型”转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知识,唤起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广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满足大学生尊重的需要 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 人们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精神激励的范畴。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这是大势所趋。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对大学生的激励措施和方法。 得到尊重可以使人精神焕发,信心倍增,成绩显著,外界的荣誉、地位、赞赏又可以给予一个人更多的能力和机会,使其更容易走向成功。高职大学生的自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同学之间的互相尊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方能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有效地满足大学生对尊重的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和大学生交流沟通。 高职业院校领导以及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建议,利用多种方式和大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如正式谈话、书信、电子邮件等,这种交流也有多种渠道,如正式组织的、非正式组织的、个人之间的、以及和学生家长的渠道等。 第二、学会表扬和赞赏。表扬和赞赏,是对一个人能力和才华的肯定,是对人最好的鼓励方式,是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最有效方法。学生取得每一点点成绩,都要恰当、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赞赏,使学生得到鼓励和支持。 第三、坚持动态持续激励原则 人们的一种需要基本满足以后,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或多种需要,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激励必须坚持动态和持续的原则,做到“了解需要——实施激励——效果评估”的良性循环。 四、变外在动力为内在动力 实现内外动力的转换 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起一个长期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使高职大学生的内外动力融合互济、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要特别注重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充分实现内外动力的转换,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1、激励机制是学习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激励学生,使其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兴趣。有8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各项奖励和惩罚制度对其学习态度有影响,这就表明学校可以利用相关制度和措施对大学生学习施加有效影响。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种心理需求,将这些外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则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高等职业教育要善于把对国家、地区、社会责任和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包括强制目标和激励目标。在设计这类目标时要注意难度控制,难度过高会使学生惧怕和气馁,失去学习信心,难度过低则不能对学生构成压力以及动力。 2、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高职大学生内在动力的质变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和理论创造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因此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人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思想调查中发现,高职业大学生普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为这是促进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增长了才干,也逐步明确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标准,亲身感受到了社会竞争的压力,由外在的学习动力迅速转化为内在的动力,而且促进了内在学习动力质的变化。 3、榜样的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必须从分发挥高职人才榜样的作用,在培养高职人才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先进典型,树立各方面的榜样,也可以邀请学有所成、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毕业生,回到学校作报告或召开座谈会,通过专栏、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这些人才的先进事迹、科学的方法以及个人成功的道路。这些高职人才的榜样,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是有血有肉、有追求、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人或群体,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运用这些先进典型,来教育大学生,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大学生与榜样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的榜样先进事迹中获得启迪,能够把他人成才的经验这种外在的动力,变成自己成才的内在动力,这样就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对高职业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他们参与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使这些外在的压力转变为高职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内在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7、作为高职大学生如何规划学校的生活和学习
交往,学会与人交流;读书,提升自身水平,拓宽视野;专业学习,拥有一技之长;考证,虽没大用处,毕业后或多或少的也能成为一份砝码……
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一、树立自信、确定目标。
目标是人们期望达到的行为结果,孩子的认知结构并不成熟,还没有完全的独立能力,不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 因而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信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首要条件。学生的自信是在一次次成功与鼓励中逐步形成的, 一切要从生身边事做起、小事做起、就有点困难,作为生活教师就要耐心的给予指导,从简单做起,对学生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给以表杨,遇到复杂的困难,要给予指导, 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中体会劳动的乐趣。
二、重视细节,加强熏陶。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结合审美和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以美诱人,以美感人,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 使学生在困难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三、加强管理,强化训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善于“导行”诱导学生自觉的加强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就需要我们去指导、去规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本着良好的习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会找到小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
9、怎样做好高职学生工作
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在实践中,应同时做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四项规划。通过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契合,学生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对口整合,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职业理想的密切配合和学生职业生涯计划与行动的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用高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担忧。高职毕业生与农民工抢饭碗,起薪点低于熟手农民工的现象和高职教育学费较高的现实,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学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的信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必须在继续关注就业率的同时,更加关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薪酬水平、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综合指标,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
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源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概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楼锡锦等人关于就业竞争力的定义较具代表性。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俞锋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为就业岗位获得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目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一般都可归纳为“个人因素和非个人因素”。
