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高职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是什么?
心里长草,没有学习的欲望
2、高职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3、高职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怎么处理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会让家长为孩子请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解开心结,但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孩子自身敞开心扉,愿意接受治疗,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4、高职高专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 ,高职高专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l,精神抑郁症.抑郁症是以心理低落为主版要特征...基于什么因权素,他们未能达到梦想中的”登堂入室”,无奈之下选择了到原...http://www.docin.com/p-701068866.html
5、关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总结1500字
某职高学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望采纳
6、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十分重要,下面就为您做具体的介绍。高职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下: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
7、有谁知道关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吗?
人类已经进入了纪元的第三个千年,知识经济亦悄然而至。知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而教育因为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任,而被称为“知识经济的中心”。但是,在新的世纪,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经济建设输送什么样的建设者,是个值得全社会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对职业教育功能的片面解读导致德育出现盲点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根本目的往往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很可能只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充分挖掘个体的内在潜力,促使人的个性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往往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探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忽视了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构建职业教育的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与实用性,偏重于对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作为一个“人”的内在要求,不注意其健康心理与坚强精神的养成;在德育体制上,我们往往比较着意追求德育标准的统一性和德育内容的规范性,而比较忽视对学生终极价值求索的关怀。
我国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回避,而偏重于一些大而空的政治口号的灌输,或是注重那些规范、守则、德育量化等琐碎的规范规定和行为训练。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德育的实效性十分低下。空洞的说教没有说服力,德育工作者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转型期的社会对青年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按照通常的说法,就是处于社会转型期。所谓社会转型,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动荡和变化,比如,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加剧,这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生产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出现一些人过分追求享乐,甚至铺张浪费等不良倾向,影响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造成一些人产生不满情绪,对抗社会等等。而所有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社会转型期的动荡性明显地反映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具体表现在:
1.在新旧观念的摩擦和冲突中,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矛盾和困惑,具有不确定性。社会环境的变化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新的价值判断尺度还未完全确立起来或被赋予应有的权威,当传统的和新的价值观都不能有效地、令人信服地说明社会现象的是非曲直时,青年学生往往以社会现实作为评价一切的标准。但新旧体制转型期又给这种标准以不确定性、矛盾性,于是便出现了价值取向上的矛盾选择,困惑也随之而来。
2.现今的青年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在对自我的崇尚,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讲实惠,重功利,对物质利益越来越看重。大多数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的取向上,趋向“义利并重”的价值观。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融合、理想的色彩。如思考贡献与索取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两全,尊严与金钱的兼得,当两者无法兼顾时,在以何者为重的问题上,多数学生感到茫然。应该说这就是缺乏信仰的力量。
3.青年学生的心理疾患增多。虽然现在的大多数青年学生外表冷漠,平静,但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对许多东西,他们追求的就是一种体验和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非理性化。据统计,我国30%的大学在校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而一些严重的心理扭曲的学生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如自残、犯罪等等,前段时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其实就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了我们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高职生源的特点决定其德育的特殊性
现今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当代的大学生精神世界也是一个多变的矛盾统一体,具有复杂的矛盾心态。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尤其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知道,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状况十分复杂,有初高中的应往届毕业生,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技校等其它中专学校的毕业生。从总体来看,这些学生非常珍惜上大学深造的机会,成材意识强,动手能力较强,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都较强。但是也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学生们由于对高职教育普遍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所以经常表现得自信心不足,对前途的认识比较迷茫,可塑性大,而且由于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个体心理差异非常大。再加上正在由青春后期向成人过渡过程中的“成长烦恼”期,故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出现心理矛盾。比如求知欲和知识水平的矛盾,自主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信与自卑的矛盾,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闭锁性与理解需要的矛盾,冲动与压抑的矛盾,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求的矛盾等等。
高职学生的特殊背景,决定了其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增强德育工作的人本意识,关怀青年学生对于人生终极价值的求索,注重对其进行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的内涵和作用
信仰是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是一种精神价值。在我国德育体系中,人们习惯地将一些与信仰相近的内容称之为“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等等,信仰教育也极易被理解为世界观教育、人生观、理想教育的翻版。其实,从心理结构上看,世界观、人生观等以“观”为特色,认知成分是第一位的;而信仰则以“信”、“仰”为特色,带有更多的情、意成分,具备更多的人格动力色彩。它与理想信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一般的追求,而是人的最高目标的追求和实现,体现为终极价值目标。
就社会而言,信仰确定着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是社会的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就个人而言,信仰就是人的精神支柱,一旦丧失,人就会变得空虚、失望、颓废,生命也就变得失去了意义。
信仰是人生的需要。心理学家荣格说:“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身体需要盐,但每个人都出于一种本能的要求而摄取着盐分。……大部分的人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起就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需要,需要信仰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性。”因此,信仰对于每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1.信仰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在人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单地说,信仰的认识价值或在人生中的作用,就是赋予人生以意义。一个有坚定的真诚的人生信仰的人,会感到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没有人生信仰的人会感到人生空虚,从而对人生有无意义发生疑
问。
2.信仰为人生提供一种世界观,即提供一个对于世界及人自身的尽可能完备的说明,从而将一定的个体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认识统一起来,使其思想认识具有最大的明确性和稳定性。接受一种信仰,首先意味着接受一种对世界的完备的说明。
3.信仰为人生提供一个最高的价值观念,提供一个关于人生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从而将人的各种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价值观念的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的基本框架。
4.信仰为人提供一种现实的生活目标和生活秩序,从而把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统一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个体心理健康,而且可以向人提供生活内容本身,使生活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从而使生活充实。在现实生活中,一种信仰,总是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秩序,接受一种信仰,就意味着接受一种对生活的安排。
5.信仰向人提供一条与他人进行精神和心灵沟通的渠道,从而为人们提供一条社会联系的纽带,将具有共同精神倾向的人统一在一个社会群体之中。在一个有共同信仰组成的社会群体中,个体更容易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成长的经验证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终极始终是缠绕着每个人的一大难题。而这种人生课题又具有不可回避性,如果没有系统和自觉的德育去关照它,它就会让每一个个体盲目、自发、因而极有可能失败地解决。于是许多人选择了庸庸碌碌、麻木不仁地活着;许多人选择了无所顾忌地活着;更多的人选择了极端利己主义地活着。在今天,旧的信仰体系(极“左”的政治狂热)已经消散,新的信仰体系在很多人身上又尚未建立,这种真空状态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和教育上的病态。由于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对终极价值缺乏理直气壮的规定,而在实际德育内容的安排中,往往又回避这一领域。这一内容上的缺失的危险性将日益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德育中,尤其是高职德育中加强信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