根据上述研究视角,结合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其他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加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既要着眼于毕业生所就读专业本身的实力,又要瞄准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市场需求,更要加强学生本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素质及其延伸的学习能力,以及除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外实现其职业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其他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在实践中应同时做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四项规划,通过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契合,学生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对口整合,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职业理想的密切配合和学生职业生涯计划与行动的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用高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二、做好专业布局规划,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契合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就业市场成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的基本方式。高校毕业生既要服务于就业市场,也要经得起就业市场的检验。有研究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呈现出“三峰叠加”“四种矛盾”和“五种现象”的特点。三峰叠加是指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和中国大学生就业三个高峰同时到来且并行发展的态势。四种矛盾是指数量性矛盾、质量性矛盾、结构矛盾和路径矛盾等四个大学生就业本身所固有的制约其就业发展的四种本质性矛盾。五种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事业单位用人招考制度开始实施,这将对整个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全国教师编制核定整体结束,基础教育整体需求下降;三是经济发达地区户口限制措施相继出台,人事编制使用的本土化倾向显现;四是研究生就业高峰到来、研究生学制改革和就业难问题凸显;五是毕业生就业整体倒流现象更加明显,就业市场买方化。
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多元主体激烈竞争的就业格局。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科学谋划专业布局,充分发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优势。从总体看来,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的高职院校,都在专业布局规划方面突出特色,紧扣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反之,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对市场近期和远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等缺乏研究,一味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盲目通过开设“热门”专业和扩大招生实现学校规模发展和效益、福利的提高,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错位,造成不少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如一些高职院校盲目追求设置热门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设置的19个专业大类中,各专业大类的发展规模极不平衡,规模最大的财经大类招生数达 34.1万人,而水利大类仅招生 0.7万人,二者相差近49倍。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如会计、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由于面向人们普遍青睐的“白领”岗位,成为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的热门专业。但目前人才劳动力市场上这些专业供过于求,北京、南京、深圳、南宁等城市的供求比已超过5,而且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较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至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务、民政、行政、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海关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用人单位对这些岗位人员的要求更高。高职生更是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了高职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布局时,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院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比较优势,确保主干专业,重点打造精品专业和优质专业,扶植新兴行业相关专业,逐步调整和淘汰一般专业。首先,要确保主干专业发展。主干专业是指符合学校定位、办学条件好或社会需求旺的,并有较好成长性的专业。主干专业是高职院校诸多专业中的核心和骨干,对高职院校确立其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实现持续发展,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选定一个或几个主干专业是必须的。其次,重点打造精品专业和优质专业。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是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概念。虽然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出发,进行专业建设都怀有将其建设为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的良好愿望,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等评估机构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并据此划分了相应等级。各个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存在差异,不可能将所有专业同时建设为优质专业或精品专业。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规划时,有选择地确定部分专业,优先将其建设成为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无疑是明智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主干专业同时可以是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但并不是所有院校的精品专业都是其主干专业。在某些情况下,高职院校对适应市场需求的、小而精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而获得有关部门认可为“精品专业”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特色。另外,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对各个专业建设的侧重点进行调整更是不可避免。因而,对主干专业、优质专业、精品专业和一般专业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再次,调整和逐步淘汰一般专业。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一条或多条的专业,可定位为一般专业:目前区域内已有不少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区域经济对该专业人才有一定需求,但需求量不大;对比其他高职院校,本校举办该专业并无优势。
三、做好课程建设规划,实现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对口整合
1.在课程结构上,注意课程的类型和层次规划。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随着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众多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但由于起步较晚和缺乏科学的规划,不少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表现为缺乏社会调研和论证,课程的类型和层次规划不清,如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经济学”等学科化色彩浓厚、针对性不强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却忽视实践的需要,“数量化分析方法”“物流政策法规”“物流保险”等课程缺失。甚至由于受师资和实验实习等教学条件的制约,存在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的现象。从学生就业后的反馈意见来看,不仅相当一部分理论推导和验证性内容根本用不上,而且大大拖延了学生独立上岗的时间,使所培养的人才理论上不及本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上不去。基于“层次—模块”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值得借鉴。这一课程体系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等四个层次课程组成。核心层包括“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两大模块。核心技术课模块涵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体所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包括“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供应链管理”等;职业技能课模块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重在职业基本技能,包括“办公自动化”“物流企业经营模拟实训”“配送中心模拟实训”等。支持层包括围绕核心层以外开设的“专业技术”“职业考证”及“职业方向”等模块。“专业技术”模块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技术操作经验,包括“物流法规”“物流地理”等。“职业考证”模块旨在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培养计划中。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求,如“国际贸易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报关实务”等;基础层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标准。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特色层包括过程性课程、心理健康和职业指导课、选修课三大模块。过程性课程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基于“层次—模块”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一核心,有助于形成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结构,体现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2.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文件精神,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的经验值得借鉴。其基本过程为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将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成长阶段划分为“新手、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等五个阶段。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要求每位行业实践专家将每个阶段举出3~4个有代表性的任务,然后从中确定一部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汇总和归类,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从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构成职业教育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个职业通常有10~20个这样的课程。由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着眼于职业成长,关注工作过程,近年来引起了高等职业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发现,截至2011年11月10日,以“高职”“工作过程”“课程”为题名的研究成果达1770余项。
四、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规划,实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职业理想的密切配合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良好运转实现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理想的良好支持。国务院已将“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因此,就业工作体系全不全,机制运行得好不好,成为衡量高职院校贯彻党和国家要求,推动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指针。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构建就业指导工作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五点:
1.树立先进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高职教育重在一个职字,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职业介绍,而应该充分体现教书育人职能,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获得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策划能力。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开展就业工作时,应注意树立“就业指导专业化”“全程就业指导”等工作理念,必须将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高职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
2.建设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人员、机构和经费“三到位”和“全员化、全程化、专家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每500名毕业生配备一名以上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的标准配足专职就业指导人员,通过建立健全机制的方法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借鉴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如建立“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两级层层落实”的工作体系;除了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事职业咨询、教学研究之外,聘请专职教学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外聘专家等按照专业教学教研室划分,组成就业指导教研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聘请校友、职业介绍人员、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等担任兼职的就业工作人员;鼓励创设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等。
3.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为推动就业工作各要素、各环节协调运行从而实现优化就业目标,必须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根据高职院校与市场经济的密切联系和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构建就业机制的过程中,应逐步实现从行政—计划的运行机制,更多地向指导、监督和服务结合的运行机制转变。如,将就业工作成绩与评优评奖直接挂钩;将就业调研分析与专业调整联动,实现各专业就业率情况与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资源支持、评优升迁紧密结合的联动等。
4.创新就业指导内容。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为原则;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为方式,全面实施就业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心理教育、就业技巧指导等。
五、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行动的紧密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过程中,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不健全,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资质的专职人员缺乏,以“短期促销”功利化提高就业率的就业劝导代替“发展性生涯辅导”等多种问题。如何系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使他们将规划应用于行动,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已成为每所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做到:
1.要在思想上树立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是高度契合的。
2.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规划意识淡薄、自我分析不足、不能准确审视自己、方法不明、规划不清、规划盲目、短视行为倾向明显等多种问题。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个性化指导、系统化培训,引导高职学生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全面发展。
3.要实现规划与实践相结合。规划脱离实践,不但无法对职业产生有效的指导,反而会因理想化倾向等偏差对实践产生误导。必须实现规划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自查或检查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审计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早期接触实践,特别是接触真实职业环境的条件,在实践中对规划不断进行调适。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就业应聘的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社会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
10、怎样度过高职大学生生活?不少于500字左右
作为一名大学生,不能茫然,要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上大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是有多少大学生有自己的计划呢? 专业———没有垃圾专业,只有垃圾学生。大学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场所。专业不是你能学到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学会怎么学到东西。当你沉迷网络游戏中的时候;当你陷入玄幻小说不能自拔的时候;当你麻将扑克满天飞的时候;当你每天烟酒卧谈会开到半夜的时候;当你把每天泡图书馆的学生叫白痴的时候;当你每天在街上闲逛的时候,请你看看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需要的技能 硬件———专业是立身之本,在企业中,过硬的专业素质是你的立身之本。你有知识才有发展,就算转行,将来也有很大的优势。在大学中没有认真的专业态度是不行的。 软件——— 1、心态———很多大学生过份企求起薪,而是不屑低层工作。应该从低层干起!回到人民群众中来!你要相信有能力你一定能够上去,你可以不相信我,但是你要相信老板的智商。人家干企业脑袋不聪明能盈利? 2、知识———不是专业。知识涉及不一定专,但一定要广!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缴许多学费! 3、思维———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要成为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 4、人脉———多交朋友!不要只和你一样的人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类型的人交往,了解他们的经历、爱好、思维习惯,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你以后发展的巨大的本钱。 5、修身———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不仅要能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现在正值加强教学规范,加强学分建设及“本科教学规范年”、“学分建设年”的计划中,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更应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大学生。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